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论文、开题、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 YE LUN WEN 论文题目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关键词 (2)
Key Words (2)
一、人物性格论 (3)
(一)“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 (3)
(二)“三十六个人,三十六样性格” (5)
(三)“今昔正是一副事” (7)
(四)“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 (8)
二、人物技法论 (11)
(一)“黑凛凛三字,不惟画出李逵形状”——肖像描写 (11)
(二)“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语言描写 (11)
(三)“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动作描写 (12)
(四)“别借一人眼中画出”——侧面描写 (13)
(五)“正衬法”“反衬法”——对比描写 (14)
(六)“写得雪天精神,便令索超精神”——环境衬染 (16)
三、金圣叹小说人物论的价值意义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
[摘要]金圣叹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他通过评点《水浒传》,总结出一套关于小说人物创造的理论,而人物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体系中的最富盛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金圣叹首次提出“性格”这一概念,探究出小说人物性格的多方面特征,总结了塑造人物性格的许多技法。

金圣叹的小说人物论在我国古典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Abstract]:Jin Shengtan was one of the famous literary critics in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Through commenting on the Shui Hu Zhuan, he summed up a theory about how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which was the most famous and important part in his novel theory system. Jin Shengtan was the first one wh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about the character. In addition, he explored the characters about their various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 of the methods theory. The character theory had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our classic novel theory criticism history.
[关键词] 金圣叹;《水浒传》;人物性格论;人物技法论;人物论价值
[Key Words]:Jin Shengtan; Shui Hu Zhuan; Character theory; Methods Theory; Value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人。

他博览群籍,一生主要致力于古代文学名著的批评。

“六才子书”之一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其实是以《忠义水浒传》百回为底本删节而成,并伪托为“古本”刊行于世。

他砍掉了七十一回以后部分,并将原本第一回改为“楔子”,七十回后半回虚构了卢俊义惊恶梦,让张叔夜收拾梁山泊一百零八将英雄为结尾。

正文部分进行了不少删改,文字上也作了润色。

此本包括金圣叹所作的三篇序言,一篇托名“施耐庵”所作的序,《宋史纲》、《宋史目》批语,《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正文部分每回的回前总评、夹批与眉批。

这些评论展露出了金圣叹特立独行的叛逆性格与颇具特色的小说批评理论,其中包括创作论、人物性格论、情节论、结构论、文法论等等。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中,以小说人物理论最富盛誉。

他不仅明确提出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在评点中首先使用了“性格”一词,而且加上了具体的理论涵义,把握了小说魅力的关键因素,奠定了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他为此分析了《水浒传》中鲜明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对于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有许多具体的分析论述,并总结了塑造人物性格的技法。

金圣叹的人物理论成为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人物性格论
在金圣叹以前,如李贽、叶昼,对小说如何塑造人物,提出了“同而不同”说、“传神”说等早期理论。

金圣叹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刻、系统地分析了小说人物形象,并第一次把“性格”作为一种概念,放到小说创作与批评中。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1]
金圣叹认为刻画性格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别不同人物的根本所在。

他十分推崇《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塑造艺术,指出只有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才能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百读不厌。

那么,金圣叹对人物性格特征有哪些论述?
(一)“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
“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表明人物性格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任凭提起一个”,首先强调了个性人物的存在,而这一人物又代表着具有这一特性的一类人,因而提起这一个,便好像看到了一类人,进而产生“旧时熟识”而非陌生之感。

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特征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等有着很大关系。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2]
这表明金圣叹已经意识到成功的人物性格描写,必须突出其个性,即“一个”的重要性,显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这样也就抓住了典型的实质。

为了强调人物个性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金圣叹具体分析了《水浒传》中的许多人物。

在《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回首总评中,金圣叹概括了鲁达、林冲、杨志、柴进、阮七、李逵、吴用,花荣,卢俊义、石秀的性格个性分别是阔、毒、正、良、快、真、捷、雅、大、警,每一个的个性都不一样,从而相互区别。

个性是人的一种标志,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强调、突出人物的个性,那就会使人物“孤立”起来,好比无数不同形状的积木堆放在一起,却无法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缺少一种整体美。

因此金圣叹在推崇人物的个性化性格的基础上,还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共性特征。

《宣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

只是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

如今却因读此七十回,
反把三十六个人物都认得了。

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

文字有气
力如此。

[3]
为何会“都似旧时熟识”?原来典型人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共性,其人物性格具有以小见大、以少显多的共性特征,这与黑格尔的“这一个”、别林斯基的“熟悉的陌生人”非常相似。

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二十回回首总评中提到
“写淫妇便写尽淫妇,写虔婆便写尽虔婆”,[4]“这里的‘写尽’为囊括之意,即以一而带万,由一人写出相关一群人的共性”。

[5]这就表明某一人物有着独有的个性特征,同时他也是拥有这一特性的这类人的代表。

在第五十五回回首总评中金圣叹再次感叹“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也;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一奸雄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偷儿,即又居然一偷儿也”,[6]这里的“豪杰”、“奸雄”、“淫妇”、“偷儿”既是特定的某一个个人,但又不限于一个人,而是通过这某一个人写出了众多的这类人的共性。

金圣叹十分称赞作者的这种共性概括能力,直夸其为当世之才。

虽然金圣叹未从理论上概括出人物性格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关系,但从其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已意识到典型的人物形象应当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
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7]
这些英雄人物都有“粗卤”这一共同的性格特征,都是“粗卤”之人,但每个人的“粗卤”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鲁达有鲁达式的“粗卤”,史进有史进式的“粗卤”,这就使他们各个区分开来。

《水浒传》中的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通过个性来显示共性,因而这些人物能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使得“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

(二)“三十六个人,三十六样性格”
“三十六个人,三十六样性格”在表明人物具有个性化特征外,还表明人物性格具有群体的丰富性和个人的复杂性,而非单一化。

一部大书,定得有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才能有艺术魅力。

况且人是复杂的,如果小说中的人物仅仅只有某一性格特征,那么毫无疑问,这些形象是扁平的,读之索然无味。

这一弊病存在于中国古代早期的小说创作中。

随着各方面的成熟,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逐渐饱满起来,人物形象趋向立体化。

金圣叹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指出《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是千姿百态的,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

“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
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中间便结撰得来”,[8]这表明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三十六个人”绝非一样面孔、一个模子化,而是有“三十六样性格”。

这样一来,“三十六个人”所组成的群体形象便显得丰富多变。

此外金圣叹还意识到,即使相同类型的人物,也各有其不同的性格特点,如上文关于“粗卤”这一性格所述。

丰富的人物性格必然导致性格的复杂性,即“一个人”具有“三十六样性格”。

以下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了金圣叹对性格复杂性的认识:
或问于圣叹曰:“鲁达何如人也?”曰:“阔人也。

”“宋江何如人也?”
曰:“狭人也。

”曰:“林冲何如人也?”曰:“毒人也。

”“宋江何如人也?”
曰:“甘人也。

”曰:“杨志何如人也?”曰:“正人也。

”“宋江何如人也?”
曰:“驳人也。

”曰:“柴进何如人也?”曰:“良人也。

”“宋江何如人也?”
日:“歹人也。

”日:“阮七何如人也?”日:“快人也。

”“宋江何如人也?”
日:“厌人也。

”日:“李逵何如人也?”日:“真人也。

”“宋江何如人也?”
日:“假人也。

”曰:“吴用何如人也?”曰:“捷人也。

”“宋江何如人也?”
曰:“呆人也。

”……然则《水浒》之一百六人,殆莫不胜于宋江。

然而
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

然则武松何如人也?
曰:“武松,天人也。

”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
之正、柴进之良、阮小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
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9]
“阔人”鲁达、“毒人”林冲、“正人”杨志等具有个性性格的人物,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体,使得《水浒传》生气勃勃。

而这些个性特征却能于武松一人身上集中体现出来。

金圣叹赞武松为“上上人物”,把他誉为“天人”,而这“天人”是兼阔、毒、正、良、快、真、捷、雅、大、警于一身的。

我们从武松传中,便可以看出武松丰富的性格:醉酒打虎,显其阔、勇、力、胆;杀嫂祭兄,显其毒、精、慎;十字坡戏嫂,显其智、趣;血溅鸳鸯楼,显其狠、警;自首、受骗,显示磊、正、怯等。

作为金圣叹厌恶的对象——宋江,在他看来,则集狭、甘、驳、歹、厌、假、呆于一身,作为武松的对立面而存在。

这两个人物形象因其复杂的性格特征而显得丰满、立体。

应该说武松等人,其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突显、立体起来。

故事的精彩之处,其实也是人物耀眼性
格的显现。

同时对于小说中性格比较单一的人物,金圣叹提出了批评。

他评价公孙胜为“备员而已”,而戴宗在他看来除了“神行”外则“一件不足取”。

以此看来,金圣叹十分肯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极力反对将人物简单化、单一化。

若把《水浒传》中的人物与日常生活中人相比较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还是显得有点“单纯”,比如金圣叹自诩的这些“上上人物”,他们是英雄,够气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正义凛然、几近完美的模样,但他们身上难道就没有一点儿“下下人物”气?所以这与今天所论的个性化性格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把金圣叹放回当时所处的时代,再加上他受到《水浒传》人物塑造的实际情况的限制,因而他的认识算得上深刻了。

“性格本是多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物性格中包含的各项特征彼此错杂、互相渗透,便会以其独特的配合方式而与其他人物相区别。

”[10]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使得整部小说充满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今昔正是一副事”
“今昔正是一副事”表明人物性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且没有背离人物的主要性格。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这些性格特征杂然并存,相反,有一个主导性格使人物性格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如武松诸多性格的表现,其实是基于“忠勇”这一核心特征。

再如金圣叹无数次强调鲁达“真诚爽快,何处更有如此人”、“是鲁达爽直声口”、“极力写鲁达爽直”、“爽心直口”、“爽直是鲁达天性”等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爽直”是鲁达性格中的稳定一面,因而无论是帮助金老、拳打郑屠,还是在火烧瓦官寺等行动中,无不显示出其爽直这一性格特征。

自第七回写鲁达后,遥遥直隔四十九回而复写鲁达。

……尤可怪者,四十九回之前,写鲁达以酒为命;乃四十九回之后,写鲁达涓滴不饮,
然而声情神理无有非鲁达者。

夫而后知今日之鲁达涓滴不饮,与昔日之
鲁达以酒为命,正是一副事也。

[11]
从“以酒为命”到“涓滴不饮”,这便显示了性格的可变性,当然这只是稳定性格的暂时变化而已,仍然统一于鲁达爽直的英雄性格之下,表现的是鲁达急
友所难,豪爽直快的特点。

因而金圣叹才发出“今……与昔……正是一副事也”之感。

如果说稳定性是从人物性格横向上来说,那么性格的可变性便是从时间的纵向上来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

“与性格的丰富复杂性相一致,人物性格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渐趋丰满,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2]以林冲传为例:第五回中,当林冲娘子遭高衙内调戏时,他只会忍辱求全,金圣叹说“写英雄在人廊庑下,欲说不得”,[13]这“说不得”便把林冲安于现状而宁受屈辱、愿求平静的忍辱苟安性格刻画出来;第六到十回中,当其误入白虎堂被发配到沧州去看守草料场,却意外发现陆谦等想要烧死自己时,林冲忍无可忍,毫不犹豫地杀死了三人,走上反抗道路;刚上梁山时,对于王伦的处处刁难,他又再次妥协;第十八回,直至晁盖等入梁山后,林冲断然喝斥王伦并杀了他。

“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14]从金圣叹的这一评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林冲的性格经历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而其形象也渐趋饱满。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圣叹看来,在一定的情况下,人物性格会发生变化,但有时又可能保持不变。

如戴宗对李逵的粗卤、不拘小节常加以喝斥,但李逵始终不改其本色。

而为了朋友,李逵则可以从“以酒为命”做到“涓滴不饮”。

因而金圣叹在变与不变的问题看法上似乎渗透着辩证之意。

在成功的人物形象身上,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等发生变化,那么其个性特征会有所改变,因而人物的性格应该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四)“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
“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强调人物性格的真实性。

“极骇人之事”会让人产生虚构之感,而“极近人之笔”却能缩小小说与读者的差距,使小说人物乃至小说本身更趋向真实生活。

说到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我们便觉得他们是神人,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他们已然成了神,而不是人,缺少真实性而失去了生命。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他们既是理想中的英雄,更是现实中的人,具有真实性。

“景阳冈武松打虎”的评论就是代表之一:
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固已妙不容说矣。

乃其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转身回来一段;风过虎来时叫声“啊呀”
翻下青石来一段;大虫第一扑,从半空里窜将下来时被那一惊都做冷汗
出了一段;寻思要拖死虎下去,原来使尽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正提不
动一段;青石上又坐半歇一段;下岗子走不到半路,枯草丛中钻出两只
大虫,叫声“啊呀,今番罢了”一段。

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
人之笔, (15)
武松在阳谷县酒店中喝酒后欲上景阳冈,却被酒家告知冈上有虎时,认为是酒家骗人入住酒店而执意上冈。

在山神庙门上看到榜文时,他才知真有虎而欲转身回酒店,可担心被他人耻笑而选择只顾向前进。

他的犹豫表明武松的常人心态。

他在大青石上欲睡而老虎突然出现时,他惊得边叫边翻落;在老虎扑向他时,他惊得直冒冷汗;在费尽力气打死老虎而想把虎拖下冈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用尽力气,手脚都酥软,疲惫至极;坐在青石上休息片刻便急于下冈,是因为他担心再有老虎出现则自己应付不了;途中又遇两只老虎时,他认为自己的性命保不了。

这一系列的动作、心理渲染了武松打虎前后的胆怯惊心乃至筋疲力尽的状态,使我们感受到一个英雄人物的常人一面,给我们以真切自然之感。

用“极近人之笔”来写“极骇人之事”,非但没有损害武松的英雄形象,反而使武松打虎更真实,因而更突显出其英雄气。

武松虽是英雄,但毕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局限,因而打虎前后的状态表现出了人之常情,而武松以常人的心、力、身去打虎,使之更显得生动、真实,从而显其神威。

书中后文又写李逵杀四虎后筋疲力尽而睡到天明。

金圣叹认为虽然两者“两样文字”、“无一笔相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没有把李逵神化。

人物性格的真实性特征,使得人物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如果一味地夸大、神化英雄人物,便会使整部小说充满玄幻色彩,背离生活常理而缺乏真实性,那么小说便失去了艺术生命力。

二、人物技法论
如上所述,金圣叹认为人物性格具有典型性、丰富性与复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以及真实性的特征,这就使得水浒人物富有立体感。

那么如何才能刻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呢?
性格是人内在的一种心理特质,通过人外在的语言、行动等自然表现出来。

金圣叹在《序三》中说:“《水浒传》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16]在第二十五回总评中,他以“是三丈夫也者,各有其胸襟,各有其心地,各有其形状,各有其装束”[17]来谈鲁达、林冲、杨志三人的不同性格。

这便指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可以通过肖像(形状、装束)、语言(声口)、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而表现出来。

由此金圣叹归纳了以下一些技法。

(一)“黑凛凛三字,不惟画出李逵形状”——肖像描写
金圣叹认为肖像描写不仅可以勾画出人物的外形,还能兼画出人物的性格来。

如第三十七回写李逵初次出场时,书中写道:戴宗“不多时引着一个黑凛凛大汉”来见宋江。

金圣叹对“黑凛凛大汉”这一肖像描写异常称赞,他指出:“黑凛凛三字,不惟画出李逵形状,兼画出李逵顾盼,李逵性格,李逵心地来。

”[18]从“黑凛凛大汉”五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汉子站在我们面前,并感受到了李逵性格中的那种粗蛮之气。

再如四十六回中,写李应带杜兴、杨雄、石秀等去救时迁而攻打祝家庄一事中,作者对四人的形象与装束进行了描写,金圣叹说:“画李应是个大官人,画杜兴是个主管,画杨雄、石秀是个客人。

各各不同。

”[19]这就指出四人的形象与装束上的差异性,显示了各自的身份与个性。

可见金圣叹已将肖像描写看作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语言描写
“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表明人物语言应当与其性格相符合,即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描写来突显人物的个性化性格。

相较于肖像描写,金圣叹更重视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金圣叹指出:
《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

[20]
如他在第十一回批语中写道:“杨志有杨志声口……不是史进,不是鲁达,不是林冲。

”[21]这就说明典型性格要求个性化语言,即“一样人一样说话”,同时只有个性化的语言,才能塑造出典型性格来。

再如第一回中写史进向王进挑战而败后,在拜师中,他虽甘心而口里却说:“师父,没奈何,只得请教。

”[22]金圣叹认为,“‘没奈何只得’五字,史进负气语”。

[23]这无疑形象地写出了史进自负的性格特点,如果史进以温文尔雅的口气来回答,那么显然不符合其少年、财主之子的身份特点。

又如写潘金莲勾引武松时,她一连叫了三十九遍“叔叔”,而在劝武松饮酒时却突然改称“你”,金圣叹认为潘金莲的这一语言变化逼真地活现了其贪淫的性格特征,“写淫妇便是活淫妇,以上凡叫过三十九个‘叔叔’,至此忽然换作一个‘你’字,妙心妙笔!”[24]
语言的性格化,并不意味着人物只有一个死板的调门,总是说那几句话,而应具有多样性和生动性。

如第五十八回,写鲁智深救史进而被贺太守捉住后,痛骂贺太守,使之气道:“我心疑是个行刺的贼,原来果然是史进一路!那厮,你看那厮,且监下这厮,慢慢处置!这秃驴原来果然是史进一路!”[25]这段话是经过金圣叹修改的,他自己非常满意这一创作,“写太守气咽不成语,真是活画出来。

活画出气急败坏,语言重沓,又活画出自神其智,心口想语,妙绝。

”[26]“厮”“贼”显示了贺太守为官的身份。

我们在听到这些声音的同时,仿佛能看到他的神态、身姿。

在金圣叹看来,“塑造人物性格务必‘还他一样说话’,只有写出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才能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27]“他人说不出”,这便是对人物语言个性化的一种最简单而又最准确的概括。

(三)“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动作描写
行为动作是人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人亦打得阔绰”表明人物动作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他在社会矛盾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显示他的独特性格以及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

”[28]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一节,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金圣叹以“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29]来赞鲁达性情。

写鲁达为人阔绰,打人也打得阔绰,这无疑表明鲁达的行为、动作等描写都是充满性格化的,有着独有的特质。

再如二十三回写潘金莲想要勾引武松时,“一手拿着注子,一只手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

”[30]金圣叹认为“捏”这一动作逼真地刻划了潘金莲贪淫的性格,可以说“捏人亦捏得贪淫”。

第三十七回中,当李逵确认面前之人就是宋江时,则“扑翻身躯便拜”。

金圣叹对这一动作评道:“‘扑翻身躯’字,写他拜得死心塌地,‘便’字,写他拜的更无商量。

”[31]经金圣叹这一点评,我们就能感觉到李逵“拜人亦拜得率真”,体现出其率真、坦荡的性格特征。

在李逵心里,宋江是他真正信服之人,这“扑翻身躯便拜”显示了其对宋江的忠诚以及其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细心品味金圣叹对人物的动作行为的分析、评点,可发现他肯定了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充分性格化的,我们不能不为他的敏感、细心而叹服。

(四)“别借一人眼中画出”——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即通过他人的口、眼来介绍有关人物,突出其主要性格。

小说在第八回,写酒店主人向林冲称赞该村财主柴进的富有和好客。

金圣叹批曰:“如此一位豪杰,却在店主口中无端叙出,有春山出云之乐。

”[32]我们虽然还未见到柴进,但通过酒店主人的这一转述,便可知道仗义疏财是柴进的一大特点。

小说第五十五回,写汤隆向徐宁描画时迁为“鲜眼睛黑瘦汉子”,一个“猾”且“灵”的人物形象便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

金圣叹批道:“一百八人,有正出身便画者;有未出身先画者;有已出身却不画,少间别借一人眼中画出者。

奇莫奇于时迁,在四十五回出身,直至此篇方与一画也。

”[33]第五十二回中,小说借戴宗向罗真人描述李逵的为人,我们间接便能看出李逵耿直、忠诚、率真的性格。

侧面描写这种方法,在《水浒传》中用的不是很多,金圣叹批的也不多,但通过侧面描写,“不仅可以变化视角,多方面刻划人物,还能同时写出介绍者和被介绍者两人,一箭而双雕”。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