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文章的审丑现象,思考新课标下的语文审丑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鲁迅文章的审丑现象,思考新课标下的语文审丑教学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大凡享誉世界文坛的经典名著,无不以其鲜明的典型形象赢得世界读者的广泛肯定。
在文学接受和形象欣赏的特定界域里,绝大多数的文学典型往往会超越时空、国界、民族等诸多界限,在大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取向、审美评价等界面引发强烈的共振,产生认知的和声,构成了语言文化传播中的“地球村”现象。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丘梅洛夫、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正是在跨民族的接受心理、审美情趣的一致认同下取得了跨文化审丑接受的良好效果的。
留学生活中观看影片的一段经历令鲁迅深感近现代中国国民精神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愚顽已到了令人发指、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促使他毅然作出人生的重要抉择——弃医从文。
对民族劣根性的深恶痛绝,孕育了鲁迅文艺创作的激情,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催生了具有振聋发聩力量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
《阿Q正传》以悲情闹剧的形式展示了阿Q无聊至极、超级贬值的人生缩影。
鲁迅怀着沉痛的感情,用针砭的态度,犀利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笔下看到的众多的人物与现象。
他以自己的视觉角度写真实的社会,写世间的人生百态。
鲁迅因深受落后国民性的刺激,专意于“揭露病痛,引起疗救”,其作品的关怀点落在社会黑暗面,笔下人物一个个带疾带伤,阿Q、祥林嫂、陈士成、八姑……沉重的压抑感使得走入鲁迅作品犹如走入看不到一点光亮的黑铁屋子。
当然,“营建”这么一座黑铁屋子,也是鲁迅先生的本意。
因为在鲁迅看来,其时中国社会就是一座黑铁屋子,再也不能虚假粉饰自瞒自欺了,必须在这间铁屋子的墙上开凿几扇天窗。
鲁迅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杂文,均以思想前冲性为特点。
而所谓的思想前冲性,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如阿Q为什么如此昏愚?闰土何以变得木讷卑怯?孔乙己为何不可救药?祥林嫂为何如此迷信?……因此,也可将鲁迅的美学方向概括为“审丑”,即专注于社会的不和谐处,突出强调社会矛盾与隔绝对立,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冲击性与革命呼喊性。
美的事物与现象给人带来幸福愉悦的感受,但是这感受远不及丑的事物与现象给人带来的冲击震撼的感受来得有力量,发人深省,直达内心深处直至灵魂境界。
鲁迅笔下的人物丑陋但却异常逼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祥林嫂的可悲遭遇与愚昧之态直触动人心底,带给人伤心之余更多的是思考,这个可怜可悲人物的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悲剧。
从文学感受来说这不是美的感受,但这是心灵最真实的一次旅途,是深刻了解当时的旧社会的一次阅读感受。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审丑”,而“审丑”是“审美情趣”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
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80年代以来的文学审丑现象,使人们作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思考。
但关于审丑概念的许多方面迄今并未得到统一的界定。
所谓“审丑”,即对“丑艺术”进行审读。
“审丑”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
用本身的语文素养对“丑艺术”作出反应、思考及评鉴。
培养学生“审丑”的能力,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地、清醒地认识现状,让学生明白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掌握审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塑造正面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激励,但也塑造了一定的“丑艺术”。
丑艺术是形式上背反形式美规律的艺术。
丑艺术的丑,是艺术形象之色、形、声对各种形式美规律破坏的丑,所以“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本身就是丑。
”
丑艺术的丑,是由它的形式对形式美规律的破坏造成的,与它反映的现实对象的美丑善恶没有关系。
即使是反映生活中的假恶丑,只要艺术家真实地、否定地、合形式美规律地再现它,也照样创造出艺术美来。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丑”形象的言行去了解古今中外剥削阶级的罪恶和丑态,以及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提高对社会生活复杂性的识辨力。
由此看来,我们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翼。
二、培养学生审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学习、多实践,触类旁通,学生的“审丑”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得到提高。
1.掌握正确的鉴赏程序
掌握正确的鉴赏程序是培养“审丑”能力的首要条件。
“审丑”的方法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蕴的鉴赏过程。
首先,要营造审丑心境,强化审丑欲望。
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知识方面的准备量还相对贫乏,要顺利地进入审丑状态,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吝啬的自然剥夺了人的快乐的地方,在奢侈的自然解除了人去努力的地方,在迟钝的感官感觉不到需求的地方,在强烈的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地方,美的幼芽都不会萌发。
”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营造审丑心境,以强化其审丑欲望,使学生对文学文本产生兴趣,建立起感情的通路,文学接受活动才能产生。
其次,要放手自主阅读,感受文本情感。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在长期不自主的阅读教学的作用之下,许多学生对自主阅读失去了自信。
不能自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自主阅读,包括自主观察,自主意会。
作为审丑主体,学生对作品的审丑感受只能来自他自己的审丑过程,只能依靠他的“内觉体验”。
“文学作品是用‘表现性’语言营造的审美空间,这种表现性语言中蕴涵了作为主体的作家的知觉、情感、想象等丰富的心理体验。
‘一切标示事物的性质的字眼,同时又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情感。
’”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具备了审丑心境、有了审丑欲望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认真地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和文字的表面,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最后,要体味领悟,主动表达。
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们还必须引领学生进一步去体味鉴赏,发幽探微,去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妙意境。
如何去体味领悟呢?比较思考是一个好方法。
比较思考,是为了加深理解,是为了悟出深意。
同时还激励学生主动表达。
对审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盘托出,那等于迫使学生全盘接受。
最佳的选择是开展讨论,激励学
生主动发表思考与的结果,激励学生展开辩论。
养成了主动表达的习惯,也就养成了热爱思考、善于审丑、敏于求实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不太完美的甚至是存在不足的表达,抱有宽容的、欣赏的态度,予以积极的评价和指正。
审丑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悟”,只停留于意念,还需要敢表达,会表达,进而善于表达。
2.从多角度探究作品的意义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民族文化、社会时代氛围和作者具体创作心境等角度去“审丑”。
(1)民族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解读“丑艺术”的重要参照。
“因为艺术必然会以自己特殊的形式反映作为其生成的土壤的文化传统,它绝非空无依傍。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丑艺术”作品,可以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艺术品的真正内涵。
(2)社会时代氛围
社会时代氛围是解读“丑艺术”的重要依据。
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勾画一个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荒诞无耻的社会时代,讽刺了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统治者。
(3)艺术家的创作心境:
艺术家的创作心境是解读作品的钥匙。
如鉴赏《阿Q正传》,我们了解鲁迅一生为探寻救国求民之路,而看到国人如此麻木,就不难理解《阿Q正传》深刻意蕴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面的宽窄,决定着他们欣赏能力的高低,所以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阅读大量的艺术作品: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它揭示了具体和一般、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的关系。
只有多看、多想、多实践才能逐渐对一般的艺术规律有一些基本认识,才能对不同艺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作品的共性与反差,理解不同艺术品的形式及风格特点。
(2)加强文化知识修养: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丰富知识,倘若鉴赏者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无法认识、品味艺术世界中所蕴藏着的深刻意义。
因此,学生应具备诸如历史、电影、戏剧艺术、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情等等知识,才能深化对“丑艺术”特征和文化方面的理解,才能提高“审丑”力。
4.引导学生“化丑为美”
所谓“化丑为美”就是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中的美,“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导向。
审丑当然也可以激发人们对丑的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深入的思考。
我们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
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
这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审丑才有了价值。
审“美”重要,审“丑”更可贵,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创新与“审丑”能力密不可分。
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失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我们给予学生审丑的态度,审丑的方法,让他们懂得不迷信既定结论,不盲从权威很重要;也要他们懂得,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才是个性,不是唱反调就是创新。
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评判事物,重点
以正面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语文新课改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