以人口流动视角看待中国春运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口流动视角看待中国春运难题摘要: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城乡间掀起了人口流动的大潮,与人口流动大潮随之而起的是一年一度不断高涨的春运高峰,春运期间学生、民工、探亲流将严重叠加,春运期间的运输供需矛盾也将更加突出,本文旨在以社会人口流动视角分析其成因、现状,并提出解决供需矛盾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春运;成因;影响;对策
一、社会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流动人口预计达到2.36亿,其中全国跨省流动人口占67%,使得中国特有的流动人口现象在春节这个特定时段极化显现,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供养着占世界21%的,类比之下我国以占世界铁路运输6%的铁路肩负着世界23%的运输量,夹杂着铁路运输行业存在着票价、承载量、服务与安全等多重社会问题,使得以供需矛盾为主的春运高峰雪上加霜,如史诗般人口迁移的春运急需寻求同一条行之有效的突破口以应对改革发展的社会现实。
二、春运难题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一)春运难题
“春运”与“春运难题”是两个伴生而又相异的概念,“春运”难题是具有中国特性的一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从中国第一次民工潮出现时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就变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大范围、远距离的候鸟式迁徙流动,形成了每逢春节期间难以避免的“春运”难题。
(二)春运高峰与人口流动是共生的
人口流动是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与此次同时春运难题也将与之长期共生共存,我们城镇化过程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城市相对较多的就业渠道以及相对丰厚的劳动报酬吸引农村到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当城市失去就业机会或者就业环境恶略是农村劳
动力将会回流。这样的双向流动必然依赖于以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实现渠道,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非永久性人口流动的现象必将大量存在,春运供需难题也将是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社会问题。
春运难题与人口流动难解难分,无论是聚焦于哪一方面,都无法逃避的是人口流动究竟是问题之所在,还是问题之解?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人口流动既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也将是解决春运难题乃至人口问题所必经之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必将长期存在人口流动不足与过剩双重问题。
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春运高峰的产生不仅仅源于流动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同时也与人口家庭结构状况有莫大的联系,在人口流动过程中举家流动相对较少,非完整家庭非流动居于主体,基本形式仍以年轻人外出,老人与未成年人留守为主,一方面家庭结构的缺失性,导致了家庭存在不稳定因素与经济来源匮乏,推动人口向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地方流动;反过来看,某种意义上,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亲情离散重聚、割舍重返的动态过程,春运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对于春节恒久不变的集体记忆与亲情,春运之重之难,就在于亿万中国人民情系春运。
三、春运难题的成因
从中国宏观的社会环境来看,春运难题深深的根植于中国资源优化配置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社会文化构建,从中国微观发展进行来看,春运难题主要有以下成因:
第一、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相对严格的城乡隔离政策,人口流动严重不足,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投资不足,设备陈旧,运力的历史性缺陷严重;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劳动力资源开始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人口流动激增;
第三、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们为了寻求更加优化的生存环境,不断进行人口迁移;
第四,人口制度在松动的同时又存在隔离性,一定程度上允许人口相对流动,但是没有给流动人口相对平衡合理的待遇,使得人口无法安定,不得不频繁性多
向流动;
第五,春节回家团聚在中国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春运难题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与分歧。春运一方面深刻体现了家的深厚内涵与回归,另一方面是现代工具理性扩展对安土重迁的扬弃和对利益的无可阻挡的追求。
四、春运人口流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春运作为中国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典型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积极方面,首先春运为大量劳动力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就业率,使得工农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春运所反映的人口流动客观上有利于削弱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隔阂,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开辟解决“三农问题“新思想、新道路”。再次,春运难题的不断演变客观上将倒逼交通运输体制的改革,使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直观体现为增加交通运输的投入,增高运力与服务质量。消极方面,春运高峰的出现,加剧了交通运输的压力,极大考验资源流动与配置灵活应急能力,将次生出如旅客滞留、票价失衡、安全隐患等诸多社会问题。
五、解决春运难题的对策
提到解决春运问题,社会中很多人会提议以增加交通运输运力为主要方式,有人认为中国铁路、民航系统处于国家垄断状态,运力需求无法通过市场竞争来有效满足人民需求,这种供需失衡是导致节假期出行紧张的中重要原因,因此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大量增加运力或者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化模式,通过市场多元,来分担国家的压力,以期春运难题早日得到解决。
但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增加运力来解决春运难题是一种单向思维模式,主要是从人民需求出发,而相对忽略了社会客观现实,一方面,人口增长与流动的速度与数量远远超过了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运力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盲目建设铁路项目,将增加国家财政压力,降低铁路安全系数,威胁中国土地安全;另一方面,每年春运期间,国家将在一定限度内增开临客以缓解运力不
足的现象,但这种方法与手段不是毫无节制的,春运期间是人口流动激增的时段,而非节假日时期,整个社会的人口流动速度相对缓慢、规模相对减少,如果单纯增加运力,将在非春运期间造成大量交通设备闲置浪费,因此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折旧支出将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单纯依靠增加运力根本无法解决春运难题以降低社会风险。
面对庞大的春运流动群体,单纯的“增运”或“减流”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所谓解春运之困,根本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具体来说,我们要通过“增运、减流”和体制改革来标本兼治,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产量,保证土地高效产出,推动农业与交通运输业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的隔阂,引导社会人口科学有序的流动。不断优化铁路、航空运行图,以高新技术推动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升级,提高运输的速度、能力、质量。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治标还是治本,我们都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改革、产业升级是无法因为人口调控而人为加快。从春运本身来看,我们还是要着眼于“春运治春运,人口治人口”的策略,流动人口大潮不落,春运高峰难消。即使人口流动终有潮落,春运高峰也未必能及时随之而消除,我们始终需要秉持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去解决人口流动以及春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政法学院2011级社会工作
2011425015 张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