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合集下载

高考环境科学考试大纲解析

高考环境科学考试大纲解析

高考环境科学考试大纲解析环境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高考环境科学考试大纲是指导考生备考的重要材料。

通过对大纲的解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考试要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1. 考试科目和结构高考环境科学考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选择题和主观题。

选择题占据考试总分的60%,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

主观题占据考试总分的40%,主要是开放性问题和解答题。

2. 考试内容环境科学考试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基础知识:包括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政策等。

(2) 环境问题与分析:涉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3)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4)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涉及环境资源的分类和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路径等内容。

3. 考试要点和重点(1) 理论知识要点:重点关注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

(2) 实践应用要点:注重考察学生对具体环境问题的实际分析和解决能力,考生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论证。

(3) 解析能力要点:考生需要具备解析和阐述环境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 备考建议(1) 精读、熟悉考试大纲:考生应仔细阅读考试大纲,理解考试要点和重点,明确备考方向。

(2) 系统学习、扎实掌握知识:备考过程中,要系统学习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概念和原理,逐步建立知识体系。

(3) 注重实践、拓宽视野:备考环境科学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需要关注实际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拓宽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做题、总结经验:备考过程中,需要多做选择题和主观题,不断总结经验,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高。

总结:高考环境科学考试大纲的解析有助于考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合理安排备考计划。

考研《环境学概论》考试大纲

考研《环境学概论》考试大纲

考研《环境学概论》考试大纲暨南大学2016考研《环境学概论》考试大纲I.考察目标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人口、能源、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熟悉全球环境现状、突出问题及原因,能合理预测全球环境发展趋势;对环境研究工作具备清晰的思路,能提出合理的方法。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考查内容及范围第1章绪论1.1环境1.2环境问题1.3环境科学1.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2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1自然资源概述2.2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3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4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5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3章生态学基础3.1生态学3.2生态系统3.3生态平衡3.4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4章能源与清洁能源4.1能源的定义和分类4.2我国能源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4.3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4.4清洁能源4.5能源发展战略及其趋势第5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5.1大气污染概述5.2大气污染物的扩散5.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第6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6.1水体污染概述6.2水体自净6.3水体污染综合防治第7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7.1固体废物概述7.2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7.3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对策第8章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8.1噪声污染及其防治8.2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8.3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8.4热污染及其防治8.5光污染及其防治第9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9.1土壤污染概述9.2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9.3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第10章环境规划与管理10.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10.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10.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第11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11.1环境监测11.2环境质量评价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约占20%)简答题(约占35%)填空题(约占20%)论述及应用题(约占25%)五、主要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曲向荣编著,科学出版社,2015。

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考试大纲(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考试大纲(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环境科学概论二、考试方式:闭卷、笔试三、考试时间:90分钟四、试卷结构:总分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16%,名词解释20%,填空题16%,简答题24%,论述题24%。

五、参考教材:环境科学概论/莫祥银主编.—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6六、考试基本要求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各类环境污染物特点、生态系统基本原理、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和内涵;熟悉当代主要的环境问题特点及其控制对策;熟悉废水、废气、废渣及其噪声污染等的治理技术;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环境问题。

七、考试范围第一章绪论1.掌握环境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及发展。

3.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及学科体系。

第二章大气环境科学1.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2.掌握大气污染概念及其类型。

3.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

4.掌握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雾霾的形成原因及控制对策。

5.理解常用的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物治理技术。

6.了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第三章水环境科学1.了解水资源利用现状,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掌握水体污染和水体自净的概念,水体污染的机理。

3.熟悉水体污染的危害。

4.理解水污染治理技术。

5.了解水体综合防治对策。

第四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掌握固体废物概念、分类及特征。

2.熟悉固体废物污染热点环境问题,包括电池污染、白色污染、电子垃圾污染和洋垃圾污染等。

3.熟悉固体废物的危害。

4.理解固体废物治理技术。

5.了解固体废物综合防治对策。

第五章物理污染与环境1.掌握噪声概念、噪声污染来源及控制技术。

2.熟悉噪声污染的危害及综合防治。

3.熟悉电磁辐射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和热污染的概念及危害。

第六章生态环境科学1.掌握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类型和功能。

2.熟悉生态学、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等基本概念。

滨州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滨州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滨州学院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概论》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尤其是全球环境问题产生和原因,熟悉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特别是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掌握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环境地学、环境生态、环境化学、环境物理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准确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掌握环境科学分析技术、方法的应用,熟悉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常用技术手段。

掌握环境管理理念与实践过程,理解环境政策与法规,熟悉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清洁生产等基本理论与应用。

测试考生能否在了解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能否应对环境科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挑战。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1.绪论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的概念,环境的类型,环境的特性,—1—环境科学及其发展,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②重点:环境及类型,环境的特性2.自然环境①主要知识点: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②重点:自然环境圈层结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3.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①主要知识点: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费的平衡,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环境与人类健康②重点:环境问题的实质,污染型环境问题,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4.全球环境变化①主要知识点: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危害加剧,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环境安全及国际合作②重点: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协调行动,酸雨污染的态势,酸雨的形成,酸雨危害第二部分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5.环境伦理—2—①主要知识点:环境伦理学,环境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重点:几种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要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6.环境地学①主要知识点: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及各圈层间的影响与响应②重点: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定义,气候系统与大气环境,水环境与海洋环境,其他圈层的作用与地位7.环境生态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生态系统生态学,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②重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层级理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演替,生态恢复内涵和特征,生态系统工程8.环境物理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物理原理,环境大气扩散理论,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理论,以其他物质为介质的扩散规律,环境物理污染对流理论,典型物理污染分析—3—②重点:热力学定律,物质守恒定律,环境大气扩散理论,推流迁移,分散作用,污染物在水体中扩散稀释模式,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理论,环境物理污染对流理论9.环境化学①主要知识点: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②重点:挥发和吸附,溶解和沉淀,水解和配位,氧化和还原,光化学反应,生物富集和转化10.环境经济学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环境经济手段②重点:环境的费用效益分析,费用函数与损害函数,环境质量的效益评价技术第三部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11.环境监测①主要知识点: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环境监测标准与指标,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环境监测技术,环境遥感监测技术②重点: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环境监测标准,环境监测指标,样品预处理技术,污染物的测试技术12.环境评价—4—①主要知识点:环境评价的分类与特征,环境评价的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②重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内容、程序、评价方法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3.环境规划①主要知识点:环境规划的分类和特征,环境规划的目的和原则,环境规划的程序和方法,环境规划的编制②重点:环境规划的内涵,分类和特征14.环境污染控制①主要知识点: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环境污染及其特征,控制目标,环境污染控制类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②重点:环境污染控制类型包括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第四部分环境管理与实践15.环境管理与实践①主要知识点:环境政策与法规,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②重点:环境政策,环境标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农业生产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农业16.公众参与—5—①主要知识点:公众参与概念,理论基础及重要性,公众参与的实施②重点:公众参与的内容,方式,模式,公众参与与管理决策,影响公众有效参与的因素三、考试时间与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Gener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I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大气环境、生态学教材:郑有飞主编,环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1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的影响。

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介绍了城市环境﹑环境质量的评价﹑区域环境以及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问题。

因为是概论性的,故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介绍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其中第一章集中讲解环境学基础理论,集中讲述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环境学的基本概念,首次系统阐述了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四项基本原理和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到第十二章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全球环境、人口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十个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验、领悟环境学基本原理,加深和巩固对环境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2)熟悉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3)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科学的由来难点:环境科学研究的组成和分支第2章大气环境(5学时)(1)掌握大气的构成及主要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光化学特性;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3)了解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综合防治与管理重点: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类型、危害,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难点:大气的温度场;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湍流运动的要素及形成原因;无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有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扩散参数的确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理技术第3章水环境(4学时)(1)掌握水环境概念、水体污染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水体污染的危害;(2)理解天然水的循环;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及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3)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转化和迁移;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技术重点: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在水体中的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难点:河流水体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河流水质模型第4章土壤环境(3学时)(1)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2)理解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发生类型(3)了解土壤污染的治理;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发生类型难点: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背景值及其迁移转化;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残留第5章固体废物与环境(2 学时)(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危害(2)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资源化系统(3)了解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原则及处理系统的分类。

环境科学概论 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  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50107Z10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冶金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杨志峰、刘静玲主编,《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222、仝川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13、方淑荣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14、莫祥银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1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主干课之一,属于学科教育模块课程。

对于冶金工程及新能源与器件专业的学生,该门课程是学习我校特色专业冶金环境工程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讲解过程密切结合有色冶金过程中含有重金属的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治理等工程实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注重冶金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污染物的高效治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下一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选修专业方向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利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并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工程与社会、职业规划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另外,本课程为学生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专业方向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要求:《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共分为4篇:第一篇:环境概述。

论述了环境概念、类型和环境科学发展过程。

第二篇: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归纳和总结了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与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

第三篇: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概述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及近年来环境科学在新技术方法手段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第四篇:环境管理与实践。

重点论述了相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纲⼀、课程说明该课程⾯向⽣物科学师范专业,共16课时,1学分,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教学⽬的本课程以⼈类⽣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和发展,以及⼈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法和⼿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以此培养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学⽣认识⼈类环境及其变化,从⽽树⽴正确的⼈⽣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基本要求1、培养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要求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环境,掌握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实际,注意调动学⽣的积极主动性,充分提⾼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进⼀步了解和掌握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微⽣物降解技能、降解原理与典型污染物的⽣物降解机理,掌握细胞固定化与膜固定化的原理与技术,深⼊学习⽔、⼤⽓、固体废物与污染场地的⽣物处理与修复基础理论,了解环境⽣物技术的最新理论与⽅法。

4、要求学⽣结合所学⽣物学基础理论分析相关环境问题,拓展学⽣知识⾯。

通过对⼈与⾃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深⼊理解,使学⽣建⽴正确的⼈⽣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法与主要教学环节1、教学⽅法课堂讲授应充分利⽤课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法和图表、模型、课件等多种教学⼿段,启发、帮助和指导学⽣理解和思考问题,提⾼教学效果。

2、主要教学环节课堂讲授要突出重点并有计划地指导学⽣⾃学和选学有关内容,通过课外⼩组调查研究的⽅法,加强学⽣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

五、课程总学时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总学时及学时分配环境科学概论总学时共16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

具体分配如下:第⼀章绪论1学时第⼆章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种类及⽣物降解性3学时第三章环境微⽣物培养技术3学时第四章有机污染物⽣物降解与转化原理2学时第五章有机污染物的⽣物降解途径2学时第六章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2学时第七章厌氧活性污泥法⽣物处理废⽔1学时第⼋章⽣物脱氮除磷技术1学时第九章微⽣物固定化技术1学时第⼗章有机固体废物微⽣物处理技术1学时第⼗⼀章污染⼤⽓的⽣物处理技术1学时第⼗⼆章污染环境的⽣物修复技术1学时第⼗三章酶制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1学时第⼗四章微⽣物絮凝剂1学时六、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理论教学内容(16学时)绪论(1学时)[⽬的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地位及发展,掌握环境学研究的内容和组成分科[重点难点]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节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3、环境科学的内容第⼆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1、理论环境学2、综合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和发展1、环境科学的初期发展阶段2、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第四节环境的组成和结构1、⾃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2、⼯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章⼤⽓环境(3学时)[⽬的要求]掌握⼤⽓环境结构和组成,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理技术。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bilingual course)课程代码:33100210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Science(bilingual course)课程性质:专业课(选修课)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总学时数:24 总学分数:1.5一、课程简介课程简介(中文)本课程是为一门导论课程,中心主题是交叉关系并主要集中于主要问题及列举合适的实例说明环境因子之间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有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Course introductionThis course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The central theme of this course is interrelationship, focusing mainly on the main problems and listing suitabl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will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the causes of hum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basic concept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basic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and so on, so a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n-depth study of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重点认识环境要素的特性及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学概论考试大纲

环境学概论考试大纲

环境学概论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一、考试总体要求要求:要求考生系统地了解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环境等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及其原理,掌握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规划等相关内容、作用、手段和方法等,了解全球环境问题、人口、能源及资源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

重点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的认知。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1)当代中国与全球环境问题(10~20%)迄今为止我国与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环境事件及其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等;掌握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环境问题分类、性质及其实质;认知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

2)生态学基础(5~15%)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平衡的定义、特点及其维持机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5~10%)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渊源及其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特征及实施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现状与发展。

4)环境管理(5~15%)环境管理基本概念、理论、职能和内容等;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及其特点;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其构成、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及其管理制度等;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标准及其分级、类型和相互关联性间;环境质量评价。

5)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关联性以及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10~20%)当前我国与全球人口的现状和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生物、矿产等)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和全球能源、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

人口、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6)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包括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30~40%)大气的组成、分层结构、大气边界层特征、大气稳定度等基础知识,大气污染及其类型、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等。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及答疑 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及答疑 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性质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环境及其组成;近代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任务与方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人类人口的增长;未来一百年的世界人口;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我国人口的控制问题。

第七章粮食问题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能源与环境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的能源供应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太阳能的利用;未来的核能;地热能。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十一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污染的现状;海洋污染的特点;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的控制。

第十三章大气的污染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污染源;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各论;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

第十四章大气污染气象学地球大气圈的结构;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空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第十五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其防治对策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考研873环境学概论大纲

考研873环境学概论大纲

考研873环境学概论大纲
一、引言
1. 考试目的与意义
2. 考试内容与要求
3. 考试形式与分值分布
二、环境学概述
1. 环境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2. 环境学的产生与发展
3. 环境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环境化学
1. 环境化学基本概念
2. 大气环境化学
3. 水环境化学
4. 土壤环境化学
四、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1. 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2.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3. 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4. 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
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五、生态保护与修复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 生态破坏与修复
4.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六、环境规划与管理
1. 环境规划基本概念
2. 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3. 环境管理基本概念
4. 环境管理制度与政策
5. 环境监测与评估
七、环境法规与标准
1. 环境法规基本概念
2. 主要环境法规介绍
3. 环境标准体系及制定程序
4. 环境法规的执行与监督
5. 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八、模拟试题与答案解析
1. 模拟试题一
2. 模拟试题二
3. 模拟试题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164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使用教材、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教材为《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参考书:《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刘培桐编著。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结构及试题难易度
1.试卷题型结构表
课程代号0316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题型单选题填空题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应用题合计每题分值 1 1 2 3 5 10 ※题数20 10 5 5 5 2 47 合计分值20 10 10 15 25 20 100
2.试卷按识记、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命制试题,四个认知层次在试卷中所占
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掌握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

根据课程的特点,每份试卷中不
同难易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依次为容易占30分、中等偏易占30分、中等偏难占20分、难占20分。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章次内容平均分值
第1章绪论10
第2章自然环境 6
第3章人工环境7
第4章人类活动与环境8
第5章全球环境变化10
第6章环境伦理10
第7章环境地学7
第8章环境生态 4
第12章环境监测 5
第13章环境评价 4
第14章环境规划 4
第15章环境污染控制 4
第16章环境政策与法规 3
第17章流域环境管理 3
第18章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 3
第19章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 4
第20章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4
第21章环境教育 4
四、各章内容的重、难点
章次重点难点
第1章环境,环境的特性无难点
第2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大地女神(Gaia)假说第3章各种人工环境的特点城市环境功能理解
第4章资源危机,环境问题实质,生态平衡,生态破坏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关

第5章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视听系统退化,环
境安全
环境变化的机理第6章环境伦理观的演变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几种发展模式
第7章人类-地球复合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人文干扰影响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第8章生态系统的特性、演替,干扰的种类及影响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第12章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指标环境监测技术愈发案第13章环境评价的原则、方法评价的程序
第14章环境规划的原则、内容和作用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第15章环境污染控制类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无难点
第16章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作用,环境标准无难点
第17章流域环境问题,流域环境管理的原则及方法无难点
第18章城市环境管理特性及发展,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无难点
第19章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

第20章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管理,生态农业,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无难点
第21章环境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环境素质与环境行为无难点
五、各题型试题范例及解题要求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要求: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范例: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沼泽环境
B.城市环境
C.农村环境
D.聚落环境
解答:A
2.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要求:直接将答案填在试题的空格上。

范例:环境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

解答:人工因素
3.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要求:把改正后的叙述写出来。

范例: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可以全部被人工因素替代。

解答:环境中的自然因素不可能全部被人工因素替代。

4.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要求:直接写出相关词语的涵义,不要展开说明。

范例:环境教育
解答:环境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就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1分),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建设、城乡的康复计划
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2分)。

5.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要求:直接写出相关问题的要点,不要展开议论。

范例:环境教育的作用如何?
解答:(1)可进一步认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分)
(2)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1分);
(3)养成一种积极的有责任的行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分)。

6.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要求:根据题目的要求注意举例、论述及适当展开说明
范例:试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解答:(1)掌握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名称、性质;项目地点,各种资源使用量,废弃物种类、排放量等。

(2)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工矿企业分布状况、居民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等。

(3)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与预测。

包括预测环境影响的时段,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区的影响范围及程度等。

(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根据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的各种措施,对各种措施进行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的研究论证,提
出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的投资估算。

(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研究项目经济效益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6)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关于环境监测机构的设置、人员、设备等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包括拟议项目环境质量影响,建设规模、性质、选址的合理性,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

(每要点1分,具体论述3分。


六、考试注意事项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参加考试时只允许携带钢笔、签字笔、圆珠笔、铅笔、橡皮等文具用品,不允许携带书籍及其他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