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二卷》的叙史框架、内容及方法——3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史《二卷》的叙史框架、内容及方法
一、党史《二卷》的叙史框架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叙的是自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这29年间党的历史。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和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二卷》把这29年分成4个阶段,分别用四编叙述。
其中,第一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
年10月至1956年9月)”,共9章。
这一编主要反映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七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个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我们党领导人民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经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卓有成效地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改造。
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造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方针,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总路线规定的任务而奋斗。
这条总路线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
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针,中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到1956年,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进展顺利,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二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
月至1966年5月)”,共10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以苏联为鉴戒,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标志着这一探索取得初步成果。
在此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中,我们党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建设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就,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党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这是这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第三编为“‘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共9章。
1966年,正当我国胜利地完成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克服了国民
经济中的严重困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文化大革命”是当时的称呼,实际上这根本不能称为革命,而只是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
在这十年中,虽然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党的领导层内,在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中,对“左”倾错误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
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尖端科学技术也有新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我们遭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他们。
历史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共3章。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各级党组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积极展开揭发批判“四人帮”的斗争,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进行拨乱反正,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建设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为实现历史转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延续,党和国家的许多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为扭转这种局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深刻把握29年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党史《二卷》以宏大的历史场面、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在29年
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并取得伟大成就,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历史发展。
29年中,虽然经历曲折,探索付出了代价,但所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主导的方面。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彻底结束旧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高度统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建立起巩固的国防,不断推进人民武装力量建设;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加强,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
由此可见,29年中,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这是党史《二卷》所要展示的29年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三、党史《二卷》写作方法的几个特点
历史是既定的,是不能更改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能力、认识深度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的。
面对党在29年中厚重的探索史、奋斗史和自身建设史,党史《二卷》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
书中引用了大量确凿的历史资料,以丰富翔实的史实说明这段历史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二是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原则、立场,坚持30年来党中央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和结论。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有利于统一全党、全国的认识;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全党团结一致向
前看。
三是处理好按照历史原貌写历史与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的关系,把当时对历史的认识与现在的认识统一起来。
四是处理好叙史与论史的关系,既说明历史的本然又说明历史的所以然。
五是把当时的历史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叙述与分析,例如对新中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统购统销、实行赶超战略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才是有意义的。
六是注重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观察。
七是注意吸收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史学历来有求真明道、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我们党一向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注重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研究与书写历史是为了创造历史,是为了推进当代中国的改革事业。
我们应该通过对党这29年历史的学习、研究,获得一种历史的眼光和智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不懈探索的艰辛;更加深刻地认识1978年前后那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由来和意义;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为什么会走上改革之路,为什么30年的改革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正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偶然的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偶然的。
田芳明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