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教成功秘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入行的各位,试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礼仪

2.准备几套方案。你至少要准备2套方案:有多媒体的和没有多媒体的。无论你的课件做得多么出色,你都要做好这两手准备,因为电脑这东西,就像女人一样不可捉摸,你永远不知道课室里面的机器情况(操作系统、软件环境、硬件操控方式等)。

3.能不印发资料就别印发。听课者想听的是一堂常态课,也就是低成本、实操性和可复制性强的课。你哗哗地印一大堆东西发,这不要钱啊?

4.激情。语言、体态什么的要传递出一种激情,一种对教学事业的狂热的爱好。这有点玄啊。如果你往台上一站,说话低声细气,语调平淡如一,脸孔像方块K一样,这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么?激情不是一惊一乍的。

5.内容宜精宜少,语言宜精炼,语速宜慢而清。试教课要少说精说,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学生调控学生上。这要就显得老练。

6. 板书要有特色。无论你的字多么差,都要有板书,这是教学基本功。字差点可以用图替代啊,这更有个性。写板书要注意不要写错别字、简化字,如果出现适当的笔记符号,要做解释。作图一定要用尺

7.演示实验要注意边做边说。为什么要选这些实验器材?这些东西如何装配?操作步骤要注意什么?要观察什么现象?数据记录表怎么设计?导致误差或者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演示实验要保证绝大多数人能看到,千万别背着学生来。

8.点学生回答问题要有特色。叫学号虽然是一种稳妥的做法,但是很闷。叫科代或者班干部来又有点投机的意思,一般来说科代都是成绩好的,你这样就不能了解实际教学效果了。最忌讳的是一直都叫同一个人来回答问题。你可以考虑叫“戴眼镜的那位帅哥”之类的语言,对于课堂气氛也是一种调动。不过也得看人,如果你一直很严肃,忽然来这样一下,会不伦不类的。

9.还有一些教态的问题

「萬事起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學的第一步--引起動機,必須反覆斟酌、仔細推敲。須設計學生活動,並與教師活動交替進行。1.注重師生關係的建立與維繫。

試教時,老師的服裝以莊重、大方、明亮為尚,不宜穿著休閒服、牛仔衣褲、無袖、低腰(手一抬即露出小腹者)、短裙,或色澤太黯淡、太年輕、太花俏的衣飾。在儀態上,也要注意立姿、手勢、移動等,避免給人不雅、隨便或太緊張、拘謹的感覺。合宜的服裝儀容不是一日之功,必須靠長期的觀摩學習及自我修正。

調整在教室內的移動及動線,與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

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些教學技巧非一日之功,所以愈早開始學習愈好。願各位有心進入教育園地的人,都能克服上台的恐懼,真正精進上台的功力,使自己未來無論在試教或真正任教的場合中,都能夠有好的表現。

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它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理想的课堂其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准则:是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否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你能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吗?我想,我既然要追求理想的课堂就必须把这些准则作为我课堂设计的出发点。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觉得在课堂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不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设计一些温柔的“陷阱”,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进入一

种悬而未结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体现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思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我是如何设计这些温柔的“陷阱”的。

案例一:《简单电路》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每组发放一节电池、一根导线、一个小电珠,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试试:“有什么办法让小电珠亮起来?”在这个环节中,我预先在小组的材料上设置了一些“陷阱”,就是在发放的材料中,有些小组的电池已经没什么电量了,有些小组的小电珠是坏的。

学生实践操作开始了。一会儿,有些小组的小电珠已经亮了,而有些小组怎么组装,小电珠也没亮。当看到别的小组组装成功了,于是这些小电珠没有亮的小组开始出现各种反应。

有些自主探究能力不是很强的小组主动和我交流起来。

生:老师,我们的电池没有电。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不轻易告知答案)

生:我怎么试也没有亮。(看来这个小组已经很努力了)

师:这种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你自己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你的想法?(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解决)

这个学生跑回小组商量办法去了,一会儿,他们就用自己的材料跑到别的小组去试试了。

而另外一些自主探究能力强的小组,遇到这种情况很快就与其他小组合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了。(也许这就是一种不留痕迹的合作吧)

在活动结束后的汇报交流中,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小组的小电珠没有亮,可能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学生很快就归纳了很多的原因:电池没电了或者是电量不足、小电珠坏了、线路连接方法有问题等等。

从上述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初次操作的过程已经注意到老师发给他们的材料是不完全相同的,并为自己的小电珠不亮或没有别的小组亮而感到不公平。那么不公平的原因在哪里?他们自然会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比较,开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去猜测,动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去验证。所有的这些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并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去强制他们,完全是有一种自发的内驱力在支配着他们。

案例二:《电磁铁》

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演示了如何组装一个电磁铁,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一个电磁铁,并试着去吸回形针。

在这个环节中,我在材料上设置了一些“陷阱”:每组发放的漆包线的长短、铁钉的粗细、电池的电量都有些不一样。

小组组装电磁铁的活动开始了。当看到自己小组组装的电磁铁成功地吸起回形针时,学生们欢呼雀跃。我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了。

师:每个小组都已经成功地组装了一个小电磁铁,下面我们就把各个小组吸起回形针的数量来说说。

小组1:我们吸了4个回形针。

小组2:我们吸了7个回形针。

小组3:我们吸了5个回形针。

小组4:我们吸了12个回形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