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链理论
1、概念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
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现有产业链条:自然资源产业—般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高科技产业
2、概念分解
2.1 价值链(value chain)最早是由麦克.波特(Por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
时提出并应用的。
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组成,这些活动房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称之为价值链。
(摘自《产业链基本理论》)
2.1.1微笑曲线
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如下图所示:
2.2
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产业企业:上游产业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或是关键生产环节而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领导企业(战略环节)。
同时上游企业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和完整的销售网络,是整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附加值高,获利空间大,通常占有全行业利润的60%。
中游产业企业引进、并吸收上游产业企业的技术,并根据特定市场进行产品定制,属于生产制造环节,中游产业企业只是参与产品附加值分配,利润比上游低,一般占有全行业利润的30%。
下游产业的厂商则以服务和质量以及成本优势来参与到产业中来,通常是通过细分市场以及产品差别化来争取市场份额,产品增加值多为劳动附加值,获利能力很小。
(摘自《产业链理论》)
3、R&D理论(强调自主创新能力)
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可译为“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研究与试验性发展”。
4、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
从宏观经济上来讲龚勒林提出产业链是各个部门之间给予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成,以及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观点。
(摘自龚勒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