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他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
2.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3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主观映像。
4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
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总是处
在矛盾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
用,
8.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9. 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0.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11.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2. 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
的对象。
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
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整理
和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
14. 真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
有限性。
16. 劳动:人以自身活动引起调整人与自然物质能量转换的过程。
17. 生产方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 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
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0. 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1. 阶级:是指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处地位的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一个集团的劳动。
22.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3.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成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24. 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指凝
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简答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
体系。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③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要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
指导实践;
b•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
c.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a.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要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
想;
b.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影
响;
c.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们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 如何理解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 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
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和这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之一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
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其第二方面不同的回答,哲学有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4. 列宁对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5.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则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 如何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时间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
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基本的社会生活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