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经典题型专题练习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实验题(共10题)1、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1)下列实验仪器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是(填字母序号).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锥形瓶(2)根据下面2个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①实验Ⅰ两支试管中出现现象的不同之处是,通过实验可认识到:虽然酸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电离出的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②变量控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例如我们在实验室做检验CO的溶解性实验时需控制两个2因素:一是两个塑料容器的容积相同,二是容器中加入的水量相同,则实验Ⅱ中控制的两个因素分别是、.(3)某同学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析出,且产生少量的气体,于是,他重新配制硫酸铜溶液,再次实验,又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产生的气体可能是;②由实验可以得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4)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炼铁,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质量是多少?2、 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能源之一。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n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温室效应。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CO2H2 O;乙CO H2O;丙NH3CO2H2O;丁CO2CO H2O。
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第4题图(1)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 燃烧的条件(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题

燃烧的条件(含解析)一、单选题1.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 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B. 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 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D. 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2.下列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很快就熄灭,是因为温度达不到木材的着火点 B. 武德合金常用作保险丝,是因为武德合金的熔点较高C.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备氧气,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 D. 许多物质在溶液中反应快,是因为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接触面积大3.下列关于家庭小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淬火的钢针弯曲制成鱼钩 B.用食盐水除去热水瓶内胆壁上的水垢C. 用10%的烧碱溶液自制“叶脉书签”D. 制作简易净水器时,为了达到好的净水效果,活性炭应该放在最上层4.不需要用控制变量法就能达到下列探究实验目的是()A. 铁生锈的条件B. 同一固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 甲烷的组成元素 D. 燃烧的条件5.下列实验中利用提供的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将粗盐研碎、溶解、过滤、蒸发B 鉴别氮气和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看是否复燃C 探究Mg、Ag、Cu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将两根光亮的镁条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D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将两小片乒乓球和滤纸放在薄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A. AB. BC. CD. D6.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 读液体体积B. 熄灭酒精灯C. 检查气密性D. 滴加液体7.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燃烧 B. 只有燃烧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 用木材引燃煤,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其充分燃烧8.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氢气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 烧火时把木柴架空的目的是降低着火点C. 可燃物只要达到着火点就能燃烧 D. 煤燃烧产生C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二、填空题9.(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考点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考点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二、实验用品(10分)1.实验用品:坩埚钳、镊子、酒精灯、火柴、小石块、木条、煤块、蜡烛、烧杯、试管刷。
2.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
三、实验操作过程、现象及结论(80分)1.分别用镊子夹取一块小石块和一根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灼烧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出结论是。
2.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出结论是。
3.分别用坩埚钳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到两种物质燃烧的难易程度是,由此得出结论是。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四、整理实验用品(10分)整理完毕,经监考老师同意后离开。
第 1 页共 1 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考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考点99燃烧条件的探究1、(2019·黔南)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解答】A、图1中的热水既能够提高温度,又能够使白磷和氧气隔绝、不正确、B、图2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够燃烧;而白磷换成红磷后,尽管与氧气接触,然而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不正确。
C、图1中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不正确、D、图1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尽管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然而也不能燃烧、正确、故选D、10、(2019•日照)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
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解答】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错误;B、实验过程②的a中的红磷尽管与氧气接触,然而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因此可不能发生燃烧,故正确;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将空气排净,再点燃酒精灯,才能验证氮气不支持燃烧,故正确;D、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故选A。
3、3。
(2019山东省枣庄市,19题,2分)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
空气不充足,布手帕可不能燃烧C。
中考化学燃烧及其利用(燃烧三要素的探究)

【经典例题】1.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两个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⑴由该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中使用了铜片,主要是利用铜的__________性。
⑶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
3.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如下图:图一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红磷不燃烧。
水中白磷没有明显现象。
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可燃物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还需要有氧气存在才能燃烧。
燃烧除了以上两个条件外,最重要的条件是该物质必须是可燃物,请在图二实验中增加对比实验加以说明。
该实验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结果发现只有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热水中的白磷也不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对实验加以改进,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_________________。
5.白磷为蜡状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燃烧后都生成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⑴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材设计了如图①的探究实验。
实验时观察到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的白磷_______(填“燃烧”或“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填“燃烧”或“不燃烧”)。
由此可得出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可燃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化学专题突破:“燃烧的条件”探究

第 1 页“燃烧的条件”探究例1 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
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_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析 本题从设计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入手,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大氧气的浓度;二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两种方法都能增加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燃物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污染环境同时也浪费了能源。
参考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③④ ②④ (3)乙例2某化学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用一个集气瓶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它为什么会熄灭呢?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 想】小童猜想: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它熄灭了;小鑫猜想:蜡烛燃烧后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导致了第 2 页蜡烛熄灭;小南猜想:小童和小鑫都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小童和小鑫都有道理;小龙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中考人教版化学科学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专题练习

科学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1、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①将所需仪器按照装置图连接起来;②打开K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⑤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⑥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二氧化碳进入具支试管中;⑦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80℃的热水中;⑧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⑨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问题解答】(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
(2)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4)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为了探究这三个燃烧的条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实验探究一:下面是甲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实验探究二:乙同学经过试验和思考提出了问题,发现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对环境有危害,同时设计了自己探究实验如图2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多余的)实验是(填序号)。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某班三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利用图1微型装置探究燃烧条件。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

(2018年北京中考)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1)设计B、D 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年北京中考)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右管盛有双氧水Ⅰ. 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Ⅱ. 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Ⅲ.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有水Ⅰ. 光照引燃白磷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为h1(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h0、h1表示)。
(2016年北京中考)3.(4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I.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II.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III.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2015年北京中考)4.(3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2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2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 、b 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2014年北京中考)5.(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中考化学第七单元复习专题1:燃烧的条件

中考化学第七单元复习专题1: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例1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解析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一是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分析实验条件可知,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烧杯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因此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起到加热的作用,还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A 错误、B正确;如果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则此时具备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所以可以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燃烧,C正确;铜片上的红燃烧也会自动停止。
该装置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可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P2O5污染空气,从而使实验绿色化。
答案(1)a B (2)P2O5例3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
观察到:Ⅰ、Ⅱ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
(1)为什么Ⅲ中铁丝不能燃烧?(2)分析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的原因。
解析(1)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Ⅲ中铁丝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2)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以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氧气浓度越高、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Ⅰ和Ⅱ比较,氧气的浓度一样,但Ⅱ中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充分,放热多,燃烧更剧烈。
答案(1)Ⅲ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的着火点(2)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充分跟踪练习 1.(小明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右图所示。
初三中考化学复习燃烧的条件专项练习题含解析

初三中考化学复习燃烧的条件专项练习题含解析1. 下列物质能发生燃烧的是( )A.棉花B.黄金C.食盐D.大理石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3.“纸船烧水”的实验中,当酒精灯加热盛水的纸船时纸张可不能燃烧。
下列说明合理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C.空气不充足,纸张可不能燃烧D.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5.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的作用是( )A.补充氧气B.增加可燃物C.升高铁丝的着火点D.升高铁丝的温度6. 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装装置,往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引起白磷的燃烧( )A.硝酸铵B.氢氧化钠C.蔗糖D.食盐7. 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杰出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
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旧完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可不能燃烧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8.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9. 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10. 取两根木条分别浸入酒精和水中约10秒后取出,擦拭后在酒精灯上点火,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 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0.(2023·河北邯郸·校考模拟预测)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 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有:①处 白磷燃烧;②处红磷不燃烧;③处的白磷也不燃烧(已知白 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中“80℃热水”的作用是:①提供热量;② 。
5.(2023秋·安徽滁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利用如图装置进 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 氧气,升温至10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对比试管①②可知,氮气不支持燃烧 B.对比试管②③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 物的着火点 C.对比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气球的作用是防止污染空气
【答案】C 【详解】A、试管①中充满氮气、白磷不燃烧,试管②中充满氧气、白磷 燃烧,故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B、试管②中充满氧气、白磷燃烧,试管③中充满氧气、红磷不燃烧,因 为100℃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C、试管①中充满氮气、白磷不燃烧,试管③中充满氧气、红磷不燃烧, 其变量有两个,其现象均是不燃烧,不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符合题意; D、白磷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属于空气污染物,会污 染空气,气球可避免其逸散到空气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课结束
6.(2023秋·河南安阳·九年级统考期末)燃烧与人类的生 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 为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B.电烤炉着火,用水浇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森林着火,将大火蔓延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中考化学经典题型专题练习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题一: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为60℃。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2)由该实验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二: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如下:①按图示将铜片、小烧杯、白磷(铜圈固定)放在玻璃水槽中,并加入约1/3体积的热水。
②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和5%的H2O2溶液。
③立即用大烧杯将小烧杯和白磷罩住,观察到大烧杯中液面下降,白磷露出并燃烧,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液面上升。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步骤③中,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题三: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A. 硫粉B. 煤粉C. 面粉D. 石灰石粉B. 收集的H2如果能安静燃烧,说明H2的纯度为100%C.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表示收集的H2已纯净D. 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一定发生爆炸题五: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所示)(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分析实验】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报告填写完整: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 。
中考化学复习指导:《燃烧的条件》专题复习

《燃烧的条件》专题复习本实验旨在引导同学们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设计实验方案。
一、探究燃烧的条件此实验包含着不安全因素,若在家做必须有家长在场。
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发现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要有可燃物。
(2)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发现两者都能燃烧。
再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见图1),很快发现乒乓球碎片燃烧,滤纸碎片炭化。
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点燃两支完全一样的短蜡烛,然后将烧杯罩在其中一支蜡烛上(见图2),很快发现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火焰熄灭了,而另一支蜡烛仍然正常燃烧。
此实验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综上可得,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可燃物燃烧的改进实验(1)借助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装置见图3)。
将少许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管的两个支管内,管口立即紧套一个小气球;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里,快速放入少许白磷,然后将Y形管的两个支管伸入热水中。
很快可以看到,支管里的白磷燃烧,冒出浓厚的白烟,小气球膨胀,而红磷、热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
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两个条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借助木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装置见图4)。
首先,向处于常温状态的木炭通入氧气,木炭没有燃烧,这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由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350℃)却不能燃烧。
然后停止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木炭,木炭仍然不能燃烧,这说明可燃物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由于缺少氧气也不能燃烧。
接下来,熄灭酒精灯(此时木炭仍然很热),通入氧气,木炭立即剧烈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探究燃烧的条件》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探究燃烧的条件》练习题(含答案)1.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2.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答案】B【解析】A.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红磷没有燃烧,选项说法错误;B.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若再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选项说法正确;C.在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选项说法错误;D.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3.“纸火锅”(如图所示)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没有与空气充足接触,不会燃烧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纸张的着火点降低 D.锅里的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A.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解释错误;B.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解释错误;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D.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故选项解释正确。
专题12 燃烧及灭火 化学与能源的开发利用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2 燃烧及灭火化学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考点01 燃烧的条件及探究考点02 灭火的原理及探究考点0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及火灾防护考点04 化石燃料及新能源考点01 燃烧的条件及探究1.(2024·山东临沂)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
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2.(2024·贵州)燃烧是常见的化学变化。
科学利用和控制燃烧为人类服务,可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蜡烛燃烧用燃着的火柴将图1中相同大小的两支蜡烛点燃。
①用火柴引燃蜡烛,为蜡烛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①乙的烛芯比甲长,导致燃烧时更旺,原因是。
①围绕甲、乙两支蜡烛的燃烧,你还想探究的问题是。
(2)氢气燃烧高压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该火箭的发动机使用液氧液氢作为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运行简示图如图2。
①火箭升空时,燃烧室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控发动机内阀门来燃烧室调控动力。
火箭运行过程中,为增大动力,应进行的操作是。
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是学会用化学的观点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小辉同学帮助妈妈做饭时发现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
此时他应该如何调节灶具的进风口?(2)他还发现加热冷水,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炒完菜后妈妈关闭燃气阀门,火焰熄灭。
该操作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考点02 灭火的原理及探究4.(2024·广西)野外烧烤结束后,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A.撤走剩余木炭B.用水浇灭火堆C.对火堆置之不理D.用沙土盖灭火堆5.(2024·辽宁)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考点0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及火灾防护6.(2024·天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回收利用废旧电池中铅、汞等,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夜间发现燃气泄漏,打开电灯查找漏气点C.燃气灶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变黑,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降低油的着火点7.(2024·吉林长春)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条件的探究题一: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为60 ℃。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2)由该实验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二: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如下:①按图示将铜片、小烧杯、白磷(铜圈固定)放在玻璃水槽中,并加入约1/3体积的热水。
②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和5%的H2O2溶液。
③立即用大烧杯将小烧杯和白磷罩住,观察到大烧杯中液面下降,白磷露出并燃烧,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液面上升。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步骤③中,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题三: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A. 硫粉B. 煤粉C. 面粉D. 石灰石粉题四:下表为某校化学实验小组测定不同体积的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实验现象:根据下表数据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H2体积分数%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5空气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点燃现象安静安静弱爆炸强爆炸强爆炸强爆炸强爆炸强爆炸弱爆炸不燃烧燃烧燃烧不爆炸A. 体积分数为10%﹣70%的H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会发生爆炸B. 收集的H2如果能安静燃烧,说明H2的纯度为100%C.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表示收集的H2已纯净D. 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一定发生爆炸题五: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所示)(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分析实验】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报告填写完整:步骤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燃烧与物质的关系可燃物才能燃烧没有蘸水的小棉团燃烧,(2)燃烧与温度的关系蘸水的小棉团没有燃烧玻璃杯蜡烛熄灭了,(3)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 。
题六:实验探究:【实验回顾】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把“易燃空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壁上出现了液滴。
一年之后,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做了一个相反的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
这里的“易燃空气”是指________(填化学式),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重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重做上述两个实验,做法如下:实验1:水的通电分解实验如下图所示,打开活塞b,用燃着的木条在玻璃管尖嘴口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证明该气体为_______。
实验2:“易燃空气”与氧气混合后的点燃实验实验室现有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锌粒,以下是实验室常用部分仪器:(l)指出图中D仪器的名称______。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少量氧气,其简易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较多量的“易燃空气”,且可以随时补充液体,你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药品是_____。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把“易燃空气”与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盛在干澡、洁净的玻璃瓶中,用电火花点火,顺利完成上述实验。
(4)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制得的“易燃空气”和空气继续进行探究,他们取7支试管,依次盛水90%(体积分数)、80%……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易燃空气”,而后分别把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的序号 1 2 3 4 5 6 7 “易燃空气”体积分数(%)90 80 70 50 20 10 5空气体积分数(%)10 20 30 50 80 90 95点燃现象安静燃烧安静燃烧弱的爆鸣声强的爆鸣声强的爆鸣声弱的爆鸣声不燃烧不爆鸣分析表息,完成下列问题:①在混合气体爆炸围,“易燃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②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
题七: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下图甲所示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后的图乙装置与图甲装置比较,优点是;(2)小林同学指出图乙所示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丙所示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
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
”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填“甲”或“乙”),理由是。
题八:某同学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步骤Ⅰ.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步骤Ⅱ. 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步骤Ⅲ. 向A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步骤Ⅳ. 打开K1、K2,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 mL,观察到A瓶中的白磷燃烧.(1)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2)待装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K2,如果观察到,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可能是(答一条即可)。
【实验二】用如图所示装置,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也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若将此装置中的细铁丝换成足量的细铜丝进行实验,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已知:铜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绿。
化学方程式:2Cu+O2+H2O+CO2=Cu2(OH)2CO3参考答案题一:(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2)①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与氧气接触(3)4P+5O22P2O5解析:(1)根据燃烧条件可知,水中的白磷因为不能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红磷因着火点高,不能燃烧;热水能使铜片上的白磷达到着火点,白磷又与氧气接触,所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2)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并且热水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红磷的着火点高,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然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虽然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同样不能燃烧,所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白磷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反应式是:4P+5O22P2O5。
题二:(1)2H2O22H2O+O2↑(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烧杯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详解:(1)小烧杯中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放出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水中的白磷只有在小烧杯中产生的氧气将大烧杯中的水排入到水槽中,使白磷露出液面后才发生燃烧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3)白磷燃烧时消耗了烧杯空气中的氧气和H2O2与MnO2反应产生的氧气,且生成物为固体,使烧杯冷却后杯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杯中。
题三:D详解:硫粉、煤粉、面粉均具有可燃性,弥漫在空气中与氧气充分混合,遇明火都易发生爆炸;石灰石粉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混合,遇明火也不会发生爆炸。
题四:A解析:A. 从题目中表格可知,10%﹣70%的H2和空气混合的气体,点燃后会发生爆炸,因此A选项正确;B. 从题目中表格可知,当H2的纯度在80%以上时,H2可以安静地燃烧,因此B选项说法不正确;C. 从题目中表格可知,点燃H2后,如果没有任何声音,证明H2可以安静燃烧,表示H2的纯度大于等于80%,可能不是纯净状态,因此C选项说法不正确;D. 从题目中表格可知,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后不一定发生爆炸,只有在爆炸极限围才会发生爆炸,因此D选项说法不正确,本题答案为A。
题五:如下表所示。
步骤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1)(只答一种不正确)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或达(2)到可燃物着火点)才能燃烧(3)燃烧与氧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才能燃气的关系烧要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详解:上述三组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燃烧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组实验中木条具有可燃性,点燃能燃烧,而石子不具有可燃性,点燃不能燃烧,该组实验说明了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第二组实验中小棉团一个蘸水、一个不蘸水,点燃蘸水的棉团,由于水蒸发吸热,棉团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点燃不蘸水的棉团,棉团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发生燃烧,该组实验说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第三组实验中玻璃杯蜡烛由于缺少氧气而熄灭了,而玻璃杯外蜡烛由于氧气充足而仍燃烧,该组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通过三组实验得出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题六:【实验回顾】H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或水是一种化合物;或水通电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或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为更小的微粒等合理答案均可)【实验重现】实验1:木条燃烧更剧烈(或:木条燃烧更旺)氧气实验2:(1)长颈漏斗(2)CEG(与顺序无关)2H2O22H2O+O2↑(3)BDFA(与顺序无关)锌和稀硫酸(写化学式也可)(4)①10%~70% ②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燃烧也可能不发生(是否燃烧也与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有关等其它答案均可)详解:【实验回顾】由“可燃”、“反应后的玻璃瓶壁上出现了液滴”可推断出文中提到的“易燃空气”是指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可得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实验重现】实验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打开活塞b,用燃着的木条在玻璃管尖嘴口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看到的现象是木条燃烧的更旺,证明该气体为氧气;实验2:(1)D是向密闭容器中添加液体药品的长颈漏斗;(2)若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则反应不需要加热,利用CEG等仪器可组装成简易的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3)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BDFA等仪器组装成反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利用锌粒和稀硫酸等药品,可制取较多量的“易燃空气”,且通过长颈漏斗可以随时补充稀硫酸;(4)①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以直观看出氢气的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即氢气的体积分数在10%~70%的围会发生爆炸;②依据对“爆炸极限”的理解可得出: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燃烧也不一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