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开展和转变为社会以及社会和共产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是由一系列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分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络和变化开展的哲学学说。

联络: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络。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总结一、价值价值是物品或劳动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它可以衡量和比较不同物品或劳动的重要性和稀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指物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指物品在市场上与其他物品交换的相对比例。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自身维持和再生产所需价值的差额。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劳动者受剥削的结果。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在利益分配和社会地位上的冲突和竞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是由于阶级斗争而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的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逐步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注重解决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和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和阶级差别的理想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不再被私有财产和阶级关系所束缚,实现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

七、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制关系和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劳动部门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不同。

八、阶级阶级是指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所处不同地位和享有不同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划分是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不同来决定的。

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私有制:私有制是指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种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并以此为基础构成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制度。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工人则只能出卖劳力,依靠售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社会中各个阶级之间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分配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认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无阶级社会,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

论述:论述是指通过文字、演讲等方式进行系统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见解。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论述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进行系统论述和阐释。

剥削:剥削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少数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或个人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无产阶级或其他劳动者进行剥削,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和运营生产资料来剥削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而无法分享生产的全部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共同富裕的原则得到落实,实现了对私有制的消灭和对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即实现了无阶级和无国家的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实现了互助与合作,劳动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高度提高,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按需进行,实现了人人皆有权享受社会财富和幸福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知五104有爱宿舍联袂出版)一:资本“资本”是资本主义”的中心词,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1、资本的本性资本具有不断“自我增殖”的内在本性:逐利性。

资本具有无止境的吮吸活劳动,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趋势的本性,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限制、无止境的欲望。

2、资本的“实质”资本不是“物”,是生产关系体现在物上,具有远为深刻的社会本质——“现代生产关系”初步界定的资本实质“三位一体”的现代“生产关系”v 1.现代劳动分工关系v 2.现代市场交换关系v 3.现代劳资雇佣关系(最核心)进一步界定的资本本质是一种垄断性的支配权力——以对“物(劳动条件)”的垄断性占有为中介,而形成对“人(劳动力)”的支配。

3、资本的幻象指拜物教幻象。

物体现又遮蔽了资本关系。

拜物教主要有商品拜物教—科技创新拜物教—品牌拜物教。

4、资本关系的“物化”形式资本有多重存在方式,大致是以下四种:①物化形态:表现为物品、商品、货币等。

②社会化形态:表现为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权力等。

③“人格化”、“肉身化”的形态:指资本家拥有、支配“资本”,资本化身为人。

④意识的、观念的形态:指资本间接进入了社会意识领域,取得了其观念形态的存在。

5、现代社会中“资本”的两种“伟大能力”第一,直接购买产品和劳动的能力(并调用各种社会资源,为这种购买提供便利)。

第二,间接购买对它的服从和认同的能力(并通过控制各种文化资源,以道德、爱情、美学的名义,掩盖这个购买的实质)。

总而言之:资本是生产关系,资本是一种垄断性的支配权力——以对“物(劳动条件)”的垄断性占有为中介,而形成对“人(劳动力)”的支配。

资本是社会生产体系的“中轴”。

二、资本的二重性逻辑1、资本生产的过程: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物的生产)2、资本的二重性:生产关系的生产=价值增值物的生产=劳动过程3、二重性中的主导: 价值增殖过程支配劳动过程。

使用价值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生产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

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本质”概念,我们可以将“本质”存在的含义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本质是事物特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你之所以为你”,它是事物成为自己的原因;由于这种属性是事物自身特别“拥有的”,因此本质同时具有“内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2、本质是一事物的特有属性也意味着它不是其它事物的属性,这说明本质同时也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它是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质”实际上又是一个关系概念。

一个事物的本质不能脱离与其它事物的比较而存在;3、本质既然是决定事物性质的那些属性,那么它必然是人们认为事物最重要的那个或那些属性,这也是“本质”区别于一般“特征”的地方所在。

由于对属性重要性的理解可能因人而异,因此从这一点看,本质也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事物的本质是同事物的定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要给事物下定义,该定义就应将该事物的“本质”包括在内;反过来说,只要给出了一个或某类事物的定义,一般也就揭示了该事物的本质;5、亚里士多德又提出,对事物下定义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属”加“种差”的方式进行的,即“外延较大的种可以用来述说那外延较小的种”,[5]而本质又包含在定义之中,因此,事物的属或那些重要的种差都可能构成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食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要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两个划分两个归结: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进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5、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马克思名词解释1.列宁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学、摄影、反映。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生产和旧事物的灭亡。

4.辩证否定: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的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7.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0.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2.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3.商品、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5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3.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食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要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两个划分两个归结: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进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5、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1、实践:①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②人的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是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⑤其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⑥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2、社会关系: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②社会关系的类型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

③社会关系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④社会关系(超感觉本质)体现在物质材料(可感觉现象)上。

⑤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总和即经济基础。

3、社会总体:①社会总体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的一个整体;社会总体是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的一个整体。

②社会总体的出发点:实践-社会关系的观点。

③社会是一个各要素普遍联系的整体实践体系与社会关系体系结成“社会总体”。

④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与局部。

⑤社会关系有三个领域: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践-社会关系,经济的实践-社会关系。

4、资本主义:①资本统治的社会形态、文明形式。

②“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以“资本生产”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会生产体系。

③“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

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文明形态”。

⑤资本主义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5、资本:①资本的“内在本性”即资本具有不断“自我增殖”的本性:逐利性。

②资本的“实质”:资本不是“物”,而是具有远为深刻的社会本质——“现代生产关系”。

③资本是一种垄断性的支配权力——以对“物(劳动条件)”的垄断性占有为中介,而形成对“人(劳动力)”的支配。

资本有多种存在形态,即人格化、社会化、物化。

④资本是生产关系,以对“物”的垄断为中介而对“人”的支配权力,资本是社会生产体系的“中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也是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斗争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权力的机构对资产阶级实施的一种政治制度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任务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发展的权利,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环境,使人们得以在物质、精神、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六、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劳动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它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七、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是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和雇佣关系。

八、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阶级对立,实现了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

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根本认识,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道德学、宗教学等各种观点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名词解释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三、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征: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

四、联系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点:①(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②(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五、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六、真理及其最根本的特征和属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七、社会存在及其构成要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八、经济基础及其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内涵: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名词解释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价值规律
3. 剩余价值
4.资本
5. 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名词解释1.垄断
2.金融资本
3.金融寡头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经济全球化
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名词解释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物质
2.实践
3.矛盾的斗争性4.扬弃
5.客观辩证法名词解释
第二章
1.主体
2.认识
3.理性认识形式5.真理
6.相对真理7.价值评价
名词解释第三章1.社会存在2.生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

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34.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6.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7.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4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41.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2.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4.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45.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47.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48.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49.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50.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51.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2.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3.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4.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56.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8.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59.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60.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

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61.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