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秦腔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秦腔

秦腔是中国西北剧种,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端于周秦,盛行于明清,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西北重镇宁夏秦腔界的老一辈艺人中,有四位秦腔名家不得不让人提起。他们就是被宁夏秦腔界誉为“四块金砖”的四位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的台柱子。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成立于1958年10月。其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觉民学社”和1942年成立的“庚辰俱乐部”。1949年9月宁夏解放以后两个剧社分别被西北野战军和宁夏军区接管,后经合并改建为“银川剧院”。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银川剧院”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院”,下辖一、二两个剧团。1961年剧院建制撤消,原一团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迄今为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已发展成为宁夏唯一的省级大型专业秦腔艺术表演团体。

该团成立以来,共创作演出了《人间天上》、《西吉滩》、《成双成对》、《六盘曙光》、《法律面前》、《婆媳湾》、《皇封乞丐》、《豫海英魂》、《塞上南国人》、《清风明月》等各类秦腔、眉户、夏剧剧目一百余部,移植改编整理演出了秦腔、眉户传统本戏一百余部,折子戏一百余个。先后培养了六代约二百余名优秀艺人,形成了

老、中、青阶梯式人才队伍。剧团有三十九名优秀演员数次在宁夏及西北地区以及国家级各类汇演比赛中获奖;许多中老年优秀演员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如:席子才、康正中、杨觉民、丁醒民、李林平、赵守中、钟新民、钱森、王志杰、马桂芬、王泽民、司存瑞、郭双胜、徐艾玲、肖雅君、李艾华、胡云霞等。剧团曾多次外出巡回演出,足迹遍布周边地区的城市乡村,所到之处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艺术印象。剧团于1958年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西北地区戏剧汇演;1975年参加了北京全国现代戏调演;1985年应邀参加了新疆唯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庆贺演出;1987年参加了兰州第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1991年参加了扬州全国戏曲现代戏调演,演出的《婆媳湾》荣获新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1992年参加了淄博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演出的夏剧《皇封乞丐》荣获剧目奖、导演奖、乐队伴奏奖、表演奖、优秀表演奖等六项奖;同年参加了兰州“全国戏剧喜剧小品”调演,演出的《小俩口算帐》荣获个人表演二等奖和剧目奖;1993年参加了成都“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参演剧目《豫海英魂》荣获两个表演奖、剧目奖等四项奖;2000年11月在西安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该团演出的秦腔《穆桂英大破洪洲》、秦腔折子戏《敬德打朝》及“清唱”等分别荣获了剧目奖、演出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音乐设计奖、击乐奖、清唱一、二等奖等十九个奖项。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如:王景旗、李凤云、王红、薛拥军、侯艳、赵曼红、俞海涛、李小荣、陈淑玲、田芳、赵刚等;又引进了优秀人才李昆杰等;该团的青年板

胡演奏家安育民也在秦腔界独领风骚。同时,还有一些优秀的音乐人才脱颖而出。如;张新宁、李君良、王洪兵、冯军、杨洁等,已成为了该团的中坚艺术力量。

2002年7月8日在长沙举办的“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赛”中,该团的参赛剧目《武松杀嫂》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个人表演二等奖。2002年11月在兰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该团的“秦腔折子戏”专场及自创的现代眉户剧《塞上南国人》分别荣获剧目创作二等奖、乐队伴奏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演员个人表演一、二、三等奖、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化妆二、三等奖,共计四十二项奖。2006年至2007年我团排演的由团长朱正雄同志创作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清风明月》先后荣获宁夏首届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创作一等奖;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地方戏剧目展演”剧目二等奖;中纪委颁发的“卫士奖”等。近日,该剧被文化部选定,五月份赴北京参加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

剧团成立至今,先后有十余名同志走上领导岗位;有十三位同志晋升为国家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三十一名同志晋升为国家二级专业技术职务;王志杰、马桂芬同志先后被推选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数十名同志兼任宁夏剧协会员及领导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剧团领导班子致力于整体业务建设,下大气力狠抓队伍的管理、并注重对优秀青年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锻炼,利用有利时机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先后成功地排演了揭批“邪教法轮功”及宣传“农村税费改革”两台

戏剧小品专场演出活动,共计演出了100多场,观众达50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地方戏曲艺术发展作做出了新的探索。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历经五十余年艰苦奋斗,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文艺路线,为广大观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演出了一台台优秀剧目、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团演职人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决心创作演出更多更好的,受老百姓欢迎的好剧目,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在新世纪里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从1935年的宁夏觉民学社,到今天的宁夏秦腔剧团,70多年来,无数秦腔艺术家因为他们的热爱和传承,古老而传统的秦腔艺术在今天仍有无数痴迷的观众。上世纪70年代末传统古装戏开放后,当时,丁醒民、杨觉民、赵守中、钱森在宁夏秦腔界被誉为“四块金砖”,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宁夏秦腔第一须生——丁醒民

在宁夏秦腔观众心目中,论起演须生的演员,丁醒民那可是“盖了帽”了!“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这句原本是《辕门斩子》中杨延景的唱词,经著名秦腔须生表演艺术家丁醒民先生这么一唱,立即在观众中传开了,老一辈人几乎都会来这么几句:你听听人家老丁那洪亮苍劲的嗓音,你再看看人家老丁那提袍抓袖、抬腿亮靴的动作,是何

等干净利落、潇洒漂亮,令人咂舌,那可真叫出神入化了!观众的“兴奋点”怎么不会被丁醒民那高超的演技点燃起来呢?上世纪50年代末,我有一个住在银川老市场跟丁醒民同姓的丁叔,他不但爱看丁醒民的戏,回家后还经常模仿。一天,他在家中模仿丁醒民的抬腿亮靴动作,脚下没站稳,打了个趔趄,结果一只胳膊将刚摆上桌的饭菜全都扫到地上了,气得丁大妈一顿臭骂,丁叔还咧着嘴在一旁“嘿嘿”地傻笑……过后,丁叔的“老毛病”还是不改,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天,嘴里还念叨着“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

丁醒民(1919—2007)男,汉族,籍贯陕西户县,中共党员,1988年12月获国家一级演员职称。1930年在陕西户县忠盛民乐学社学艺,1933—1939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演出,1939—1949先后在宁夏、甘肃的剧社任演员、社长、团长,1949—1986在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副团长、艺术顾问,1986.11退休,1991年转离休,2007.6.7于银川逝世。丁醒民是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主工文武老生,在《金沙滩》中饰杨继业,《辕门斩子》中饰杨彦景,《四郎探母》饰杨四郎,《十五贯》中饰况钟,《戚继光斩子》中饰戚继光,《周仁回府》中饰周仁,《软玉屏》中饰丁守梅,《五典坡》中饰薛平贵,《杀庙》中饰韩琪,《逃国》中饰伍员,《回荆州》中饰刘备,《五丈原》中饰诸葛亮,《赵氏孤儿》中饰陈婴,《血泪仇》中饰王仁厚等230

多本(折)戏中担任主角或导演,在宁夏秦腔界被誉为“四块金砖”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