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开展和转变为社会以及社会和共产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是由一系列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分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络和变化开展的哲学学说。

联络: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络。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的理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宏观社会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过程,并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演进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

唯物史观关注社会的历史进化过程,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的产物。

这意味着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按照经济利益和生产方式来塑造的。

马克思主义倡导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以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推动社会朝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而无产阶级只有自己的劳动力,这导致了剥削和压迫的现象。

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阶级社会。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财富公平分配和人的全面发展,消除了阶级和剥削的存在。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他对剥削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者创造了价值,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支付给他们,剩下的部分由资本家占有。

这部分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取的。

马克思进一步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降低工资等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等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2024年名词解释

马克思2024年名词解释

马克思2024年名词解释
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24年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马克思的概念和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主要思想体系,它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阶级斗争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剥削,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其次,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也是他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剥削工人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剩余劳动中获取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最终崩溃。

此外,马克思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理论也非常重要。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将推动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过程,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社会将朝着更高级的形
态发展。

此外,马克思的思想对社会科学、哲学和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批判理论和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为后来的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总之,马克思的思想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经济学理论、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理论等多个方面。

在2024年,我们可以继续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思想,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第一章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3.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4.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独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矛盾同一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8.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第二章1.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视觉和表象三种形式4.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5.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三章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4.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5.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6.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7.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第四章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4.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5.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第五章1,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3.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4.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实践: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地客观物质性活动。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斗争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

技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2,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4,物质: 哲学上的物质其实是针对绝对时空而言的,揭示的是物质的真正本质。

我们可以认为哲学上物质的完整含义是:“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占有体积,具有质量、能量和信息,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既不能被创生,又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则是相对时空中的物质,认为看得到摸得着或通过仪器直接观察到的在相对空间占有体积,具有有质量的就是物质,它运动的速度不能低于光速,还可以在相对空间长时间静止,甚至能被消灭或创生,因而有物质湮灭和质能转换的说法5,运动: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和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痛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时间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共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是结构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观察的重大战略思想。

5.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6.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7.解放思想: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的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8.论十大关系: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的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9.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0、二次革命: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1.农村包围城市:12.一化三改:一化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改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四马分肥:四马分肥是对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目录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最高问题:3.思想路线:4.认识路线:5.哲学的党性:6.一元论:7.二元论:8.多元论:9.信仰主义:10.目的论:11.本体论:12.本原:13.派生:14.唯物主义: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18.朴素唯物主义:19.素朴唯物主义:20.自发唯物主义:21.素朴实在论: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5.机械唯物主义:26.旧唯物主义:27.庸俗唯物主义:28.直观唯物主义: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30.实践唯物主义:31.辩证唯物主义:32.现代唯物主义: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34.新唯物主义:35.战斗唯物主义:36.唯心主义:37.原始唯心主义:38.客观唯心主义:39.主观唯心主义: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42.彻底唯心主义:43.绝对唯心主义:44.唯意志论:45.思辨哲学:46.存在:47.非存在:48.自然界:49.物质:50.物质观:51.物质不灭:52.运动:53.静止:54.时间:55.空间:56.时空观:5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8.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59.系统:60.结构:61.组织:62.要素:63.实在:64.客观实在:65.实在论:66.唯实论:67.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68.客观世界:69.外部世界:70.物:71.实体72.发展观:73. 辩证法:74.唯物辩证法:75.客观辩证法:76.主观辩证法:77.朴素辩证法:78.自发辩证法:79.古代辩证法:80.唯心辩证法:8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82.自然辩证法:83.历史辩证法:84.形而上学:85.庸俗进化论:86.机械论:88.联系:89.普遍联系:90.本质联系:91.非本质联系:92.内部联系:93.外部联系:9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95.间接联系:96.关系:97.相互依赖:98.相互包含:99.相互作用:100.中介:101.中间环节:102.运动:103.运动不灭:104.自己运动:105.物质运动基本形式:106.社会运动:107.思维运动:108.静止的相对性的表现:109.生成:110.变化:111.发展:112.进化:113.过程:114.规律:115.规律的绝对性与特殊性: 116.规律性:117.决定论:118.非决定论:119.宿命论:120.机械决定论:121.形而上学决定论:122.独断论:123.一般规律:124.普遍规律:125.特殊规律:126.对立统一规律:127.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 128.一分为二:129.合二而一:130.一点论:131.两点论:132.两重性:133.两分法:134.重点论:135.片面性:136.矛盾的普遍性:137.矛盾的特殊性:138.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39.基本矛盾:140.根本矛盾:141.主要矛盾:142.次要矛盾:143.矛盾的主要方面:144.主要的矛盾方面:145.矛盾的次要方面:146.次要的矛盾方面:147.不同性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 148.矛盾问题的精髓:149.矛盾:150.差异:151.差别:152.内因与外因:153.外因论:154.内部矛盾:155.外部矛盾:156.根据与条件:157.条件:158.对立:159.冲突:160.对立面:161.统一体:162.一般与个别:163.普遍与个别:164.个别:165.普遍:166.特殊:167.单一:168.共性与个性:169.个性:170.主流与支流:171.支流:172.同一性:173.统一性:174.直接同一性:175.矛盾同一性:176.抽象同一性:177.具体同一性:178.幻想同一性:179.形而上学同一性:180.辩证同一性:181.斗争性:182.转化:183.异化:184.异己:185.异在:186.平衡:187.不平衡:188.均衡:189.不均衡:190.对抗:191.非对抗:192.对抗性矛盾:193.非对抗性矛盾:194.质量互变规律:195.量变质变规律:196.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197.规定性:198.界限:199.质:200.本质:201.本质和规律:202.本质与质:203.属性:204.本质属性:205.初级本质:206.量:207.度:208.量变:209.渐变:210.质变:211.飞跃:212.渐进过程的中断:213.部分质变:214.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15.质变中量的扩张:216.度量关系关节线:217.度量关系交错线:218.关节点:219.新陈代谢:220.否定之否定规律:221.波浪式前进:222.螺旋形上升:223.肯定:224.否定:225.否定之否定:226.扬弃:227.间断性与不间断性:228.不间断性:229.连续性与非连续性:230.有限与无限:231.无限:232.相对与绝对:233.相对主义:234.绝对主义:235.范畴:236.本质与现象:237.现象:238.假象:239.表面性:240.内容与形式:241.形式:242.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243.外部形式:244.形式主义:245.原因与结果:246.结果:247.因果性:248.必然性与偶然性:249.偶然性:250.全局和局部:251.局部:252.整体与部分:253.部分:254.可能性与现实性:255.可能性:256.抽象可能性:257.现实可能性:258.潜在:259.现实:260.动机与效果:261.效果:262.必然与自由:263.自由: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程_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程_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程_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俄国的领导者——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这指明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理论。

1.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关键来源,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2.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驱动的。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基于利益和权力的矛盾,这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并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将社会生产活动分为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指的是社会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权力结构。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协调是社会矛盾的根源。

4. 社会化劳动:社会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被组织为社会性的劳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劳动者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互相配合和协作,共同创造商品和服务。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劳动被资本家私有化,剥夺了劳动者对创造的价值的控制权。

5. 商品:商品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劳动力经过加工而成的具有价值的物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交换价值指的是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交换比率。

6.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它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它们决定了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7. 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将最终导致社会变革和革命。

革命是劳动阶级通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行为。

马原

马原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3静止.: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马克思所说的静止是相对静止。

如果只承认运用,而否定静止,是诡辩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

4.空想社会主义5.判断: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

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

6.基本矛盾: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抽象的可能性: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因而在目前是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8.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9.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的经济制度,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个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资本主义。

10.民主: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的实践基础2.形而上学的实质是什么答: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通过感知所得到的问题。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

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定义: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

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名词解析1.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4.扬弃即辩证否定,实质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

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根本观点的总和。

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

它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对人生起着指导作用。

4、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5、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有哲学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

6、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对一些关键马克思主义名词的解释。

1. 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个多出来的价值被剥削者(资本家)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也是阶级斗争的核心。

2. 阶级斗争(Class Struggle):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演进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这是因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进步与解放。

3. 劳动力(Labor Power):劳动力是劳动者出卖给资本家使用的一种商品。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

4. 为了扩大再生产(Reproduction):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需要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经济增长。

这种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危机。

5. 革命(Revolution):马克思主张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实现阶级的消亡。

他认为,资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升级,无产阶级将发起一场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建立无阶级社会主义。

6. 指导思想(Ruling Ideas):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法律、道德和宗教等意识形态都是由统治阶级控制和塑造的,他们通过宣传和教育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这些意识形态被称为指导思想,它们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观点。

7. 商品(Commodity):商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商品,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来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

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他的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朋友一同完成的,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对中国影响颇深。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著有《自然辩证法》。

普鲁东(1809-1865),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和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1840年,在《什么是财产》一书中,提出“财产就是盗窃”的著名论断,公开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用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来改善资本主义社会,不需要任何国家政权,也不需要进行任何阶级斗争,把经济范畴看作是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宣称历史是普遍理性、永恒理性的自我表现理性支配历史发展。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所限,无法进行其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愿望。

但是它深刻地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当无产阶级的斗争威胁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安全时,资产阶级会毫不犹豫地把无产阶级投入血泊之中。

拉萨尔主义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

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

拉萨尔主义曾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德国的小市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在拉萨尔看来,国家是超越阶级,凌驾于一切人之上的普遍利益的代表。

[讲解]马克思名词解释

[讲解]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公共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

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公式为m‘=m/v.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4、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3.1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16、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3.17、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3.18、血汗工资制度: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极大地提高劳动强度,以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工资制度。

3.19、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3.20、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3.21、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3.22、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3.23、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3.2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3.2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3.26、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27、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3.28、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3.29、资本技术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30、资本价值构成:是由一定数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31、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32、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

3.33、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揭示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在资产阶级一端积累;与此同时,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3.34、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3.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1、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4.2、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4.3、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4、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5、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6、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4.7、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4.8、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4.9、生产时间: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4.10、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4.11、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厂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的时间。

4.12、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4.13、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