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差异

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差异

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差异作者:陈丽鹏来源:《种子科技》2020年第02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创新,人们的生活需求也逐渐随之提高,食品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绿色与优质成为了人们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因此,人们对水稻也是既要求优质又要求味美。

基于此,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差异,并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简析,希望能为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稻;栽培模式;产量差异通常在提到水稻栽培的时候都会想到“促根壮苗”和“根深叶茂”这两个词,由此可见,水稻的栽培模式对于水稻的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会随之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倒伏是制约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料及环境因素都会对水稻产量差异造成影响,因此本文对于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1 水稻产量形成原理1.1 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首先,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及每一穗水稻的实际粒数和粒重所构成的,这3种构成因素对于水稻的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3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补偿,只有相互协调才可以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其次,光合作用对水稻的产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借助太阳的光能并结合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形成了碳水化合物[1]。

所以,光合作用是水稻产量的原生动力,而光合产物也是水稻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合作用,那么对于水稻的产量将会产生最为严重的阻碍和影响。

1.2 水稻的具体栽培模式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一般是直播、抛秧和插秧,其中水稻的直播分为水直播和旱直播这两种不同的栽培模式,旱直播又包括了旱撒播和旱条播。

其中,旱条播也分为常规条播和免耕条播,这其中的分类十分严谨,每一种栽培模式都会对水稻的产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旱直播和水直播都可以利用机器进行机械化直播,而插秧则分为手工插秧和机械插秧,抛秧也可以分为手工抛秧和机械抛秧,这两种抛秧的方式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3]。

做水稻实验报告结论(3篇)

做水稻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水稻生长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方式、施肥量和灌溉制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当地优质水稻品种,实验地位于我国南方某水稻主产区。

2. 实验方法:(1)种植方式:将实验地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常规种植区、宽窄行种植区、穴播种植区和套作种植区。

(2)施肥量:分别设置低、中、高三个施肥量梯度,每个梯度重复3次。

(3)灌溉制度:根据水稻生长需水量,设置不同灌溉制度,分别为节水灌溉、常规灌溉和过量灌溉。

(4)观察指标:株高、叶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常规种植区:水稻生长良好,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2)宽窄行种植区:水稻生长较为旺盛,植株较直立,倒伏现象明显减少,产量有所提高。

(3)穴播种植区:水稻生长速度较快,植株较高大,产量较高,但倒伏现象较严重。

(4)套作种植区:水稻生长良好,产量较高,但倒伏现象较为严重。

结论:宽窄行种植和套作种植对水稻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产量。

2. 施肥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低施肥量:水稻生长缓慢,产量较低,植株矮小,叶色较淡。

(2)中施肥量:水稻生长旺盛,产量较高,植株高大,叶色正常。

(3)高施肥量:水稻生长过快,植株高大,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结论:中施肥量对水稻生长最为适宜,既能保证产量,又能降低倒伏风险。

3. 灌溉制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节水灌溉:水稻生长缓慢,产量较低,植株矮小,叶色较淡。

(2)常规灌溉:水稻生长旺盛,产量较高,植株高大,叶色正常。

(3)过量灌溉:水稻生长过快,植株高大,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结论:常规灌溉对水稻生长最为适宜,既能保证产量,又能降低倒伏风险。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结合国内外对水稻研究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剖析当前我国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存在的不足及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株型1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发展背景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当中,水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同时,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点。

21世纪初期,从2004-2007年的粮食增产中,水稻的种植面积贡献率比原来增长了40%,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增长了将近60%[1]。

根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委员会的推测,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粮食的总增产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取得这一成效的原因有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大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增产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培育种子与农作物的栽培可以看作是两个轮子,这两者相互结合,为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好的种子需要有好的方法,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优良栽培模式,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生产不出足够多的粮食,这也将会使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2水稻高产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2.1高产重演性差、高产目标难以实现要实现水稻超高产量的目标有很大的.难度,就算是得到了超高产的水稻品种,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高产重演性差,从而造成水稻超高产目标很难实现,只有在比较小的种植面积及合适的年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

以下列举了几种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农作物种子类型与探栽培措施配套技术体系及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形成水稻田土地种植能力恢复体系,实现水稻田土壤肥沃能力收支平衡;同时,研究适合水稻达到超高产目标的生态适应性并总结其规律及产量形成机制,使我国水稻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及对高产的贡献

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及对高产的贡献

1研究背景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占粮食总年产量的一半左右。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且有近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水稻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据估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的高峰,而人均耕地的不断减少,粮食单产平均要比目前增加50%以上,才能维持中国粮食的供求平衡。

在这一形势下,在很长时间内,水稻的优质高产依然会是当前稻作科学研究的热点。

杂交稻的产量优势归因于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

另外,研究表明水稻收获指数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因此针对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冠层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是干物质生产源,而光照辐射利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最终的干物质积累量。

杂交稻群体冠层是截获光照和转化光照辐射的体系,其群体光能利用率和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是决定杂交稻产量的主要特征。

研究通常用光能转化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RUE )来量化干物质和截获辐射之间的关系(Sinclair et al.,1999)。

光能转化效率是植物固定光照辐射强弱的重要指标,光合作用产物是构成水稻产量的主要成分,因此,要实现高产,必须通过各种综合栽培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叶片的功能和活力,提高水稻叶片群体的光能转化效率。

2干物质生产与产量之间的“源-库”关系“源”是碳水化合物的供给者,籽粒产量来源主要包括花前生产并贮藏在营养器官中的物质再分配和花后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库”是产量构成成分的数量,“源”与“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开花前生产并贮藏在营养器官中的那部分贮藏物质对于支持籽粒形成并稳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花后的光合作用产物一部分用来维持营养器官的生理消耗,另一部分主要作为灌浆物质运往穗部。

水稻籽粒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和收获指数(HI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研究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研究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研究摘要:使用不同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东台地区不同栽培方式(直播、机插)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直播水稻产量较机插水稻产量低5%左右。

从产量结构成因来看,直播稻穗粒数显著低于机插稻,直播水稻穗熟度大于机插秧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水稻;直播;机插;产量水稻是中国粮食生产主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以机插秧为主,全国地区水稻机插秧面积不断逐年扩增。

机插秧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直播稻在某些方面也相对符合经济发展,部分地方直播稻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需相关部门正确的指导。

本试验进行直播稻、机插稻的稻米产量、生长发育的比较,选用了3个不同品种,目的指明不同栽培方式下稻米的产量之间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品种试验选用淮稻5号、淮稻7号、武运粳9108,均为中熟品种。

1.2 试验地址试验于2014-2015年在东台市安丰镇国贸农庄试验基地进行。

试验地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15.89g/kg、氮0.83g/kg、磷30.7mg/kg、钾42.5mg/kg。

前茬为小麦,土质为水稻土。

1.3 试验设计5月26日塑料秧盘育秧,6月17日进行栽插。

6月18日直播稻播种。

每个处理施氮肥250kg/hm2,基肥、蘖肥、穗肥比为3:3:4,以磷酸钙、氯化钾的作为基肥。

栽插密度2.85×104穴/hm2。

小区面积0.1亩,采用随机区排列,重复3次。

其他栽培措施按高产栽培标准实施。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苗情:在移栽前1天,机插秧取秧苗30株,测定叶长、叶宽苗高、绿叶数、以及发根力。

产量因子:每小区取10穴,测定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成熟期各小区收100穴,脱粒、晒干、扬场、计实产。

各生育生长过程中,记录关键生育时期。

1.5 数据分析方法2014、2015年的产量对机插、直播的相应规律相似,取两年平均值分析。

使用Excel2007录入数据并作图,用SPSS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Y两优17水稻的特征特性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Y两优17水稻的特征特性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Y两优17水稻的特征特性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作者:袁焕进任代胜吴自保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1期摘要; ; 水稻是芜湖市弋江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本文概述了气候对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17的影响,阐述了Y两优17的特征特性及试种表现,介绍了其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高产、优质、多抗类型杂交水稻Y两优17在沿江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水稻;Y两优17;特征特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 S511.048; ; ; ; 文献标识码; ; B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017-02;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弋江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沿江稻区腹地,水稻是本地主导产业和重要粮食作物。

根据近年来各栽培技术和产量表现的研究和调查显示,Y两优17无论直播还是移栽都能获得较高产量。

其中,宽窄行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方式群体生长协调,表现出协调的穗粒结构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在不影响茬口的情况下,可作为沿江稻区主推技术。

根据Y两优17的特征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要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往年的气象分析合理安排播种时间,保证满足最佳抽穗期和灌浆期所需的温度、肥力和灌溉条件。

同时,也要在各个时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避免因为管理不当和病虫害等的影响造成产量降低。

Y两优17在能确保上述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可以较一般品种产量提高10%~20%,同时稻米品质也更加优质。

本文通过对沿江稻区气候条件和Y两优17品种特征特性的分析,开展了Y两优17的绿色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以期为沿江稻区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1; ; 气候对Y两优17的影响1.1; ; 温度有研究表明,温度对Y两优17水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平均气温、最大温差以及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几个方面,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速度、光合作用强弱以及有机物形成。

其中,平均气温对于水稻生长的影响最大。

播种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毯苗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播种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毯苗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播种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毯苗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朱明;霍中洋;戴其根;张洪程;邢志鹏;吴培;钱海军;曹伟伟;胡雅杰;郭保卫;魏海燕;许轲【摘要】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印刷播种和常规播种方式下,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对毯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相比,印刷播种方式下水稻增产1.9%~6.3%,差异显著;长生育期、大群体颖花量和高干物质积累量是印刷播种方式水稻增产的重要途径;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可使印刷播种方式毯苗机插水稻获得高产,行株距30.0 cm×13.0 cm是印刷播种方式水稻获得高产的较优配置.%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method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of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were studied, using Nangeng 9108 as materi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owing method, the yield of printing-sowing method was increased by 1.9%~6.3% significantly, which depended on the long growth period, great amount of spikelets in population and higher accumulation of dry matter. The suitable low planting density was easier to acquire higher yield under printing-sowing method with machine transplanting, and the best plant spacing was 30.0 cm ×13.0 cm.【期刊名称】《中国稻米》【年(卷),期】2017(023)006【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水稻;印刷播种;毯苗机插;栽插密度;生育期;产量【作者】朱明;霍中洋;戴其根;张洪程;邢志鹏;吴培;钱海军;曹伟伟;胡雅杰;郭保卫;魏海燕;许轲【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48毯苗机插是水稻高效机械化种植模式之一,其主要采用高性能插秧机将适龄标准壮秧有序的栽植入大田,具有省秧池、省工、作业效率高等优点。

211028870_泰优808水稻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211028870_泰优808水稻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泰优808水稻高产栽培试验研究吴云鹏湄潭县农业农村局,贵州湄潭564100摘要:为研究贵州地区泰优808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在严格遵循生育期和叶龄等时间节点的情况下,实现水稻高产栽培的目标,采用五五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结合时间节点的严格实施,开展了水稻高产栽培试验,并通过实验方法系统性地研究了泰优808水稻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产潜力㊂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对集中连片面积超过1.33h m2(20亩),水源较充足㊁交通方便㊁中等肥力的田块中,按照一般的NʒP2O5ʒK2O比例为1ʒ0.5~0.8ʒ1施肥,亩产量按700k g测算,每亩需纯氮14k g,泰优808水稻的平均单产潜力高于700k g/667m2㊂同时,还研究了泰优808水稻栽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害虫和病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㊂针对稻飞虱㊁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害虫,根据当地害虫暴发的具体特征,选择了有效的预防方式,并灵活调节预防方式,以降低害虫对水稻作物总生产量的影响㊂在病害防治方面,根据当地病害暴发的具体特征,选择了实际可行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并灵活应用病害预防方式和方法,进而恰当提升了病害预防工作的效果,降低了病害对全部稻谷收成的干扰㊂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试验;泰优808中图分类号:S511D O I:10.3969/j.i s s n.2097-065X.2023.03.0320引言本文的目标是研究和示范最合适该种类的栽种技术,以完成约700k g/667m2的生产量㊂按照项目的发展和部署,及其水稻高产建立活动项目示范性部署计划方案,在贵州平名展开数据实验㊂实验选用了增产技术㊁提升安装和支持执行㊁统一氮肥后置技术和两增一调(增密㊁增钾和调氮)技术的组成㊂示范田的均值生产量为700k g/667m2,成功完成了项目方案,为水稻高产栽种技术的营销推广提供了参照根据㊂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与地点供试水稻品种为泰优808试验于贵州平明试验站进行试验田土壤,育秧,4月上旬和中旬,无纺布旱育秧㊂较高空白试验(不施肥)水稻可达700k g/ 667m2左右㊂1.2试验设计(1)不同播种时长的试验㊂各自在5月1日㊁5月8日㊁5月15日㊁5月22日㊁5月29日和6月15日6个不同的播种时间开展试验㊂住宅小区总面积为20m2,任意分类安置,反复3次[1]㊂(2)不同播种量试验㊂试验区组有6株苗,分别为10㊁20㊁30㊁40㊁60㊁80k g/667m2,随机块排列重复3次㊂长方形的面积是20m2㊂其他安全管理措施如下:常规㊂(3)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㊂设5个氮肥用量分别为0㊁7.5㊁15㊁22.5㊁30k g/667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20m2㊂在园区开辟田间小路,并盖上薄膜,进行水稻秧苗的埋入播种㊂水稻秧苗定植时,固定好螺丝,再进行其他病虫害的栽植㊂管控及补救措施如常进行㊂2试验实施示范性规模水稻栽种总面积8.33h m2㊂项目选用的技术是在省农业技术总站的指导下,根据水稻高产建立活动项目示范性技术指导建议,运用水稻专家系统,融合示范性区特征,制订执行技术计划方案㊂(1)全方位挑选具备超高产发展潜力的水稻种类,挑选 泰优808 ,主要表现近些年具备超高产发展潜力的水稻种类[2]㊂(2)新式干旱育苗技术的全方位营销推广运用㊂全方位营销推广运用以旱育保姆为关键的新式旱育苗技术,着力做好苗床肥育㊁适度播种㊁细致播种㊁苗床管理的重要阶段㊂在栽植大苗的苗田,1叶1心喷洒乙烯效用溶胶,保证绿化苗木矮壮多壳聚糖㊂(3)全方位贯彻落实拉索定点标准化栽种㊂为保证栽种相对密度做到1.5万穴/667m2以上,以16.56c m为间距,制作了60m长栽种绳90套,确保示范性区每农户应用栽种绳,按照绳上规格型号栽种,保证8.33h m2水稻种植规格型号为(30c m+ 16.65c m)ˑ16.65c m窄行,栽种2粒谷,栽种3粒谷的窄行个人行为(30c m+30c m)ˑ16.56c m㊂㊃99㊃泰优808水稻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吴云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栽种相对密度比往年提升了1000~3000孔/667 m2㊂与此同时开展小总面积实验,水稻种植规格型号为(30c m+30c m)ˑ16.65c m,栽3粒谷苗㊂(4)全方位贯彻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提升施钾㊂示范性区完成归类施肥,关键示范性区完成土地施肥,一部分示范性田选用水稻专家系统开展测算㊂示范性区一般规定基施农家肥1200k g/667m2㊁尿素20~25k g/667m2㊁过磷酸钙50k g/667m2㊁氯化钾15k g/667m2㊁硅肥25k g/667m2㊁锌肥1.5 k g/667m2㊂施肥时长和方式:普钙均为基肥,尿素40%为基肥,30%为第1次追肥,30%为第2次追肥,氯化钾40%为基肥,20%为第1次追肥,40%为第2次追肥㊂第1次追肥时长为栽植后3~5d,第2次追肥时长为逆4~5叶期㊂见苗施肥:针对部分田块恰当分蘖停止期叶色变黄的状况,5月1日组织1次见田施肥,施尿素3~6k g/667m2(对田块不同),5月15日,叶色缺氮一部分田间增施尿素,施用2~4k g/667m2㊂(5)全方位避免病害协同医治㊂全生育期留意植物维护单位预测分析预报,插秧期要点搞好水稻蓟马㊁蚜虫㊁稻飞虱预防,本田期要点搞好一代和二代二化螟㊁大螟㊁稻纵卷叶螟㊁稻螨及纹枯病预防抽穗期融合病虫害防治开展药肥混喷,有益于提升牢固率和千粒重,保证丰产㊂从抽穗期到灌浆期要尤其留意预防褐飞虱与穗颈,稻瘟病要点在破口期和齐穗期预防[3]㊂3示范结果(1)秧苗素养苗龄32~42d,叶龄5~6.5叶,单株茎蘖2.4左右,白根较多㊂(2)不同田间叶龄转变种类主茎叶龄转变规律性一致,速率由快到慢,从实验状况来看:泰优808主茎叶龄16叶,Y两优16叶,种类前期每5d长1叶,中期每7~8d长1叶,后期每9~10d长1叶㊂(3)水稻动态性总面积实验生产量达700k g/ 667m2的种类泰优808㊂(4)生育期Y两优的生育期最长,为158~ 160d㊂(5)不同品种抗病性强㊂考虑到大多数人都实施了干燥技术的比较措施,防控意识不是很强㊂只有少数化学杂草遇到过稻瘟病㊁穗稻瘟病和草地贪夜蛾,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还有一些磷酸二氢钾化学杂草防治不当,施用浓度过高,从而致使部分叶片后期生长较快,急于绿化和晚熟品种,从而致使田间通风透光相对较差㊂4病虫害防治在目前的粮食作物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多数农业合作社在确认病害发生后才开始实施治理工作㊂虽然能起到很好的可控作用,从一定角度来说会造成经济损失㊂粮食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发育时期病虫害种类不同㊂一般来说,种子发育期有三螟㊁草地鹨等,分蘖期有水稻螟蠓等㊂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行军蚁㊁行军蚁,甚至可能出现蝗灾,严重因素粮食作物的生长㊂4.1稻飞虱预防问题的解决方法(1)农业预防㊂可以挑选抗虫性好的水稻种类,与此同时开展科学有效的肥水管理,毁坏稻飞虱生长发育标准,使其不可以正常的生长发育㊂期间,选用持续栽种的方法方式,可有效提升农田整体分布,避免稻飞虱迂回迁移[4]㊂(2)物理学预防㊂运用稻飞虱成虫光化性强的特征,可在水田周围设定频率震荡式杀虫灯,进一步进行稻飞虱捕获诱杀工作㊂(3)生物防治㊂螨虫的天敌可以引进寄生蜂㊁绿蝽㊁瓢虫等水田㊂除此之外,搜索引擎蜘蛛㊁线虫及菌类在稻飞虱预防流程中也能发挥比较积极主动的功效,恰当抑止稻飞虱毁坏范畴的迅速拓展㊂4.2水稻卷叶螟防治方案(1)防治阶段㊂预防时长选择第一代加压治疗,第二代为主治疗,第三代选择性治疗㊂幼虫喷药时间越早越好㊂例如防治二代水稻纵卷叶,最佳防治期为卵孵化高峰期至1~2龄幼虫灾产高峰期,相应的防治整合期为一般在每年8月1日至5日,3龄幼虫避开整合期,持续时间为每年8月4日至12日㊂其中,8月12日是防治水稻卷叶病的关键时期㊂超过这一步,水稻卷叶病的防治难度会提高,防治成本也会提高㊂(2)有机化学防治㊂对卷叶卷叶螟选用杀虫㊁杀卵作用周期长的高效有机化学药剂,该药应在卷叶卷叶螟孵化高峰期至幼虫逐步形成高峰期喷施㊂如每667m2可选用20%氟锡硫磷乳油100m L,混用92%可溶性杀虫双粉60g,对稻纵卷叶螟有长期防治作用,防治效果达90%以上㊂(3)生物防治㊂采取使用 鸭稻相依 的方法,每667m2水田投入100只家鸭,并在田边搭建简易鸭舍,供家鸭休息,形成相互依赖的方法㊂4.3尼卡梅蝴蝶的防治问题(1)可有效规避农业经济问题,还能够采取使用更有效㊁更合适的方法处理水稻秧苗,进一步提升水稻秧苗的抗病虫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类型的抗病虫㊃001㊃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第3期2023年3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能力强的作物㊂(2)物理能够有效预防㊂孵化凤蝶成幼虫的最大流量通常是每年2次,从6月下旬到8月初,捕获并杀死幼虫㊂在稻田中,能够选用干式诱捕器,非常适合捕捉无定形的树木㊂(3)绿色防控技术㊂结合紫穗槐人工繁殖的外部特征,在不破坏稻田原有良好内部生态结构的情况下,引入寄生的紫穗槐㊁铁皮石斛等顶级捕食动物,同时引入了机动青蛙㊁七斑瓢虫等无定形树捕食顶级天敌,适当进一步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收效甚微㊂(4)无机化学可有效预防㊂当常用的化学药剂和从旁协助药物与抑制C预防相关时,基本上不能很好地保证成虫清除效果,减少抑制C对寄生性顶级捕食者和猎物顶级捕食者的误杀,因此要确保效果绿色防治和粮食作物防治技术不是太好或不可持续,而借助有机化学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对螟虫的有效防治[5]㊂4.4螟虫防治问题的解决办法(1)农业经济防治㊂能够采取使用更合理㊁更有效㊁更好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水稻秧苗抗病虫害能力,还能够选择抗逆性强㊁潜力大的水稻新品种㊂(2)绿色防控技术㊂螟虫成虫孵化成幼虫的客流高峰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年2次㊂这段时间可在水草垛周围放置太阳能杀虫灯,选择捕杀幼虫的太阳能杀虫灯效果更佳㊂4.5稻瘟病的防治稻瘟病俗称 鬼噎颈 ,是粮食作物 三大病害 之一㊂苗瘟:病苗茎基部变为黄褐色,中部变为黑褐色或浅红褐色而枯死㊂空气潮湿时,病苗金属表面常有深绿色霉层㊂叶瘟:下部叶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外环黑褐色,中心灰黑色;病斑两端有深褐色向内延伸的长条状缺血坏死线,在下部叶片正反面逐步形成深绿色霉层㊂颈部爆炸:发生在耳朵的颈部㊂病部呈黑褐色或深绿色㊂穗颈发病早者常形成 全白穗 ,晚者穗粒不足,病穗多从后颈折起,逐渐形成悬颈㊂防治方法包括:种子消毒:①1%生石灰水种子处理;②强氯消毒㊂解药浸苗:用2%三环唑水分散粒剂25k g加水0.05k g稀释,用洗衣机洗苗,浸入稀释液半分钟,捞出静置0.5h一左一右,而后继续种㊂喷药防治:一旦发生叶瘟病,可及时每667m2用托布津A㊁托布津1000D1500倍液保湿喷雾;也能够用富士1号,一般用0.05L水稀释60k g 保湿喷雾㊂粮食作物孕穗间隙期,不论化学除草是否致病,每667m2用20%三环唑水分散粒剂稀释,60k g保湿喷雾2次防治㊂灌浆期后如发现穗枯病,可用富士1号0.1L加水稀释60k g进行保湿喷雾㊂5结语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信息化管理基本指标为12000~17000株/667m2,2~3粒秧穴栽植,水刺无纺布干育,早栽促苗(减少老移栽损伤花慢苗)㊁不同品种配置及2增1调㊁施氮前轻后重㊁前施后移㊁粮食作物全生育期施化肥和施肥的最主要补救措施农药纯氮18~22.5k g/667m2,无机盐60~70k g/667m2,硫酸钾17~20k g/667m2,浇3㊁4叶,浇水施穗肥,喷洒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二氢钾㊁锌肥等重金属元素有机肥技术对比及补救措施进一步提升绿色防治技术雨作物病虫害,尤其是全抽穗期解毒剂防治增强稻田技术比对和补救措施,全生育期浇水混凝土施工信息化管理坚持水分活度植株-浅湿引水灌溉-间隙过大的水田湿润-湿引水灌溉-干湿交替㊂临床试验结果表明:(1)虫害防治结合田间生长条件,采取使用农业经济防治㊁物化生物诱导可控㊁绿色防治技术㊁绿色环保等紫色防治方法㊂结合本地区作物种植实际,针对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病虫害防治补救措施,参照病虫害发生测算的主要特点,灵活应对病虫害防治工作㊂(2)关于培育的结果表明: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3h m2以上㊁水源较充足的田块,田块交通方便,中等肥力,一般NʒP2O5ʒK2O按1ʒ0.5~0.8ʒ1,667m2产按700k g测算,进行水稻超高产栽培,需纯氮14k g,泰优808平均单产在700k g/667m2以上的生产潜力㊂参考文献:[1]李明望.水稻高产试验示范技术总结[J].农村实用技术,2020(8):60-61.[2]余晓红.杂交水稻高产试验总结[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11-13.[3]胡曙鋆,张正球,孙潇潇.水稻品种苏秀8608肥料和密度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21(12):75-77. [4]宋微,李佩林,步金宝,等.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2):46-48.[5]周瑞岭,杨国兆.探析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0(23):3-4.作者简介:吴云鹏,男,1985年生,农艺师㊂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㊂㊃101㊃泰优808水稻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吴云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1.2.钟建发 2.侯旭琛3.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 163319 钟晓敏鸡东县农业农村局 1633192.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161006 李爽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工学院 150080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常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首位。

在全世界水稻产中,我国单产和总产都处于先进行列。

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北方水稻;种植技术;问题对策1.2.北方高产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1.a.b.田间管理技术落后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对肥、水、光等有特殊要求,为了保证水稻产量,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对肥、水、光进行搭配。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水稻田间管理技术仍处于落后状态,在田间管理过程中的氮肥施加量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出大概40%,这表明肥料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

另一方面我国北方的耕地面积大概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0%左右,但北方的淡水资源却只占全国淡水资源的20%左右,水资源的缺乏成为制约北方水稻生产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

1.a.b.选种播种不规范在北方偏远的山区,水稻种植一般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

大部分种植户只是根据种植经验进行选中,不重视病虫害的防治,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

在播种时,种植户没有根据气候选择播种时间,没有根据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播种密度,由于播种时间过早,种植密度不适宜,进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反而导致水稻减产。

2.提高水稻产量的措施2.1种子选择及处理种子选择是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根本保障,种子选择时要综合考虑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环境等因素。

在北方,水稻为一季种植作物,根据北方的气温低,气候干燥的气候特点,应选择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同时为保证育种过程中的出苗率和移栽后的成活率,要及时剔除不好的种子。

选好种子后要对种子进行晾晒来减少种子中病虫害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消灭土传病害和虫害,降低病虫害的威胁。

镇江地区不同水稻栽培方式高产潜力比较

镇江地区不同水稻栽培方式高产潜力比较
的 比较 。
可 以看 出 , 3种栽 培方式 中小苗手栽 最大 , 手直播最 小 , 苗 小 手栽 、 机插与手直播之 间差异显著 。
2 3 不 同栽培方式 高产方产量及其构成 因素 .
3 小 结
通 过对水稻不 同种植方式 的高产潜 力进行试验 , 依据分
析可知 , 生育进程上 来看 , 从 3种栽培方式 收获时期接 近 ; 从 整个生育期 而言 , 机插栽培方式 生育期与小苗手 栽方式基本 相同 , 且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 与手直播间 比较差异显 但
最多 。
表 4 不同种植方式高产 方产量及 其构成 因素
著; 机插栽培方式均衡性最好 , 也有利 于构建高产群体 。这也 就说 明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 以及科技知 识走进千家万 户 , 当 前 的水 稻生产 已不仅仅是人 工栽培 的方 法和模式 , 机插等轻 简型栽培方式得到 了大力发展和相应 配套栽培技术 的完善 。 由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潜力 试验 同时可以看 出, 采用机械 化 方式栽插水稻均衡性较好 , 利于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 , 且具 有明显的节省劳动力 、 约成本优势 , 节 尤其是在育秧和栽插环 节的优 势。因此采用机插栽培方式不仅可 以使农民减少 劳动 量、 提高劳动效率 , 同时又 能节约 种植成 本 , 达到 了省工 、 节 本、 增效 的目的 。而手直播均衡性 较差 , 经济系数较高 , 产量 较低 , 不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
插> 手直播 , 且小苗手栽 、 机插与手直播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 平 。在 经济 系数的 比较方 面, 小苗手栽与机插的 0 4 .4均低 于 手直播 的04 , .6 三者之间差异未达 到显 著水平 ; 从群体生长率
孔 良明 : 镇江地 区不 同水 稻栽培方式高产潜力 比较

水稻田间测产不同种植方式效益对比

水稻田间测产不同种植方式效益对比
种植管理 栽培育种
ZAIPEIYUZHONG
水稻田间测产不同种植方式效益对比
陈小刚 曾党根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西新余 338000)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田保姆”的队伍正在逐渐减少,农村地区留下大量的田地被少部分 人承包和经营。在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的大背景下,普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迫在眉睫,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和多年努力,促使水稻生 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水平已经将近达到了 80%,但是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程度一直不高,突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 人不理解机插的优势。基于此,主要通过田间测产对比分析效益来体现出机插的经济和成本优势。 关键词 水稻;田间测产;效益对比
纯收入为 386.62 元,比人工抛秧或其他栽插条件下平均纯收
入 255.35 元增收 131.27 元,增幅 51.4%。
晚稻分别在姚圩镇河埠村、鹄山乡窝里村、南安乡新生村,
中稻在珠珊镇丰溪村试验了科优 6418、五丰优 T025、五优
328、美香占 2 号及中稻湘两优 143,共 5 个品种,通过对比机插、
通过对比机插、抛秧、直播等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产量、效
益的影响,对比面积 12 667 m2。4 个品种在机插栽培条件下,
平均 667 m2 产量为 512.9 kg,人工抛秧或人工直播的平均
667 m2 产量为 469.6 kg,机插的比人工抛秧或人工直播的增
产 43.3 kg,增产率为 9.2%。在机插条件下,4 个品种平均
3 通过测产对比不同种植方式分析效益
3.1 经济效益 为分析不同种植方式效益对比,与有种子及
作物栽培方面专家共同深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等乡镇,
为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和分析有关数据,分别于 7 月中旬测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赵永亮;梁宝忠;唐华晴;朱孔欣;杨德秋;贾晶霞【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on rice production , we carried out comparison test of three planting ways including manual sow ,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and 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 in rice dry direct seeding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ba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 highest actual yield than manual sow and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were increased by 5.96% and 4.69%.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 highest net profit , using 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 way plant rice in net profit per hectare than mechanical transplan -ting and manual sow , respectively , 30 .8% and 11 .2%.Operations efficient of 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 way reached 300hm2/h, respectively,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and manual sow of 2.5 times and 2 times.Visible, 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 way to plant rice not only have Simple and convenient , but also achieve the target of high yield ,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水稻旱直播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人工撒播、机械插秧和机械旱直播3种方式的比较试验。

不同种植方式对豫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不同种植方式对豫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不同种植方式对豫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雷振山,李猛,卫云飞,季新,刘娟,王付娟,刘秋员(信阳市水稻遗传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信阳市优质稻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两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轻简化种植方式(抛秧、毯苗机插和直播)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探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实现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方式,为豫南地区推广生产优质食味粳稻提供技术支撑。

结果表明,2个粳稻品种的平均产量以抛秧方式最高,其次为毯苗机插方式,均显著高于直播方式,其中抛秧方式和毯苗机插方式分别较直播方式增产5.20%和3.18%。

与直播方式相比,抛秧方式和毯苗机插方式能够获得高产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穗粒数和结实率。

稻米品质方面,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抛秧方式和毯苗机插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直播方式。

稻米粒型在3种不同种植方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2个粳稻品种的粒宽均表现为抛秧方式>毯苗机插方式>直播方式。

垩白粒率、垩白度均表现为抛秧方式>毯苗机插方式>直播方式,且3种种植方式之间差异显著。

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直播方式>毯苗机插方式>抛秧方式,且3种种植方式之间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均表现出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反的规律,以抛秧方式最高,直播方式最低,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

RVA 谱特征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均以直播方式最高,抛秧方式最低;而崩解值、回复值、糊化温度均以抛秧方式最高,直播方式最低。

综上,不同种植方式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其中,抛秧方式和毯苗机插方式能够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建议作为豫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生产推广种植方式,但可能需要注意该种植方式下稻米垩白性状的改善。

关键词:水稻;种植方式;产量;稻米品质;豫南地区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268(2023)02-0012-09收稿日期:2022-1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01701);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22102110129);信阳市创新应用专项(20210006);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2A210009,22B210010);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20200102,QN2021021);信阳农林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KJCXTD-202006)作者简介:雷振山(1974-),男,河南罗山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水稻生理生态研究。

优质稻论文文献综述

优质稻论文文献综述

不同优质稻品种混种的综合效果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优质稻栽培以及不同品种优质稻混种间作的研究现状,指出在选育新品种和改善栽培管理的同时,通过不同品种的优质稻的混种来较好较快的实现增产和提高稻米品质的效果。

由优质稻混种的理论出发,探讨研究用于混种的优质稻品种和栽培方式,明确最佳的优质稻品种组合,找出综合效果最佳的方案。

同时通过实际的田间栽培,指出现行的优质稻混种栽培方法中的不足和受到各种常见病虫害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对应的晚上措施和建议,为不同优质稻品种混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优质稻;混种;间作;品质;产量1.优质稻的应用价值和栽培特点1.1优质稻的应用价值优质稻属于常规稻品种,在产量上不足于杂交稻,优质稻包裹了很多有优良性状的农家品种,其在米质和食味上则远优于杂交稻。

在杂交稻已能解决温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对食用水稻米质的改善,这也使得市场对于优质稻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

1.2优质稻的栽培特点优质稻特别是高档优质稻品种在抗病性、抗逆性方面相对差一些,产量水平要低一点。

这些差异主要是因品种的遗传物质不同而造成的,因此,优质稻与普通稻在高产栽培技术上有不同的关键:一是要勤换种,保证纯度。

优质稻种子质量除了要符合国家规定标准—GB4404外,常规优质稻还要经常换种,最好每1个生产周期更换1次,最多2年更换1次,减少自留种子,避免种性退化。

二是要合理安排生产季节。

气候环境特别是温度对优质稻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同一个品种作早稻、中稻、晚稻栽培,米质以晚稻最好,中稻次之,早稻最差。

因此,优质稻生产要安排在适宜的季节,如高档优质稻要作双季晚稻或一季稻栽培,尽量避免作早稻栽培。

三是科学施肥与管水。

要注重有机肥的施用,氮、磷、钾要合理搭配,不能偏施氮肥。

优质稻要使用好气栽培法,干湿壮籽,后期保持湿润至成熟,不能断水过早。

四是要加强病虫害防治。

特别要注意抓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要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提高优质稻米的卫生品质。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生产力与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生产力与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生产力与经济效益比较研究作者:翟超群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3期摘要通过2015年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试验,阐明了手工直播、机械条播、毯苗机插和钵苗摆栽4种水稻栽培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为太湖周边稻作区选择适合的水稻栽培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栽培方式;生产力;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26-0220世纪80年代,昆山市恢复了全年稻—麦(油)两熟制,水稻全部为单季晚稻[1],水稻的种植方式由传统的精细栽培转向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栽培方式由移栽水稻转向机械化播栽,节本省工的机直播水稻普及程度逐年提高,机插水稻自2008年全面推广,自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4年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合作引进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技术后,全市已形成手工直播、机械条播、毯苗机插和钵苗摆栽4种栽培方式,本研究以超高产水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的栽培方式条件下的水稻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昆山市及周边地区选择适宜的水稻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水稻品种为早熟晚粳超高产品种甬优1540,2015年种植于昆山市锦溪镇长云村,前茬为小麦,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85 g/kg,全氮含量为0.97 g/kg,碱解氮含量为68.92 mg/kg,速效磷含量为6.63 mg/kg,速效钾含量为82.90 mg/kg。

1.2 试验设计试验设置手工直播、机械条播、毯苗机插和钵苗摆栽4个不同栽培方式处理。

采用大田种植,3次重复。

1.3 试验方法根据昆山市小麦收获期确定钵苗摆栽播种日期为5月20日,毯苗机插播种日期为5月25日,直播稻播种日期为5月30日。

播种量均为15 kg/hm2,全生育期总施氮量为300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0.3∶0.5,磷肥一次性基施,钾肥于基肥和穗肥分2次投入[2-3]。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 . 增加有 机肥
六、 病 虫 害 防 治
加强病 虫 害防治关键 在于要 做好 预防 工作 。根据 近些年 对贵州 地区 的病虫 害调查发现 ,主要 病 虫害防 治的重 点是稻 瘟病 、 纹 枯病 、 二化 螟 、 稻 飞虱等 。主要 防治方 法以农业 为主 , 对 稻瘟病 和纹枯 病可采 用低 毒广谱杀 菌剂 防治。 七、 结 语 贵州地 区想要 实现水 稻高 产 ,那 么对 其栽培 技术进 行研 究是十分 有必要 的 。 在水稻 栽培过 程 中 , 要 对每 个环节 进行认 真把关 , 从选取 优质 稻种到加 强 田地建 设 , 从培育 壮秧 到合理 施 肥 ,每一个环 节都是 实现水 稻高产 的重要 基础 和前提 。其 中, 要根 据地理 环境和 气候 的特 点 , 制 定出符 合贵 州地 区栽培 水 稻 的技术 措施 , 最后, 还要 注意 加强病 虫害防 治工 作 , 以保 护 水稻 的健 康生 长 。只有 进行科 学栽培 、 合理培 育 , 才能 实现 水 稻超高产 的 目的。
易引发 病虫 害的发生 , 要合 理密植 。 除此 之外 , 土壤 的肥 沃度 、 秧苗质 量的优 劣 以及 插秧时 间的早 晚也对 插秧 密度有 直接 的
影响 。
四、 加 强田 间水 层管理
水稻 的生长 时期 需要 补充足够 的水 分 , 因此 , 要加 强 田问 水层 管理 ,以保证 在秧 苗的每个 生长 时期 都能够 吸取足 够 的 水分 。在插秧期 、 返 青期和分蘖 期要 保持浅 水层 , 分蘖期 到拔 节期 期 间应采取 浅湿灌 溉 , 之后 继续 采取浅水 管理 。 若 是进入 高温 干旱天 气 , 或是施肥 时 , 应 适当提 高水层 , 以防 田间缺 水。 二、 加强 高产稻Fra bibliotek田地 力建设

不同栽培方式对原谷珍香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原谷珍香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原谷珍香水稻产量的影响王新(黄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黄山245000)摘要为有效探讨水稻品种原谷珍香在黄山市的种植表现,开展了移栽和直播2种栽培方式对原谷珍香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采用直播方式栽培的水稻基本苗和有效穗显著增多,但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下降明显,千粒重变化不大;采用移栽方式栽培的水稻实收产量高于直播方式,但从综合经济效益来看,相比移栽方式,直播方式更省工省时,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原谷珍香水稻品种的种植效益关键词水稻;原谷珍香;栽培方式;产量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1-0009-02 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1.11.004理㈱跻回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为明确适宜水稻品种原谷珍香的栽培方式,开展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原谷珍香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原谷珍香。

原谷珍香是安徽原谷公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合肥市永乐水稻研究所2012年3月在海南三亚以五山丝苗作母本、香籼糯作父本杂交,经过5年9代选育而成的中籼常规水稻品种。

原谷珍香平均株高115.9cm,有效穗286.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81.5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1.7g,全生育期为125.2d(较对照品种五优308熟期短4.4d);中感稻瘟病(综合抗指),中抗稻曲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为部标二等。

1.2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安排在黄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内,位于东经118。

24'、北纬29。

67',海拔150.7m,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土壤质地为壤土,前茬为空闲田。

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直播和移栽2种栽培 方式,即每种栽培方式为一个处理。

1.4田间管理1.4.1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晒2d,以提高发芽率。

晒种后先用清水浸种12h,后用强氯精浸种12h,洗净后再用清水浸种12h,沥干水分后催芽至露白即可进行播种。

水稻种植分阶段田间管理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分阶段田间管理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分阶段田间管理技术分析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03期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在水稻生产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气候改变,会对其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水稻生长速度缓慢,籽粒不饱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田间管理的难度。

为了提升水稻品质与产量,需要分阶段对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措施及相关技术进行分析,从而不断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水稻种植的科学性。

本文从苗期、分蘖期、种植中后期、结实期四个阶段对水稻田间管理技术与管理措施进行研究,以期为水稻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高质高产的种植目标。

1苗期水稻温度管理技术出苗前,温度是水稻田间管理的重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控温技术可以提高水稻出苗率,但要将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区间。

若苗床温度达到36℃,此时温度偏高,需要及时进行通风、降温,否则容易造成秧苗烧焦等问题,对秧苗出苗有不利影响[1]。

从出苗到齐苗是相对重要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苗床温度必须保持在30℃左右。

在育苗阶段,当幼苗长出一芯一叶,要将苗床温度降低至25℃左右。

通常情况下,当苗床温度超过15℃时,就要立即进行通风,以免气温继续升高。

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还需要加强夜间苗床温度管理工作,将保温设施覆盖在苗床表面,最大程度上降低气温下降对幼苗造成的伤害。

在栽种期若出现霜冻或其他恶劣天气,可采用灌水保护的方式,待天气回温后,再开展排水工作。

秧苗长出2片叶子后,也要对苗床温度进行及时管控,此时苗床温度以20℃为宜。

但该阶段苗床温度的设定需要结合秧苗的具体生长情况决定,保证育苗床温度在适当范围内,并注意通风。

在解开苗床前1周,要进行完全通风,若此阶段气候条件较差,如出现阴雨天气,就要将通风口关闭,否则幼苗后续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2分蘖初期水稻田间管理在分蘖初期,追肥工作是水稻田间管理的重中之重,其中,氮肥是必不可少的。

分蘖初期秧苗生长温度在32~34℃为宜,此温度下,水稻秧苗分蘖效果较好,有助于提升初穗量。

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Ⅳ.无公害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根系与产量的关系

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Ⅳ.无公害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根系与产量的关系

不 同根 系测定 分期种植在玻璃 水槽 中 , 水槽长 5 m, 4 m 高 5 土壤呈中性 。 0e 宽 0c , 0c m,
收 稿 日期 :02 0 — 1 20 — 5 2 作 者 简 介 : 三冗 (9 1 , , 海市人 , 林省 农科 院水稻 研究所研 究 员 . 要从事水 稻 育种研究 。 张 15 一)男 上 主
中 图 分 类 号 :5 1o8 S 1 .4 文献标 识码 : A
水 稻 无 公 害 栽 培 技 术 是 采 用 不 施 化 肥 与农 药 、 翻 地 只 旋 耕 的 一 种 大 幅 度 降 低 水 稻 生 不 产 成 本 、 持 自然 土 壤 物 理 化 学 特 性 、 少 环 境 污染 、 护 耕 层 不 受 破 坏 、 量 节 省 水 稻生 育 维 减 保 大 期 间 用 水 量 的 栽 培 新 技 术 。此 项 技 术 在 日本 水 稻 生 产 中 已 大 面 积 应 用 , 且 取 得 了稳 产 的 并 报 道 。吉 林 省 水 稻 生 产 进 入 9 0年 代 以 来 , 产 成 本 不 断 增 加 。经 调 查 ,0年 代 平 均 每 公 顷 生 9 生产成本 比 8 0年 代 增 加 近 2 %左 右 , 每 公 顷产 量 却 比 8 0 而 0年 代 仅 增 加 6 %左 右 , 粮 食 价 且 格要 比 8 0年 代 每 公 斤 低 0 2元 。 因此 , 快 研 究 推 广 无 公 害 低 成 本 栽 培 技 术 和 选 育 适 合 无 . 加 公 害 栽 培 技 术 的 优质 新 品 种是 吉林 省 水 稻 生 产 中重 要 课 题 之 一 , 是 提 高 吉 林 省 水 稻 稻 米 也 品 质 的 重 要 措 施 。本 报 研 究无 公 害 栽 培 条 件 下 不 同类 型 品种 的根 系 发 育 特 征 特 性 及 生 物 学 产量的变化 , 旨在 为 吉 林 省 水 稻 无 公 害低 成 本 优 质 栽 培生 产 提 供 新 的科 学 依 据 。

油稻稻系统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稻稻系统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稻稻系统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生产方式却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地力下降、水资源浪费、化肥农药积累等。

因此,探索水稻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油稻稻系统,即在稻田中种植油菜作物,可有效缓解水稻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优势,因此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但油稻稻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实现油菜和水稻之间的高效连作、如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关切。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油稻稻系统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氮素利用效率和培肥技术等措施,解决油稻稻系统中的栽培难点,实现油菜和水稻之间的协调生长和高效连作,同时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油稻稻系统实验田,并采用田间试验、土壤分析和资料调研等多种方法,研究以下内容:1.油菜和水稻的轮作模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2.水稻根系结构特征和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策略。

3.不同培肥技术的比较分析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和贡献通过本研究的实验和分析,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确定适合油稻稻系统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2.揭示油菜和水稻之间微生物群落变化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

3.探讨不同培肥技术对油稻稻系统水稻生产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相关农业生产单位提供科学参考,推动油稻稻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五、研究工作计划第一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油稻稻系统的连作模式,并对土壤及作物进行分析。

第二年:通过调控培肥技术和氮素利用效率,提高水稻生产的效益和稳定性。

第三年:综合分析研究成果,整理并撰写研究报告和发表相关论文。

六、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synthesis and Matter Production of Rice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under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Condition
LI Jie, ZHANG Hong-Cheng*, CHANG Yong, GONG Jin-Long, GUO Zhen-Hua, DAI Qi-Gen, HUO Zhong-Yang, XU Ke, WEI Hai-Yan, and GAO Hui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photosynthesis of rice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in the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with early-maturing late japonica rice, late-maturing medium japonica rice and medium-maturing medium japonica rice (including japonica conventional rice and japonica hybrid rice) as materials, we compared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and leaf area,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PP), crop growth
Innovation Center of Ric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n Yangtze Rive Valle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和中熟中粳 3 种类型水稻品种 (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 )为材料 , 对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 3 种 种植方式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 (1) 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与总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与拔节至抽 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 在确保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适宜的前提下 ) 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 与播种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 和收获指数相关不显著 ; (2)群体干物重拔节前无明显差异 , 拔节后均是手栽稻最高 , 机插稻次之 , 直播稻最小 , 并随 生育进程差异越来越大 , 而单茎干物重整个生育期都是手栽稻最大 , 直播稻最小 ; (3)阶段干物质积累上 , 播种至拔节 期差异较小 , 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都是手栽稻极显著高于机插稻 , 机插稻极显著高于直播稻 , 占总干物重 的比例播种至拔节期手栽、机插、直播依次增大 , 拔节至抽穗期大体相当 , 抽穗至成熟期依次降低 ; (4)干物质分配上 , 成熟期穗和茎干物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 , 而叶和鞘的比例依次增大 , 但叶的比例在孕穗、 抽穗、蜡熟 3 个时期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 ; (5)物质输出和转化上 , 叶、茎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手栽、机插、直 播依次降低 , 且蜡熟期后茎都有物质回运现象 , 手栽回运的最多 , 直播最少 ; 鞘物质输出率相当 , 转化率手栽和机插 低于直播 ; (6)光合生产上 , 拔节前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叶面积指数相当 , 光合势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 , 群体生长 率和净同化率依次增大 ; 拔节至抽穗期 , 光合势也是依次降低 ,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差异较小 ; 抽穗期有效叶面 积率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间没有明显差异 , 而高效叶面积率手栽极显著高于机插 , 机插又极显著高于直播 ; 抽穗以后 , 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是手栽最大 , 直播最小。说明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干物质和光合生产 有各自特征 , 与机插稻和直播稻相比 , 手栽稻前期物质积累量适宜 , 中后期物质积累量显著高 , 干物质总量大而且 分配合理 , 运输转化效率高 , 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强。 关键词 : 水稻 ; 种植方式 ; 高产栽培 ; 干物质生产特征 ; 光合生产特征
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李 许

杰 轲
张洪程 * 魏海燕
常 勇 高辉
龚金龙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 /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 江苏扬州 225009
要 :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 -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干物质及光合生产特征 , 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
本研究由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2006BAD02A03), 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开发与技术集成 ( 农业部专项 ) 和江苏省科技 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BE2008355, BE2009425)资助。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张洪程 , E-mail: hczhang@, Tel: 0514-87979220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 E-mail: lijie0558@, Tel: 0514-87979220 Received(收稿日期 ): 2011-01-04;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1-04-13.
1236
作 物 学 报
第 37 卷
rate(CGR) and 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 of rice by using precision artificial transplanting with middle and strong seedlings grown in dry nursery (ATR),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with small seedlings (MTR) and direct seeding (DSR). Results showed that: (1) Rice yield by using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t maturity,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from jointing to heading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ppropriate at heading, but not with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from sowing to jointing and the harvest index. (2) For dry matter weight of popul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planting methods before jointing, after jointing ATR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MTR, DSR was the lowes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increasing with the growing process. However, the dry matter weight per stem of ATR was the highest, while that of DSR was the lowest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3) Fo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planting methods from sowing to jointing, but AT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TR, MT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DSR at the stages from jointing to heading and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The ratio to total dry matter weight increased in turn for ATR, MTR, DSR from sowing to jointing, there was no many difference among them from jointing to heading, and reduced in turn for them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4) For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the dry matter weight ratio of panicle and stem to total plant at maturity reduced in turn for ATR, MTR, DSR, and that of leaf and sheath increased in turn for them. However, the ratio of leaf at booting, heading and waxy ripe stages reduced in turn for them. (5) For dry matter expor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export rate and transformation rate of leaf and stem reduced in turn for ATR, MTR, DSR, and the matter was transported back in stem after waxy stage, the amount of matter transported back for ATR was most, while that for DSR was least. The export rate in sheath was no many difference in generally, but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for ATR and MTR was lower than that for DSR. (6) For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before jointing, the leaf area index was generally no many difference for three planting methods, the PP reduced in turn for ATR, MTR, DSR, and the CGR and NAR increased in turn. From jointing to heading, the PP also reduced in turn for ATR, MTR, DSR,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CGR and NAR. The leaf area rate of productive tillers at heading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but the leaf area rate from flag leaf to 3rd leaf of AT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TR, and MT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SR. After heading, the leaf area index, PP, CGR and NAR of ATR were the highest, while those of DSR were the lowes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dry matter and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of rice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MTR and DSR, ATR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s appropriate in the early stage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so the total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its distribution is reasonable, the export and transformation rate is high, and th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capacity is great after heading. Keywords: Rice; Planting method;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