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台湾,犹如诗中的游子,让祖国母亲日日牵挂。

虽然分别已久远,然而血浓于水,台湾,终有一日会欣欣然回到母亲的怀抱,。

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复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们的国家利益,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最大的成一、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我们笃定团圆的日子不远矣!
一.两岸同属中国文化,文化是维系统一的精神纽带。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被中国人民革命推翻的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

他们依仗着美国等外国势力的扶持和台湾海峡的天险,对抗新中国,使海峡两岸迟迟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然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近二十年,两岸文化交流一直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促进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本着发挥两岸学者的聪明才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中国现代化顺利发展之路的愿望,已共同举办了十一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需要借鉴各方面的经验。

二.两岸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是统一的物质纽带。

回顾二十余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1979-1987年)
两岸经贸往来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改革开放并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

这一时期,两岸经香港的转口贸易额由1979年的0.77亿美元增长至1987年的15.15亿美元,增长近20倍;其中大陆自台湾进口额由0.21亿美元增至12.27亿美元,台湾自大陆进口额由0.47亿美元增加到2.89亿美元,增长近6倍。

这时的两岸贸易也基本处于互通有无阶段,与后来两岸间的投资推动型贸易特征有着很大不同。

同时,随着大陆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在1980年代初期开
始有部分台商通过在香港、新加坡、泰国等第三地设立子公司方式,试探性的赴大陆投资,这些投资形式隐蔽、规模很小,均为加工出口型的劳力密集型产业,主要散布在广东与福建沿海地区。

(二)两岸政策互动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1987-1992年)
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由1988年的43.8万人次迅速增加至1992年的131.8万人次,五年间增长3倍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针对这一形势,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贸易活动。

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也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

多年累积的巨额贸易顺差使台湾资本大量过剩,在当时台湾仍保持外汇管制和投资机会减少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向房、股市,造成严重的泡沫经济。

同时,新台币大幅升值、土地与劳动力价格迅速上扬,加上“解严”后环保、劳工等社会运动激发,使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

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

(三)全球化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
两岸经济关系由恢复到快速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新的浪潮,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性规则或机制也趋于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各国和地区间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迅速增强。

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实际上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发展的结果。

而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则与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

1990年代中期后,随着计算机低价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电子产品摩尔定律的作用,多数IT跨国公司开始改变过去以产品生命周期的时间序列进行投资,而是纷纷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从研发、制造、组装、运输、存货管理、采购、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加以细致的整合,将生产尽量推近市场,避免IT产品因运输周期或存储过剩,造成价值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而降低。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跨国公司对下游代工制造商的要求大大提高,在跨国公司的要求下,作为其产品供货商的台湾新兴电子产业,在其产品尚未进入成熟期时,便开始加快赴大陆投资,并成为1990年代中期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主力。

(四)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
两岸经济关系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促进两岸经济的日趋密切和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使海峡两岸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

在贸易方面,依台湾方面统计,台湾对大陆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其总额的比重,在1990年分别为4.2%、6.5%和1.4%,到2000年已分别达到10.8%、16.9%和4.4%,.而按照大陆海关统计的两岸贸易数额,2003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出口及进口依存度则分别已达到21.5%、34.2%和7.1%. 目前,两岸已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2003年,台湾是大陆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地区和第六大出口地区;而大陆则是台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地区和第
五大进口地区。

在投资方面,从台湾统计看,从1952到2003年,台商赴大陆投资共31,151件,投资金额343.1亿美元,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47.0%,居台湾对岛外投资的第一位。

随着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迅速增加,两岸间已形成日益密切的产业分工关系。

1990年代中期后,台湾电子产业也开始大量将生产基地向大陆转移,使两岸产业分工关系进一步深化。

两岸产业分工尤其是信息电子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分工形态十分复杂,划分水平或垂直分工的意义相对降低。

从过去的演变趋势看,两岸产业分工呈现动态性发展格局
总体上,由于IT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更为紧密,以及IT产品在标准上的高度国际化,两岸在IT产业领域的分工态势正超脱移往大陆台商与台湾的分工关系,而出现了多个子生产和供应网络并存的情形:一是移往大陆台商同台湾产业在中间投入品、技术、资金、财务及人员等方面的密切关联。

二是大陆高科技台商之间通过群聚效应建立的相互供应关系。

三是高科技台商在移向大陆后,进一步强化了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代工关系。

四是高科技台商通过企业经营的当地化,正在逐步形成的与大陆当地产业及客户之间的产品供应关系。

这些子生产网络相互交错,既有区隔又相互联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使两岸高科技产业分工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复杂格局,从而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两岸之间的产业分工关系,使两岸经济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对推动两岸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对大陆而言,台商赴大陆投资设厂,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大陆出口的增长。

尤其近年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赴大陆投资,对于推动大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还加快了各自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对大陆而言,台资与港资及其它境外资金一起,已成为推动大陆改革开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以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台资企业,对于大陆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大陆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步伐;另一方面,随着台资企业经营活动的逐渐本地化,与大陆当地企业的合作迅速扩大,向当地企业的采购以及接受当地企业的订单都在迅速增加,既带动了当地企业的产业升级,也强化了台资企业的竞争力,并使台资企业获得了新的市场空间。

对台湾而言,两岸经济关系大大促进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1980年中期前后,由于在台湾失去生存空间的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在大陆找到了第二春,从而使台湾产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传统的中上游产业通过在大陆盘活的下游产业得以继续发展。

三.两岸不断完善的民主制度是统一的内在保证
一方面是祖国大陆本身发展的需要与现实。

五年来,祖国大陆的经济仍然在快速平稳地发展,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两岸的综合实力差距在逐步拉大,为对台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为对台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信心基础。

同时,这五年祖国大陆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到了关键性的时代。

对台政策的调整要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同时,对台方针政策的调整,也是在总结了以往对台工作的经验,在逐步深入掌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规律,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人民的重要意义。

因此,新的对台政策的调整,对两岸关系阶段性发展的认识更加实事求是,对台工作的开展更具有耐心和信心,推动嘉惠台湾同胞的政策更加务
实细致,反对“台独”的方式手段更加灵活务实。

另一方面,岛内政局的变化,也是对台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五年来,陈水扁当局为了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掩饰自己执政的贪腐与无能,变本加厉地推动“台独”进程。

2002年提出了“一边一国”论,2003年通过了《公民投票法》,提出了“台独路线图”,开始全面推动“正名制宪”的“法理台独”,企图在法理上完全切割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建立台湾为“正常国家”。

“台独”危害台海和平的危险性在逐渐上升。

祖国大陆不得不调整策略,把反对“台独”做为现阶段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各种措施,遏制“台独”的蔓延。

这更需要大陆为其民主制度的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维护台湾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两岸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四.大陆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是统一的物质保障。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日前在郑州大学作了一场《全球化时代中的世界经济改革》报告。

他认为,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保持了9%以上的年增长率,最近四年中国的GDP更连续呈现两位数的增长。

蒙代尔二十七日在开封曾指出,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得益于稳定的政治格局和利率政策、较高的储蓄利率、丰富的人力资源,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引发的出口需求的激增,中国在过去的近三十年中保持惊人的增长率,在出口、GDP等指标上增长迅速。

蒙代尔预言2030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将超过日本。

到206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欧洲。

此外,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他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尤其是沿海城市受益比较多,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将转向中部地区。

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为祖国的发展和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两岸同胞将会在繁荣昌盛的母亲怀抱里共同沐浴滋养,共同成长。

祖国母亲,大陆兄弟姐妹对台湾同胞的呼唤日益渐深,作为中华儿女,无论是在海峡的这一边还是那一边,都希望我们有一个统一的大家庭。

因为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同是惺惺相惜的中华儿女!台湾,归来吧,我们将展开双臂欢迎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