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合集下载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提问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词牌特点、作者背景和词作风格的掌握程度。
供学生预习和课堂参考。
2. 《青玉案元夕》全文:准备打印或电子版的词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标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呈现:展示《青玉案元夕》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3. 内容分析:分析词的结构、意象、典故等,解释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4. 作业设计:考虑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十、课后作业
2. 预习下一课:提前告知下一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十一、教学拓展
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青玉案元夕》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词牌知识介绍:整理词牌《青玉案元夕》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4. 鉴赏指导:提供词作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宋词。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为学习《青玉案·元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1.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分享一些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佳作。

教学活动:1. 播放一段关于元宵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元宵节诗词。

3. 教师总结并引入《青玉案·元夕》这首诗。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情感。

2.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逐句解析《青玉案·元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学生分享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举例说明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朗读与感悟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青玉案·元夕》的内涵。

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青玉案·元夕》。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四章:创作与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学生根据《青玉案·元夕》的启发进行诗词创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交流创作心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一些创作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2. 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并准备分享自己的作品。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交流创作心得。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文。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及其含义。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子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1.《青玉案·元夕》全文的背诵与理解。

2.文中生僻词语的学习与运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

教学难点:1.《青玉案·元夕》全文的背诵。

2.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青玉案·元夕》全文的PPT或黑板。

2.准备生僻词语的解释卡片。

3.准备修辞手法的例句及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词,巩固记忆。

2.向学生介绍《青玉案·元夕》的作者辛弃疾,以及诗词的背景。

二、全文背诵(10分钟)1.学生自读全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发音和停顿。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三、生僻词语学习(10分钟)1.教师出示生僻词语,学生猜测含义。

2.教师揭晓答案,并给出词语的解释。

3.学生跟读,确保正确掌握词语的发音和含义。

四、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1.教师展示修辞手法的例句,学生观察并猜测修辞手法。

2.教师揭晓答案,并解释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

3.学生跟读,领会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口语表达练习(10分钟)1.教师给出一个场景,学生运用《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进行口语表达。

2.学生互相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写作练习(10分钟)1.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学生运用《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小结(5分钟)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全文背诵、生僻词语学习、修辞手法分析、口语表达练习和写作练习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全面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内容。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青玉案·元夕》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的全文解析、生僻字词解释、词的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2. 学会识别并运用生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 领悟并欣赏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意境的把握,生僻字词的识别与运用;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全文解析及意境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民间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作的意境;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6. 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青玉案·元夕》,提高审美能力;8.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元宵节、南宋、辛弃疾4. 重点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5. 意境赏析:欢乐、繁华、离别、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1)焰:火焰;翩:轻盈;麝:麝香;狸:狐狸;貂:貂皮;砧:捣衣石;(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彩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彩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与情感;2. 培养学生分析、欣赏宋词的能力,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理解与运用,词的情感把握。

教学重点:辛弃疾词作的特点,《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玉案元夕》古典诗词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打下基础;3. 全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意境相近的宋词,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诗词;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词作意境分析、辛弃疾词作特点;3. 黑板中央:课堂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写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诗词;2. 答案示例:烟花映照元夕夜,月色皎洁照人间。

银灯高挂千门万户,欢声笑语共团圆。

难忘今宵美景,流年似水如箭。

愿得年年今夜,共赏明月烟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的词作,教学难点是否得到突破;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译文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并赏析《青玉案元夕》,体会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词,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理解“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词人寄托在词中的复杂情感。

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提到元宵节,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

讲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精读赏析,品味意境(15分钟)“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人”的形象有何特点?“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赏析上阕:赏析下阕:5、探究“那人”的象征意义(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那人”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理想、追求、高尚品质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青玉案·元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2. 《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如何理解并评价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关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辛弃疾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文本及注释、相关鉴赏资料。

2. 学生用品: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鉴赏指导(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青玉案·元夕》,如题材、手法、情感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关怀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社会情怀,如对百姓生活的关心等。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及辛弃疾的文学地位。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选取一首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分析其表达效果。

(3)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青玉案·元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关键字词和意象的理解。

(2)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青玉案·元夕》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设计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

2. 学生准备:(1)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词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青玉案·元夕》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读诗词,理解关键字词和意象。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和赏析《青玉案·元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赏析文章。

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

1.1.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1.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韵律、节奏的把握。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感知作者的情感。

1.2.3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情感。

1.3.2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1.3.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讨的良好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

2.1.2 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诗句。

2.1.3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2.2 掌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2.2.3 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1.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3.1.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等。

3.2.2 使用PPT呈现诗词内容、解析。

3.2.3 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4.1.2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4.2.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解析诗词的意象与情感。

4.3.2 讲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诗句。

4.3.3 分析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4.4 互动环节4.4.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青玉案元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辛弃疾的词风及《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难写字的学习。

(2)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词的美。

5. 拓展延伸(1)对比学习其他辛弃疾的词作,分析其词风特点。

(2)推荐相关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准确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生平和创作风格的资料。

2. 《青玉案元夕》的注释及译文。

3. 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4. 古典诗词鉴赏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基本文学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青玉案·元夕》的文学特色、诗中的意象。

2. 教学难点:《青玉案·元夕》的韵律、修辞手法及辛弃疾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参考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疑问。

5. 诵读练习:全班同学一起诵读《青玉案·元夕》,体会诗的韵律美。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讨论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认识,总结交流成果。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理解程度。

2. 诵读展示:评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理解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分析《青玉案元夕》的韵律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1.2.2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1.2.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1.3.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发展开放、包容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青玉案元夕》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元宵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古代诗词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2.3.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韵律、结构等特点,深入剖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4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

3.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领悟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

(2)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青玉案·元夕》。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感知词的意境。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深入理解词意。

4.课堂讲解(1)讲解词的背景:辛弃疾创作《青玉案·元夕》的时期背景及其思想感情。

(2)分析词的意象:如“飞烟散尽”、“疏星残月”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3)解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修辞鉴赏能力。

(4)领悟情感表达: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孤独、惆怅之情,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5.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元宵节的感受。

(2)比较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分析其风格特点。

6.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题目自拟。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赏析。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讲解词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二首》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课文为辛弃疾的名篇,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景象背后词人的孤独与哀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作的背景了解,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鉴赏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品味其词意及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词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词作的整体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牌分析:讲解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结构。

5. 词意解读: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体会词意。

6.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辛弃疾的用词、意象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7.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结构2. 黑板右侧:辛弃疾艺术特色及情感分析3. 中间部分:词作全文,标注重点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分析2. 词意解读3. 艺术特色鉴赏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牌分析《青玉案》是宋代词牌,其结构为上片三句、下片四句,共七句,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展现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分析2. 诗词意境的感悟3. 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历史文化的挖掘2. 诗词情感的深入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感知诗词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文化挖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入感悟诗词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诗词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4. 学生对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把握5.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词鉴赏的情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品味诗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词文本、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正常使用。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docx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docx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敕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宋词二首》中的《育玉案♦元夕》•本词为辛弃疾创作,描绘了我国古代元宵佳节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创作背景、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2.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意境分析;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2.教学重点:词牌知识、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词牌知识。

3.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词的的律美。

4.词的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词的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理解作者情感。

5.艺术特色分析: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本词的艺术特色。

6.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7.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黑板左侧:课文、作者、词牌名。

2.黑板右侧:重点词语、意象、艺术特色等。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比较《青玉案・元夕》与《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的异同,从词牌、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1)词中的意象有:火树银花、星桥铁锁、宝马雕车、风箫声动等。

通过这些意象,作者表达了元宵佳节的盛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两首词均为宋词,采用不同的词牌。

《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班级:16机电(1)班授课人:陈沛华时间:2017、12、22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背景,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启示。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布置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熟读本词,划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分组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了解王国维的三个治学境界。

二、新课导入
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小组展示课外查询结果。

2、朗读全词,说说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
1、解读文本。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着追求。

2、问题设计
(一)初读
⑴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

⑵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
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
⑶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⑷“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

(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问题显示,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①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

②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

怎么写的?先写什么?请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

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
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

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⑤“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

(板书)
⑥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

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
3.——“那人”。

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反衬。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⑦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学生思考回答)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

词人简直要绝望了。

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

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⑧小结:“那人”是怎样一个人?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

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

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⑩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三)研读
1、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
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

2、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
①起义南归时期。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②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③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

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

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可惜作者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3、诵读小结:
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

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
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四、拓展延读
⑽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学生展示课外分组收集的资料,师明确。

小结: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的用意,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词人被罢职闲居,政治上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通过“那人”显现,“那人”或者简直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

五、课堂练习
1、《青玉案》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情景。

全词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上片写景,下片写人,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

2、词作中,作者用节日的喧闹来反衬“那人”的孤寂,刻画了一个孑然独立的女性形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几句表达了词人清雅脱俗的感情,后人赋予它许多新的内涵,请你举出一例。

六、课堂小结
1、回顾这堂课的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请简要概述。

(整体把握)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不思复国。

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2、背诵本词,总结主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
附:板书设计: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上片:热闹狂欢之所(倾城狂欢)——现实写照(世人)
下片:灯火阑珊之处(独守寂寞)——自我写照(词人)
“那人”形象:自甘淡泊超群拔俗
(理想人格)高雅孤独志怀高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