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模块检测

语文试题

2019年11月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载,孔子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孔子的评价:“可谓士矣。”这个评价已不低。子贡认为,“仁者爱人”。孔子的评价:“可谓士君子矣。”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颜渊认为,“仁者自爱”。孔子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

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

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孔子曰:“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该怎么办?孔子曰:“教之。”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也“富”起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教之”!教什么?是沿着西方文化的“引导”来教,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当前,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最迫切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总之,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国际儒学网”楼宇烈《中华文化有智慧和气度消化并吸收外来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问“仁”时,对同一概念,三位高足见仁见智,内涵有区别,境界见高下。

B.从使人爱己、爱人到自爱,这是儒家主张的一个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

C.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认识的不平衡,导致对中外文化的关注不尽合理。

D.如果丧失自我意识以西学为主导,中华文化就可能被侵蚀甚至沦为殖民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_二段提出儒家对“仁”的理解和重视,以例证、引证引出文化自主的话题。

B.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谈失去文化主体意识的危害,明确增强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C.第四段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

D.文章在开头结尾都提及儒家的孔子和其弟子,其中包含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仁者必然会推己及人,会爱人,也因此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

B.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只要保持和增强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就能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

C.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卫国人口众多,生活高裕,觉得应该继之以教化,提高道德水准。

D.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坚守主体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答案】1.B 2.C 3.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逐一看哪项不合文意。B项,曲解文意。原文中关于“一个有仁德的人”的表述是“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会爱人,也会赢得他人的爱。上下文并未提及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选项主观臆断。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分析错误。从原文“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看,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是证明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和气度消化外来文化。“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原因,不是“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说明的结论。选项认为“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曲解文意。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从原文看,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需是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才能做到。但是这个结论有“在儒家看来”这一限定条件,表明这一点是儒家的看法,选项将其判断为作者的看法,属于张冠李戴。B项,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可见,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要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不只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