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4 科学与信息化2023年11月上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现状陆野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发,不同地区的灾害程度不一,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水利防汛抗旱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可制定有效的防汛抗旱措施,提升当地的防汛抗旱能力,确保人民的健康和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地应对洪涝灾害,本文将深入探讨和分析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以期有效减少水旱灾害对当地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应用现状引言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我国遭受的汛情更是前所未有,给百姓的自身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此,应当加强工程基础配套完善能力,主动采集旱情、雨情等重要情报,以便为防汛抗旱管理工作创造更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撑,以期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的挑战。
由于数字化手段的发展,现实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如信息沟通不准确、信息孤岛等。
这些难题对防汛抗旱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加强对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充分提升信息体系,促进资源的数据共享,为防汛抗旱管理工作创造更可靠保证。
该文将探索和研究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专业数字化的运用。
1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程中的应用的意义1.1 有利于水利业务部门转变治水思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水利工程业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以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并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监督管理和调节。
特别是在旱情和洪水灾情频发的特殊情形下,更应该重视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基础建设,以进一步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职能转变。
由于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环境日益严重,洪水灾情、旱情缺水、土壤短缺等社会现实问题日益突出,水利工程必须全方位提升效率和技术力量,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利用水利信息化技术推动水利工程现代化,特别是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拥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性价值[1]。
探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旱涝天气交替进行,防汛抗旱工作任务将会日趋严重。
在提高现有水利工程行洪除旱能力的同时,快速建立健全县级区域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体系,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线。
标签: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一、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部分子系统介绍事实上,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内容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一般说来,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远程会商系统;二是数据采集系统;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
有些研究人员将信息化建设分为6部分,分别是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工程监测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
但不管如何划分,建立防汛抗旱信息化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预报一监测一会商一调度一执行一反馈。
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其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其内在局限性,但应具备基本的信息化建设条件,首先是重点水利工程的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属数据采集系统),水情遥测系统实际上是由常规通信系统和应急通信系统所支持的。
所谓常规通信,指常规的移动、固定电话、电报等通信手段,应急通信则指在常规通信系统遭到破坏或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保障通信联系,采用机动设备进行的通信。
应急通信的主要技术手段有4种,一是短波通信,又称高频(HF)无线电通信,用以传递语言、文字、图像和数据等信息,其稳定程度高,相位抖动减少、调谐减少、调谐时间缩短,能够实现短波电台的数字化、软件化和模块化。
二是卫星通信技术,第三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使人们与卫星直接建立通信链路,实现个人通信,以多媒体业务和互联网业务为主的宽带卫星系统已成为当前通信发展的新热点。
三是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集群通信属于移动通信范畴,以灵活的分组调度,迅速的持续速度,保密的话音通信,智能化的网络管理,高效的频谱利用和优良的资源共享等技术手段,已成为无线通信调度指挥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连续时间短,能快速获取信道和脱开信道,具有先进的数字信念系统,采用分散化容错处理,有故障弱化功能,可进行数据传输并与其它通信网络互联。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频繁,天灾频发,防汛救灾工作显得愈发重要。
为应对灾害,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防汛救灾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就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一、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防汛救灾的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灾情的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快速部署救援力量,有效应对灾害。
其次,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效率。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救援资源的快速调配和灾后重建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善防汛救灾工作的精确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提高防汛预测的准确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降低防汛风险。
二、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具体方法要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首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通信网络覆盖,提高灾害监测设备的精确度和灵敏度,确保及时准确获取灾情信息。
其次,推动信息技术与防汛救灾工作的深度融合。
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分析,提高防汛救灾工作的决策水平和执行效能。
再次,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防汛救灾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未来展望未来,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信息化建设将更加智能化、精确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更精确的预测和决策支持。
其次,网络安全威胁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和防护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传输,是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引言 全球气温变暖,气候明显异常,干旱、山洪、洪涝、泥
石流与台风等灾害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灾情较重,造成财产 损失,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防汛抗旱能够有效保障人们 的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维持社会的稳定性,保持社会的安定 性。现阶段,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存在多种问题,需重视防汛 抗旱工作的开展[1]。
1 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问题 1.1 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防洪标准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较低,这也是影
要想使得当前防汛抗旱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得到 及时的解决,政府就必须从如下的角度入手。首先在建立防汛 抗旱工程的时候,应当采用全面化的统一标准。对于已经建立的 防汛体系,要及时进行更新,对其中存在的漏洞要进行修补,与 此同时,也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用于防洪工程日常的维护和 管理,对于破坏防洪工程的情况,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其次,在 整改整个城市的防汛抗旱工程的前提下,还要从外部吸取有效的 经验,并且以科学的方法,来重新建构整座城市的防洪体系,让 城市当中容易受到洪涝威胁的地方,都能够得到更多排洪口的保 障,进而使得居民的居住安全性得以保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Hale Waihona Puke 汛抗旱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路径与模式选择
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路径与模式选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地理状况复杂多样的国家,常年面临着各类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洪涝灾害是常见的灾害类型之一。
为了有效应对洪涝灾害,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一、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1. 提高救灾响应速度: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收集、分析和传递。
当发生洪涝灾害时,及时获取灾情数据,并迅速发布给相关部门和群众,能够有效提高救灾响应的速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利用遥感技术、气象卫星等手段实时监测气象条件和河流水位,结合大数据分析,及时预警并发布到各个渠道,使公众能够及早做出应对措施。
3. 优化资源调配效率: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各类救灾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配。
通过建立灾情数据库和资源库,及时了解各类救灾资源的存量和分布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紧急调度,提高救灾效率。
二、信息化建设路径选择1. 数据采集与共享: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是建立全面准确的数据采集体系。
可以利用现有的传感器设备、遥感技术、气象卫星等手段,对洪水水位、降雨量、地质构造等关键数据进行采集。
同时,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确保各个相关部门之间能够方便快捷地共享数据,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
2. 信息传递与共享: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机制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将灾情信息、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
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专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整合,以便全面准确地了解灾情和资源分布情况。
3. 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需要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对灾情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以信息化技术提升防汛抗旱效率防灾减灾造福人民
以信息化技术提升防汛抗旱效率防灾减灾造福人民摘要:天津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被国家确定为防洪重点城市。
为防治水旱灾害,建国以来天津市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河道整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在努力提高防洪抗旱工程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大力加强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防汛抗旱效率。
关键词:防汛抗旱工情信息网络系统1 项目背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金水工程”的龙头工程.是国家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支持系统。
从2005年开始计算机网络系统部分,先建立起从中央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7个流域机构的骨干网络,随后进一步开展各省市及流域机构的地区网建设。
天津是我国北方及环渤海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内外贸易口岸基地,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海河流域的诸河系汇集于天津集中入海,因而天津的防汛形势相当严峻。
为了从根本上防治天津市的洪、涝、潮灾,必须同时开展防洪、排涝、挡潮方面的水利工程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努力提高防洪抗旱工程的能力,并充分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大力加强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防汛抗旱效率。
因此天津工情中心网络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2 建设目标系统建成后应成为能够提供以下主要工情信息的网络系统平台:(1)基础工情。
(2)实时工情信息。
(3)灾情信息。
3 系统建设和特性天津工情中心主要应用于天津市防汛抗旱工作,用来提高防汛抗旱及工情数据显示的速度和稳定性。
数据传输要求全天候24h不间断,要求承担数据传输的设备应具有相当高的性能和可靠性。
天津工情中心网络系统由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服务器、网络终端组成。
结合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系统集成设备的配置、安装以及系统管理专项设施建设。
天津工情中心的建设地点位于天津市水务局,要求具有符合条件的机房环境,提供基础工情信息、实时工情信息和灾情信息的存储、查询和管理。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张天国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水利信息化技术为各类防汛抗旱工程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支撑,有效的监测各类水情、险情、灾情,提高防汛抗旱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论述了水利信息化防洪抗旱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水利信息化应用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洪抗旱;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近年来,各地区防洪抗旱工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力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防洪抗旱工程业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不平衡,很多业务处理存在数字化程度覆盖面小、技术不规范、信息共享难、应用技术基础薄弱等亟待解决。
一、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1)基础信息资源不足,导致信息采集数字化程度不高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面对防洪抗旱工作的要求,包括对实时水雨情信息、防洪工程信息、旱汛情监视和预警、抗灾物资信息统计等所需信息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采集数据交换也具有多样性特征,造成了信息的时效性和种类不完善,甚至是时空搭配的不合理。
一些地区和流域信息采集覆盖面有限,重点重大防汛抗旱地区建成了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网络信息技术(WEB)以及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防洪抗旱得到应用。
但从整体上看,由于信息采集的不健全和不配套,数字化手段进行信息采集的要素偏少,造成了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造成了信息资源开发难度增加。
而时空、信息采集精度和频度较高要求和水利信息化整体要求不适应,表现在涉及到防汛抗旱前期需要的减灾决策、水资源配置等基础信息资源极不完善,服务多层次需要的、工程规划设计的各类专业数据库建设不够健全。
(2)计算机网络覆盖面窄,标准不规范,信息共享机制缺乏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方面,目前很多省、市区等水利机构和水文部门之间,初步形成了实时监测网络,能进行各项防汛抗旱的信息传输;很多重点流域初步实现了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接收处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数字化。
防汛抗旱心得体会
防汛抗旱心得体会•相关推荐防汛抗旱心得体会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防汛抗旱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防汛抗旱心得体会1转眼之间,20xx年已接近尾声。
回眸过去的一年,在xx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态度努力做好防汛抗旱的相关工作,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和态度。
在各级领导们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在防汛抗旱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认真圆满地完成今年的防汛抗旱的所有工作任务,履行好xx作岗位职责,各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
现将过去一年来在xx作岗位上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
一、严格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为确保安全度汛,我们建立健全了防汛责任体系和防汛指挥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了以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层层签订了防汛责任状。
落实了各小水库、主要防洪河道的包库领导、管理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签订了小水库安全防汛责任卡、落实各水库防洪预案和全县防汛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
汛期,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上岗到位,深入一线,出现紧急险情,立即进行会商,准确发布预警信息,确保安全度汛。
二、加强防汛工程与相关软硬件建设为确保度汛工程发挥效益,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一是按照市防指要求,主汛期到来之前高质量地如期完成了局领导布置的投资xx元的中小河流和岩坦水文站建设及完工验收工作,消除了该段的防洪隐患。
同时完成科室负责人分工的防汛会商系统维护和使用及验收工作;进一步维护和管理了防汛遥测防汛平台。
三、协助科室长做好全年防汛抗台工作首先,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防汛工作知识手册》。
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境内行洪、排涝河道、堤防及我县水利工程现状、防汛重点,对加强防汛组织指导、扎实做好防汛工作、以进一步增强全民防汛意识。
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
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摘要: 面对愈发严峻复杂的防汛防旱形势以及国家机构改革后对防汛防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结合防汛防旱工作实际和信息化发展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防汛防旱”作用,提升防汛防旱指挥体系智能化水平,成为当前应急管理、水务防汛防旱工作者的重点难点课题。
本文就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引言水利事业作为国家建设工程当中的重点项目,影响尤其巨大。
防汛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防汛抗旱工程对信息分析的准确性,也是新时期水利建设工作者最重视的课题。
做好防汛抗旱工程,才能从根本上造福群众,保障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这对技术人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提高水利工作者的主动防汛抗旱意识,才能真正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1信息化技术对水利防汛抗旱的重要性从社会各个角度上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乎着各行各业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换一句话说,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水利项目的顺利开展,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还能带动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改革和进步。
信息技术不仅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进步和改革,对很多地区江河建设的发展和防汛抗旱措施都有很大的作用。
保障了水利项目周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另外,信息技术对水文建设也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的科学指导,才能使水利工程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现阶段树立项目建设当中的信息技术还属于新兴产业,仍然处理发展阶段,作为相关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和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和理论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水利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2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2.1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完美结合,信息技术自然也就成为水文信息技术的载体。
随着当下雨水监测系统和末端传感器雨水观测体系的广泛应用,水利防汛工作的开展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信息化技术在防汛工作中作用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摘要:防汛工作是我国的重点工作,防汛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如何在防汛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使其能够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促进信息化防汛的发展,是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防汛重要思路作用一、在防汛工作中的信息化技术1.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在防汛工作中使用涵闸远程监控系统,这样就可以对放水流量得到有效控制,目的就是减少人员的监管,远程监控可以在重点部位,直接不间断进行监控,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专门进行水利的通信联络,使通信设施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大减少,能够保证汛期通讯线路的畅通无阻,为防汛抢险的现代化增添了耳目。
2.实时水情查询系统安装实时水情查询系统,目的是对监控的水域进行水情搜集,并且实时输入系统,这样可以在汛期,实时对不同部位水情进行查询,第一时间获取准确信息。
极大的缩短水情信息、暴雨、洪水信息的获取时间,为我们及时提供良好的决策环境,争取到更多防汛减灾的有效时间。
3.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在防汛的重要时期,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的安装,让异地的上下指挥部之间,通过网络防汛,进行网络会议,实现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会商。
这样让指挥人员和防汛专家,对各个基层的防汛工作有第一时间的了解,对在防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给出有效解决方案,保证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防汛工作中的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1.信息技术是防汛工作的技术基础信息化的标志就是在各个行业,实现大量数据、资源、资料等的存储和查询,以便更好的进行社会服务。
而防汛工作的开展,也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储存、分析和查询,才能对防汛工作进行部署,所以信息技术是防汛工作的技术基础。
2.信息技术是防汛工作的决策基础我们知道,防汛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让防汛工作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防汛决策水平。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2024年是我国防汛防旱工作极为重要的一年。
根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强对防汛防旱工作的重视和应对能力,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总结2024年工作回顾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我们在防汛工作中做了有效的预测和预警,组织了紧急撤离和安全转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预警信息不准确、传播速度慢,以及抗洪能力不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早期警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洪能力。
其次,我们在防旱工作中采取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证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需求。
但是,一些地区仍然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旱灾时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调配,提高用水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最后,我们在防汛防旱工作中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了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态势。
但是,由于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畅通和功能重叠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实现有效的联防联控。
二、工作思路与打算为了做好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打算:1. 加强科技研究与应用:加大对气象、水文、地质等领域的研究投入,提高防灾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汛防旱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2. 提高抗洪能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水库疏浚等。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维护,确保防洪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开展抗洪演练和培训,提高抗洪应急处置的能力。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调配,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减少水的浪费。
加大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抗旱工作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我国进入干旱期以来,抗旱工作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作为一名参与抗旱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场艰苦的斗争,也从中收获了许多感悟和心得。
以下是我对抗旱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抗旱工作的重要性抗旱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干旱,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全力以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以下是我对抗旱工作重要性的几点认识:1.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饮水困难,甚至引发地质灾害。
做好抗旱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干旱会导致粮食减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做好抗旱工作,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干旱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业等多个领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做好抗旱工作,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抗旱工作的艰辛与挑战抗旱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面临着诸多艰辛与挑战。
以下是我对抗旱工作艰辛与挑战的几点体会:1. 自然环境因素。
干旱天气、水资源短缺、地形地貌等因素都会给抗旱工作带来困难。
在干旱期间,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生长所需。
2. 人力资源有限。
抗旱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然而,基层工作者人数有限,工作任务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3. 技术手段不足。
抗旱工作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如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水资源调配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
4. 资金投入不足。
抗旱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基层财政压力较大,资金投入有限。
这给抗旱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抗旱工作的经验与启示在抗旱工作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以下是我对抗旱工作的一些启示:1. 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
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防汛救灾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创新发展的方向。
一、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1.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数据的及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通过建立遥感、气象等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位、降雨等信息,便于预测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提前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指挥调度效能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指挥调度的及时、准确和高效。
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将各级政府、救援队伍、志愿者等信息集中管理,实现灵活调度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能。
3. 便于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作战。
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将各类灾害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快速查询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
同时,可以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使各方更好地协同作战,实现整体防控效果的最大化。
二、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方向1. 强化技术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要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必须加强技术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
一方面,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提升预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2. 推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要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需要推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不同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系统应进行融合和互联,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和共享。
这样可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时效,避免重复采集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3. 挖掘大数据的应用潜能要推进防汛救灾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应用潜能。
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规律,提供决策支持和预测预警。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应用研究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水利信息化技术为各类防汛抗旱工程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支撑,有效的监测各类水情、险情、灾情,提高防汛抗旱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论述了水利信息化防洪抗旱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水利信息化应用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洪抗旱;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近年来,各地区防洪抗旱工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力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防洪抗旱工程业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不平衡,很多业务处理存在数字化程度覆盖面小、技术不规范、信息共享难、应用技术基础薄弱等亟待解决。
一、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1)基础信息资源不足,导致信息采集数字化程度不高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面对防洪抗旱工作的要求,包括对实时水雨情信息、防洪工程信息、旱汛情监视和预警、抗灾物资信息统计等所需信息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采集数据交换也具有多样性特征,造成了信息的时效性和种类不完善,甚至是时空搭配的不合理。
一些地区和流域信息采集覆盖面有限,重点重大防汛抗旱地区建成了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网络信息技术(web)以及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防洪抗旱得到应用。
但从整体上看,由于信息采集的不健全和不配套,数字化手段进行信息采集的要素偏少,造成了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造成了信息资源开发难度增加。
而时空、信息采集精度和频度较高要求和水利信息化整体要求不适应,表现在涉及到防汛抗旱前期需要的减灾决策、水资源配置等基础信息资源极不完善,服务多层次需要的、工程规划设计的各类专业数据库建设不够健全。
(2)计算机网络覆盖面窄,标准不规范,信息共享机制缺乏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方面,目前很多省、市区等水利机构和水文部门之间,初步形成了实时监测网络,能进行各项防汛抗旱的信息传输;很多重点流域初步实现了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接收处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数字化。
新形势下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425900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水旱灾害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水旱灾害防御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水旱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防,从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将探讨新形势下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新形势;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引言在当前新形势下,水旱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挑战。
为了更好应对水旱灾害,信息化建设成为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特点(1)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特点是高效性。
水旱灾害发生的时间通常比较突然,因此迅速响应和高效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流通和处理效率,使得在水旱灾害发生时能够更快速地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抗灾能力。
(2)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特点是智能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运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对水旱灾害进行预测和监测。
例如,运用遥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水位、雨量、土壤湿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
(3)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特点是可视化。
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大量的信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灾害现场的情况,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
(4)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特点是协同性。
灾害防御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
2 信息化建设在水旱灾害防御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水旱灾害防御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防汛预警效率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防汛预警效率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各个领域,防汛工作也不例外。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提高防汛预警效率变得至关重要。
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手段,能够更精准、更及时地预测和应对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数据技术在防汛预警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数据的收集和整合方面。
过去,防汛数据往往来自有限的几个渠道,如气象站、水文站等,数据量相对较少且不够全面。
而如今,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从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中获取海量的数据,包括降雨量、河流水位、土壤湿度、风速风向等。
此外,还可以整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多源数据,从而形成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防汛数据资源库。
有了丰富的数据,接下来就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时往往力不从心,而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算法则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例如发现降雨量与河流水位之间的复杂关系,预测洪水的发生时间和规模。
同时,还可以利用实时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及时调整预警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精准的预警模型是提高防汛预警效率的关键。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预警模型,这些模型能够自动学习数据中的特征和模式,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洪水的发展趋势。
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可以用于处理图像数据,如卫星遥感图像,识别出可能发生洪涝的区域;循环神经网络(RNN)则适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如河流水位的变化,预测未来的水位情况。
为了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高效的信息发布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预警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预警服务。
例如,对于居住在易受灾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发送紧急预警信息;对于防汛指挥部门,可以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和决策支持。
移动防汛工作总结
移动防汛工作总结
今年的汛期又将至,作为防汛工作的一部分,移动防汛工作也将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移动防汛工作是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移动应用、短信、电话等方式,及时传达防汛信息,协助抗洪抢险工作,提高抗洪抢险的效率和精准度。
在过去的一年中,移动防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和短信通知,可以及时向居民发布汛情预警信息,提醒他们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抗洪抢险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和协作,提高救援效率。
再者,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汛情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抗洪抢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移动防汛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由于部分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导致部分地区的移动防汛工作受到限制。
其次,移动防汛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其在抗洪抢险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移动防汛工作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防止信息泄露和被篡改,影响抗洪抢险工作的进行。
综上所述,移动防汛工作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只有充分发挥移动防汛工作的优势,加强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解决好信息安全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抗洪抢险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加强对移动防汛工作的重视,共同努力,为今年的汛期做好充分准备。
城市防洪救灾的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
城市防洪救灾的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洪灾,不仅需要科学规划城市防洪体系,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来提高防洪救灾的效率和精确度。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防洪救灾中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应用。
一、预警与预测城市防洪的第一步是准确、及时的预警和预测。
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可以大大提高预警与预测的准确性。
通过对历史洪灾数据、天气数据、水文数据等进行分析,可以建立洪水预测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洪水的可能发生时间、范围和强度进行预测。
同时,通过实时监测水位、降雨量等数据,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和救援队伍做好应对措施。
二、防洪设施的监测与运维城市防洪体系的关键是防洪设施的监测和运维。
传统的防洪设施监测往往需要人力巡查,耗时耗力且易出错。
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防洪设施的远程监测。
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可以对堤坝、河道、涵洞等防洪设施进行实时监测。
同时,结合数据分析,可以对这些设施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估和预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保障防洪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灾情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在洪灾发生后,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对于救援和抢险工作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实现灾情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共享。
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可以及时获取洪灾现场的影像信息,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重要的灾情信息,如被淹水的区域、受损建筑物等。
这些信息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灾情信息数据库。
同时,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可以实现灾情信息的及时共享,提高救援和抢险的协同效应。
四、智能调度和应急响应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调度和有效响应是保障救援工作的关键。
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实现智能调度和应急响应。
通过建立城市防洪与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灾情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及时掌握灾情以及救援资源的情况,迅速做出准确的决策。
同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可以实现救援队伍的快速调度,确保救援资源的合理利用。
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旱涝本是自然灾害,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的特点,南北气候差异极大,使得南北旱涝频发。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充沛,在气候变化大时容易引发水灾,而我国北方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气候,较干燥,季节性较明显,时而降水量不足发生旱灾,我国人民深受其害。随着科技的发展,重工业的不断进步,旱涝频发告示我们以往的工作模式已经落后。我们必须提高防汛抗旱意识,在旧的体系下加入创新型理念,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打响防汛抗旱攻坚战。
1.2预警水平较低,基础工作不实
目前我国气象监测系统还不成熟,不能提供精确的旱涝讯息,以至不能对汛情及时防控,但主观因素是气象预测部门基础工作不实,如为了提高基层警觉度,无论雨情大小,一律预告为有雨,长此以往,基层防汛人员会对气象预报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麻痹思想,以我所在的地区为例,19年全年降水量为近五年来的最少,但是当年县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测中,次日有雨的预报却是历年来的最多,后期以至于基层监测人员对天气预报产生质疑。
2.4强调防汛抗旱与人水和谐密不可分
防汛抗旱从根本上是水的治理,总结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特点和经验,防汛抗旱工作是对水系统的调整。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不能因为旱涝就改变人水和谐的观念。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例如,南水北调工程,正是把人和水这两个体系看作一个整体,平衡不同地区对于水的需求,以平衡人水体系为出发点发展防汛抗旱工作,将“覆舟”转化为“载舟”,进而缓解旱涝灾害,顺应自然规律,在原有的生态模式基础上,将灾害降低到人类社会可以承担的范围内。
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摘要:我国地缘辽阔,各地区气候多样,旱涝不易调节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虽然,国家非常重视防汛抗旱工作,给予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支持。但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和一系列工作的进行,发现以往的思路已经落后,工作者必须不断总结,创新,结合区域气候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使防汛抗旱工作尽早落实。
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思考
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思考发表时间:2020-12-02T05:28:00.858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24期作者:陈文华[导读] 在水利工程迅猛发展的阶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将可以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资源,进而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各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积极的保障。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强化,其在我国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城市洪涝到沿海防洪,再到台风影响以及山洪灾害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这对于推动防汛抗旱工作质量与效率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还可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为水利工程各项信息的全面掌握带来积极帮助。
陈文华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水利管理服务站 224000摘要:在水利工程迅猛发展的阶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将可以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资源,进而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各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积极的保障。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强化,其在我国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城市洪涝到沿海防洪,再到台风影响以及山洪灾害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这对于推动防汛抗旱工作质量与效率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还可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为水利工程各项信息的全面掌握带来积极帮助。
基于此,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思考进行详细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防汛抗旱工作;应用思考近些年来,全球气候的日益恶化,促使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这在影响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同时,也在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现今的防汛抗旱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可以保证收集到的雨情、水情、旱情、险情等重要信息的精准性,从而为防汛抗旱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撑。
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防汛抗旱工作中的信息系统建设是还不全面的,且各类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熟练,造成了各项信息之间的交流不及时、共享不彻底,进而加重了信息孤岛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 达到 8 0 9 mm。 近年 , 我 国暴 雨强度 增加 , 而 且城 市暴 雨 增水过程 。 ③加 强研 究海平 面上升规 律和风 险管理 , 提 出
的频次也 明显 增加 。 根 据 国家住房 与城 乡建 设部 的统计 , 适应性 对策 。 2 0 0 8 ~2 0 1 0年 , 全 国有 6 2 %的城 市 发生 了不 同程 度 的 洪 1 . 4 山 洪 灾 害 涝, 有1 3 7 个城市洪 涝灾害超过 3 次。
统3 . 0 ” “ 智 慧 防 汛” 等被 广 泛提 及 和 讨论 。 围绕如 何 在 新 的 防汛抗 旱 信 息化 项 目建 设 中缩短 与现 代
信 息技 术 的差 距 、 加 快 构 筑新 时期 我 国防 汛抗 旱 指挥 系统 、 全 面提 升 我 国 防汛 抗 旱指 挥 系统 整体 水平 、 不 断 满足 防汛 抗 旱工 作 新 需 求等 理 念 , 本期 特 别 集 纳 了部 分 专 家对 防汛 抗旱 信 息 化 建设 的 探 索与研 究成 果 , 以期 为 我 国的 防汛抗 旱信 息化 建 设 工作提 供借 鉴 。
山洪 地 质 灾 害 目前 是 我 国因洪 灾造 成 人 员死 亡 的
建议 : ①城 市暴 雨呈增 多增强趋 势 , 逢大 雨必涝 已成 主要 灾种 。 我 国有 山洪地 质灾害 防治 任务 的 山丘 区面 积 中 国城市 的通病 。 城市洪涝防治应 该纳入 国家防汛抗 旱指 约 4 8 7 万k m , 约 占 国土 面积 5 0 . 7 %, 防 治 区 内约有 人 口
1指挥 系统业务的拓展
1 . 1城市洪涝
2 0 1 6 年, 城 市洪涝 问题 突 出 , 长江发生 1 9 9 8 年 以来最
大 的洪水 , 太湖发生 历史第二位洪 水 , 城市局部洪 涝严重 ,
9 2座城 市受 灾 。 城 市 暴 雨频 频 打 破 历 史极 值 , 目前城市洪涝 的问题 越来越 突出 , 在 国家防汛抗 旱指 全 国有 1 0 1 2年 北 京 “ 7 . 2 1 ” 特大暴雨 , 房 山 最 大 的 降 雨量 达 到 挥 系统一期工程 、 二期工程的建设 中 , 对城市洪涝 问题 , 考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一O 3 — 2 9
作 者信 息 : 张建 i i : j y z h a n g @ n h r f c n 。
中 国 防 汛 抗 旱
特 别关 注 I S p e c i a l T o p i c s
V o 1 . 2 7 N O . 3 J u n . 2 0 1 7 I 第2 7 卷第 3 期2 0 1 7 年0 6 月
5 4 1 mm, 接近 北京 多年 平均 降 雨量 ( 5 8 0 mm) ; 浙江 余姚 及时监视 和预警 台风移 动路径 、 影 响范 围、 风 力及 降水 强 2 0 1 3 年l 0月 8日降雨量达 到 5 0 0 mm, 其 中最大 的张公岭 度等 ; 建立风暴 潮模拟 分析 系统 , 及 时监视 和预测 风暴 潮
成 果 丰硕 , 效益显著。 随 着 国 家防 汛 抗旱 指 挥 系统 二 期 工 程 的 完成 , 防 汛抗 旱 信 息 化 建设 如 何 发
展、 是 否 需要 建设 “ 三期 工 程 ” 、 如 何 建设 等 问题 , 成 为业 界 关 注的 热点 话题 , “ 国 家防 汛抗旱 指挥 系
中图法分类号 : P 4 2 6 . 6 1 6 ; T V 8 7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2 6 4( 2 0 1 7) O 3 — 0 1 一 O 4
信息技 术的发展 日新 月异 , 在防汛抗旱 工作中的应用 虑的是远 远 不够的 。 2 0 1 2 年北 京 “ 7 . 2 1 ” 特大暴 雨 , 一场城 9 人死亡 , 损失 严重 , 在世 界上产生 也越来越广泛 。 本文 的几 点思考 主要 围绕 4 个方面 展开 : 第 市暴雨 引起 的洪 水致 7
展; 提 出 了防 汛抗 旱 指 挥 系统 中硬 件环 境 和 云 计 算 建 设 、 软 件 平 台 与 开 发 烙 糸 中 大 数据 的 应 用 等 ; 指 出 防 汛 抗 旱 指 挥 系统 应 根 据 我
国水旱 灾害 的新特点拓 展其 内涵
关键 词 : 防洪 抗 旱 ; 信息技 术; 指 挥 系统 ; 水 旱 灾害
信 息技术在 防汛抗旱工作 中应用 的几点思考
张 建 云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南京 2 1 0 0 2 9 )
摘
要: 信息技 术在我 国防汛抗 旱工 作中广泛应用。从城 市洪涝 、 沿海 防洪 、 台风影响、 山洪灾害等 4个方面阐述 防汛抗旱指挥 糸统
业 务拓 展需要进一 步考 虑的问题 ; 从降雨监 测、 水位监测 、 流量 监测 、 旱情 监测 、 工情 信息监测 等 5个方 面论述 了信息 采集技 术的进
第2 7 卷 第3 期2 0 1 7 年O 6 月I V o l 2 7 N O . 3 J u n . 2 0 1 7
S p e c i a l T o p i c s 特 别关 注
编 者按 : 我 国防 汛抗 旱信 息 化 建设 在 国 家防 汛抗 旱 指挥 系统 一 期 工程 、 二期 工程 建设 引领 下 ,
一
,
但对加快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 市防洪 工 指挥 系统 业务 的拓展 问题 ; 第二 , 信息采集 技术 进展 ; 了很大的影响 , 作的加 强 , 起 到 了至 关重要 的 作用 , 是 一 个里程碑性 的事
件, 使 得 我 国城 市 洪 涝 防 治 进 入 新 的 时 期 。
第三 , 硬件环境和云计算 ; 第 四, 软件平 台与开 发体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