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群落分类 生物群落的排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群落分类生物群落的排序
排序适于揭示群落的连续性,分类适于揭示群落的间断性。
2群落分类单位
英美学派:优势种原则,群系最大
法瑞学派: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其他因素
北欧学派:基群丛为基本单位
前苏联学派:群丛、群系、植被型,各单位间加辅助单位
3布郎-布兰克(Braun-Blanquet J.)法国植物生态学家,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
该学派的特点是在植物群落分析上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为群落生态和分类的依据。
其代表性的著作是《植物社会学》(1932).
4克莱门茨(Clements F. F.)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物群区(biome),并将其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
《植物演替和指示植物》(1928)、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
专著有《植物的演替》(1916)、
以及与Weaver合著的《植物生态学》(1925)等。
5苏卡却夫(Cykaчeb B. H.) 地植物学家。
于1942和1945年提出按照演替的主导因子而划分群落演替类型,如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发生演替、外因生态演替和地因生态演替等。
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概念
6考勒斯(Cowles)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在生态学由个体的观察向群体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的工作。
1899著《密执根湖沙丘植被的生态关系》,他提出了演替的理论,并且发展了顶极群落的思想。
7黑克尔(Haeckel E.) (1834-1919)德国动物学家,“生态学”词汇的创始人。
E. Odum 其给出基于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学”定义
8洪堡德(Humboldt A.) (1769-1859) 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收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与资料,回国后出版了26卷巨著。
1897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对世界的植物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立了植物地理学。
9瓦尔明(Warming E.) (1845-1923) 德国植物生态学家,现代植物生态学奠基人之一。
1895年发表《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译名《植物生态学》,1909),以及3年后辛柏尔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的刊行,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科的诞生。
为植物生态学学科框架研究奠定了生态、生理和进化三个研究方向。
10辛柏尔(Schimper A. F. W.) (1856-1901) 德国植物生态学家,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作《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开辟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
11林德曼(Lindeman R. L.)美国动物学家,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贡献人之一。
1941年在对泥炭湖的生物量、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生物量能流过程的研究,是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生物间相互关系具体实验研究的先驱工作。
继承和发展了生态系统的理论,提出了“1/10定律”。
12坦斯勒(T ansley A. G.)(1871-1955)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以其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奠定了他在生态学界的不朽地位。
为促进生态学的发展著述,代表著作有《英伦三岛的植被》(1926)、《实用植物生态学》(1923)《植物生态学概论》(1946)等。
13李比西(Liebig J.) 德国植物生理学家,矿质营养理论的创始人。
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生态学上的最小因子定律。
李氏的这一理论对于植物生理生态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贡献很大。
14李继侗(1897-1961)中国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期在国内开展植物生态的调查工作,为促进植物生态学科在中国的成立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
《植物气候组合论》,是我国
植物区划的最早尝试。
15侯学煜(1912-1991) 中国植物生态学家, 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
苏卡乔夫视其为为生态系统土壤顶极的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1954);《中国植被的类型》(1956)《中国植被区划》(1960);《中国的植被》(1960);《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1982)等;
16刘慎鄂(1895-1975) 中国植物分类学、地植物学、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学和森林生态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他对中国植物生态学的主要贡献在于,1931-1933年对中国西北植被地理的开拓性研究,对中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植物种类、植被地理和植被区划提供了最早的一批科学数据。
17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最主要的高级分类单位。
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寒温性针叶林,温带草原。
群系:主要的中级分类单位。
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群丛:基本单位。
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沓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物种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2英国A.G.T ansley(1935)提出前苏联苏卡乔夫(1944)提出“生物地理群落”概念。
3 生态系统的特点:有时空概念的复杂大系统;
有明确功能和公益服务性能;(能、物、信息流)
开放性与整体性
有一定的负荷力;(环境容量)
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密度、数量和适应调控)
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征
4三大功能群
①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②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四级)、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③分解者:异养生物,把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动物等。
5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6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
7营养级(trophic level):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9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
物质循环:生物←→环境,双向
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10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过程中,将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由低到高画成图,即
成为一个金字塔形,成为能量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如果以生物量或者个体数表示则得到生物量锥体或数量锥体。
●三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
11初级生产: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即第一性生产。
12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为或第二性生产。
13生物量: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它可以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14生态系统中能流特点(规律):
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
能流是单向流;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逐渐提高。
15生态锥体数量锥体以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进行比较,忽视了生物量因素,一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很多,但生物量却不一定大,在同一营养级上不同物种的个体大小也不一样。
16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17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科、属、种)的总体。
如北京东灵山所包含全部植物的科、属、种,就是北京东灵山的植物区系。
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是组成各种植被类型的基础。
18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它与我们平时说的植物区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19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20湿地生态系统: 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
湿地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21湿地定义:湿地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常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碱水或碱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过6 m的滨岸海域。
22生物积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23生物浓缩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
24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的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5水体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营养物质大量流入水体,使磷、氮含量增高,促使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种群数量激增、水中溶解氧耗尽、水质恶化,以致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现象。
2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生物多样性: 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总和。
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4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为人类提供了基本食物、纤维、药物和燃料和建材等
间接价值:表现在生态系统的服务:能量固定;调节气候;调节水文;保护土壤;
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掠夺式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
外来种的引入;全球气候变化。
7最大持续产量原理:dN/dt = rN(K-N)K 当N=K/2时,dN/dt 最大,
d(K/2)/dt = rK/4
按逻辑斯谛增长数学模型的原理,最大持续产量MYS=rK/4,而能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种群数量N MYS =K/2。
8生态工程:马世骏(1984)认为,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9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于1974年由Holdren和Ehrlich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是无法在市场上买卖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服务。
1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1、有机质的合成与生产;
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
3、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4、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5、土壤形成及改良;
6、保护和改善环境;
7、传粉与传播种子;
8、生物防治;9、休闲和娱乐;10、文化、艺术素养--生态美感受。
大尺度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3S”技术及其在大尺度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1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
2统计效应
种群变小后,个体存活能力与产生后代的能力下降原因:
寻找配偶难对天敌的群体防御降低群体觅食效率降低
社会融合崩溃性比不均等
3全球生态学:是研究全球尺度上的过程和现象,包括大尺度的气候系统、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
4“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