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市化的质与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市化的质与量
1城市化:从理论研究到发展实践
城市化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构成、地域景观、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向具有城市特点而变迁的系统过程。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模式、过程与动力机制、城市化空间格局与政策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城市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尽管如此,大多数国家仍将城市化看成一个人口统计学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1]。最近,伴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经济增长、聚集经济与城市化问题。《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强调了密度、距离、分割,意味着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市场的流动与一体化对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城市化意味着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地域的转移和集中,这样就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较大影响[2]。因此,近年来已有研究开始调查城市化及其差异在城市和乡村家庭之间能源相关消费中的作用[3]。最近三十多年来,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上。中国因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4-6]。EricJ.Heikkila指出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治分散化、人口统计变化、全球化和技术变化是中国城市化的贡献因子,其中,市场和全球化是最重要的因子[7]。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与全球城市化密切相关,并出现了部分融合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化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开始进入全方位高速发展时代,以更开放的姿态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成为了新一轮世界城市化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化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城市化特征也正在从新城市的增长及城市规模的扩张向城市化质量的提升转型。顾朝林等人强调了中国城市化研究必须从多维视角关注社会、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环境、技术和公共政策等的发展进程对城市化的影响[8]。然而,现有的城市化研究偏重于量,而对质的关注不够。联合国人居中心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代表性,评价体系包括城市发展指数(CDI)[9]和城市指标准则(UrbanIndicatorsGuidelines)[10]。前者包括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健康、
教育及生产5项内容共11个指标;后者从居住、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及管治5个方面评价人类居住。国内对于城市化质量的定量研究始于2001年叶裕民对当时300万人以上的9个超大城市的研究[11],近几年城市化质量的定量研究逐渐增多[12]。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等方面,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还有学者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包括对城市系统的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与评价,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研究和城市化效率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2008年,全球已有超过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展望》(2008)预测,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0%。最近,麦肯锡发布了多个关于世界城市以及中国城市与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报告,包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销售:中国城市消费者的崛起》、《为10亿城市居民做准备》、《城市化世界:城市经济力量地图》等,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中,《城市化世界:城市经济力量地图》报告指出,超大城市并不推动全球GDP增长。在今后的15年内,有一半的全球GDP增长可能会从当前中等城市(人口小于千万)中而来。虽然大城市有人才、投资及网络效应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在不熟练的规划与管理下,重要性会明显降低。而中量级城市将会迅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将达到50%。2025年,新兴市场国家的中等城市对全球GDP增长贡献将达到40%,超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地区的特大城市的总贡献。
2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与城市化战略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必须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转型,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走集约、创新、融合和谐、绿色、特色发展之路[13]。
2.1城市经济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城市与区域经济日益繁荣。但是,当前中国也面临着资源与能源的巨大压力,社会矛盾个别激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总体来讲,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加速向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型。国际社会的实
践经验也表明,在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是紧密联系的。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从城市的崛起到城市化的出现,都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发挥着作用[14]。全国很多城市正在掀起产业升级和高端化的浪潮,但由于发展阶段和特点的不同,并非所有城市都具有产业高端化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条件。因此,针对不同城市(区域)的现状与特点,实行差异化的产业转型战略成为必然选择。从经济发展看,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功能定位、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及生态环境构成等在内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是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从2009年十大振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及其规划细则的编制,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在逐渐转型。国务院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等规划与政策文件,从中央到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仍然较强,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许多项目将进入实际投资阶段,加上保障房建设力度不减,投资增长仍将处于高位。当前中国所处的社会快速转型期,是社会发展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充满希望与饱含痛苦相伴的过程。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城乡面貌、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承受能力等,都毫无例外地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两重性和极端复杂性[15]。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需求结构及城市人口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城市居民的生存需求已经得到解决,而社会公共需求则不断增加。麦肯锡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销售:中国城市消费者的崛起》报告指出,2025年之前,中国经济会由现在的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会得到明显的发展壮大,并且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私人消费力量。由于消费主力的改变,中国国内的消费力量的地域分布会发生改变,二三线城市的发展速度会比现在的一线城市更快。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住房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2.2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