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水县
简介
邻水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南朝粱置邻水县,一作潾水县。县有潾水,又有潾山。刘煦曰:“潾山以重叠潾比
邻水县卫星地图
为名,潾水所出也。”故有邻水县之由来。在我们邻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邻水无水,大竹无竹,开江无江,平昌不平”。难道邻水真的与水无缘吗?其实并非如此,就我们的县名来讲就与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我县境内有两条干流,一条是东槽的大洪河,一条是西槽的御临河。据史书记载,这两条河流在历史的变迁中名称发生了数次变更。据《四川通志》记载,大洪河在古时候称为东溪,御临河称为西溪,邻水旧县志分别称他们为东河和西河,而在《舆地纪胜》里则称他们为大邻水和小邻水。
邻水县建制较早,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四百六十年前的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宕渠地区开始设置邻山县和邻水县,并归同时新设置的邻州、邻山郡管辖。但那时候的邻水县,并不是现在的邻水县。那时的邻水县位于邻州城内(今邻水县兴仁镇)。据唐朝《元和郡县志》记载,邻山,在邻山县城以西四十里。因此山重峦叠嶂,附近的山相比不及而得名。《四川通志》考证则说,西山。在大竹县城以西四十五里。邻水就是从这里流出,也就是古邻山。《元和郡县志》又称:邻水在邻水县,从县城东面的邻山流出,所以以出于邻山为名。清朝李元在《蜀水经》中对大小邻水的记载则更为明晰:邻水有两条河流,都出自大竹县的西面的邻山……大邻水谓之东溪,小邻水叫做西溪。之所以称为“邻”,是因为相邻的重山与之相比都不及。《太平寰宇记》称:邻水县因水得名。唐朝时曾把邻水改成清潾水。“邻”水从山,“潾”水从水。清朝雍正年间,邻水举人陈嘉儒在《邻水河经源流考》中写道:邻州的邻水、邻山两县,均在南朝粱代设置。一州两县都以邻为名,那么山和水肯定是一脉相承的。水从邻山流出,所以山水同名。邻山在大竹县境内,而邻水也发源于大竹。清朝先后编的《邻水县志》都说邻水以水为名。其实,现在邻水县的地域,比南朝梁代设置的邻水县的地域大很多,是那时邻水县的一部分、邻山县的一部分和邻州郡的一部分地域之和。
由此看来,邻水县是由境内大邻水、小邻水而得名,而且这个名称历经隋唐五代、宋明元清,也同样与东西两河的古老文明源远流传于世。
行政区划
2004年,邻水县辖18镇,27个乡:
镇:鼎屏镇、九龙镇、丰禾镇、柑子镇、城北镇、城南镇、合流镇、坛同镇、高滩镇、御临镇(原幺滩镇于2008年更名为御临镇)、袁市镇、石永镇、兴仁镇、王家镇、八耳镇、观音桥镇、牟家镇、龙安镇。
乡:太和乡、新镇乡、冷家乡、长安乡、两河乡、关河乡、龙桥乡、黎家乡、椿木乡、梁板乡、三古乡、风垭乡、西天乡、同石乡、复盛乡、子中乡、护邻乡、凉山乡、长滩乡、甘坝乡、四海乡、九峰乡、古路乡、荆坪乡、柳塘乡、石滓乡、华蓥乡。
交通运输
邻水是川陕渝鄂重要公路交通枢纽,境内国道、省道、县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基本实现柏油化。国家五纵七横的两条重要的高速公路达渝高速公路与沪蓉高速公路交汇于县城南郊,210国道和达渝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邻垫高速公路和304省道横穿东西,形成川东交通枢纽。县城到重庆主城区90公里,到重庆江北机场75 公里、重庆寸滩保税港80公里。另有5条边际公路已被四川省纳入与重庆的连接通道规划,正在抓紧建设。便捷的交通大大降低了渝邻两地物流运输成本,有效推动了两地经济的融合。
编辑本段地理面貌
综述
邻水县属川东褶皱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境内华蓥山、铜罗山、明月山三条山脉背斜平行排列,形成“三山两槽”的特殊地貌,深丘、浅丘、台地、平坝兼而有之。
芭蕉河
华蓥山
华蓥山发脉于大巴山南麓,是川东平行褶皱岭谷和川中丘陵的界山,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跨达州、广安、重庆和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市,全长325公里。因"雪积巅顶,远望如琼瑶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蓥山。
铜锣山
铜锣山是川东平行褶皱岭谷区的第二条山脉。北起达县雷音铺山北端,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跨达州、大竹县、邻水县和重庆市长寿县、渝北区、南岸区、巴南区、綦江县等县区,止于綦江北岸天台山。全长260公里,宽5~10公里,一般海拔600~1000米,最高峰万峰山在邻水县龙安镇境内,海拔1054米。因长江横切重庆市以东的山岭,形成铜锣峡,峡中江水击石,有如铜锣之声,故名铜锣山。
铜锣山由大竹县大安槽进入邻水县境内,经新镇、太和、冷家、长安、梁板、九峰、幺峰、幺滩等乡镇,长约65公里,其中万峰山至显应山一段,山势险峻,沟谷幽深,是铜锣山地势最高的地段。背斜轴部遭长期溶蚀,呈"一山二岭一槽"形态。槽内残丘、溶蚀洼地、落水洞星罗棋布,具有典型的岩溶景观。大坪、贵人槽、梁板、昌家槽等谷地,地势平坦开阔,人烟密集,良田连片,物产富饶。
明月山
明月山为川东平行褶皱岭谷区的第三条山脉,北起开江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跨达州、梁平、大
芭蕉河
竹、邻水、垫江、长寿、渝北区等县区,止于巴南区永兴场。全长232公里,宽4~6公里,一般海拔700~1000米。因长江横切渝北区与巴南区之间的山岭,形成峡谷。峡岸峭壁上"有圆孔如满月状",故称明月峡,山以峡为名。
明月山在大竹县下岩仓进入邻水县境,介于垫江、长寿县和邻水县之间,系大洪河的分水岭。经护邻、兴仁、石滓、八耳、丰禾、黎家等乡镇,长约47公里。从护邻乡垭拐山至石滓乡中城寨一段,奇峰兀立,绝崖纵横,山溪深澈,悬泉飞溅。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邻水民间流传着一句口头语:“邻水无水,大竹无竹,开江无江,平昌不平。”
邻水县境内有两条干流,一条是东槽的大洪河,一条是西槽的御临河。据《四川通志》记载,大洪河在古时候称为东溪,御临河称为西溪。邻水旧县志称为东河和西河。《舆地纪胜》称为大邻水、小邻水。
邻水的《老民》与《新民》
在我们邻水,有“新民”“老民”之说。那么,什么是“老民”,什么是“新民”呢?这得从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的故事说起。
在我国历史上,蒙古(元)同南宋王朝经过了长达48年的战争,而四川地区则是双方斗争的焦点。频繁的战斗,使四川的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到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四川人口锐减到只有98542户、615772人,而邻水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6年)则少到只有几百户人家。元末,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县)农民起义军出兵攻巴蜀,并在重庆建立“大夏”国。为加强统治,扩充实力,湖北随洲农民起义军将原籍乡民大量迁蜀,特别是在川东一带开垦防务。
明末清初,清军对四川境内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和对叛将吴三桂的平定,前后有40余年,加之瘟疫流行,四川人口再次锐减。邻水地处川东要冲,饱受战乱之苦,以致于境内出现“十里无人,百里无烟”,“群虎白旦出游”的现象。邻水甚至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到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17年间无知县,县署名存实亡。清朝从顺治到乾隆几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四川的安定问题,提出一系列“安民”、“宽民”政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四川巡抚奏请“聚两湖、两广、闽、黔之民以实东、西川,耕于野”。从此,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向四川大量移民。在康熙年间,多半移民都是官府强迫入川的,也就是民间流传“被官府捆绑双手一队一队赶来的”,四川人上厕所名叫改手,也源于此事。
在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填川”中。对第一次即元末明初长达半个世纪的从湖广来的移民被称为“老民”,也就是老移民;对第二次,即从清代近一百年的移民被称为“新民”,也就是新移民。
第一次移民中先后有甘、王、冯、陈、周,吴、刘等40多个姓氏迁入邻水,主要生活在九龙、丰禾、复盛、八耳、石永、观音、牟家、合流及县城四郊的平坝、浅丘等土地肥沃之地。老民至今已传30代左右。第二次移民中先后有谭、袁、何、余、雷、吕、张、夏等56个姓氏4万余人迁入邻水。他们大多数在入川过程中,均靠近同姓落户创业的深丘、山地、土质瘦薄的地方。新民至今已传15代左右。
遥想当年,先祖们移居邻水世代艰苦创业,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邻水。我们要珍惜这段凝重的历史,发挥我们的创造精神,努力建设新邻水。
南朝
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县始置邻山县、邻水县,属同时新置的邻州、邻山郡所辖。
邻水县寄理于州城(今邻水县兴仁镇)。唐《元和郡县志》载:邻山,“在邻山
鼎屏镇吊脚楼
县西四十里,此山重叠,邻比相次”,故称邻山。《四川通志》考证曰:“今有西山,在大竹县西四十五里,邻水出焉,盖即古邻山也。”《元和郡县志》又称:邻水“在邻水县,其源出县东邻山”,此水以源于邻山为名。清李元著《蜀水经》对大小邻水记载甚详:“邻水有二源,俱出大竹县西邻山……,大邻水为东溪,小邻水为西溪。谓之邻者,重山邻此而相次也”。《太平寰宇记》称:邻水县“因彼州水以名之”。唐代改邻水为潾水。“邻”水从山,“潾”水从水。清雍正己酉(1729)邻水举人陈嘉儒在《邻水河经源流考》中道:“邻州为邻水、邻山二县,均梁置”。“一州两县,俱以邻得名,则山与水必同一脉。水源自山,故山水同名也”。“邻山在大竹境内,而邻水亦发源于大竹。窃意邻山绵亘甚长,至龙鼻岩而结穴,故上刻…邻山‟二字。而其来龙在大竹者,当时俱号邻山;其水之发源处,当时亦号邻水。故邻山、邻州,俱以山得名;而邻水,则从绕至州治者而名之耳。”清代先后成书的《邻水县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