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世界学会面对与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社会和我想像的大不一样啊?”
“太不如意了,实在不想干了!.
如果对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们做一个调查,上述意见可能是不少人最明显的感受之一。他们对社会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如果涉及到工作单位.那就更多“不如意.—工作要求怎么那么多?同事对我的态度怎么这样?领导对我怎么那么不理解?干同样的工作.别人为什么收人比我高一大截?
毫无疑问,有着这种认识和心态的人,往往是职场中最痛苦的人.
而且,不管在哪个单位.也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但是,不要因此而将指责的矛头仅仅指向这些人.因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与他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有关.也更不要因此而否定他们。
其实.只要改变有关的认识.完成有关突破和转变,他们同样会从消极走向积极,从失败走向成功。
对此,我自己就有着深切的体会。从摔了一个大跟斗开始自己职场的第一步,到成为一个在单位里脱顾而出的人.其关键就在于完成了认识和行动上的孟要转变。
我属于少年得志的那一类人,16岁上重点大学,20岁大学毕业。
在校期间,就发表作品.还荣获全校大学生业余科研成果及创作奖。所以当自己刚分配到一家省报的时候,格外期望得到领导的器重。但没想到:领导对我并没有格外器重,还让我和几个同分来的大学生一翅去做校对这种最基本的工作。仅仅干了一个月,我就干不下去了,和另外几位同事闹起“罢工“来。后来虽然报社领导把我们分配到采访部门.但我还是挑肥拣瘦.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峨做.整天怨气冲天.看谁都不顺眼。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没意思“,于是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眼高手低”、“不服管”的恶劣印象。
我极为痛苦,去采访时.所看到的,却又大多是平时不愿意看到的阴暗面。这和我大学时想像的生活真有天城之别。于是在一场大病之后,心灵脆弱的我,曾经差点从湘江大桥上跳下去自杀·····一年的试用期满了,在转正的讨论会上.大家对我这位更点大学毕业的才子一点都不客气,提出了我的很多缺点,差点让我转不了正!
就在人生的这一关口上,幸亏我遇到一位名叫吴谷平的记者。他对我说:“吴甘霖,你再这样下去,即使不被单位开除.也有可能被社会淘汰了!你怎么就有那么多怨气.为什么就不能好好适应社会和单位呢?”
我振振有词地反驳:“社会中有那么多不好的东西,难道叫我们去妥协吗?”
“适应社会并不是要你向不好的东西妥协.而是你要勇于承认:现实是怎么样.你就得承认它是怎么样。不能强求它一定要如你的意。接受这个现实并不是世界末日,因为你还可以在这基础上,去获得你的发展机会.并实现人生理想。”
·那我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呢?”
‘少发牢骚多做事.先主动做好一件事给别人看。“这句话讲得十分朴实,但对我有如当头棒喝.一F子将我vt醒过来:是叫,大学毕业生走人社会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带f“象牙塔”
里的期望.来认识社会和单位。不仅希望社会、单位以及工作都应该是自己期EP的样子,而且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绷,就处处希望大家承认.又处处要求单位皿视自己。这怎么可能呢?
我明白了:要少一点痛苦.就得早一点从不切实际的“天上.落到地_七来,重新认识生活的真相。不仅如此.要魔得信任和承认.就得改“要我做‘为“我要做“。不久,机会来了.单位组织青年记者去韶山旅游.在中途休息时.我发现一家商店经营很有特色.就主动写了一篇300多字的稿件.之后交给部Ii领导。
我真没想到,见然是一篇很不打眼的稿件.可领导立即召开部门会议,大大表扬了我。不是表扬我水平有多高.而是社里本来没有给我安排任务,我却表现出了很好的主动情神。这是我进人报社一年多来,第一次受到表扬。我知道我找到了成功的钥匙.于是处处主动,经常去做一些一般记者不愿意去采访的新闻.写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
我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1995年10月。我被选去参加中宣部和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六传经验交流会,并做典型发言.当时我刚23岁,是最年轻的代表。
1996年,我在108天内.到湖南最穷困的湘西进行了2000多公里徒步采访,发出《湘西纪行》系列报道几十篇.更引起轰动。省政府还专门为我记功.并在报社开了一次庆功大会。年轻记者因为报道获得如此荣姗.在单位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我走人社会后第一个阶段的V ol慧感悟.可以总结为这样一句话:
“要想获得第一步的成功,就要勇于从象牙塔中跳出来,去接受生活的本来而目.并通过完善自己去完善社会,通过完善社会来完善自己!“我终于从痛苦中获得新生,并一步一步获得更大的成功。
多年以后.我再次见到这位当年影响了我一生的前辈,当时他已经是上海《文汇报》的书记。在我一边与他畅谈过去并感谢他当初对我的形响时,我惊讶地发现,在他的桌上.正放着一篇长篇报道.披露了当今社会一个既让人震惊,又引人深思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进人单位后难以适应工作;一方面.许多单位的领导痛感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尤其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充满了失望。
我深深地感溉:当初困扰我的问题,如今还在困扰着许多和我当年一样的人!我想:如果他们要走出这重困惑,恐怕还得首先从尽早适应社会、适应单位和工作开始。于是,我不由再次想起了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送给大学毕业生的11条格言),尤其想起第一条格言—“世界是不公平的,要学会适应它!’
我消楚地记得.当我第一次扮这句话时受到的巨大震撼:
第一要知道比尔·盖茨可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啊!一个改变世界的人.首先向我们倡导的,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适应世界。这说明什么?要改变世界.先适应世界—适应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
第二,他还特别指出:不仅对合理的东西要适应,对不合理的东西也要适应。
很多人一遇到不公平,首先想到的就是抱怨.和它势不两立。而比尔·盖茨面对世界的不公平,并没有要我们去抱怨,也没有叫我们立即去斗争,而是首先适应。这也充分说明:要消灭不公平,首先要适应不公平,然后创造条件去改变这种不公平!
比尔·盖茨的格言.对X于的后甚至90后的当代大学毕业生来说尤其有启示意义,他们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做钻事情。父母都会包容;在学校做错事情,老师也只是善意地提醒。在工作中,不少事悄自己都做不了主,往往要由领导、单位安排.一且做钻了事情.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这怎么能不让他们感到格外不如意呢?那些长期习惯了原单位模式,初到新环境的人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形。面对这种种的不如意,很多人都会产生抵触心理.要么消极怠工,耍么跳描走人。但换个地方,发现问题同样存在.于是再换个地方重新开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很多大学生尽管已经毕业好几年,但还是没有完成最基本的转)?的根本原因。
其实,明白了社会和单位与家庭和学校的要求不一样,明白了他人不可能全部以你为中心。以理性的态度尽早地接受不如意,反而能更快地过得“更惬意’。我们不妨来看看因在中央电视台讲《论语》而红谊大江南北的于丹教授的经历。
在很多人看来.像于丹这样的人.发展的过程肯定一帆风顺。但谁又想到.她刚毕业时的起点,远远比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低得多!
当时,北大先秦硕士毕业的于丹被下放到北京南郊一家印E;厂钧炼。她镶天干的工作就是用汽油擦地上的油墨。而之前在学校,她每天和同学们都过着风花IS月、诗词歌从的惬意生活.可现在不仅连一个字都看不到,还有很多体力活要千,手常常被油墨滚子磨出血,因此还经常被一些工人取笑。
换为一般人,可能根本就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堂堂一个硕士生,到哪里找不到一份工作呢?干吗要受这样的qF?可是千丹没有抱怨,而是选择适应,为了在工作中尽早体现出个人价值.她很主动地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
有一次,车间主任拿着一份书稿,问他们谁能做校对。书稿很有价值,但里面都是医占文,一般人看不谧。于丹主动接受了这份任务。刚开始.主任对她的能力还将信将疑,但于丹和几个问学一起.仅仅花了一下午的时问.就把那本医古文校对完了。这一来,千丹和几位同学在厂里的地位一下就提高了。因为心态放平了.做什么都不再觉得辛苦,反而会从中找到乐趣。对于这段时光.于丹一直怀着一份感恩之情,甚至把它视为自己真正读的一个博士学位。
于丹是在一次讲座中谈到这段往事的,当时。.她对台下听众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