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精密仪器在现代科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但我有时怀疑,人们是否容易忘记科学中最重要的工具始终是人的头脑。

----剑桥大学病理学教授
W.I.B. Beveridge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以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结构
和疾病时的形态改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在口腔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进展有赖于实验方法的更新与完善;正如显微镜的发明,导致了细胞学说的诞生,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超微结构的大门一样。

目前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进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等在组织病理学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口腔组织病理学科的发展。

尽管作为大学本科教学,首先应牢固地掌握形态学的结构和改变。

然而对整个口腔病理学研究方法概况的了解,将会开阔大家的思路,提高大家的兴趣,并为今后进行口腔各学科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光学显微镜观察
光学显微镜是组织病理学最基本的研究工具。

它可以定性和半定量地在数微米厚的组织切片上
对组织排列形态和相互关系,以及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从而在组织细胞水平上揭示其生长、发育和病变过程。

光学显微镜可分为透射光显微镜、反射光显微镜、偏正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紫外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

应其研究的目的对象不同,而可应用不同的显微镜。

(二) 电子显微镜观察
透射、扫描等电子显微镜技术是组织病理学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可对细胞及亚细胞的结构进行形态学的研究。

分析电镜等技术还可以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羟磷灰石等无机晶体的结构、成份及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三)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研究
通过应用能与组织和细胞中的化学成份进行
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可以有助于了解组织细胞内各种蛋白质、酶、核酸、糖原等各类化学成份的变化,从而可揭示其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
胞的化学成份改变。

目前免疫学的发展,可以应用相应的细胞待检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和显色的
方法,来揭示细胞的组织来源及成熟程度等。

这在肿瘤病理学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 流式显微荧光光度计
该方法主要借助于荧光染色的细胞在稳定的
液体中流动,并通过一约100μm的小孔,其流速可达一亿八千万个细胞/小时。

依受激光照射后,发射出的荧光强度等来分类和测定细胞的某种成份的
含量,如DNA的量等,从而有助于对细胞成份的定量分析。

(五) 自动图像分析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细胞体积、面积、周长、核浆比等的定量分析变得方便起来。

将组织切片(包括涂片和照片等),置于显微摄像系统中,将光信号变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信号,并在图像处理软件上进行测量、统计等处理,同时还能对细胞的染色进行灰度测定,因此可有效的进行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的快速、精确的半定量和定量测定。

(六) 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
包括体外与体内两种方法,即在37℃的体外环境中,将分散的小块组织或细胞置于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对其细胞生长分化、形态和功能变化进行研究;或者将组织细胞植入于动物体腔、皮下,或肌肉组织中,利用动物体内的营养进行培养,以观察培养组织的生长、分化和生物学特性。

尤其在实验肿瘤病理学的研究中,细胞培养方法具有较高的价值。

(七) 核酸杂交技术
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原理是根据核酸互补原理,用特定已知顺序的核酸(DNA 或RNA)片段作为探针,经标记后与液相或固相中的靶核酸进行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

尤其是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组织病理学中的应用有很好的发
展前景。

它可以在组织切片上检测靶核酸的存在,从而使我们能进行原位的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

(八) 聚合酶链反应
为80年代中叶发展起来的高灵敏度核酸检测方法,其原理为以两段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待测的DNA为模板,经过多次循环的变性、复性、延伸等,使特定的核酸片段得以大量的复制。

从而使其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

组织病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有逆转录PCR、原位PCR等,尤其在检测组织细胞中病毒、细菌、遗传缺陷基因和癌基因等方面,PCR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组织病理学实验方法的度量水平
熟悉组织病理学实验中的度量水平,对于理解和分析组织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肿胀、萎缩等病理形态学改变有着很大的帮助。

常用长度单位换算:1毫米(mm) =103微米(μm)=106纳米(nm)
三、学习口腔组织病理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 平面和立体的关系
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往往要在一张组织切片这一二维平面中理解其三维立体的结构改变。

因此要充分理解不同结构的组织可以呈现出相同的切面,而相同结构的组织又可表现为不同的二维图像,要经常从所见的二维图像中推演出其三维立体结构。

(二)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形态是组织病理学研究的重点,然而任何形态学的结构都和其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腺细胞内所含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以及其分泌颗粒,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合成和分泌功能。

而功能的改变也可导致其结构的变化;如随着细胞生长到一定的体积,因其表面积对于氧气的交换已不能适应细胞代谢的需要,从而导致细胞分裂的发生。

因此我们在观察组织细胞形态时,应要经常将其和可能的功能
改变相联系。

(三) 静态和动态的关系
生命是以运动为基础的,我们所观察到的瞬间图像是其动态改变中的一个阶段。

如观察到骨的存在,它可以是新形成的骨组织,也可以是原来的骨组织被破坏以后残留的部分。

因此我们要结合其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布等情况综合分析,要有一个动态的观念理解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及功能的变化。

总之,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掌握好口腔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将会使有志于从事口腔医学事业的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实验一口腔颌面部发育
目的要求
1. 掌握面部、腭的发育过程。

2. 熟悉舌的发育过程。

实验内容
一、面部发育模型
1. 胚胎第四周:额鼻突、上颌突、口咽膜(穿孔) 。

2. 胚胎第五周:侧鼻突、中鼻突、上颌突、下颌突。

3. 胚胎五周半:中鼻突进一步分化。

4. 胚胎第六周:各突起进一步发育。

5. 胚胎第七周:各突起初步联合。

6. 胚胎第八周:各突起联合,面部初具人形。

二、腭的发育模型 1. 前腭突:由中鼻突、侧鼻突、和上颌突联合形成。

2. 侧腭突:由上颌突向内侧生长形成。

3. 前腭突和侧腭突的联合。

三、舌的发育模型
1. 胚胎第四周:在第一鳃弓内侧面左右成对的两个大突起为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之间的小突起为奇结节。

由第二、三、四对鳃弓联合形成的一个突起为联合突。

2. 胚胎第8周:各突起联合,左右侧舌隆突联合形成舌体;联合突形
成舌根,舌体与舌根相联合于人字形界沟处。

实验二牙齿发育(一)
目的要求
1. 掌握牙齿发育早期组织学。

2. 掌握帽状期牙胚的组织结构。

实验内容
一、牙胚胎(蕾状期) 切片
首先用肉眼或低倍镜辨认舌、上颌、下颌的位置,接着仔细观察下列各项(图8-1)。

1. 唇板:与口腔上皮相连,位于牙板唇侧,表面
上皮细胞浆较空,浅层细胞脱落形成浅沟,即唇颊沟。

2. 牙板:位于唇板舌侧,较窄,约3-4层细胞宽,由立方形低柱状细胞组成。

3. 牙胚:位于牙板末端,成釉器呈蕾状,主要由立方形或柱状细胞组成,中央细胞较疏松,位于成釉器深部较致密的外胚间叶组织为牙乳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血管较丰富。

在一乳头和成釉器之间有基底膜。

在成釉器和牙乳头周围组织,呈环形排列,此部分即牙囊。

4. 下颌骨:呈V形,在其舌侧有下颌软骨,呈圆形,染成浅蓝色。

二、牙胚胎(帽状期) 切片
1. 唇板:表面细胞脱落形成唇沟。

2. 牙板:由唇板舌侧伸出,约5-6层细胞宽,细胞呈多角形低柱状。

3. 帽状期成釉器:外釉上皮---低柱状或立方形,位于成釉器的凸面,内釉上皮---高柱状,位于成釉器的凹面,星网层---开始出现,中央细胞呈星形或梭形,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

4. 牙乳头:体积比蕾状期时增大,为致密的外胚间叶组织,细胞呈星形与成釉器之间有基底膜相隔。

5. 牙囊:环形排列的外胚间叶组织,细胞呈梭形。

6. 颌下腺和舌下腺:在舌下方,靠近舌的一些导管为颌下腺导管,远离舌的一些管状排列的上皮为舌下腺。

三、示教
原始上皮带,釉索、釉结作业:绘图帽状期牙胚
实验三牙齿发育(二)
目的要求
1. 掌握牙胚钟状期的组织结构。

2. 掌握牙齿硬组织形成过程。

3. 掌握乳恒牙替换时的组织学变化。

实验内容
一、牙胚胎(钟状期) 切片
1. 牙板、上颌已与口腔上皮分离,部分切片中仍与口腔上皮相连,牙板中段上皮出现多个角化珠,为Serres上皮剩余。

牙板末端将形成恒牙板。

2. 钟状期成釉器:外釉上皮---立方形或扁平细胞,内釉上皮---高柱状,星网层---细胞呈星形,中间层----在内釉上皮与星网层之间,为2-3列扁平细胞。

3. 牙乳头:顶部已分化出少数柱状的成釉器细胞,其余同帽状期的牙胚。

4. 牙囊:环形排列的间叶组织。

二、牙胚胎(钟状后期) 切片
钟状后期牙胚,釉质,牙本质基质开始形成。

三、乳恒牙交替切片 1. 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牙根内侧吸收其根分叉下方有一双尖牙牙胚。

2. 第二磨牙牙根远中可见第一恒磨牙牙胚其牙冠已形成。

四、示教
1. 乳恒牙交替 (模型)
2. 牙冠形成 (切片)
3. Serres 上皮剩余 (切片)
作业:绘图钟状期牙胚
实验四 牙体组织 (一)
釉 质
目的要求
1. 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腔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釉质的组织结构。

实验内容
1. 肉眼观察
(1) 磨片中央为牙髓腔,在牙髓腔的外面为牙本质。

牙本质表面的冠部覆盖着釉质,根部覆盖牙骨质。

(2) 釉质呈乳白色,牙尖或切缘较厚,牙颈部较薄。

2. 显微镜观察 (注意:将载物台下的孔径光栏关小,以适当调暗光线)
(1) 釉牙本质界,首先用低倍镜寻找釉质和牙本质,两者交界处,即釉牙本质界,呈连续的小弧形,其弧形的凹面向着釉质,凸面向着牙本质。

(2) 釉柱:釉柱呈柱状,从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伸
向表面。

在牙颈部,釉柱几乎呈水平;在窝沟处,釉柱从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集中。

高倍镜下,釉柱上每隔4微米左右有一横纹。

(3) 釉板:从釉质表面伸向釉质内可达釉牙本质界
或越过釉牙本质界进入牙本质内,呈裂隙状,灰褐色。

(4) 生长线:呈深褐色,围绕牙尖呈环形排列,近颈部渐呈斜行线。

(5) 釉梭:在牙尖部较多见,呈纺锤状,黑色,从
牙本质边缘伸入釉质内。

二、牙齿横磨片
1. 肉眼观察
部分磨片系通过磨牙牙冠部如 (图1-1) 作横
(1) 生长线:呈同心环状排列 (图1-2)。

(2) 釉丛:位于近釉牙本质界处,呈草丛状。

(3) 釉柱横切面:呈鱼鳞状,见于横磨片中央的釉质小岛内。

3. 示教片
釉柱横纹。

作业:绘图釉质纵剖面。

实验五牙体组织(二)
牙本质
目的要求
1. 掌握牙本质的组织结构。

2. 掌握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实验内容
1. 牙本质构成牙齿主体并形成牙髓腔,呈淡黄色。

2. 牙本质小管和成牙本质细胞突:牙本质小管贯穿整个牙本质,从髓腔表面呈放射状伸向牙本质表面,小管内有成牙本质细胞突,小管之间为细胞间质。

3. 球间牙本质:多见于冠部近釉质处,很像多个相接的球体之间的空隙,边缘多呈凹形。

4. 童氏粒层:位于根部牙本质表面处,呈黑色颗粒状。

5. 继发性牙本质:靠近牙髓腔的部分牙本质,与原发性牙本质的区别为牙本质小管的方向稍改变。

6. 修复性牙本质:牙本质受到损害时,在相应的髓腔壁上形成的牙本质,其小管明显减少,小管排列紊乱。

7. 死区:牙本质小管呈黑色,多见于牙尖部,牙本质小管暴露处。

二、牙齿横磨片
牙本质小管横剖面:小管内有成牙本质细胞突,突起周围白色透亮部分为管周牙本质,两者之间为管间牙本质。

三、牙齿纵切片
1. 肉眼观察:牙本质和牙髓的部分。

2. 显微镜观察
(1) 牙本质小管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为成牙本质细胞顶端的细长突起,伸向牙本质小管内。

(2) 前期牙本质:位于成牙本质细胞和钙化牙本质之间呈淡红色。

(3) 修复性牙本质:位于髓室顶部,突向腔内,牙本质小管极少,排列紊乱。

四、示教片
牙本质小管分枝
作业:绘图牙本质。

实验六牙体组织(三)
牙髓和牙骨质
目的要求
1. 掌握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2. 熟悉牙骨质的组织和功能。

实验内容
一、牙齿纵切片
1. 牙髓充满于牙髓腔内。

(1) 成牙本质细胞:位于牙髓周围,呈柱状,顶端有成牙本质细胞突伸入牙本质小管内。

(2) 牙髓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在成牙本质细胞层内侧有一狭长地带无牙髓细胞,再向内侧,牙髓细胞较密集,即多细胞层,自此层内侧细胞分布较均匀。

(3) 牙髓血管:管壁极薄。

(4) 牙髓神经:在根管及髓室中找,牙髓神经呈小束状排列,髓鞘可有可无,常与血管伴行。

(5)
前期牙本质:为近牙髓的一层牙本质,呈淡
粉红色,于钙化牙本质交界处可见钙化小球。

2. 牙骨质厚度在颈部和根尖部不一,根尖部牙骨质内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陷窝,其中有牙骨质细胞。

在表层的牙骨质中可见穿通纤维,纤维与牙骨质表面垂直。

二、牙齿纵磨片
1. 牙骨质覆盖根部牙本质表面,近牙颈部较薄,根尖部较厚,呈淡黄色,比牙本质稍深。

2. 无细胞性牙骨质:位于牙根中、1/3牙本质表面,呈层板状,见穿通纤维的痕迹,其方向与层板垂直,其中不见牙骨质细胞。

3. 细胞性牙骨质:位于无细胞性牙骨质及根尖1/3牙本质表面,其中见多个牙骨质细胞陷窝,呈扁平的卵圆形,陷窝周围有多个小管。

4. 釉牙骨质界:可分为牙骨质覆盖釉质、牙骨质与釉质相接或两者不相连接。

三、示教
嗜银纤维(牙髓)
作业:绘图牙髓与牙本质切片
实验七牙周组织
目的要求
1. 掌握牙龈组织的结构。

2. 掌握牙周韧带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3. 熟悉牙槽骨的组织结构,掌握牙槽骨在生理情况下的变化。

实验内容
一、唇舌向牙体牙周组织切片
1. 肉眼观察
牙体、牙周韧带及牙槽骨的位置关系。

2. 显微镜观察
(1) 牙龈
1) 牙龈上皮:牙龈表面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有角化,上皮钉突狭而长,牙龈粘膜覆盖龈沟的部分为龈沟上皮,龈沟上皮向下延续并附着于牙体的上皮部分为结合上皮。

龈沟上皮除无角化外,与牙龈表面上皮相似,结合上皮既无角化,也无上皮钉突。

2) 固有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乳头狭长,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有规律的交织排列而形成各组牙
龈纤维束。

(2) 牙周韧带
1) 主纤维束
牙槽脊组---从牙槽脊顶到牙颈部牙骨质
水平组---从牙骨质到牙骨质
斜行组---从牙骨质斜向牙槽
骨根间组---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至根尖周围的牙槽骨。

2)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成纤维细胞。

3) 成牙骨质细胞:细胞扁平、核卵圆形,位于牙骨质表面,主纤维之间。

4) 上皮剩余:在纤维间隙中,几个上皮细胞排列呈小团块状或条索状,细胞较小,胞浆较少。

5) 牙骨质小体:圆形,染紫色,分散在牙周膜之中。

(3) 牙槽骨
1) 固有牙槽骨;靠近牙周膜的牙槽骨为密质骨,其表层为平行骨板,并含穿通纤维,深部为哈氏系统。

2) 皮质骨:位于牙槽骨的外层也为密质骨。

3) 松质骨:在固有牙槽骨和皮质骨之间,有骨小梁与骨髓腔组成。

作业:绘图牙周组织(低倍)
实验八口腔粘膜
目的要求
1. 掌握口腔粘膜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2. 熟悉唇、颊、腭和舌粘膜的组织学特点。

实验内容
一、颊粘膜切片
1. 上皮:复层鳞状上皮,表层无角化,上皮钉突短而宽。

2. 固有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

3. 粘膜下层:厚,含脂肪及小的混合腺。

二、腭粘膜切片
1. 上皮:复层鳞状上皮,表层有角化层,上皮钉突长而有规律。

2. 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较长且有规律
3. 粘膜下层:含脂肪或粘液腺(腭腺)
三、唇粘膜切片
1. 唇一侧为皮肤,有皮肤附件,另一侧为粘膜,
皮肤与粘膜相移行部为唇红,皮肤与粘膜之间为唇部肌肉。

2. 唇粘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层,棘层较厚,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乳头中等长度。

粘膜下层内含有混合腺。

3. 唇红部上皮有角化层,固有层乳头狭长,几乎接近表面。

且乳头内血管丰富。

作业:绘图唇部组织
实验九 涎腺组织
目的要求
1. 掌握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2. 熟悉大涎腺的组织结构特点。

实验内容
一、腮腺
1. 腺泡: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腺泡间可见较多脂肪组织,纤维组织将腺泡分成小叶状。

2. 导管
(1) 闰管:管腔小,管壁薄,细胞矮立方形,胞浆淡,核位于细胞中央。

(2) 分泌管:较多,管壁厚,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核圆形,位中央,胞浆粉红色,基底面有纵纹。

(3) 排泄管:位于小叶间,管腔大,管壁由高柱状细胞构成,有时可呈双层细胞排列,腔内常见分泌物。

3. 小叶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二、颌下腺
1. 腺泡: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并有少数粘液腺腺泡和混合性腺泡,小叶间排列紧密。

2. 导管:分泌管较腮腺多见,而闰管较少。

三、舌下腺
1. 腺泡:以粘液腺为主,并含有混合性腺泡。

2. 导管:分泌管较腮腺和颌下腺明显减少。

3. 小叶间:可见灶性淋巴细胞浸润。

作业:绘图颌下腺
实验内容
一、釉质初龋(平滑面) 磨片
1. 肉眼观察
(1) 病变呈白垩色或淡黄色、黄棕色。

(2) 龋损区呈到锥体形,锥尖向着牙本质。

2. 显微镜观察
(1) 透明层:位于混浊层正常釉质之间,比较透明,典型时质地均匀,釉柱的结构不清。

(2) 暗层:位于体部深层,釉柱结构消失或模糊不清,呈黑色或暗黄色。

(3) 病损体部:位于表面下层,生长线、柱间质和横纹明显。

有时此层可被色素染成黄色。

二、牙本质龋磨片
1. 肉眼观察
(1) 形状:呈锥体形,锥底位于釉牙本质界,锥尖向着髓腔。

(2) 颜色:淡黄色或黄色。

2. 显微镜观察
(1) 腐败崩介层:为病变最外层,在制片过程中几乎全部脱落或残留少量结构不清组织。

(2) 细菌侵入层:近表面处有时可见到扩张的牙本质小管或裂隙。

(3) 脱钙层:与细菌侵入层不易区分。

(4) 透明层:比较透亮的一层。

在大多数磨片中都比较窄,一般无色素沉着。

(5) 脂肪变性层:呈灰黑色,云雾状,此层一般较厚。

三、牙本质龋切片
1. 腐败崩介层:为无结构的坏死组织,细胞及食物残渣。

2. 细菌侵入层:牙本质小管内充满细菌呈蓝色,牙本质小管扩张,弯曲形成串珠状或裂隙状坏死灶。

3. 修复性牙本质:位于龋病相对应的髓腔壁上,牙本质小管数目减少,小管排列紊乱。

四、示教
1. 窝沟龋的扩展方向。

2. 牙本质龋细菌染色。

3. 透明牙本质。

作业:绘图并描述牙本质龋。

实验十一牙髓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各种牙髓病的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

2. 熟悉牙髓病的病因及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内容+
一、急性浆液性牙髓炎
1. 牙本质龋:腐败崩解层和细菌侵入层。

2. 牙髓充血:位于髓角处,该处血管扩张充血,成牙本质细胞层消失,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内有炎症细胞浸润。

3. 浆液渗出:渗出液积聚于牙髓纤维间。

4. 炎症细胞浸润:为少量中性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浆细胞。

二、牙髓脓肿
1. 牙本质龋
2. 牙髓脓肿:位于一侧髓角下方,中央为脓腔,腔内有浓液,部分在制片过程中流失,周围为脓肿壁,其中有急性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

3. 脓肿冠方及附近成牙本质细胞消失,其余牙髓基本正常。

三、溃疡性牙髓炎
1. 牙本质龋已穿髓。

2. 髓室顶仍有少量龋坏牙本质,髓室内肉芽组织,其中有较多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3. 根管内牙髓血管扩张充血,并伴有钙化。

3. 肉芽组织浅表的部分区域可发生溃疡。

五、示教
1. 牙髓钙变(髓石) (切片)
2. 纤维变性(切片)
3. 龋病、牙髓病关系(模型
)
作业:绘图并描述牙髓脓肿。

实验十二根尖周炎
目的要求
掌握各型根尖周炎的病理变化,并把镜下所见的标本形态与X线片的改变互相联系进行思考。

实验内容
一、标本
1. 根尖肉芽肿:残根、根尖部有一团软组织与牙根相连,软组织表面较光滑。

2. 根尖囊肿:残根、根尖部有一囊性病变,暗红色,表面光滑。

二、组织切片
1. 根尖囊肿
(1) 残根管:牙髓组织坏死。

(2) 根尖病变:根尖部有一团软组织与之相连,其周围为环形排列的纤维组织,中央为脓腔,腔内有大量中性白细胞及出血,腔壁为肉芽组织,并可见增生的上皮。

2. 根尖肉芽肿
(1) 残根管内牙髓增殖坏死
(2) 根尖部有一团软组织,其周围为环形排列的纤维组织,中央为炎性肉芽组织,伴大量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并有增生上皮。

3. 根尖囊肿
(1) 囊壁外层为环形排列的纤维组织,其中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2) 囊壁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部分上皮增生,部分区域上皮脱落。

(3) 囊腔:内含变性坏死物,其中有少量慢性炎症细胞、巨细胞、泡沫细胞。

四、示教
1. 切片:嗜酸性小体(透明小体)
2. 慢性:牙髓、根尖周病关系。

作业:绘图并描述根尖囊肿。

实验十三牙周组织病目的要求
掌握牙周炎的病理变化,并结合病理变化,熟悉临床表现。

实验内容
一、牙周炎近远中切片
1. 有的颈部牙骨质表面附着紫色无结构的牙石,部分牙石表面尚可见炎性渗出物。

2. 牙龈表面上皮呈网状增生,固有层乳头较浅,血管扩张充血,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3. 牙周袋:袋壁上皮网状增生,固有层乳头较浅,血管扩张充血,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并出现上皮钉突。

4. 牙槽骨:牙槽骨嵴顶有吸收,表面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5. 牙周韧带中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在磨牙根分叉牙周韧带中见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伴脓肿形成,根面牙骨质及牙槽骨吸收,在吸收处有破骨细胞。

二、X光片:牙周炎全口牙

牙体上附着少量牙石,牙槽骨呈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牙周韧带间隙增宽。

作业:绘图并描述牙周炎。

实验十四口腔粘膜病
目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