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和苯甲酸来说都是邻位酸性最强

合集下载

苯酚和苯甲酸来说都是邻位酸性最强

苯酚和苯甲酸来说都是邻位酸性最强

1:我只是听说过邻位效应就是大部分的取代基对于苯酚和苯甲酸来说都是邻位酸性最强,具体这个东西是怎么解释的呢?比如我们以甲基取代的苯酚来说明吧,为什么邻甲基苯酚酸性最强??2:气相中苯胺的碱性比氨要强,且随着苯基的增多而变强,书上说的是没有了溶剂化效应,但是我觉得和苯环的共轭还是有的,这一点是不利于碱性的,那么是什么因素是气相中有这个顺序呢??有个解释是N上的H超共轭,但是我觉得也不是太好,高人麻烦指点一下谢谢exoto (站内联系TA)Pka for phenol is 10, and PKa for o-cresol is 10.29....speak of which, by the end of the XINGDABEN(part A), in the section of organ acid, there is a very clear explaination..exoto (站内联系TA)your second problem is almost solved, or ,you can take a look of March Advance Organic Chemistry, P169WillR (站内联系TA)4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exoto at 2012-03-22 2244:Pka for phenol is 10, and PKa for o-cresol is 10.29....speak of which, by the end of the XINGDABEN(part A), in the section of organ acid, there is a very clear explaination......我只想说那个是错的exoto (站内联系TA)6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WillR at 2012-03-25 2014:....我只想说那个是错的又查了下英文维基,还是这个数据。

浅谈有机物的酸碱性 (最终版)

浅谈有机物的酸碱性 (最终版)

浅谈有机物的酸碱性之马矢奏春创作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作者:(总汇)张宏琛201610518226王含宇 201610518219 (要点总结)有机物的列举:肖欢欢201610518221影响酸碱性的因素:杜文倩 201610518207有机物酸碱性在实际中的应用:屈婷敏 201610518218摘要:本文探讨的有机物酸碱性仅限于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本篇论文从有机物酸碱性的影响因素、有机物酸碱性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罗列出了一部份具有代表性的酸碱性有机物.参考文献:《有机化学(第四版)》汪小兰编一、具有酸碱性的有机物列举在有机化合物的世界中, 具有酸碱性的有机物包括了以下种类:炔类物质(具有末端氢)、醇、酚、醚、酮类、醛类、羧酸、取代酸、酰胺类、碳酸的衍生物类、脂肪族硝基化合物、吡咯、吡啶、生物碱等.以下是代表性物质举例.酸性有机物质:丙炔、乙醇(弱酸性、极弱碱性)、苯酚、丙酮、乙醛、乙酸、三氯乙酸(强酸性)、EDTA、乙酰胺(中性)、邻苯二甲酰亚胺、乳酸、水杨酸、丙酮酸、乙酰乙酸乙酯、硝基乙烷、吡咯碱性有机物:甲醚(能够接受质子)、尿素、胍(强碱性)、二甲胺、吡啶、烟碱二、代表性酸碱性有机物结构分析①具有末端氢的炔类物质由于sp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比sp2或sp3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强, 所以与sp杂化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显弱酸性, 能被某些金属离子取代.②醇的似水性醇与水都含有一个与氧原子结合的氢, 这个氢暗示了一定水平的酸性, 但由于烷基的给电子效应, 醇中氧原子上电子密度比水中的高, 所以醇的酸性比水还弱(但比炔氢强).醇不能与碱的水溶液作用, 而只能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作用放出氢气.由于醇的酸性比水弱, 所以RO-(烷氧基)的碱性比HO-强, 因此醇化物遇水则分解成醇和金属氧化物.醇与水的另一相似之处则是, 醇也可作为质子的接受体, 通过氧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酸中的质子结合形成钅羊离子(RH2).它们碱性极弱, 只能由强酸中接受质子.因此醇可溶于浓强酸中.③酚的酸性由于酚羟基中氧原子的p轨道与苯环形成p-π共轭体系, 氧上未共用电子对向苯环转移.因而, H-O之间电子密度比醇中的低, 也就是H-O之间的结合较醇中的弱, 所以酚羟基中的氢较醇羟基的氢更容易以H+形式解离.从另一方面说, 酚解离生成的苯氧基负离子与烷氧基负离子相比, 前者氧上的负电荷可以分散到苯环上, 从而比烷氧基负离子稳定, 也有利于酚羟基中的氢以H+形式解离, 所以酚的酸性比醇强.但比碳酸要弱, 所以酚只能与强碱成盐, 而不能与碳酸氢钠成盐.酚中芳环上如连有卤素或硝基等强吸电子基团, 可使酚的酸性增强, 如的Ka为6×10-8;的酸性很强(PKa=0.25).芳环上如连有给电子基如甲基, 则酚的酸性减弱.④醚的钅羊盐醚与醇和水相似, 醚中氧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能接受质子, 生成钅羊盐.醚接受质子能力很弱, 必需与浓强酸才华生成钅羊盐.⑤具有羰基并具有α-H的有机物与羰基相邻的碳(α-碳)上的氢叫α-H, 由于羰基中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强, 使得α-碳上电子云密度有所降低,从而使得α-H与分子中其他碳原子上的H相比, 酸性有所增强.例如, 乙烷的pKa约为40, 而丙酮或乙醛的pKa约为19~20.因此, 醛、酮分子中的α-H暗示了与其他碳原子分歧的活性.通常将α-碳连同它上面的氢原子一起, 叫做活泼甲基, 或活泼亚甲基.⑥羧酸以及取代酸的酸性羧酸可以看作是水分子中的氢被酰基取代的产物.由于羰基的π键与羟基氧原子上未共用电子对形成了p-π共轭体系, 羟基氧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因而向羰基转移而降低.与水分子中的H-O键相比, 羧酸分子中H-O键间的电子密度较低, 致使羧基中的H容易以H+的形式解离, 因此羧酸的酸性比水和醇要强很多.实验证明, 在酸根离子中两个C-O 键长是完全相等的, 这说明羧基碳与两个氧间电子云密度是完全平均化的, 亦即其负电荷不是集中在一个氧原子上, 而是分散在两个氧与一个碳上, 因此酸根负离子比力稳定.甲酸的pKa值比同系列中其他成员的要低.它与其他同系物在结构上的区别仅在于甲酸中与羧基相连的是H原子, 而其他同系物与羧基相连的都是烷基.由此得出结论:与H相比,烷基是给电子基.由于烷基有给电子诱导效应, 使得除甲酸以外的其他脂肪酸的O-H间电子密度有所增高, 从而使得H以H+形式的电离度降低, 所以两个C原子以上的饱和一元羧酸的酸性都比HCOOH弱.由于分歧的烷基给电子性分歧不年夜, 因此在饱和一元羧酸中, 除甲酸的酸性最强外, 其他同系物的电离常数都属于同一数量级.CH3COOH的α-H被氯代后, 由于Cl原子较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使得羧基中电子云密度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转移, 其结果是O-H间电子云密度降低, 羧基中的H更容易以质子的形式电离.一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强.α-卤代酸的酸性随卤原子的增加而增强.三氯乙酸的酸性几乎与无机酸相当.卤原子电负性越强(F>Cl>Br>I), α-卤代酸酸性也越强.羧基与卤素相同, 也是吸电子基团, 所以对二元羧酸来说, 当两个羧基相距较近时, 一个羧基能由于另一个羧基的存在而电离度加年夜.、草酸、丙二酸的酸性都要比乙酸年夜很多.丁二酸则由于两个羧基相距较远而作用显著减弱.苯甲酸的酸性比乙酸、丙酸等强, 这是因为在苯甲酸中与羧基相连的是sp2杂化碳原子而不是sp3杂化碳原子, 杂化碳原子中s成份增加, 电负性增加, 亦即苯环与烷基相比吸电子性增强.取代苯甲酸的酸性则因硝基与羧基的相对位置分歧而分歧.>>间硝基苯甲酸.乳酸, 由于羟基的强吸电子诱导效应, 羟基酸的酸性比相应的羧酸强.诱导效应是随传递距离的增长而减弱的,因此β-羟基丙酸的Ka为3.1×10-5, 与丙酸属同一数量级.水杨酸, 结构中的羟基位于苯甲酸的邻位, 不单对羧基有邻位效应, 还因为羧基可以和羟基形成份子内氢键,增加了羧基中H-O的极性, 使酸性增强.因此水杨酸酸性比苯甲酸强.乙酰乙酸乙酯, 结构中亚甲基由于受羰基和酯基双重影响, -CH2-上的H更为活泼, 因此乙酰乙酸乙酯具有酸性.⑦酰胺的酸碱性NH3是碱性的, 但当NH3分子中的H被-RCONH3取代后,碱性消失, 为中性物质.这是因为N上未共用电子对与C=O 双键共轭而N上电子密度降低所致.若NH3中两个H都被酰基取代, 则生成的二酰亚胺会显弱酸性, -NH-(亚氨基)受两个羰基双重影响, 所以与N相连的H原子更为活泼.⑧碳酸的衍生物的酸碱性尿素, 由于有两个氨基的N上未共用电子与C=O共轭再加上羰基的强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 因此尿素显碱性, 且为弱碱性.不能用石蕊试纸检验, 尿素能与硝酸、草酸生成不溶性盐, 从而使尿素从尿液中分离.胍, 尿素中的O被亚氨基取代的衍生物.是极强的碱.⑨胺的碱性以及苯磺酰胺的酸性胺与氨相似, N上的未共用电子对能接受质子, 所以胺显碱性.氨中的H原子被烷基取代后, 即R-NH2由于烷基的给电子诱导效应, 使得N上电子密度增高, 因此伯胺接受质子的能力比氨强.碱性比氨强.如果氨中两个氢被烷基取代, 即R2NH-——仲胺, 碱性应该比伯胺强.但实际上, 叔胺的碱性比仲胺弱.因为烷基数目的增加, 虽然增加了N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 但同时也占据了更多的N原子外围的更多空间, 致使质子难于与N原子接近, 因此碱性降低.芳香胺的N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由于与苯环形成了p-π共轭体系, 而使得N原子上电子云密度降低, 所以芳香胺的碱性比氨弱, 不能使用石蕊试纸检测其碱性.季胺碱的碱性与苛性碱相当.苯磺酰胺.伯胺磺酰化产物, 其N原子上还有一个H原子, 由于磺酰基极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使得这个H原子显酸性.⑩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酸性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由于硝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中的α-H显弱酸性, 这就和羰基化合物中的α-H显弱酸性一样,⑪吡咯、吡啶的酸碱性含N化合物碱性的强弱取决于N原子上未共用电子对与H+结合的能力.在吡咯分子中, N原子上的共用电子对由于介入了环系的共轭, 因而失去与质子结合的能力, 同时由于这种共轭的作用, 使得氮原子上的电子密度相对降低, 从而N原子上的H能以质子的形式解离, 所以吡咯显弱酸性.而在吡啶分子中, N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未介入环系的共轭, 因此吡啶显碱性.⑫生物碱生物碱是指一类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结构复杂并具很强生理作用的含氮碱性有机物.氨基酸是生物碱合成的前身.年夜大都生物碱都是结构复杂的多换化合物, 且都含有含氮杂环.比如烟碱.三、影响有机物酸碱性的因素①诱导效应分歧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由于它们电负性的分歧, 共用的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强的原子而使共价键带有极性.在多原子分子中, 一个键的极性可以通过经典作用力沿着与其相邻的原子间的σ键继续传递下去.这种作用就是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分为下列两种.Ⅰ.吸电子基团的亲电诱导效应在1-氯丙烷分子中, 由于卤原子电负性较碳强, 所以C-Cl键中的电子对偏向于卤原子, 而使卤原子带有部份负电荷, C原子带部份正电荷, 分别以δ-, δ+暗示.由于α-C带有部份正电荷, 所以它便要吸引α-C-β-C间的共用电子对(也吸引着α-C-H间的共用电子对), 使其偏向于α-C, 致使β-C带有部份正电荷, 依照同样事理, 这种静电作用力, 可以继续沿着与相邻原子间的σ键传递下去, 但随着距离的加年夜而迅速减弱, 一般到γ-C就已经很弱了.因此一般来说吸电子效应越强, 越能使质子解离.从而使酸性增强.Ⅱ.给电子基团的诱导效应例如在甲醇分子中, 由于烷基是给电子基团, 使得与其相连的O的电子云密度升高, 所以与水相比甲醇的酸性比力低.因此一般来说分子中的给电子效应越强, 与质子结合的能力越强, 酸性越弱.②共轭效应共轭效应包括p-π共轭以及π-π共轭, 超共轭效应等.本文只介绍p-π共轭效应.p-π共轭是由π键与相邻原子的p轨道重叠而发生的, 例如, π键与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相连时, 即可能发生p-π共轭.例如在苯胺分子中, N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苯环上的年夜π键形成p-π共轭, 从而使得N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 所以苯胺的碱性降低.这种共轭效应具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 像-NH2、-OH、-R等基团都具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而像-COOH、-CHO、-COR等基团则具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这种共轭效应可以使共轭体系π电子云密度上升.③空间位阻的影响在叔胺中, N原子外围的空间被3个甲基占据, 从而使叔胺的碱性比仲胺更弱.四、有机物酸碱性的比力(酸碱性由强到弱)①一般性比力RCOOH>H2CO3>>H2O>R-OH>②酚类硝基苯酚>卤苯酚>苯酚>烷基苯酚③羧酸类Ⅰ.HCOOH>>CH3COOH>CH3CH2COOHⅡ.α-羟基酸>β-羟基酸≈γ-羟基酸④胺类(碱性强弱)季胺碱>仲胺>伯胺>叔胺>氨>芳香胺>酰胺(中性)>酰亚胺(酸性)五、有机物酸碱性在实际中的应用利用有机物其中氢原子有无酸性的特点可以进行鉴别.如C≡C只有在碳链末端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反之则无此特性.而分歧有机物之间酸性也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可以利用其酸性的强弱进行判断.如对硝基苯酚和2, 4-二硝基的pKa分别为7.16和3.96.由于两化合物pKa的差距年夜, 可用Na2CO3区分.后者能与碳酸钠发生气泡.同理, 苯甲酸与酚也可以用碳酸钠鉴别.利用酸碱性可以制备各种化合物.如醇与氢氧化钠制备醇钠.羧酸和胺在水中溶解度小, 将羧酸与胺制成盐, 溶解度增年夜,利于贮存.酰氯是有机合成中非常有用的试剂.常由羧酸与亚硫酰氯、五氯化磷或三氯化磷制得.利用酸碱性也可分离、纯化化合物.如酸碱物质混合, 可以利用加酸(加碱)的方式, 使有机物成盐溶于水, 分离出有机相, 再加碱(加酸)将盐酿成酸.实际生产中的应用:1.由醇与硫酸再与氢氧化钠制得的高级烷基硫酸钠经常使用作乳化剂、洗涤剂.2.氯代酸如ɑ, ɑ-二氯丙酸或ɑ, ɑ-二氯丁酸可用作除草剂.3.高级脂肪酸的钠盐是肥皂的主要成份, 其钾盐叫做软皂.4.胆碱的盐--氯化胆碱可药用.调节肝中脂肪的代谢, 有抗脂肪肝的作用.。

苯 酚.羧酸

苯 酚.羧酸

苯酚【知识点】1.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及酚的概念。

2.苯酚的物理性质3.苯酚的化学性质【知识点讲解】一、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及酚的概念①概念: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的化合物②分子组成为C6H6O;结构或写成C6H5OH说明:注意醇和酚的区别和联系,醇为羟基和链烃基直接相连;而酚则为羟基和苯环相连。

二者官能团一样,但烃基不同,性质不同。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苯酚为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晶体,熔点43℃,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易溶于有机溶剂(乙醇、苯等)。

苯酚有毒,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

说明:①如果不慎将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②苯酚常因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而显粉红色。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1.弱酸性,苯酚中羟基上的氢氧键在反应中可断裂,在溶液中可发生微弱电离而表现弱酸性,因此称为石炭酸。

具体表现在a、和金属Na反应:b.和碱(NaOH)反应:说明:①苯酚的酸性非常弱,比碳酸的酸性还弱。

有反应:此反应生成物不能写成Na2CO3,因可以发生如下反应: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以归纳出如下酸性强弱顺序:因此苯酚电离式表示为②醇和苯酚具有相同官能团羟基,但醇不能电离出H+,而苯酚则表现出弱酸性,说明苯环使羟基活化。

2.取代反应(1)卤代反应苯酚可以与浓溴水发生反应:此反应中生成物为白色不溶于水的物质。

因此,此反应常用苯酚的定性检验或定量测定。

小结:在苯酚分子中,由于-OH的影响,使苯环活化,比苯易发生取代反应;由于苯环的影响,使-OH活化,比醇中-OH易电离出H+表现出弱酸性(2)硝化反应3.显色反应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发生反应:6C6H5OH+Fe3+→ +6H+,此为特征反应,可以检验苯酚,反之检验Fe3+。

4.加成反应苯酚中含有苯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H2发生加成反应。

5.氧化反应:①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显粉红色。

②苯酚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在学习到羧酸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三种弱酸性溶液的酸性强弱教材中列出了一些实验装置和试剂但没给出具体实验的设计方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实验本文设计了改进实验证明上述乙酸碳酸苯酚和碳酸氢盐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的相对强弱
彭 威 肖小明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问题的提出背景: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1],在 苯酚的性质这一节,课堂演示实验3—3说明了苯酚在常温 下其水溶液呈现浑浊状态的物理性质和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化 学性质。 关于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这一点,教材也只做了一个简 单的描述:若向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看 到澄清的苯酚钠溶液又变浑浊。这是因为水溶性的苯酚钠在 碳酸的作用下重新又生成苯酚。
通入二氧化碳过量时,上述的反应产物仍为苯酚和碳酸 氢钠,而不是苯酚和碳酸钠,解释就是苯酚的酸性(pK =9.95)虽弱于碳酸(pK 1=6.38。pK 2=10.25),但还 是强于碳酸氢根离子,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2] [3] 便可推知 产物中不会生成碳酸钠。
在学习到羧酸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 酸、碳酸和苯酚三种弱酸性溶液的酸性强弱,教材中列 出了一些实验装置和试剂,但没给出具体实验的设计方 案。
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实验,本文设计了改进实验,证 明上述乙酸、碳酸、苯酚和碳酸氢盐四种弱酸性物质酸 性的相对强弱。
改进方案一[4] :
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约0.5 g)的试管中加入l mL 蒸馏水,振荡,溶液变浑浊,然后滴加0.1 mol/L的 碳酸钠溶液,至浑浊溶液恰好变为澄清,此过程无气体 产生。
实验改进方案:
【实验名称】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相对强弱的实验 【实验目的】 运用强酸制弱酸的化学反应原理比较四种弱酸性物质的 酸性相对强弱,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 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仪器与试剂】 具支试管、橡胶活塞、洗气瓶1个、试管2支、直角 导管2根、吸管1根、橡胶管2根; 乙酸、碳酸氢钠、碳酸钠、苯酚。

第五章_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

第五章_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

第五章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酸碱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讲,多数的有机化学反应都可以被看作是酸碱反应。

因此,酸碱的概念在有机化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学习与了解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是十分必要的。

5.1 Brönsted 酸碱理论1923年,为了克服S. A. Arrehenius 依据电离学说,所提出的水溶液中酸碱理论的不足,丹麦的J. N. Brönsted 和英国的J. M. Lowry 分别独立地提出了新的酸碱理论。

该理论给出的酸碱定义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任何物质(分子或离子),叫做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任何物质,叫做碱。

简言之,酸是质子的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因此,Brönsted 酸碱理论又称为质子酸碱理论。

依据Brönsted 酸碱理论,酸给出质子后产生的碱,称之为酸的共轭碱;碱接受质子生成的物质就是它的共轭酸。

即:酸碱 +质子CH3CO 2H CH 3CO 2- + H +C2H 5OHC 2H 5O - + H +可以看出,CH 3CO 2H 给出质子是酸,生成的CH 3CO 2―则是碱。

这样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C 2H 5OH 和C 2H 5O ―也是如此。

酸、碱的电离可以看作是两对酸碱的反应过程。

例如:CH3CO 2H + H 2OCH 3CO 2- + H 3O +酸1 + 碱2碱1 + 酸2H2O + CH 3NH 2OH - + CH 3NH 3+醋酸在水中的电离,CH 3CO 2H 给出一个质子是酸,H 2O 接受一个质子为碱。

这里,CH 3CO 2H/CH 3CO 2―与H 2O/H 3O +分别是两个共轭酸碱对。

但是,甲胺在水中电离时,H 2O 给出一个质子是酸,CH 3NH 2接受一个质子为碱。

H 2O/OH ―与CH 3NH 2/CH 3NH 3+分别是两个共轭酸碱对。

由此可见, Brönsted 理论中的酸碱概念是相对的。

高中化学必修课---酚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课---酚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课---酚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学习目标】1、了解酚类的结构特点、一般特性和用途;2、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

【要点梳理】要点一、苯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高清课堂:酚#苯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分子中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香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化合物称为酚。

最简单的酚是苯酚。

1.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C6H6O,结构简式为、或C6H5OH。

苯酚中至少有12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是极性分子。

2.苯酚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暴露在空气中会因部分氧化而呈粉红色。

苯酚具有特殊气味,熔点43℃。

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9.3g),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

苯酚有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清洗。

要点二、酚的化学性质及用途【高清课堂:酚#苯酚的性质】1.苯酚具有弱酸性,俗称石炭酸,能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注意:苯酚、H2CO3、HCO3-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2CO3>>HCO3-因此苯酚能与Na2CO3发生反应,且苯酚钠与CO2、H2O反应时,无论CO2是否过量,均生成NaHCO3,而不会生成Na2CO3。

2.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

苯酚与钠反应比醇与钠反应要容易,表明苯环对酚羟基上氢原子的影响大于乙基对醇羟基上氢原子的影响,使酚羟基上氢原子比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更活泼。

3.取代反应。

苯酚可与卤素单质、硝酸、硫酸等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2,4,6-三溴苯酚),此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4.显色反应。

苯酚的稀溶液遇FeCl3溶液时立即变成紫色。

本反应也可用于鉴定酚的存在。

5.缩聚反应。

酚醛树脂俗称“电木”,它不易燃烧,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被广泛地用来生产电闸、电灯开关、灯口、电话机等电器用品。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也可用于制备食品防腐剂和消毒剂。

2021届江苏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专题7《有机化学基础》综合练习(苏教版)

2021届江苏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专题7《有机化学基础》综合练习(苏教版)

专题七有机化学基础留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在密封线内。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各项表达正确的是()A. 新戊烷的结构简式:(CH3)3CCH3B. 聚乙烯的结构简式:C. 硝基苯的结构简式:D. 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2. (2021·新课标Ⅰ卷)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

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

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1∶1B. 2∶3C. 3∶2D. 2∶13. (2021·海南高考)分子式为C4H10O并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物有(不含立体异构)()A. 3种B. 4种C. 5种D. 6种4. (2021·新课标Ⅱ卷)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有(不含立体结构) ()A. 3种B. 4种C. 5种D. 6种5. (2021·海南高考)下列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 淀粉水解制葡萄糖B. 石油裂解制丙烯C. 乙醇与乙酸反应制乙酸乙酯D. 油脂与浓NaOH反应制高级脂肪酸钠6. (2021·河北联考)NM-3和D-58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小分子抗癌药物,结构如下:下列关于NM-3和D-58的叙述错误的是()A. 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缘由不完全相同B. 都能与溴水反应,缘由不完全相同C. 都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缘由相同D. 遇FeCl3溶液都显色,缘由相同7. 下列试验装置和操作正确的是()A. 分别苯和硝基苯B. 制取乙烯C. 制取氨气D. 制备酚醛树脂8. (2022·常州一模)有机物X和Y可作为“分子伞”给药物载体的伞面和中心作支撑架(未表示出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排列)。

基础医学-----邻间对苯甲酸的酸性比较

基础医学-----邻间对苯甲酸的酸性比较
邻位效应考虑, 苯甲酸中苯环大 π键与羧基的碳氧双键 π电子形成共 轭, 苯环起的是 供电子作用, 减弱了酸的离解 。当邻位上取代硝基后, 空间位阻增大, 苯环平面与羧基的碳 氧双键平面偏离, 供电子共轭效 应减小, 邻位效应占主导地位, 酸性增强 。而间位 、 对位硝 基取代 苯甲酸无邻位效应, 苯环提供的供电子效应仍旧存在。
邻间对苯甲酸的酸性比较
诱导效应
•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 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 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由极性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静态诱导效应,而在 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外电场(如试剂、溶剂)的影响所 产生的极化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动态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内电子云密度分布,而不改变键的本 性。且与共轭效应相比,无极性交替现象。
共轭效应
•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共 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 子 (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
•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 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COOH,CHO,-COR;
只有诱导效应无共轭的取代基团
• Eg:F、Cl、Br、I • 诱导效应特点: • 它的传播影响方向,电子云是沿着原子链传递
的。 • 它的影响力,它随着距离的增长,作用迅速下
降,一般只会考虑三根键的影响
只有共轭效应无诱导效应的基团
• Eg:对给电子基团来说,仅有共轭效应而无诱导效 应.这就是超共轭效应,其大小排列顺序为:(CH3) 3C->(CH3)2CH->CH3CH2-。
第二类定位基:即间位定位基,特征: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间位,钝化苯环 吸电子能力

有机物酸性强弱总结

有机物酸性强弱总结

有机物酸性强弱总结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不同的酸性。

有机物的酸性强弱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功能团的性质。

下面将对常见有机物的酸性进行总结。

1. 碳氢酸。

碳氢酸是一类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物,常见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等。

这类有机酸的酸性较强,因为羧基中的羧基氧原子能够释放质子,形成羧酸根离子。

在水溶液中,碳氢酸能够与水反应,产生质子和羧酸根离子,使溶液呈酸性。

2. 酚。

酚是一类含有苯环结构的有机物,常见的有机酚如苯酚、对羟基苯甲酸等。

酚的酸性较弱,因为苯环上的氧原子不容易释放质子。

但在碱性溶液中,酚能够接受质子,表现出酸碱性。

3. 醇。

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物,常见的有机醇如甲醇、乙醇等。

醇的酸性较弱,因为羟基中的氧原子不容易释放质子。

但在强碱溶液中,醇能够失去质子,表现出酸碱性。

4. 醛。

醛是一类含有羰基(-CHO)的有机物,常见的有机醛如甲醛、乙醛等。

醛的酸性较弱,因为羰基中的氧原子不容易释放质子。

但在碱性溶液中,醛能够失去质子,表现出酸碱性。

5. 酮。

酮是一类含有羰基(-CO-)的有机物,常见的有机酮如丙酮、甲基丙酮等。

酮的酸性较弱,因为羰基中的氧原子不容易释放质子。

但在碱性溶液中,酮能够失去质子,表现出酸碱性。

总结,有机物的酸性强弱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功能团的性质。

碳氢酸的酸性较强,酚、醇、醛、酮的酸性较弱。

在不同的溶液中,这些有机物都能够表现出酸碱性,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对有机物的酸性强弱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有机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酸碱性强弱

酸碱性强弱

弱酸酸性强弱顺序弱酸酸性强弱比较弱酸盐水解先后顺序越弱越水解顺口溜:亚硫磷酸氢氟酸,亚硝酸,甲酸苯甲冰醋酸,碳酸氢硫次氯酸,氰氢后面是苯酚。

即H2SO3>H3PO4>HF>HNO2>HCOOH>苯甲酸>CH3COOH>H2CO3>H2S>次氯酸>HCN >苯酚水解规律:无弱不水解,有弱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醋酸铵显中性)双水解:两种离子相互促进水解。

铝离子与S2- HS- CO32- HCO3-- SO32- HSO3- ALO2- 双水解彻底方程式用等号且生成物后标上气体沉淀符号Fe3+与CO32- HCO3- 双水解彻底方程式用等号且生成物后标上气体沉淀符号与SO32- HSO3- S2- HS- 因发生氧化还原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硫化铝能不能在溶液中制取?硫化钠溶液与氯化铝溶液能不能反应?现象:白色沉淀和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往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化钠溶液制过量产生的现象:先生成黄色沉淀再生成黑色沉淀。

其他常见酸如HClO4, H2SO4,HNO3,HI,HBr都是强酸,强酸在水里视作酸性等同碱性:Fe(OH)2>Fe(OH)3>Cu(OH)2NaOH>Mg(OH)2>Al(OH)3弱酸:乙二酸>亚硫酸>磷酸>氢氟酸>亚硝酸> 苯甲酸> 乙酸>碳酸>氢硫酸>次氯酸>硅酸>氢氰酸>苯酚。

酸性越强越越易电离,那么就越难水解!弱碱:氢氧化镁 > 氢氧化银> 一水合氨 > 氢氧化亚铁 > 氢氧化铜 > 氢氧化铁 > 氢氧化铝碱性越弱,形成的盐越易水解!。

学高中化学-酚的性质和应用课件-苏教选修

学高中化学-酚的性质和应用课件-苏教选修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苯酚俗称_石__炭__酸__,苯酚的羟基能发生微弱的电离,所以苯 酚显_弱__酸__性__,其电离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反应的方程式为
【微思考】 (1)苯酚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吗? 提示:能。苯酚在空气中能被氧气氧化成粉红色,而酸性高锰 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也能氧化苯酚。
(2)怎样证明苯酚与溴发生的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 提示:如果是加成反应,则只有一种产物而且是有机物;如果 是取代反应,则有HBr和一种有机物两种产物。其中,HBr易溶 于水,在溶液中能完全电离。如果苯酚与溴水反应后的水溶液 导电能力明显增强,或溶液的酸性明显增强,则表明反应有 HBr生成,可证明苯酚与溴发生的反应是取代反应。
【过关题组】 1.(2014·宿州高二检测)含苯酚的工业废水处理的流程如下图 所示:
(1)上述流程中,设备Ⅰ中进行的是__________操作(填写操作 名称),实验室中这一操作可以用___________进行(填写仪器 名称)。 (2)由设备Ⅱ进入设备Ⅲ的物质A是_________,由设备Ⅲ进入 设备Ⅳ的物质B是_________。 (3)在设备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4)在设备Ⅳ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发生反应后,产物是 NaOH和_________,通过_________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可以 使产物相互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判断酸性强弱:碳酸大于苯酚。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首先要看你是哪种酸碱理论如果是电离理论。

则Ka越大,越易电离,酸性越强。

如果是质子理论。

则越容易给出质子,酸性越强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在有氧酸根中,主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氧的结合能力就越强,于是与氢之间的键的键能就越小,氢就越容易游离出来。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有些高价酸在通常情况下氧化性强于酸性,就是说通常这些酸都显氧化性而不显酸性,比如高锰酸和高氯酸.在书写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忽略了酸的强氧化性。

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对于无氧酸来说,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的无氧酸是同周期中最强的,例如HCl 〉 H2S。

在氢硫酸溶液里,硫化氢分子内存在着氢键,这个氢键使硫化氢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氢在水中更加不容易电离出来,所以硫化氢的酸性弱于盐酸的酸性。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

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 A〉B’如: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则酸性:H2CO3>H3BO3>HCO3-由R-O—H模型来判据: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

关于取代苯甲酸酸性强弱的解析

关于取代苯甲酸酸性强弱的解析

关于取代苯甲酸酸性强弱的解析第19卷第1期1998年淮北攥师院JournalofHuaibeiCoalNfiningTeachesCollegeV.119No.11998关于取代苯甲酸酸性强弱的解析一滁兰(二)摘要关于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强弱的影响,应综合考虑电子效应,氢键,立体效应和邻位效应等多方面因素.本文用轨道理论解释邻位效应,能更好地理解邻位取代苯甲酸的酸性显着的增加.糊~雌璎抛?嚼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有机物酸性强弱比较一类的问题.常常有困雉.尤其是取代苯甲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不同取代基的影响,同一取代基不问取代位置的影响等,都会给学习带来困惑.本文通过电子效应,立体效应,邻位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就其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强弱的影响进行探讨,并给出较为明确的定性结论和比较合理的理论解析. I电子效应c.0H三.取代苯甲酸中,G若为吸电子取代基(_J,_c,场效应等)则使酸性增强G若为供电子取代基(斗I,+c等),则使酸性减弱.取代基表现的诱导和共轭效应的电性方向,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如何判断这些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强度的影响,下面举例讨论.1.1羟基苯甲酸【'1ClOOH00HcooHClOOH洲.HPka420298408酸性:0o"0oH洲,.收稿日期:199P一10—0sH0\●/Hc弋\淮北煤师院1998燕为什么对羟基苯甲酸的酸性最弱?这是共轭救应和诱导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_OH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I),但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又与苯环发生p-共轭产生供电子的共轭效应(斗c),这两种电性的方向相反,其中+C>-I.羟基的供电子共轭效应使羧基氧原子上的负电荷更加不易分散,即羧基负离子更不稳定.故对羟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苯甲酸的酸性弱.羟基处于间位时,H对羧基的给电子的共轭效应受阻,而_0H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却能分散羧基负离子负电荷,使负离子稳定.所以间羟基苯甲酸的酸性不仅比对位取代强,还比苯甲酸强.邻位羟基使酸性显着增加,主要是氢键的影响,它可使羧基氢易离解,又可使酸根负离子更为稳定.结果增强了酸性.问甲氧基的酸性增强是因为甲氧基的共轭效应在间位受阻,导致_J>+C,从而使离解常数增大.~3CH3在邻,对位时不仅存在一r效应,还存在+c效应.而邻甲氧基苯甲酸酸性比苯甲酸强,是因为邻位效应的影响.对甲氧基苯甲酸,甲氧基的tc)_J,所以表现出的酸性较弱.1.3硝基苯甲酸【lPka420221349343艘性:HClOOHC.OOHC.OOH~OOH№2,,一一弟I期沈玲关于取代苯甲酸酸性强弱的解析6l—NOz取代苯甲酸酸性都比苯甲酸酸性强.邻位异构体的酸性最强,一个原因是由于硝基与苯环产生的吸电子共轭效应(_c),增加了羧基氢的离解.其次是邻位—NO2的影响特别显着,这可能由于强烈的吸电子诱导效应(—I).另外也不能排除相邻基团之间更直接的相互作用?在问位和对位硝基苯甲酸分子中由于硝基的-1及—c效应,使电子云向硝基转移,使-COOH中质子易离解,所以酸性都比苯甲酸强.同时我们注意到对硝基苯甲酸的离解常数比间硝基苯甲酸大,这是由于间位的—C效应受阻所致.14卤素苯甲酸嘲F(PKa】4.20a(PKa)420BKa)420I(Pl(a)4203863.8338l3854.14398397H卤素取代苯甲酸酸性都比苯甲酸强.其中邻位酸性增加的多,是由于吸电子诱导效应所致?所有卤素的一I效应大于+c效应.间位卤素苯甲酸比对卤素苯甲酸的酸性强是因为卤素的+c效应受阻.1.5烷基苯甲酸"Pka420酸性:424C00H,,在苯环上引入烷基只对苯甲酸的酸度产生很小的影响.从烷基的供电性看,烷基取代的苯甲酸酸性应比苯甲酸的酸性弱,而邻甲苯甲酸酸性还稍强于苯甲酸,这主要是由于邻位基团的空问效应影响了—C和苯环及羧基的共轭效应(+C).使酸性增强.另外还有场效应(通过空问传递的一种电子效应).一般场效应与诱导效应常常共同起作用且方向一致,所以往往不容易区分两者效应.还有分子内氢键缔合对酸性有很大影响.㈨一一H㈨川>淮北煤师院1998正2立体效应4】Pka345428438酸性:,常见的一种立体效应是由于空间位阻破坏了体系的共轭效应所致.如叔丁基的空问挤压使羧基所连的键发生扭转,破坏了它和其它基团的共轭效应.按说烷基的供电性应使酸性减弱,事实邻烷基苯甲酸比苯甲酸的酸性强.它说明了在这里立体效应大于烷基的供电子效应而且取代基体积愈大,影响愈大.3溶剂溶剂的性质亦为影响酸的强度的因素之一.溶剂的碱性愈强则酸愈易给出它的质子.在不同溶剂中酸的强度决定于溶剂的介电常数及溶剂对离子的溶剂化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讲,如果某一溶剂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则它趋向于增加酸的离解作用.如羧酸在水中比在无水乙醇的离解常数大10~lo6倍.有机物酸性一般是在水中测定的,而水的强溶剂化效应往往会掩盖分子结构内在的电子效应.所以,判别化合物在水中的酸碱性强弱时,不能忽视溶剂化效应这一重要因素.4邻位效应从上面讨论的取代苯甲酸来看,邻位取代产物的酸性比问,对位要明显强一些(即邻位效应).对此原因前面也从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解释,但有时也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提出了基团轨道相互作用原理的新理论来讨论邻位取代苯甲酸的邻位效应.处于羧基邻位的基团可以和羧基的相应轨道发生作用,从而使羧基负离子可以获得额外的稳定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导致邻位取代羧酸的酸性显着增加.基团轨道相互作用是一种次级轨道作用,要求作用的两基团在范德华半径之内.轨道对称性一致.电子流向合理,此时轨道重叠程序愈大,作用愈大.例如邻甲基苯甲酸的酸根键的最高已占轨道(HOMO)和—cH1的最低空轨道(LUMO)的对称性匹配,可发生某种作用,使得这种电子可以出现在甲基上,这就大大增加羧基负离子稳定性,使得邻位的酸性增加(图a).乙基和甲基的情况相似.只不过多出一个—C一从空间接近程度上看基团作用更有利,对酸根负离子的稳定作用还要大,故邻乙基苯甲酸的酸性比邻甲苯甲酸的酸性还要强些.苯基的LUMO和酸根的HOMO轨道对称性匹配,从空间来看可发生作用,形成比较正规的六元环结构,使酸根的负电荷通过这种作用分散(图b),这样的体系比前两种●H3,-CH2c)体系更稳定,更易形成,表现出的酸性就更强些第1期沈玲关于取代苯甲艘瞳tl强弱的■折帅硪田-田b因此上述几种邻位取代苯甲酸的酸性强弱如下:,雷0:Io,.PkI3.463.793.914.20对于邻位取代的卤素,硝基羟基也可以通过基团轨道相互作用解释其酸性增强.邻甲氧基苯甲酸没有显着的邻位效应,由于邻位取代分子内氢键的形成(图c)使羧基负离子不易形晚'而酸性增加的较综上所述.在讨论取代苯甲酸酸性强弱时剂化效应及邻位基团轨道相互作用原理等因素理的解释.应综合考虑电子效应.立体效应,氢键.溶抓住主要矛盾,得出正确结论,并能给予合参考文献t扬利苹等.基础有机化学疑难解折.上海辩技出艟祉l990:772邢其曩等.基础有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牍社l朔.233俞凌静基础理论有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牍扯l983:l234任有迭艘套理论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甩人民教育出艟社1982:595是建平.大学化学.1996,(4):49DlseusingHowStrongtheAcid,WhenReplacelk,azeieAcidShinLint'mCvan,,~)柚I瑚ce0fthesubstitutingStouptobenzokmdistheresultofindueedeffe~eonjugme~ct.ort-positioueffectandstm'eohindranceeffect.Onthemiterhand柚噼s咖【1,ositi衄effectorbitaltheo~,audundmslm~theacidism'~-easeobvimmly,whea哦Ia瞄bem~oic.研期'subaiUlt~ilroepb锄aacide蠡{d。

常见的弱酸酸性强弱顺序

常见的弱酸酸性强弱顺序

常见的弱酸酸性强弱顺序
弱酸是和强酸相对的酸,酸性较弱。

弱酸通常是指其电离常数(Ka)小于0.0001(酸度系数pKa大于4)的酸。

接下来分享常见的弱酸酸性强弱顺序。

常见的酸性强弱顺序
(1)常见的弱酸的酸性强弱顺序:CH₃CHOHCOOH(乳酸)>C₆H₅COOH(苯甲酸)>CH₂=CHCOOH(丙烯酸)>CH₃COOH(醋酸)>C₂H₅COOH(丙酸)>H₂CO₃(碳酸)>H₂S(氢硫酸)>HClO(次氯酸)>H₃BO₃(硼酸)>H₂SiO₃(偏硅酸)>C₆H₅OH(苯酚)
(2)常见的强酸的酸性强弱顺序:HClO₄(高氯酸)>HI(氢碘酸)>HBr(氢溴酸)>HCl(盐酸)>H₂SO₄(硫酸)>HNO₃(硝酸)>HClO₃(氯酸)
(3)常见的中强酸的酸性强弱顺序:HOOCCOOH(草酸)>H₂SO₃(亚硫酸)>H₃PO₄(磷酸)>CH₃COCOOH(丙酮酸)>HNO₂(亚硝酸)>HF(氢氟酸)>HCOOH(甲酸)。

酸的强弱
1.强酸:高氯酸,氢碘酸,硫酸,氢溴酸,盐酸,硝酸,碘酸等。

2.中强酸:草酸(乙二酸),亚硫酸,磷酸,丙酮酸,亚硝酸。

3.弱酸:柠檬酸,氢氟酸,苹果酸,葡萄糖酸,甲酸,乳酸,苯甲酸,丙烯酸,乙酸(醋酸),丙酸,硬脂酸,氢硫酸,次氯酸,硼酸。

13 取代酸问题参考答案

13 取代酸问题参考答案

13 取代酸问题参考答案问题1 根据电子效应理论,解释酚酸中邻、间、对位羟基苯甲酸的酸性强弱顺序。

讨论:在邻、间、对位羟基苯甲酸中,邻位羟基苯甲酸根负离子易形成分子内氢键,使羧基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更易解离,形成的羧酸负离子更稳定。

因此,邻位羟基苯甲酸的酸性明显较强。

间、对位羟基苯甲酸中,羟基所具有的给电子共轭效应使得对羟基苯甲酸根的负电荷比间羟基苯甲酸根更集中。

因此对羟基苯甲酸的酸性比间羟基苯甲酸弱。

由此得到酸性依次减弱的顺序:问题2 利用雷福马茨基反应,举例说明以乙烯为主要原料可能合成哪几种β-羟基酸。

讨论:首先由乙烯合成α-溴代乙酸乙酯,然后使用多种不同的醛,再进行雷福马茨基反应,可以制备多种β-羟基酸。

例如:问题3 从羧基和醛基的结构特征,说明分析乙醛酸可能的化学性质。

讨论:从多官能团的性质出发,说明乙醛酸既具有醛的性质,又具有羧酸的性质。

醛的性质: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羧酸的性质:羧基的酸性以及酯化反应等。

例如:乙醛酸作为化工原料,也可用于香兰素(食用香料)的合成。

乙醛酸具有羰基的特征反应,能够发生加成反应、银镜反应、生成苯腙以及自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乙醛酸酸性条件下被金属镁还原生成羟基乙酸和酒石酸。

乙醛酸的醛基与羧酸之间相互影响,例如醛基被亲核试剂的加成和与羧酸的酸性。

问题4 如何由二乙烯酮与乙醇反应制备乙酰乙酸乙酯,说明其反应机理。

讨论:二乙烯酮在硫酸催化下与与乙醇反应制备乙酰乙酸乙酯,其反应机理为二乙烯酮水解再酯化反应。

问题5 设计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

讨论:首先,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然后由乙酸乙酯在乙醇钠作用下发生克莱森缩合反应制备乙酰乙酸。

问题6 从不同反应条件的影响,说明乙酰乙酸乙酯的酮式和酸式分解反应机理。

讨论:乙酰乙酸乙酯的酮式分解反应机理为:用稀碱处理,水解,再加热脱羧生成酮酸。

乙酰乙酸乙酯的酸式分解反应机理为:用浓碱处理,酮羰基受到碱的亲核攻击,生成羧酸盐,酸化后得到羧酸,其反应实质为酯缩合反应的逆过程。

2019-2020年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5课时同步训练:3.1 第二课时 《酚》【答案+解析】

2019-2020年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5课时同步训练:3.1  第二课时 《酚》【答案+解析】

人教版化学选修5:——《酚》课时跟踪训练1.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酚的是 ( )A.①②B.①③④C.②⑤ D.①②⑤解析:选B ①、③、④的羟基均与饱和碳原子相连,属于醇;②、⑤的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属于酚。

2.能证明苯酚的酸性很弱的实验有( )A.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B.能跟NaOH溶液反应C.遇FeCl3溶液变紫色D.将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出现浑浊解析:选D 判断苯酚酸性很弱的依据是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

A项不能根据溶解度大小判断酸性强弱;B项说明苯酚有酸性,不能说明是弱酸性;C项是苯酚的特征反应,用于检验苯酚的存在,而不能说明是弱酸性;D项H2CO3是弱酸,能将苯酚制出,说明苯酚酸性比H2CO3弱,即为酸性很弱的物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卤代烃在NaOH存在下水解生成的有机物都是醇B.所有的一元醇都能被氧化为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醛或酮C.D.实验室使用苯酚时,不小心溅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酒精洗涤解析:选D 形如的卤代烃水解得到的是酚(),此外同一碳原子上含2个以上卤原子时,其水解的产物也不是醇;醇类物质中,与—OH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若不含氢原子时不能被氧化;属于酚类,属于醇类,两者不是同系物关系。

4.苯酚与乙醇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的原因是( )A.官能团不同B.常温下状态不同C.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D.官能团所连基团不同解析:选D 苯酚、乙醇中的官能团均为羟基,由于羟基所连的基团不同(苯基、乙基),它们对羟基的影响不同,使苯酚与乙醇在性质上差别较大。

5.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团)之间会相互影响,导致相同的原子(团)表现不同的性质。

下列各项事实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基环己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C.苯酚与溴水可直接反应,而苯与液溴反应则需要铁作催化剂D.苯酚可以与NaOH反应,而乙醇不能与NaOH反应解析:选B 甲苯中苯环对—CH3产生影响,使—CH3可被KMnO4(H+)氧化为—COOH,从而使KMnO4溶液褪色;苯酚中,羟基对苯环产生影响,使苯酚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碳原子的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更活泼,更易被取代;苯环对羟基产生影响,使羟基中氢原子更易电离,表现出弱酸性;A、C、D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

有机化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水师范学院

有机化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水师范学院

第一章测试1.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奥运火炬中燃烧的是下面哪种物质?()A:丙烷B:丁烷C:乙烷D:甲烷答案:A2.氮化硅(Si3N4)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材料,它是一种超硬物质,本身具有润滑性,并且耐磨损,高温时抗氧化。

氮化硅中是何种化学键?()A:离子键B:极性共价键C:金属键D:非极性共价键答案:B3.糖尿病人可以吃的是下面哪几种甜味剂?( )A:阿斯巴甜B:三氯蔗糖C:葡萄糖D:蔗糖答案:B4.下面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最大的是?( )A:HC-OHB:HC-ClC:HC-NHD:HC-CH答案:B5.下面属于非极性分子的是?( )A:HOB:CHClC:COD:NH答案:C第二章测试1.下列五种烃① 2-甲基丁烷,② 2,2-二甲基丙烷,③ 正戍烷,④己烷,按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④③①②答案:D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3H8与C6H14的两种有机物一定定互为同系物B:互为同系物的有机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数值一定相差14n(n为正整数)C: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一定互为同系物D:互为同系物的有机物其组成元素相同,且结构必然相同。

答案:C3.下列关于烷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符合Cn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B:烷烃均能与氯水发生取代反应和烷烃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等强氧化剂氧化C:正戊烷的沸点比异戊烷的高答案:B4.下列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名称是什么?( )A:3-甲基戊烷B:2-甲基丙烷C:3-甲基丙烷D:2-甲基丁烷答案:D5.下列烷烃中沸点最高的化合物是( )A:2,3,-二甲基己烷B:2,2,3,3-四甲基丁烷C:3-甲基庚烷D:正辛烷答案:D6.化合物中箭头所指的氢是( )级氢A:1级氢B:2级氢C:4级氢D:3级氢答案:D7.2,2-二甲基丙烷的一溴代烷有几种?( )A:3B:4C:1D:2答案:C8.下列化合物哪一个是2,3,5-三甲基-4-丙基辛烷?( )A:B:C:D:答案:A9.正丁烷构象中能量最高的是?( )A:对位交叉式B:邻位交叉式C:部分重叠式D:全重叠式答案:D第三章测试1.顺/反结构和 Z/E结构之间没有对应关系;且端基烯没有顺反结构,也没有Z/E结构。

有机化学测试

有机化学测试

有机化学测试(一)(一) 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5分)。

一、分子式为C 6H 14的烃,其构造异构体数量为 A 、3 B 、4 C 、5 D 、6 E 、7 二、下列结构式中,所有原子都共平面的是 A 、 B 、 C 、D 、E 、CH2=C=CH23、下列分子量相近或相同的物质:a 、正丁醇 b 、丙酸 c 、乙酸乙酯 d 、正丁烷,其沸点从高到低顺序为A 、bacdB 、abcdC 、cabdD 、dcbaE 、abdc4、与D-葡萄糖互为C 4差向异构体的是 A 、D-果糖 B 、D-半乳糖 C 、D-核糖 D 、L-葡萄糖 E 、D-甘露糖五、化合物 a 、吡咯 b 、苯 c 、苯甲酸,其亲电取代的活性由高到低排列为 A 、abc B 、cba C 、acb D 、bac E 、bca六、下列化合物:a 、甲醛 b 、乙醛c 、丁酮 d 、苯乙酮,其亲核加成的活性由高到低排列为A 、acbdB 、abdcC 、abcdD 、cdabE 、badc 7、下列AA ,在pH=6的缓冲溶液中电泳,移向负极的是 A 、 B 、C 、D 、E 、八、下列化合物中,既可发生碘仿反映又可与NaHSO 3加成的是:A 、乙醛B 、苯甲醛C 、丙醛D 、苯甲醚E 、苯乙酮九、化合物:a 、乙炔,b 、乙醇,c 、乙酸,d 、水,e 、苯酚,f 、碳酸,其酸性由强到弱排列的是A 、cefdbaB 、cfebdaC 、cfedbaD 、fcedbaE 、cefabd 10、下列物质中,烯醇式含量最高的是A 、苯甲酰丙酮B 、乙酸乙酯C 、乙酰丙酮D 、乙酰乙酸乙酯E 、β-丁酮酸1一、下列正碳子中,最稳定的是A 、B 、C 、D 、E 、 1二、与金属钠反映,放出氢气速度最快的是: A 、乙醇 B 、甲醇 C 、叔丁醇 D 、异丙醇 E 、2-甲基-2-丁醇 13、不能与重氮盐发生偶联的是:A 、萘酚B 、邻甲苯酚C 、苯甲醚D 、N ,N-二甲基苯胺E 、对-甲基-N ,N-二甲基苯胺NH 2CHCOOH CH 2HN NNH 2CHCOOH CH 22CHCOOH HONH 2CH 2COOH NH 2HOOCCHCH 2CH 2COOHOH CH 23COCH C 6H 5CHCH 3+C 6H 5C(CH 3)2+(C 6H 5)3C+(CH 3)3C +C 6H 5CH 2+CH 2=CH CH 314、下列试剂中,可把苯胺与N -甲基苯胺定性区别开来的是A 、5%HCl 水溶液B 、先用C 6H 5SO 2Cl 再用NaOH C 、(CH 3CO)2OD 、AgNO 3+E 、CuCl 2+1五、化合物a 、二乙胺,b 、三乙胺,c 、苯胺,d 、乙酰苯胺,e 、NH 3,f 、邻苯二甲酰亚胺、g 、氢氧化四甲铵,它们碱性的由强至弱顺序为A 、gbaecdfB 、gabecdfC 、gfabcdeD 、gbacedfE 、abedcgf(二)多选题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多选、少选和错选均不给分,共5分) 1六、下列化合物中能与Fehling 试剂发生反映的是:A 、芳香醛B 、酮C 、α-羟基酸D 、α-酮酸E 、氨基酸 17、卤代烷与NaOH 在水-乙醇中进行反映,下列现象中,属于S N 1历程的是:A 、有重排产物B 、产物构型完全转化C 、增加OH -浓度,反映速度明显加速D 、叔卤代烷反映明显大于仲卤代烷E 、反映不分阶段,一步完成。

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大小的影响

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大小的影响

小,但事实相反(间 对),这说明甲基除了诱导作用外,还有供电子的共轭作用( )共轭作用电荷密
度的高低是呈交替出现的,甲基的共轭作用使甲基的邻、对位电子云密度增加,且强度相同,而间位并没
有体现出供电子的共轭效应,可称为供电子作用的共轭效应受阻,所以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综合的结
果,使苯甲酸酸性大于间甲基苯甲酸的酸性,间甲基苯甲酸的酸性大于对甲基苯甲酸的酸性 邻甲基苯
甲酸中甲基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都使其酸性降低,而且其酸性应该更小,但实测的结果并非如此,究
竟是何缘故,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将在邻位效应中作以解释
从表中可以看出,邻、间、对三个硝基苯甲酸的离解有差别,但由于( 及 )效应,使电子云向硝
基转移,所以它们都比苯甲酸酸性强
邻位异构体的酸性最强,是由于硝基与苯环共轭作用及诱导作用,使邻位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
基中氧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反倒使羧基负离子不易形成,所以它的酸性没有明显增加 取代苯甲酸的
酸性大小不仅与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有关,而且还与溶剂、温度等因素有关 要准确探讨其酸性,就应将
所有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文献:
[ ] 陈子稚 基础有机化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刑其毅 基础有机化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余凌翀 基础理论有机化学[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周文富 基团轨道相互作用理论与应用[ ] 化学通报, ( ):
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稀土学报 2010(6)
引用本文格式:于世钧.吕丹.赵洪霞 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大小的影响[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2002(1)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
经实验测得苯甲酸及取代苯甲酸 值如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只是听说过邻位效应就是大部分的取代基对于苯酚和苯甲酸来说都是邻位酸性最强,具体这个东西是怎么解释的呢?比如我们以甲基取代的苯酚来说明吧,为什么邻甲基苯酚酸性最强??
2:气相中苯胺的碱性比氨要强,且随着苯基的增多而变强,书上说的是没有了溶剂化效应,但是我觉得和苯环的共轭还是有的,这一点是不利于碱性的,那么是什么因素是气相中有这个顺序呢??有个解释是N上的H超共轭,但是我觉得也不是太好,高人麻烦指点一下谢谢
speak of which, by the end of the XINGDABEN(part A), in the section of
4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exoto at 2012-03-22 2244:
Pka for phenol is 10, and PKa for o-cresol is 10.29....
speak of which, by the end of the XINGDABEN(part A), in the section of
organ acid, there is a very clear explaination..
6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WillR at 2012-03-25 2014:
....我只想说那个是错的
另外苯甲酸那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临位存在位组,导致羧基不能和苯环很好共轭,苯环提供的给电子共轭效应减弱导致的酸性增强。

苯酚之所以这种效应很弱,是因为酚羟基是位组很小的集团,和氨基一样,两边
如邻位基团过大,会使平面的笨分子变形,羧基变容易解离
10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誓做学术男 at 2012-03-26 0935:
邻位效应包括了邻位基团的场效应,电子效应,空间位阻,氢健等
如邻位基团过大,会使平面的笨分子变形,羧基变容易解离
与苯环的公面性
11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exoto at 2012-03-26 1108:
不是苯变形,而是羧基难以和苯共轭。

导致苯的给电子共轭效应大大减小导致的但是你要知道理解前后共轭一直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破坏共轭的话,离解后的
13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WillR at 2012-03-26 2156:
但是你要知道理解前后共轭一直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破坏共轭的话,离解后的
负离子也无法被稳定了,而且我觉得苯对负电荷稳定作用更强
看邢大本吧。

苯和羧基的共轭被削弱了。

那句原话在邢大本的P572页下面。

而且显然苯环是给电子的用途。

证据是甲酸酸性比苯甲酸强。

您说的有理,但是考虑得显然不够全面。

比如怎么证实除去共轭后,负离子不共轭的提升的能量,
酸强的实验事实。

根据共轭一直存在的说法,好像邻甲基苯甲酸的负离子更稳定
. ... 3XBe1bMTg_uFA
找到了一篇不算paper的paper,写的都是教材上的车轱辘话。

但是比较全面省
14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exoto at 2012-03-26 2349:
看邢大本吧。

苯和羧基的共轭被削弱了。

那句原话在邢大本的P572页下面。

而且显然苯环是给电子的用途。

证据是甲酸酸性比苯甲酸强。

您说的有理,但是
考虑得显然不够全面。

比如怎么证实除去共轭后,负离子不共 ...
= =邢大本根本不足以作为判据,我就是因为他写的有问题才说的,甲酸酸性强有一定程度是因为溶剂化效应,这不能作为有力判据,再说了,也有可能有别的
= =邢大本根本不足以作为判据,我就是因为他写的有问题才说的,甲酸酸性强
有一定程度是因为溶剂化效应,这不能作为有力判据,再说了,也有可能有别的
方式提供稳定作用,一般而言带负电荷共轭效果应该会比较好一点
这有神马关系,本来溶剂化就算在里头的吧。

实际上我说的是多数观点,如果还有疑问,那么March高等有机的说法是一样的。

问题是,请解释为什么邻甲基苯甲酸的酸性强于苯甲酸。

另外,溶剂化程度更差的临叔丁基苯甲酸的酸性也是苯甲酸的10倍。

这显然是因为羧基被叔丁基挤出了分子平面。

或者说,假如共轭,那么负离子被稳定的能量比苯环共轭为羧基
有没有数据支持。

如果能列出稳定化能作为参考,那么这个说法可能才会成立。

负离子假如共平面话,势必会加大位组引起的内能升高。

这是去稳定化的一个因
19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exoto at 2012-03-27 1209:
我个人只是非常好奇,您所谓的“一般而言负离子共轭效果会好一点”这个说法有没有数据支持。

如果能列出稳定化能作为参考,那么这个说法可能才会成立。

负离子假如共平面话,势必会加大位组引起的内能升高。

这是去稳 ...
哎呀你是不是有点问题啊= =有数据就直接说,没有就别老问我有没有,老是这
18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exoto at 2012-03-27 1202:
这有神马关系,本来溶剂化就算在里头的吧。

实际上我说的是多数观点,如果还有疑问,那么March高等有机的说法是一样的。

问题是,请解释为什么邻甲基苯甲酸的酸性强于苯甲酸。

另外,溶剂化程度更差
的临叔丁基苯甲 ...。

溶剂化怎么可能包括了= =这里负离子共平面或者说基本共平面是必然的
20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WillR at 2012-03-27 1539:
哎呀你是不是有点问题啊= =有数据就直接说,没有就别老问我有没有,老是这
样子,基有层面我不喜欢看数据,而且我没有数据
嗯,不管怎么样我这样说还是不好= =~你有数据就说,不要问我所谓的理论是哪。

溶剂化怎么可能包括了= =这里负离子共平面或者说基本共平面是必然的
好不好?对于带负电荷的基团,离域的作用应该大于电中性的基团
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可以结束了。

没有必要尽心下去了。

我只是说的代表的多数观点,你要持续坚持你的错误观点我也没必要拦着你,而且我绝不会为了这点事情
22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WillR at 2012-03-27 1629:
嗯,不管怎么样我这样说还是不好= =~你有数据就说,不要问我所谓的理论是哪里看来的...
24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exoto at 2012-03-27 1800:
你不解释问题,反倒让我拿数据。

请问阁下你的观点的论据呢?
你自己从一开始就开始攻击吾辈,还有什么好说的= =?在化学吧喷多了吧,再说了,这是我的问题,我本来就不清楚你要我说什么?最后,我没读过物理有机,没有进行化学量化计算不需要你来说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