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类——大气探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520702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认识实习》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874217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0.png)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认识实习
Practice about Understanding Major
一、课程基本情况
教学周数: 1周
学分:1
开课学期:第1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无
教材:无
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探测系
二、实习目标
通过参观大气探测基地、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雷达卫星大气遥感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和气象台,了解常规探测和遥感探测基本流程、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组成及数据特点、卫星数据接收原理与基本特征,对大气探测专业形成基本认识。
三、实习基本要求
通过参观实习,能够清楚描述常规气象探测方法、卫星接收系统特征和数据特征、雷达观测原理和数据特征,撰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五、课程考核
(1)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实习报告能体现实习内容,文字描述流畅,条理清楚。
(2)实习报告:1次
(3)考核及成绩评定:以实习报告描述实习过程完整程度评定成绩。
六、参考书目
无
七、有关说明
无。
《大气探测学》教学大纲
![《大气探测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27dd6e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7.png)
大气探测学(Atmospheric Observation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 3 学分课程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讲课: 44学时,实验(含上机): 4 学时,课外 0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2学期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适用专业:大气物理教材:孙学金等,大气探测学,气象出版社,2009。
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大气探测是指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测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专业的重要分支,是研究获取大气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面和高空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原理、方法、仪器结构、使用规范以及探测误差;熟悉我国正在建设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案、总体构成和发展趋势,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1990年代以来的主要大气探测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常规气象站地基(云、能、天、温、压、湿、风、降水、蒸发、积雪、辐射、日照、大气电场、自动气象站)和高空(高空温、压、湿、风)探测技术,并简要介绍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技术。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1大气探测的发展史和趋势(1学时)(1)了解大气探测发展史;(2)理解大气探测对象和趋势;(3)掌握大气探测任务和特点;重点:大气探测任务和特点难点:大气探测的任务1.2气象观测工作的组织和“三性”要求(1学时)(1)了解气象观测的组织形式;(2)理解气象观测的基本流程及时间;(3)掌握气象观测的“三性”要求;重点:观测的“三性”要求难点:观测的“三性”要求第2章云的观测(4学时)2.1云的分类、特征及形成(2学时)(1)了解云分类的研究历史;(2)理解云的分类标准;(3)掌握云的名称及主要特征;重点:云的名称和主要特征难点:云的主要特征2.2云量的观测(1学时)(1)了解云量的定义;(2)理解云量的自动观测;(3)掌握云量的计算方法;重点:云量的计算方法和自动观测难点:云量的计算方法2.3云高的观测(1学时)(1)了解云高的定义;(2)理解云高的三种仪器观测方法;(3)掌握激光云高仪的探测原理;重点:云高的三种仪器观测方法难点:激光云高仪的探测原理第3章能见度的观测(2学时)3.1能见度及其影响因子(0.5学时)(1)理解能见度的影响因子;(2)掌握能见度的定义;重点:气象光学视程、能见度和有效水平能见度的定义;难点:气象光学视程的理解3.2能见度的目测(0.5学时)(1)理解夜间能见度目测方法;(2)掌握白天能见度目测方法;重点:白天能见度的定义及计算难点:白天能见度的观测方法3.3能见度的仪测(1学时)(1)掌握透射式能见度仪的探测原理;(2)掌握散射式能见度仪的探测原理;重点:基于布格-朗伯定律的能见度探测原理难点:散射式能见度仪的探测原理第4章天气现象的观测(2学时)4.1天气现象的分类和特征(1学时)(1)掌握天气现象的定义和符号;重点:降水现象、视程障碍现象和地面凝结现象;难点:不同视程障碍现象的区别4.2天气现象的仪测(0.5学时)(1)理解降水类型自动识别技术;(2)理解现在天气现象仪的工作原理;重点:现在天气现象仪工作原理难点:降水类型自动识别技术4.3闪电的测量(0.5学时)(1)掌握闪电定位的基本原理;(2)掌握大气电场测量的基本方法重点:定向法和时差法的基本原理,旋转式静电场仪的工作原理;难点:定向法和时差法的基本原理第5章温度的测量(4学时)5.1温标及测温要求(0.5学时)(1)掌握温标的换算;(2)掌握气象台站测温要求;重点:温度测量的高度、时间、精度和误差;难点:温标的换算5.2温度的仪器测量(2学时)(1)掌握玻璃液体温度表的测温原理及结构;(2)掌握金属电阻温度表的测温原理及结构;(3)掌握半导体热敏电阻的测温原理及结构;(4)掌握热电偶温度表测温原理及结构;重点:各种测温元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难点:各种测温元件的误差分析5.3热滞效应(1学时)(1)理解热滞效应的原因及热滞系数的含义;(2)掌握热滞误差的计算;重点:热滞系数和热滞误差难点:热滞误差计算5.4 气温测量的防辐射方法(0.5学时)(1)理解气温测量中防辐射的重要性(2)掌握气温测量中防辐射方法和设备重点:防辐射方法和设备难点:防辐射设备对气温测量的影响第6章湿度的测量(4学时)6.1湿度参数和测湿方法(0.5学时)(1)掌握各种湿度参量的定义及相互换算;(2)理解五种主要测湿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混合比、比湿、绝对湿度、水汽压、相对湿度、露(霜)点温度定义;难点:各种湿度参数之间的相互换算6.2热力学测湿法(1学时)(1)掌握干湿表测湿原理及结构;(2)理解干湿表系数和测湿误差;重点:干湿表测湿原理和干湿表系数的影响难点:干湿表测湿误差6.3吸湿测湿法(1学时)(1)掌握毛发湿度表测湿原理;(2)掌握三类电学测湿元件测工作原理;重点:毛发湿度表、高分子湿敏电容、碳膜湿度片和氯化锂湿度片测湿原理和结构难点:电学测湿元件工作原理6.4 露点和光学测湿法(1学时)(1)掌握露点仪的测湿原理和结构(2)理解红外湿度计的测量原理重点:露点仪和红外湿度计测湿原理难点:露点仪测湿原理6.5 测湿仪器的检定(0.5学时)(1)理解四种湿度检定方法的原理重点:四种湿度检定方法的原理难点:四种湿度检定方法的原理第7章气压的测量(3学时)7.1力平衡式测压(1学时)(1)掌握水银气压表测压原理和结构;(2)掌握空盒气压表测压原理和结构;(3)理解水银气压表的读数订正;重点: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表测压原理;难点:动槽和定槽水银气压表的操作和误差7.2气压传感器(1学时)(1)掌握振筒气压计的测压原理及结构;(2)理解硅压阻式气压传感器的测压原理及结构;(3)理解沸点气压计的测压原理及结构;重点:振筒气压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难点:振筒气压计的测压计算方法7.3海平面气压计算和气压表基准(1学时)(1)掌握海平面气压计算方法;(2)了解气压表的基准;重点:海平面气压计算方法难点:海平面气压计算方法第8章地面风的测量(4学时)8.1风的表示法及其测量方法(1学时)(1)掌握风向风速的表示法;(2)理解风的各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风速(风级)、风向的定义及记录方法;难点:平均分风的计算8.2风向的测量(1学时)(1)掌握风向标的测风原理及结构;(2)掌握风向的转换方法及测量误差;重点:风向标的测风原理及结构难点:风向的转换方法8.3风速的测量(2学时)(1)掌握旋转式、压力式、散热式、声学和光学等风速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2)了解各类风速测量仪器的适用条件及误差;重点:旋转式、散热式、声学风速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难点:散热式、声学风速测量仪器的风速计算第9章降水、积雪和蒸发的测量(3学时)9.1降水量的测量(2学时)(1)掌握降水量、降水强度的定义;(2)掌握雨量筒、翻斗式、虹吸式、称重式雨量计的工作原理;(3)理解电学和光学雨量计的工作原理;(4)理解降水测量中的误差;重点:雨量筒、翻斗式、虹吸式、称重式雨量计的工作原理难点:电学和光学雨量计的工作原理9.2积雪深度的测量(0.5学时)(1)掌握雪深的人工测量方法;(2)掌握超声雪深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重点:超声雪深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难点:超声雪深传感器的工作原理9.3蒸发量的测量(0.5学时)(1)了解蒸发量的测量误差;(2)掌握蒸发量的定义;(3)掌握小型蒸发器的测量方法及结构;(4)掌握E601B型蒸发器的自动测量原理及结构;重点:小型蒸发器和E601B型蒸发器的测量原理难点: E601B型蒸发器的测量原理第10章辐射能和日照时数的测量(4学时)10.1辐射能的测量(3学时)(1)理解辐射基本物理量的定义;(2)掌握气象辐射观测项目的定义和符号;(3)掌握热电式辐射传感器的测量原理;(4)掌握各类气象辐射观测项目的测量仪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5)了解各种辐射观测仪器的安装要求;重点:直接辐射、总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和长波辐射的测量原理难点:热电式辐射传感器的测量原理10.2日照时数的测量(1学时)(1)掌握日照时数的定义;(2)理解可照时数的定义(3)掌握暗筒式、聚焦式和双金属片日照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了解光电式日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重点:日照时数的定义,暗筒式、聚焦式和双金属片日照计的工作原理难点:暗筒式、聚焦式和双金属片日照计的工作原理第11章自动气象站(3学时)11.1自动气象站的硬件结构与设计(1学时)(1)了解自动站外部设备的架构;(2)理解数据采集器工作原理(3)掌握自动站气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重点:自动站气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器工作原理难点:自动站气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1.2自动站软件与数据处理(1学时)(1)了解自动站软件组成;(2)理解自动站数据质量控制方法;(3)掌握自动站数据采样和过滤方法;重点:自动站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自动站数据采样和过滤方法难点:自动站数据采样和过滤方法11.3边界层探测(1学时)(1)了解边界层系留探空系统;(2)理解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探测原理;重点: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探测原理难点: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探测原理第12章高空风的探测(3学时)12.1气象气球(1学时)(1)了解气象气球的类型;(2)理解气象气球的运动特征;(3)掌握气球升速的计算方法;重点:气象气球的运动和升速难点:气球升速的计算方法12.2气球位置的确定(1学时)(1)掌握光学经纬仪的测量原理;(2)掌握无线电经纬仪的测量原理;(3)掌握测风雷达的测量原理;(4)理解GPS的测风原理;重点:经纬仪、测风雷达和GPS的测风原理难点:GPS的测风原理12.3高空风的计算(1学时)(1)掌握单点测风法和基线测风法;(2)理解导航测风法;(3)掌握规定高度风和合成风的计算重点:单点测风法和基线测风法,规定高度风和合成风的计算难点:规定高度风和合成风的计算第13章高空温压湿的探测(2学时)13.1无线电探空仪(1学时)(1)掌握机械式探空仪的组成和测量原理;(2)掌握数字式探空仪的组成和测量原理;(3)理解GPS探空仪的测量原理;重点:机械式和数字式探空仪的组成和测量原理难点:数字式探空仪的测量原理13.2高空温压湿的测量(1学时)(1)了解探测的准备过程;(2)掌握探测的实施过程;(3)理解探测记录的处理原理;重点:高空温压湿探测的全过程难点:探测记录的处理第14章主动式大气遥感(2学时)14.1电磁波传输基础知识(0.5学时)(1)了解电磁波波谱;(2)理解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散射、吸收和衰减;(3)理解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重点: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散射、吸收和衰减难点: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和散射原理14.2天气雷达遥感(1学时)(1)掌握天气雷达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2)理解天气雷达参数和雷达气象方程;(3)了解雷达探测气象目标特性及多普勒速度谱分析方法;重点:天气雷达构成、基本原理、雷达参数和雷达气象方程难点:雷达参数和雷达气象方程14.3激光雷达、RASS系统和GNSS系统(0.5学时)(1)了解激光雷达种类、遥感原理及其气象应用;(2)了解声雷达和RASS系统遥感原理及其气象应用;(3)了解GNSS遥感原理及其气象应用;重点:激光雷达、RASS和GNSS的遥感原理及应用难点:激光雷达、RASS和GNSS的遥感原理第15章被动式大气遥感(2学时)15.1气象卫星基础知识(0.5学时)(1)了解基本辐射量及辐射定律;(2)了解气象卫星发展历史及主要遥感仪器;(3)掌握气象卫星轨道及其相关参数;重点:气象卫星轨道及其相关参数难点:气象卫星轨道参数和辐射定律15.2可见光、红外和微波遥感原理(1学时)(1)了解可见光遥感方程及气象应用;(2)了解红外遥感方程及气象应用;(3)了解微波遥感方程及气象应用;重点:遥感方程及气象应用难点:遥感方程的理解15.3气象卫星数据的接收和处理(0.5学时)(1)了解极轨和静止卫星资料接收系统;(2)理解气象卫星资料预处理流程;(3)了解气象卫星产品的应用;重点:卫星资料接收系统、资料预处理流程和产品应用难点:气象卫星资料预处理流程四、课程考核(1)作业等:作业: 3 次,课程论文:0 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计算五、参考书目王振会等,大气探测学,气象出版社,2011.张文煜等,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气象出版社,2007.张霭琛等,现代气象探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WMO,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中国气象局网络监测司,2005.WMO,Guide to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 (seventh edition),2008.大气探测学实验Practices of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总学时:48实验总学时: 4学分:3开课学期:第2学期课程性质:必修对应理论课程:大气探测学适用专业:大气科学教材:孙学金等,大气探测学,气象出版社,2009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系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大气探测是指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测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大气探测学》课件
![《大气探测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d81a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d.png)
气象火箭和卫星的发展
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的应用
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仪的普及
现代大气探测技术
激光雷达技术: 利用激光束在 大气中传播的 特性,对大气 中的颗粒物、 气溶胶、臭氧 等物质进行探
测和测量
微波辐射计技 术:利用微波 在大气中的传 输特性,对大 气中的温度、 湿度、风速等 参数进行测量
和监测
无线电探空仪 技术:利用无 线电信号在大 气中的传播特 性,对大气中 的温度、湿度、 气压等参数进 行测量和监测
06
大气探测技术的发 展趋势和挑战
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进行大气探测
新型探测仪器的应用:如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新型探测仪器在大气探 测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气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多学科交叉融合:大气探测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等
等。
单击添加标题
大气探测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这些现象的观测方法、
原理和技术,以及如何利 用这些观测数据来揭示大 气的结构和行为,为天气 预报、气候变化预测和环
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单击添加标题
大气探测学的应用领域: 气象学、气候学、环境科 学、农业、交通、军事等。
单击添加标题
大气探测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 气探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将更加注重高精度、 高效率、高稳定性的观测 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大气探测学将在应对这些 挑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应用领域
气候变化研究
大气探测技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大气探测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测及应对措施
3-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
![3-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b21505d0e53a580216fcfe5f.png)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和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具有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气科学基本业务、科学研究、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现代大气探测和遥感技术和分析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4、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大气科学四、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1)主要课程:数字电子线路、大气物理学、天气学、电路分析基础、天气学分析、气象统计方法、现代大气探测学、气象观测仪器检定与维护、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模拟电子线路、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动力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中尺度气象学、中尺度数值模拟与预报、大气激光探测、专业英语、电磁场理论、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与天线。
2)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大气科学概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天气学分析、现代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
3)特色课程: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多学科应用。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专升本2@专业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专升本2@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58aaff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6.png)
520808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
66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809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
67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810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
68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811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技术
69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812水净化与安全技术
70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900安全类
13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204矿山地质
14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205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15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206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16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207环境地质工程
17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208岩土工程技术
18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300测绘地理信息类
19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专升本2@专业
序号
招生专业大类
招生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1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100资源勘查类
2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101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
3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102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
4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103矿产地质与勘查
5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104岩矿分析与鉴定
59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802农村环境保护
60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803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
61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20804环境工程技术
5207-气象类-高职专业解读
![5207-气象类-高职专业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e56b663312b3169a451a4b8.png)
5207 气象类专业代码520701专业名称大气科学技术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基层气象台站天气预报和气象公共服务基本知识,具备综合气象观测、人工影响天气的组织和指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和发布能力,从事天气分析与预报、地面气象观测、气象信息产品加工应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公众气象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主要面向各类气象台站,在天气预报、气象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岗位群,从事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和发布、气象服务、地面测报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包括MICAPS平台应用,预报、预警平台操作,测报软件使用;3.具备天气预报能力;4.具备基层台站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和自动站仪器维护等能力;5.具备人工影响天气的组织和指挥能力;6.具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和发布能力;7.掌握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等法律法规和各项规范标准。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1.核心课程气象学、天气学、短期天气预报技术、临近及短时预报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地面气象观测、应用气象、气象服务等。
2.实习实训在校内进行天气图分析、短期天气预报、地面观测实训、天气会商、灾害天气预警等实训。
在各类气象台站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计算机操作员(中级、高级)衔接中职专业举例气象服务雷电防护技术216接续本科专业举例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专业代码520702专业名称大气探测技术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新型自动气象站原理与应用、气象数据质量控制、天气学原理、天气雷达应用、气象装备保障基本知识,具备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气象仪器维护与维修能力,从事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气象装备保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大气探测学II》教学大纲
![《大气探测学II》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337bc6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8.png)
大气探测学IIAtmospheric sounding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课:28学时,上机:0学时,实验:4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适用专业:大气科学教材:《大气探测学》,气象出版社,王振会,2011,第一版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面和高空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熟悉我国正在进行的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的探测部分;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90年代以后)探测技术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 第一章序言(2学时)(1)掌握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特点;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2)熟悉气象观测工作的组织;(3)理解气象仪器和测量误差;(4)了解大气探测学发展简史;(5)初步了解地面观测各要素的准确度要求;重点:大气探测的内容,气象观测工作的组织结构难点: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误差2. 第二章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观测(6学时)(1)掌握云状的基本特征;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以及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雨量计的基本原理、结构;(2)熟悉各种天气现象的特征;(3)理解云量和云高的观测方法;(4)了解云的外形和形成云的基本过程;(5)初步了解各种云状之间的互相演变及其和天气演变的关系;重点:云的分类与识别特征、天气现象分类特征难点:云状、云量、云高的观测、能见度仪的误差因子3. 第三章温度的测量(2学时)(1)掌握四种主要的测温元件原理;(2)熟悉测温元件的热滞效应;(3)理解气温测量中的防辐射设备的基本特点;(4)了解四种测温元件的误差;(5)初步了解ITS-90部分温度参考点;重点:四种温度表的测温原理、气温观测的防辐射方法与设备难点:热滞效应4. 第四章湿度的测量(3学时)(1)掌握湿度的定义和单位;四种主要的测湿元件原理;(2)熟悉干湿球湿度表系数的特性;(3)理解影响露点湿度仪精度的因素;(4)了解电学湿度表和光学湿度计的特点;(5)初步了解湿度的控制及检定;重点:干湿表和电学湿度表的结构及原理难点:影响露点湿度仪精度的因素5. 第五章气压的测量(3学时)(1)掌握水银气压表的原理及读数订正;振筒式压力传感器和沸点气压表的原理、结构;(2)熟悉空盒气压表和气压计的原理及误差;(3)理解振筒式压力传感器和沸点气压表的误差;(4)了解气压表的安置和观测方法;(5)初步了解气压表的基准;重点:水银气压表和气压传感器的原理难点:海平面气压的订正6. 第六章气流的测量(2学时)(1)掌握旋转式风速计、散热式风速计、声学风速计的原理;(2)熟悉风向标的原理、结构、特点;(3)理解散热式风速计的电路结构;(4)了解风级的划分标准;(5)初步了解风速检定设备;重点:风向标及旋转式风速表和其他风速传感器的测风原理难点:超声风速仪的原理7. 第七章辐射能的测量(2学时)(1)掌握各种辐射测量仪器的原理和结构;(2)熟悉辐射的测量内容和各种辐射能的定义;(3)理解跟踪架的原理;(4)了解各种辐射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5)初步了解辐射能测量基准;重点:辐射的测量内容、直接辐射表、散射辐射表、总辐射表、净辐射表的结构及原理难点:各种辐射表的区别8. 第八章现代自动气象观测系统(2学时) (1)掌握常规自动气象站系统的原理、结构;(2)熟悉微气象观测系统;边界层系留探空系统;(3)理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4)了解水文自动气象站系统;(5)初步了解数据采集板和数据传输方式;重点:自动气象站的组成难点: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处理、仪器维护与校准9. 第九章高空风的测量(3学时)(1)掌握高空风的观测方法;(2)熟悉确定气球位置的仪器设备;(3)理解风廓线雷达;(4)了解气象气球;(5)初步了解高空风测量误差;重点:高空风的测量仪器和原理难点:高空风的计算方法10. 第十章高空温压湿的无线电探空仪探测法(3学时)(1)掌握变低频式探空仪的原理、结构;(2)熟悉五九型转筒式电码探空仪的原理、结构、误差;带GPS测风的无线电探空仪;(3)理解探空仪的三种装配方式;(4)了解探空仪的观测误差及对比工作;(5)初步了解探空资料的整理及软件设计;重点:无线电探空仪的分类及高空温压湿的测量难点:探空仪的观测误差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2次,课程论文:2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计算)五、参考书目1、大气探测学,气象出版社;孙学金,2009年,第一版2、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气象出版社,张文煜,2007年,第一版3、大气探测原理,气象出版社;赵柏林、张霭琛,1987;4、大气探测学教程,气象出版社;林晔,1993;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2002;。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简介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00b69794afe04a1b071ded8.png)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20702
专业名称大气探测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新型自动气象站原理与应用、气象数据质量控制、天气学原理、天气雷达应用、气象装备保障基本知识,具备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气象仪器维护与维修能力,从事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气象装备保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各类气象台站,在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气象仪器维修、雷达机务岗位群,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地面自动化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雷达探测、气象数据质量控制、气象装备保障、气象装备技术支持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能力;
3.具备高空气象探测能力;
4.具备气象数据质量控制能力;
5.具备气象装备技术支持与保障能力;
6.掌握新型自动气象站工作原理。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技术、高空气象探测、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气象观测设备保障技术、综合气象观测、天气分析与预报方法、雷达气象与卫星气象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地面气象人工观测、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高空探测、天气雷达探测、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气象装备保障、天气分析、天气预报等实训。
在各类气象台站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无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气象服务雷电防护技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大气探测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大气探测专业教学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499eae3ed0d233d4b14e69c5.png)
高等职业教育大气探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专业名称大气探测技术专业代码600202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专科。
就业面向一、就业领域基层气象台站测报业务;天气预报业务;常规气象仪器维护和故障排查;高空气象探测和特种气象观测;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及减灾防灾;民航、海洋、农林业等相关部门从事与气象相关的工作等。
二、初始就业的岗位群常规气象观测仪器安装、使用;自动气象站仪器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特种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组建气象网络。
三、岗位资格证书地面气象测报员、预报员、高空气象探测员、常规气象仪器安装调试员、仪器维护员等。
四、发展岗位群预计经过5~8年年工作经验(进修)积累可升迁的职业岗位有气象观测工程师、气象预报工程师、气象仪器维护工程师、气象网络管理工程师。
五、执业资格证书5~8年获得一定工作实践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包括气象测报工程师、天气预报分析师、气象仪器维护工程师、气象网络管理工程师等相关资格证书。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大气探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我国气象、航空、部队和农林等部门的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顺利地进入基层气象台站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综合气象探测、气象仪器设备维修维护、气象网络管理和气象综合服务等工作,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规格(一)基本素质1.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事业心强,立足基层台站,有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
2.文化素质: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必要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法律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诚实、守信、勤奋、谦虚、整洁、认真等基础文明品质、具有市场竞争、市场风险、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现代意识。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介绍_大学专业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介绍_大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3cdf62daa300a6c30d229f78.png)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介绍_大学专业
专业前景需要早了解,大气探测技术专业学什么,好不好找工作等是学子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以下是个人简历网整理的大气探测技术专业介绍、主要课程、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供大家参考。
1、大气探测技术专业简介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注重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的数理基础和大气科学基础,从事基层气象台站大气探测、新技术应用和气象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大气探测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气候学概论、天气学概论、天气分析与预报、大气探测原理、卫星与雷达气象学、遥测自动站、气象仪器检修、教学实习、
气象台站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3、大气探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面向我国气象、航空、环保和农林等部门的一线岗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综合大气探测、气象装备保障和综合气象服务等相关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培养技能
气象信息资料处理和分析。
4、大气探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气象、环保、民航、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等部门从事相关的大气探测和气象服务工作。
面向各级气象台(站)、民航、部队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地面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预报、农业气象预报等工作。
大气探测学教学大纲2011版
![大气探测学教学大纲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3ae51c02020740be1e9b33.png)
《大气探测学》教学大纲(2011版)教学目的《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主干课)。
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的特性、结构、运动规律以及大气中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的一门科学。
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地球大气各个高度上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和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进行观察和测定。
由于大气还不能被控制,因而其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现在只能在大气中对各种变化过程做长期的连续观测和探测,并将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来揭露大气变化过程的内在规律。
因此,大气探测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大气探测,大气科学就无从发展。
提高观测质量并逐步实现探测现代化是大气探测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就要求改进现代仪器设备,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并使之适合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还要加强基准仪器和仪器检定的工作,使测量仪器逐步达到标准化。
提高资料处理和整编工作的自动化技术,建立一个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数字传输系统,将成为实现整个探测工作现代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范围越来越大,探测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雷达探测和卫星探测已深入到大气科学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在大气探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大气探测学的教学内容。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加剧,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大气科学人才。
《大气探测学》的教学为大气科学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内容0. 引言(1课时)第一章总论(3课时)§1.1测量标准§1.2气象仪器§1.3时制和日界§1.4大气探测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1.5大气探测的发展概述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云的观测(3课时)§2.1 概述§2.2 云状§2.3 云的观测§2.4 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第三章能见度、天气现象、地面状态的观测(4课时)§3.1能见度的观测§3.2天气现象的观测§3.3地面状态的观测§3.4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第四章气压的观测(4课时)§4.1 概述§4.2水银气压表§4.3 空盒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4.4气压传感器§4.5沸点气压表§4.6 海平面气压订正§4.7气压表的基准§4.8 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第五章空气温度的观测(5课时)§5.1 概述§5.2 玻璃液体温度表§5.3 双金属片温度计§5.4电测温度表§5.5地温的测量§5.6测温仪器的热滞现象§5.7 气温测量中的防辐射设备§5.8 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注:要利用热滞系数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方法和思路(1-2课时)习题讨论课(3课时)第六章空气湿度的观测(3课时)§6.1 概述§6.2干湿球温度表§6.3毛发湿度表和湿度计§6.4冷镜露点湿度表§6.5氯化锂加热凝结湿度表(露池)§6.6电阻湿度表§6.7电容湿度表§6.8电磁辐射吸收湿度表§6.9 湿度的标准仪器和校准§6.10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第七章降水与蒸发的观测(2课时)§7.1 概述§7.2 降水量的观测§7.3 蒸发量的观测§7.4 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第八章地面风的观测(3课时)§8.1 概述§8.2 风的传感器§8.3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8.4 其他测风仪器§8.5 测风仪器的安装§8.6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第九章积雪、冻土和电线积冰的观测(2课时)§9.1 积雪的观测§9.2冻土§9.3 电线积冰§9.4 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习题讨论课(1课时)第十章辐射和日照时数的观测(3课时)§10.1 辐射的基本知识§10.2辐射的观测仪器及原理§10.3 日照时数的观测§10.4 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第十一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2课时)§11.1 概述§11.2 自动气象站的测量原理§11.3 自动气象站的基本结构§11.4 气象站数据的采样和算法§11.5 自动气象站质量控制复习思考题第十二章高空温湿压风的探测(5课时)§12.1高空温湿压的综合探测§12.2高空风的探测§12.3气象应用复习思考题第十三章大气遥感探测(2课时)§13.1 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13.2 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复习思考题第十四章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简介(2课时)§14.1 大气边界层的特点及湍流量的表征方法§14.2 近地层气象塔测量§14.3 大气边界层廓线测量复习思考题习题讨论课(2课时)第十五章大气探测的新手段的介绍(4课时)紧跟大气探测学发展的前沿,及时向学生介绍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最新的探测手段及要求。
《大气探测学》课件
![《大气探测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16a4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e.png)
VS
污染控制
根据大气探测数据,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和 扩散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军事气象保障与战场环境监测
军事气象保障
为军事活动提供气象信息和保障服务,确保 军事行动的安全和顺利实施。
战场环境监测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
总结词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是通过卫星轨道上 的传感器对地球大气进行遥感测量的 方法。
详细描述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可以获取全球范围 内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向、 风速等气象要素,具有覆盖范围广、 观测频次高等优点,对于天气预报和 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雷达探测
总结词
气象雷达探测是利用雷达发射的电磁 波对大气中的降水、冰雹、雷暴等进 行探测的方法。
通过大气探测设备监测战场环境中的气象条 件和污染物浓度,为军事指挥和决策提供支 持。
05 大气探测的挑战 与未来发展
大气探测面临的挑战
技术限制
当前的大气探测技术仍有局限性,如精 度、稳定性、覆盖范围等方面的问题。
成本与资源消耗
大气探测需要大量的设备、人力和物 力投入,成本较高,且运行过程中会
产生一定的资源消耗。
大气化学反应
大气中的气体成分之间发生化学 反应,形成各种化合物,如氧化 物、酸雨等,影响大气的物理和 化学性质。
03 大气探测技术与 方法
地面气象观测
总结词
地面气象观测是利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对近地面的气象要素进行直接观测的方法 。
详细描述
地面气象观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等要素的观测, 这些观测数据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探测学课程报告 精品
![大气探测学课程报告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a48581a7e21af45b307a887.png)
大气探测学课程报告11.自动气象站概述自动气象站(AWS)是一种能自动探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电子设备,主要由系统电源、采集器、通讯接口、传感器等组成。
为了实现组网和远程监控及维护,还须配置远程监控软件,将野外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联接,形成自动气象观测网络系统。
如果需要,可直接或在中心站编发气象报告,也可以按业务需求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自动气象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按提供数据的时效性,通常分成实时自动气象站和非实时自动气象站两类。
实时自动气象站:能按规定的时间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非实时自动气象站:只能定时记录和存储观测数据,但不能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2)根据对自动气象站人工干预情况也可将自动气象站分为有人自动站和无人自动站2.自动气象站基本原理自动气象站工作时,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
在配有计算机的自动气象站,实时将气象要素值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按规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上。
在定时观测时刻,还将气象要素值存入规定格式的定时数据文件中。
根据业务需要实现各种气象报告的编发,形成各种气象记录报表和气象数据文件。
通过对自动站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站的远程监控。
自动气象站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1.2自动气象站硬件组成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有采集软件和地面测报业务软件。
为了实现组网和远程监控,还须配置远程监控软件,将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联接形成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自动气象站有多种类型,其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系统电源、通信接口及外围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
1.2.1传感器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被测气象要素的变化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器组成。
应用气象学专业“大气探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气象学专业“大气探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b14d2f76c175f0e7dd1377a.png)
应用气象学专业“大气探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作者:刘西川胡帅赵世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01期[摘要] 面向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的“大气探测学”教学需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探索。
剖析了大气探测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前沿并重等特点,引入任务型教学、结构教学法和项目化学习等教学方法。
并以“降水测量”一课为例,强调以大气物理为基础,以先进电子技术为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从大气探测基本原理到切实可行的仪器之间的技术工程问题,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寻找答案的自主能力。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大气探测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1-0074-04 [收稿日期] 2020-06-19一、引言应用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将气象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农业、水文、航空、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应用学科[1]。
自1998年教育部调整与颁布大气科学类新专业以来,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8所大学都开展了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教育[2],大多面向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航空气象、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从2017年开始招收应用气象学本科生,主要面向军事气象保障,期待该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学、电子技术基础、遥感与遥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军事大气探测设备使用维护、技术保障的初步能力。
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区别。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的观点,开发任何课程或指定任何教学计划都必须关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
基于此,笔者尝试开展“大气探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面向军事气象的应用气象学专业课教学新模式。
二、“大气探测学”的课程重构(一)课程定位与目标大气探测是大气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分支,作为认识地球大气的重要手段,大气探测不仅是开展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的基础,也是保障武器系统和军事行动的关键[4]。
《大气探测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一)
![《大气探测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一)](https://img.taocdn.com/s3/m/1cbe6e2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d.png)
《大气探测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一)《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它以各种探测手段来研究大气中的各种物理与化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探测学》这门课程,出版社推出了全套《大气探测学》课件,其中配套的教学课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大气探测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一、教学课件的特点1.全面性。
教学课件详细地讲解了《大气探测学》全书中的知识点,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图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种概念和方法。
2.多样性。
教学课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图表、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3.动态性。
教学课件采用了动态图像和演示,较好地呈现了大气探测学中各种复杂的过程和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教学课件的结构1.导入环节。
教学课件首先通过引入一些真实的气象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大气探测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2.基础知识环节。
在教学课件的这一环节中,系统地讲解了大气探测学的基础知识,如大气结构、大气成分、大气运动等等。
3.探测方法环节。
教学课件详细地介绍了常见的大气探测方法,如卫星监测、雷达探测、探空气球观测等等,每种方法都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实例详细地说明了各自的原理和适用情况。
4.应用案例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学课件会以一些真实的科学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探测学的概念和方法,其中的实例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应用知识,同时还能提供更好的实战案例供学生参考。
5.总结回顾环节。
教学课件最后通过小结和检测题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巩固认识,同时测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课件的应用1.构建教学网络平台。
将教学课件通过网络传播,构建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远程授课形式向广大学生传输知识,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课外学习。
2.辅助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对于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更好地掌握知识。
大气探测与遥感课程设计
![大气探测与遥感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6b2c9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9.png)
大气探测与遥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探测与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不同大气探测与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3.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探测与遥感数据在气象、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探测与遥感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遥感软件进行图像解译和数据分析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将大气探测与遥感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大气科学和遥感技术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大气探测与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探测与遥感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上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相关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探测与遥感基本概念- 大气探测的定义与分类-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分类2. 大气探测技术- 地面气象观测- 卫星遥感探测- 飞机遥感探测3.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遥感图像的分类与应用4. 大气探测与遥感应用实例- 气象预报与气候变化研究- 环境保护与灾害监测- 资源调查与城市规划5.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实际大气探测与遥感数据解读- 遥感软件操作与实践-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进度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周:大气探测与遥感基本概念第二周:大气探测技术第三周: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第四周:大气探测与遥感应用实例第五周: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讲解大气探测与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
本科、专科专业代码在执行版(本科2012年,专科2015年)
![本科、专科专业代码在执行版(本科2012年,专科2015年)](https://img.taocdn.com/s3/m/da0a7d0b1711cc7931b7168b.png)
修订说明
一、《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以下简称《目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高校设置与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二、《目录》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3〕6号)要求,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继承创新、灵活设置”“科学规范、体现特色”“推进衔接、构建体系”等原则,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征求意见、优化整理、行政审定等过程,全面修订而成。
三、《目录》修订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和《中
农业类
热能与发电工程类
建筑材料类
城乡规划与管理类
建设工程管理类
铁道通信信号设备制造与
航空装备类
汽车制造类
电子信息类
工商管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科学概论、综合气象观测基础、气象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气象等。
(2)专业核心课程
一般设置 6~8 门。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气象观
测设备保障技术、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天气分析与预报方法等。
(3)专业拓展课程
包括航空气象基础、统计预报、雷达气象与卫星气象、防雷技术
基础与规范、防雷工程检测技术等。可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本校优势
八、教学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 25:1,双师素质教师占 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 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 理的梯队结构。 2. 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 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具有大气探测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大气探测相关 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 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 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气象业务台站实践经 历。 3.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 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大气探测专业人才的 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 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5 / 10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二)学时安排 总学时一般为 2800 学时,每 18 学时折算 1 学分。其中,公共基 础课总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 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 总学时的 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 6 个月,可根据实际 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 10%。
暂无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 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
1 / 10
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大气探 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气象、民航等行业和部队的气象观 测工程技术人员、气候监测预测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气象观测、 装备保障、航空、海洋气象等技术领域,能够从事综合气象观测(包 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气象装备保障、航空、海洋气象 观测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证书和职 业技能等 级证书举
例
资源环 境与安 全大类 (52)
气象类 (5207)
气象观测工程技术人员(2-源自2-05-01)气候监测预测工程技术人员 气象服
(2-02-05-03) 务
航空气象员 (7410)
(4-01-01-00)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
(4-08-02-01)
综合观测技术 岗 气象装备保障 岗 航空气象员 海洋水文气象 观测岗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 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 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 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 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 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 知识;
高等职业学校大气探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大气探测技术(520702)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职业资格
所属专 所属专业类
业大类 (代码)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群或技 术领域举例
的使用与维护;探空气球的施放流程;探空仪的使用与日常
2
高空气象探测
维护;地面基测设备的使用流程与维护;探空备份设备的使
用与维护;数据处理设备与软件的使用与维护;高空探测数
4 / 10
据处理
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的观测原理;维修维护仪器的使用方法;
气象观测设备保障 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判断;地面气象观测设
6 / 10
主要从气象行业部门、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 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大气探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 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行业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 联网接入或 WiFi 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 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 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1)标准化地面观测场 配备行业常用的各类自动化观测设备及人工观测设备,按行业规 范要求规划和建设。用于常规地面观测要素观测、地面观测人工观测 项目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判断等实训项目。 (2)综合观测实训室 配备计算机,业务软件与计算机匹配,计算机连接自动化观测设 备,能接收地面观测数据。用于观测数据的日常维护、观测数据的异 常处理及数据分析、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信息反馈与处理等实训项目。 (3)气象装备保障实训室 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自动化观测设备的各类配件,包括各类传 感器、采集器、电源配件、通信接口配件等,以及示波器、万用表等 仪器维修工具及设备。用于维修维护仪器的使用、地面气象观测设备 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判断、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的维护维修业务流程、高
2 / 10
3.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4.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气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5.掌握综合测报业务(包含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的基 本知识; 6.掌握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知识; 7.掌握人工影响天气的基本知识; 8.了解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基本知识。 (三)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有较强的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能力及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处 理能力; 4.具有基本的气象设备安装、故障判断、检测及维修能力; 5.具备基本的高空气象要素观测能力及数据质量控制和处理能 力; 6.具有基本的航空、海洋、环境及军事气象要素观测能力; 7.具有较强的气象服务能力; 8.具备基本的气象信息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 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 应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 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 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 主要包括:气象行业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相关专业技术手册、操 作规范等;大气探测技术专业图书和实务案例类图书;大气探测技术 类专业学术期刊。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 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 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
天气分析与预报方 天气图的制作与订正;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与应用;气象要
6
法
素预报方法;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方法
4.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实验实训可在校内实 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社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由 学校组织在气象部门基层气象台站或其他专业对口一线岗位开展完 成。实训实习主要包括地面自动化观测实训、高空探测实训、气象装 备保障实训、航空气象观测实训、天气分析与预报实训、气象服务实 训等。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 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和《高等职业学校大气探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5.相关要求 学校应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节能减排、绿色环 保、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 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 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 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 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可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大学语文、 高等数学、基础物理、公共外语、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课
7 / 10
空观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观测设备通信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等实训项目。
(4)高空观测实训室 配有观测场地及高空观测室。室内设备包括地面基测设备、数据 处理设备、二次雷达室内分部等;室外设备包括二次雷达室外分部、 探空备份设备等。气球及探空仪应按要求妥善保存。用于常规高空气 象探测业务规范与操作流程、二次测风雷达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探空 气球的施放流程、探空仪的使用与日常维护、地面基测设备的使用流 程与维护、探空备份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数据处理设备与软件的使用 与维护、高空探测数据处理等实训项目。 (5)天气预报会商室 按基层气象台站天气会商室标准,配备视频天气会商系统、麦克 风、摄像头、计算机等。用于天气图的制作与订正、数值预报产品的 分析与应用、气象要素预报、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等实训项目。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能够提供气象观测业务实践的气 象雷达观测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市(县)级气象台、国家级气象观 测站、航空气象观测站和部分气象装备企业等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实 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 度齐全。 4. 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选择气象雷达观测站、高空气象 观测站、市(县)级气象台、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航空气象观测站等 观测站点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也可以是企业、行业专门为学生实习建 设的实习基地。能够按照行业标准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能 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