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
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
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
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
1—0。
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环境(书3)与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
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
)环境容量(书2)与环境承载力(书7)环境污染(书394)与环境自净(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或总量的降低过程。
)环境监测(定期、定点对环境组成、因子和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分布的变化及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
)与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拟建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排出的废气、废水、灰渣、噪声及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书面报告。
)COD(书321)、BOD (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TOD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与TOC (水体中总有机碳)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与环境要素(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水体(水的集合体)全球变化(它是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生在地球系统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酸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
)与氮沉降(大气中的氮元素以NHx(包括NH3、RNH2 和NH4+)和NOx的形式,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叫氮沉降)热污染(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环境科学概论中的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中的名词解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法和技术。
在环境科学概论中,涉及了许多专业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环境环境是指自然界中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和人类等组成部分的总体。
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
它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3. 污染物污染物是指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生物体。
污染物可以来自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垃圾处理和农业活动等。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
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追求物质与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 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消费和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碳足迹通常用以衡量个体或集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从而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6.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在地球上的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环境要素的采样、测量和分析,来了解环境质量、检测污染物以及评估环境影响的一种手段。
环境监测可以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指导环境管理和决策。
8.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自然循环更新,在人类可见的时间尺度内不会耗尽的能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
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持续和可持续发展等优势。
9.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将废弃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分类体系进行分类,以便进行不同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整体。
环境科学: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同化作用: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
二、填空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2.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3.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无机环境。
三、简答1.什么是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每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就会增加,而顶级取食者会遭受最高剂量的危害。
2.如何区分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
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对废弃物处理的不妥造成的环境污染。
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
第二章大气环境一、名词解释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按污染物质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100)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
二、填空1.根据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将大气圈分为哪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五类: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湍流逆温。
环科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一般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价的概念。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环境问题: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定义: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目前已认识到的对环境已产生影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
酸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降水中溶入其它酸性物质,从而使其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水。
!酸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湿沉降: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
!雨除: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
!冲刷:指在云层下部即降雨过程中的去除。
环境科学概论
自然环境物质自然现象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能量第一章 绪论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环境?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也称为环境。
3)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4)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
2.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类自身的具体要求对环境的评价概念。
3.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本底值 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二、环境规律 1、环境功能特性● 整体性 ● 有限性●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 农药) ●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2、环境要素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2)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 3、环境要素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等值性:即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同,但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差异。
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他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环境学概论期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8.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1.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12.水体自净: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13.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14.永久性听力偏移: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环境科学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
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1、环境要素的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
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②等值性。
各环境要素无论规模或数量有何不同,对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区别,即任何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低状态时,才具有等同性。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环境质量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要素性质之和,而是在量变(各个环境要素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变。
④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各要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有先后,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某些要素的出现同时又孕育着其他要素。
2、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主题和中国主题)。
世界主题: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5、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①中国环保事业起步阶段(1973-1978)②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2)③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6、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3.臭氧空洞:人类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放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在扩散至平流层后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层反应区产生臭氧含量降低的现象。
4.生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生态环境过渡带。
5.人体退化:6.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7.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8.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1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11.离体保护:是指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使基因资源在没有动植物实体的状态下长期保存,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对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和遗传物质进行离体保护。
12.老年型人口社会: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一套标准,它规定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就称之为人口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社会,4%~7%为成年型社会,4%以下为年轻型社会。
环境科学概论
③臭氧能损害有机物质,如橡胶、棉布、尼龙和聚酯等。
④目前哮喘病的增多与氧化剂的增多有关,还会引起植物毁坏。
空气污染事故的一些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①逆温层和低风速,使空气处于停滞状态。
②烟、SO2及其它污染物浓度增大引起咳嗽、眼疼及
生物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种内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采取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2)成功地保护了许多珍贵动物;
(3)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3、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问题引起环境质量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台风、沙尘暴。人为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出的问题:(1)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采用必要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治理
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可采用的经济手段:
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等)
收费制度(排污费等)
化学烟雾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的多种污染物的光混合物。
光化学烟雾最具危害的两种物质是臭氧(O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条件:气象方面:逆温、地理方面、污染源方面。光化学烟雾的危害性如下:①刺激眼睛,这是由具有刺激性的二次污染物甲醛,过氧化苯甲酰硝酸酯(PBzN)、PAN和丙稀醛引起的。
环境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2.生态:生命有机体间及其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
3.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4.温室效应:由温室气体所导致的近地层增温作用。
5.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6.大地女神假说:(1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 2 )上述调节作用使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基于Gaia 系统内部生物各部分相互有序、协调地合作。
( 3 )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做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 4 )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
其中心思想是生命活动创造了地球环境。
7.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8.土壤污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时的现象。
9.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10.活性污泥法: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
在人工充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的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培养和驯化,形成活性污泥。
利用活性污泥的吸附和氧化作用,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实现泥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
11.环境容量: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二、填空1.环境科学的主体(人类)2.臭氧层分布(平流层)3.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信息传递)4.污水处理一级处理- 物理法- 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调节pH ,减轻后续处理的负担5二级处理- 生物法- 大幅度去除溶解性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6.三级处理- 生物脱氮、混凝沉淀、离子交换、活性炭过滤等- 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所未能去除的污染物。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Ecosystem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environment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science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Wilderness荒凉的原野anthropocentric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ecocentrism环境伦理学的一种研究视角。
它提出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它所包括的个体成员。
ecological economics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使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biocentrism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所有生命的伦理学说ecological footprint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economic growth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preservationist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保护主义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conservationist由于生产扩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产生的矛盾,为了解决矛盾而加以保护的人environmental justice环境哲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环境正义是其中的主要问题。
环境科学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
3、污染指数:进料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浓度和过滤属性,是表示进料对微孔滤膜堵塞程的一个指标。
4、等效A声级:规定时间内,某一连续稳态的[A]/计权声压级具有与时变的噪声相同的均方A/[计权]声压,则这一连续稳态声的声级就是此时变噪声的等级声效。
5、人口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均人口教×1006、环境质量评价:按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与预测。
7、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微中物及根系(植物)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措施。
等一8、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NOX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0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3、(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气味的烟雾污染现象。
9、氧变曲线: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D0水平,可绘制一条DO下降曲线。
10、生物膜污水处理法:生物膜是使细菌等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口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
199911、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最响下,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泊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DO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反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现象。
12、酸雨:拍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有:①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②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③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简答题1、何谓地方性疾病?它有哪些判断标志?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哪些?发生在特定地区、与一定环境因素有关的疾病。
其判断标志:在特定地区流行年代较久;患者具有共同症状。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2、人类环境问题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新石器时代,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虽然也出现了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等问题。
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
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4、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5、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体、生物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6、总悬浮颗粒(TSP):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物,包括飘尘和降尘。
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7、降尘:指大气中粒径大于30μm的固体颗粒物,因重力作用,在短时间内可因自身重力沉降到地面。
8、飘尘或可吸入粒子:指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m)和PM2.5(粒径<2.5μm)。
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则更为严重。
9、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的吸光物质(氧气、臭氧、NO2等)的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它们吸收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10、自由基或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即化合物分子中共价健在光、热等影响下,分裂而成的含有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强氧化作用。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
12、酸雨: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pH值低于5.6的降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例如:硫酸,硫酸盐,硝酸,硝酸盐,臭氧及一些寿命不同的活性自由基。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产生土壤环境质量现存的或潜在的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可能有危害的现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够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了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危险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定义危险废物为“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是在有效感觉噪声级基础上,考虑白天,晚上,夜间的不同效应等因素,对飞机噪声进行评价的方法。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得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的过程。
对照断面:反映进入本地区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布设在不受污染物影响的城市和工业排污区,生活污水排放口的上游。
控制断面:反映本地区排放废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布设在河段内有控制意义的位置。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等标污染指数:指所排放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排放标准的倍数。
等标污染负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表示。
污染负荷比:指某种污染物或某种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重。
全球气候变化:指在全球的范围内,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