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春》【导入门】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杜甫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想和追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目标牌】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重点)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难点)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诗意篇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一、记文常[解题目]“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
“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严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辨文体]◎散文阅读文体知识1.散文的概念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散文文体特征: 形散而神聚(1)形散:①较强的纪实性②取材的广泛性(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③形式的灵活性(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灵活)④语言优美凝练⑤浓郁的诗意⑥意境深邃⑦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2)神聚:主题、意境集中。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春 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
盼春
绘春《春》
赞春草花风雨人
课后作业四、布置作业
1.请利用《春》的结构图,运用自己最擅长的记忆方法,完成《春》全文的背诵。
2.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
细心观察、体验,选择一个场景,描述这些变化。
别忘了取一个别致的题目。
200字左右。
(参考题目:“秋”或“我眼中的秋”)
课后反思亮点:教学环节完整
不足之处:学生的分析不到位课堂教学建议:多抓学生的朗读。
部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1.1奏响中学序曲(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少年有梦第一课开启初中生活1.1奏响中学序曲一、单元教学规划二、单元教学规划(一)主题名称:新生活中的成长(二)主题概述:1.本单元以“新生活中的成长”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孕育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价值观的萌芽,是各单元内容设计的基础。
围绕“新生活中的成长”这一主题,引领学生踏上成长的节拍,体会角色变化的意味,了解初中阶段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未来的生活确立崭新的目标,并建立努力就有改变的生活信念。
引导学生关注发展中的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激励自己,逐步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带领学生走进学习新天地,建立学习新概念,拓展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激发生命成长的原动力,学会学习。
2.通过分析课标及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体现结构化(如下图)3.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在重点研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参照课程标准,并结合生活价值提取出“热爱生活,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单元大概念。
在大概念的引领下,立足“新生活中的成长”主题,采用现实情境转化为问题或任务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以“新生活—新自我—新梦想”为主线,构建筑梦篇、发现篇、学习篇的三个切入完整成长链条,构成了以生活逻辑为线索的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立足单元主题,统筹单元活动,实现了单元内容的整体性。
每课时都以议题的形式呈现和解决问题,通过情境创设、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和发现陈述等方式,力求实现学科内容的学习,体现情境化、建构性、活动型的议题式教学特征。
(三)主题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是一个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特殊群体,具有既幼稚又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想活跃,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等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所以他们将在中学时代去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这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导学本单元学习的是写景抒情的诗文。
所谓写景抒情,就是把自然万物、人工景观或民俗风貌等当作主要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多种方法,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姿态情态等特征,重在表达作者情感。
表达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这类文章,要用心体会,在头脑中想象诗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丰富多彩的四季美景;要重视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声韵之美和作者描摹之物的精神风貌。
还要注重揣摩品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不同语言表达技巧的妙处。
学习目标学习迁移1.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的特点,个性化地表达对某地某季节的喜爱之情理解意义1.深入持久理解: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2.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知能知识:识记、理解、积累本单元的词语技能:1.能概括景物特点,并揣摩课文语言,初步学习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教学思路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文章,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并借助朗读技巧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建议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打通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单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设计一个真实情境中的自带动力的单元核心任务:年级即将开展“吟四季美景品生活情怀”朗诵会,作为参赛选手,你需要自行选择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认真品析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借助重音和停连等朗诵技巧,展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在此单元核心任务下设计单元核心问题:怎样有感情地朗诵文本?其次,引导学生围绕单元核心任务,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展开五个阶段的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二阶段:精讲《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分析理解文本,揣摩文本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第三阶段:学习朗读技巧,掌握重音和停连,练习朗读;第四阶段:拓展延伸朗读篇目,开展班级朗读会;第五阶段:拓展延伸朗读篇目,参加年级朗读会。
(2024年秋新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奏响中学序曲》教案

七年级上册 1.1《奏响中学序曲》教学设计课题 1.1奏响中学序曲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七年级上册课标要求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部分:“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锻炼个人心理品质,磨砺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
”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中学生活的开篇,也是学生开始中学生活的情感积淀。
学生即将跟随成长的节拍,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本课内容《中学序曲》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变化,迎接并接受中学生活的种种精彩与可能,热情迎接青春的挑战,努力塑造更美好的自我学情分析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
此时的他们,具有既幼稚又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内心活动是极其丰富的,也是复杂多变的。
一方面,从主观愿望来看,他们对新生活充满新奇和期待,希望自己能尽快融入新生活中,使自己的中学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另一方面,从客观现实来看,学生需要面对初中生活范围逐渐扩展带来的变化,需要处理新生活中日益增多的各种关系。
面对成长中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应对,有的会产生担心、害怕、不安甚至紧张等复杂情绪。
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关怀、引导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与他们一起获得新的成长经验,共同体会成长的美好,共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通过分享,了解他人中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体会中学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热爱初中生活。
健全人格:通过比较初中与小学生活的不同,回顾过去遗憾,确立新的目标,学会珍惜中学生活,激发发展自我、确立新目标的内在动力,努力塑造新形象。
责任意识:把握中学时代提供给自己的机会,初步规划中学时代的读书目标和想要完成的事。
重点认识中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天地;认识中学时代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难点了解中学时代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珍惜新生活,开始新行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告别小学,走进中学学校,开启我们人生的新篇章!同学们,不知不觉间,初中的大门已向大家敞开,从此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部编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春》教学设计(“春天来了”主题单元美文拓展阅读 附原文)

“春天来了”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陈榕说明:1、本设计原为沪教版教材教学需要设计。
2、《春》为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设计中其他文章可以作为写景主题散文拓展阅读。
一、春(朱自清)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关键词,处理朗读的轻重节奏。
2.在朗读中体会春的美好、生机和希望,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3.积累经典美文——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1.找准关键词,传情达意地朗读。
2.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情感。
3.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春的经典美文,看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是如何展现春天之美的。
二、教师配乐朗诵《春》(音乐:笛子独奏《小放牛》),学生看着课文,沉浸,想象。
三、梳理朗读背诵第一段,引入“关键词”法。
(一)教师:谁能不看书,正确填空?盼望着,盼望着,来了,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水,太阳的脸。
板书:盼春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绘春欣欣然山朗润起来了张开了眼水涨起来了(万物复苏)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二)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模仿朗读,朗读背诵。
四、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四幅画面来写出春之自然美景?板书:春图学生回答,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来印证。
五、研读“春草图”,示范寻找关键词。
(一)朗读“春草图”。
(二)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春”草不同于夏(秋、冬)草的特点?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特点?圈划,品味,思考,批注,朗读。
(三)学生发言。
请发言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点拨,全体朗读。
板书:春草图偷偷:不知不觉钻:小,生命力之强嫩嫩的,绿绿的:新生,生机(近看)“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大片一大片满:生机盎然,满眼绿意(远看)坐……迷藏:尽情,随性(人的活动)轻悄悄的,软绵绵的:新生的柔嫩(人的感觉)(四)传情达意地朗读。
(点一点“叠词”的好处)(五)填空式朗读→填空式背诵→全段背诵。
六、布置作业(一)抄写词语,为课文补做注释。
(二)背诵1—3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作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作文教学设计阅读文章:语文主题丛书(一) 1.《菊有黄花》 2.《美妙的九月》 3.《西湖秋意》 4.《秋颂》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阅读感知描写赞美秋天的文章,体会作者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通过主题品读学会自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流程:学生自主阅读《菊有黄花》《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秋颂》,运用批注的方法感悟文章的主题。
一、为写作寻根,为生活代言导语:不热爱生活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你热爱生活,生活就更加热爱你,就会回报你好文章。
你热爱生活,生活中就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你写生活,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
不懂生活、不会观察体验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写出好作品,而你写出作品将会让别人更加了解你的生活。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秋词》,大家谁会背诵呢?(学生背诵或教师展示后齐声朗读)教师简单讲析:在这首诗中刘禹锡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选择了与众人不同的视角,一改古人对秋天萧瑟悲凉寂寥的看法,着眼于晴空、白鹤、碧霄,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赞美歌颂秋天。
(教师板书:逢秋未必悲寂寥)二、品读文本,明要求,悟主题(一)默读教材中本单元的写作要求。
1.思考并勾画,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提取出关键信息。
2.教师明确并板书主要要求。
(二)两次阅读《菊有黄花》,领悟文章主题及修辞1.朗读全文,全面感知,初步对文章主题有个了解。
2.细读文章,通过旁批感悟文章主题。
思考:勾画作者对野菊花的描写,想想这些描写中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3.思考交流后展示:作者在对野菊花生动的描写中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与赞美,对美好童年时光的回忆,在这样的描写和表达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带给我们的温暖和乐观。
4.总结点拨:作者之所以能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给我们,是因为作者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习作加以运用不但可以让文章语言优美,更能很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而便于读者感悟文章主题。
最新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自然与生活”主题下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短文或片段。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初步掌握分析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方法。
5. 通过创新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关于自然与生活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
2. 教学难点:(1)部分学生可能对文本中隐含的情感和思想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
(2)如何将文本中的语言表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3)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平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容,例如“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自然?”“这些描写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深入理解文本。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例如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中的描写。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深入体会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文内容设计讨论任务或实践活动,例如“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描写这段风景?”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5. 读写结合法:通过仿写、续写或改写课文片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激发写作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时美景”主题“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时美景”主题素养“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以“四时美景”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自然界的四季更迭,体会作者笔下的情感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本单元教学设计围绕“朗读美文,领略四季”、“梳理写景,比较手法”、“仿写实践,表达情感”、“观察景物,记录生活”、“积累字词,提升语感”、“鉴赏诗词,领悟内涵”及“单元整合,编写文集”七个任务群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朗读美文,领略四季目标设定通过朗读经典散文或诗歌,如《春》、《济南的冬天》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四季之美。
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控制能力,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
实施策略1.示范朗读: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性朗读,注意语速、停顿、重音等技巧,营造氛围。
2.分组朗读: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3.配乐朗读:选取与文本情感相符的音乐背景,进行配乐朗读,提升感受力。
二、梳理写景,比较手法目标设定引导学生识别并梳理文中描写四季的景物及其特点。
分析并比较不同作者描写同一季节时采用的手法差异,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实施策略1.小组讨论:分组阅读文本,列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征,讨论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对比分析:选取多篇关于同一季节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手法对比分析,形成汇报。
三、仿写实践,表达情感目标设定鼓励学生尝试仿写,运用所学手法描写自己眼中的四季美景。
培养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文字中的能力。
实施策略1.技法指导:结合课文,讲解仿写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创作实践:学生自选季节或特定景物进行仿写,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在班级内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点评。
四、观察景物,记录生活目标设定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自然景物的习惯,提升观察力。
学会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积累写作素材。
实施策略1.户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四季变化中的自然景观。
部编版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一、课前部分——教学准备(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2.地位作用作为中国历史的第一课,它为学生探索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而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也为人类起源、人类进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
(二)学情分析1.学习习惯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但缺乏科学学习历史的方法2.知识储备具备一些历史常识,但对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完善的历史观3.思维特点逻辑思维还不成熟,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三)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北京人遗址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2.难点:北京人的特征(五)教法与学法1、以导学案为依托,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2、结合史料,学生分组讨论二、课堂部分——教学实施(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学生:上帝造人、女娲造人、古猿进化老师总结:(1)引导学生区分传说与史实(2)根据目前人们搜集的证据,古猿进化说认可度最高(3)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人类起源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新的研究成果修改教科书)老师展示材料:(1)人类进化图(2)地球最早的人类:19世纪中期,达尔文和赫胥黎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
之后的100多年,科学家经过不懈探索和研究,将人类进化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五个阶段,并认为全球现代人由当地古人类进化而来。
然而1987年,美国学者却提出“全世界的人类都是20万年前一位非洲妇女的后裔”的观点,并将这位远古非洲妇女称为“夏娃”。
于是这一观点被称为“夏娃理论”。
“夏娃理论”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质疑声、反对声、支持声直到今天尚未平息。
老师:地球最早的人类,我们现在还没办法确定下来,但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备课主题备课主题:探索生活与自然,开启智慧之旅——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探索生活与自然,开启智慧之旅”。
我们将围绕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生活真谛,启迪智慧之光。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拓展,语文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以期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课文涵盖了描写自然美景、抒发人生感悟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
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珍惜美、创造美。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课堂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索生活与自然的道路上开启智慧之旅。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本次集体备课将以“探索生活与自然,开启智慧之旅”为主题通过深入研讨和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一堂充满智慧与启迪的语文课。
我们期待着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悟生活的真谛,启迪智慧之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所涵盖的文学基础知识,包括作者介绍、文学流派、文体特点等。
能力目标:通过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1课_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人刚生下来还不会行走,所以他两手在地爬着走,这不是四条腿吗,当人长大些学会了走路,不是两条腿吗,当人老年迈之时走路必须拄着拐杖,这不就是三条腿吗。
师:斯芬达克思被气得哑口无言,只得承认答对了,由于羞愧难当,他举手自尽了。从此这条路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这就是有名的“斯芬达克斯之谜”,那么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演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图片)
师: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师:最早的猿人是约1200万年前,生活在广袤非洲大地上的森林古猿,它们就像黑猩猩那样过着群体生活。
三百万年前,一只记载史册的非洲古猿降生,作为直立行走的第一猿,她可以说是我们全人类的祖奶奶了,考古学者们亲切地称她为Lucy。在Lucy之后的300多万年的时间里,Lucy的子孙后代陆续地离开了非洲,走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要想活命自然就得演化出相应的特质以适应当地的环境,这些在世界各地独立进化的Lucy的子孙们,主要有这四个重要人种,分别是匠人、佛洛勒斯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智人,也就是我们。
在动画片《疯狂原始人》里面,还能找到这些人种的影子。那个男主角的人设就是智人,克鲁德那一家子,就是劲特大但是傻呵呵的那一家子,就是尼安德特人。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第一单元3.2《学习成就梦想》(配套教学设计)

课题
3.2学习成就梦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第三课《梦想始于足下》第二课时内容《学习成就梦想》。《学习成就梦想》这一框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第三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实现梦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梦想。
(3)我们应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学以致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展示材料——
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新时代的青少年。生逢伟大时代,人人都是追梦者。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我们一往无前,不懈努力,把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的现实。
展示教材“启思导行”——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初步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理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引导得出结论——
2、怎样学习
(1)学习并不局限在学校,我们生活中的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我们可以从一切经历中学习: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带着学习的心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
设问“为什么?
我每天都认真听课,还是学不会?
法治观念: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初步了解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生命安全意识和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走进中学、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自我保护等。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于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还需要一定的适应。
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学生活的特点,学会适应新环境。
2.学会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规则,尊重他人,维护和谐人际关系。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适应中学生活,学会与同学老师相处。
2.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规则。
3.学会尊重他人,处理人际关系。
4.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2.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不同的道德与法治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讲授法: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素材,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准备PPT等教学辅助工具,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学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分享自己的中学生活经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进中学。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规则和特点。
3.1 做有梦想的少年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七上3.1 做有梦想的少年单元名称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一、教材分析《少年有梦》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本单元以“梦想”引领学生发展,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体现了初中学生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通过设置“开启初中生活”“正确认识自己”“梦想始于当下”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协助学生积极适应新生活,学会并做好初中生活规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激励学生勇于做个追梦少年,并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刻苦学习,增长本领,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二、单元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中学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热爱中学生活,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中学生活的到来。
积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2.道德修养:塑造真诚、友善、有同理心,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立志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统一。
3.健全人格: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能力。
4.责任意识:从规划自我发展开始,把个人梦想和时代紧密结合,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自觉承担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课时规划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据,以单元目标为任务驱动,每框均安排一课时教学,确定本单元课时规划结构图如下所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做有梦想的少年总议题:如何做一个追梦少年?(一)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明确梦想的重要性,能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结合起来,践行正确的爱国理念。
2.道德修养:知道梦想的意义,践行以爱国为主的道德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3.健全人格:付出努力,勇于追梦,相信努力就有改变,理解个人成长的关键是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学设计

1 春【教材分析】《春》是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
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引导人们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语句富于变化,韵律感强。
学习本课,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体会春天的美好,学会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你从那些事物感受到了春天?这些事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感受到的?(2)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幅春日图景?说说你的理由。
(3)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4)读完《春》之后,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如果让你来写春天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会表达什么感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的《春》,看一看:朱自清先生通过什么表现春天的?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寻春(一)朗读全文,用“春天是朱自清笔下的。
”句式说说自己对春天的最初印象。
1.学生放声朗读。
朗读要求:身姿端正,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力求流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之一(四季美景)”,这个单元,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
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描写了美的情感,其中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一篇略读课文《雨的四季》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1、默读法。
学习默读,重在强调重在强调一气呵成地通读全文,遇到生僻字,可先跳过,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⑵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⑵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入: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二)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酝酿(niàng)黄晕(yùn)披着蓑衣(suō)涨起来( zhǎng)宛转(wǎn)应和(hè)戴着斗笠(lì)抖擞(sǒu)薄烟(báo)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
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抖擞:振作2、作者介绍:朱自清,字佩弦,号实秋。
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品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他写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
㈢整体感知:1.自主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自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齐声朗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4、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
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一、复习导入: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写了春天的几个画面?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 春草图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2.春花图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3. 春风图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4. 春雨图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5. 迎春图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
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
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三、拓展延伸:1、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2、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3、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
(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济南的冬天教材分析: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
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
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检测:“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形字意。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
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1、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2、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明确](b.c.d.略)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
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明确]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明确]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