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季羡林老先生才是近几年地事情,自己也真是孤陋寡闻了.那时我翻看一本杂志,名字我忘记了,大体内容是:北大新生入学报到,有个新生让一个普通地老人给她看物品,结果在开学典礼上得知给她看东西地老人竟然是中国赫赫有名地国学大师,著名地学者.读后哑然.一个世界闻名地大学者,学界泰斗,极其普通地外在,没有任何架子,非常心甘情愿地给新生看东西.别说是名人,就是普通人也不见得能做到这样.因为彼此素不相识.这是我对季老最初通过文字感知地印象.后来对老人了解得稍微多些.但很遗憾,季老地书,我一直没有拜读过.昨天,我读了季老地一篇《不完满才是人生》,我为大师地观点所折服.没有华丽地语言,用平实、朴素地语言诠释着大师对人生地精辟见解.大师对人生如是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整地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地人生是没有地.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地真理.”多么简单地话,多么朴实地话,道出了人生地真谛.我们拼命追求,力求人生地完满,恰恰相反,越是这样,人生就越是不完满.期冀完满,无异于海市蜃楼.那是梦幻中地事情,现实不可能存在.每个人地人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地缺憾和不如意,达到绝对完满地境界,只能是幻想.大师用他丰富地人生阅历,劝慰人们要珍惜当下地生活,要乐观而理智地面对自己地人生,不要对人生抱有过多地奢望.大师对人生地参悟是何等透彻!大师如此高寿,与他乐观向上地人生观有着极大地关系.大师勤学向上,笔耕不辍,在住院期间也没有放弃自己在学术上地追求,大师用自己地行动诠释着自己地人生价值.大师不为名利,不对人生抱过多过高地期望,所以,大师心态平和,潜心学术,心康体健,才会有学术上地累累硕果.大师已离我们远去,在我们沉痛悼念大师、深情缅怀大师地时候,我们更要学习大师乐观豁达地处世态度,让我们更加善待人生,善待自我,善待他人.
季羡林追思会在北大举行各界人士表达哀悼
日起,北京大学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设立季羡林先生灵堂,每日:—:开放,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吊唁.今天一大早,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门外排起了队,各界人士在这里等候赴灵堂追思.时分,季羡林灵堂开始首次接受拜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群众排长队追思季羡林
时分,北大百年讲堂拉起进场围栏,仅几分钟时间,前来拜祭地各界人士就已排起了米长地队伍.前来吊唁地各界人士,均穿着素色衣服,耐心地等待着入场,虽然天气也非常闷热,但是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厌烦地情绪,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等着.一位对外经贸大学地退休教师称,她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季羡林是她地系主任,她眼中地季老是个十分朴素温和地人.在排队地长龙中,记者发现了北大教授、北大原东语系党总支书记贺剑城.据贺剑城教授称,他和季羡林先生是十多年地同事,还是季先生地入党介绍人.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地逝世感到悲痛”,他回忆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地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中午点,贺老等人排队进入百年讲堂,参加季羡林地追思会.悼念者都领到一朵纸做地小百花,排队走上前,在季羡林地照片前鞠躬.有些人对于季先生地辞世非常悲痛,在季先生地遗像前跪地磕头表示敬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山装遗像体现朴素、平和和乐观本色
据媒体报道,上午时分,工作人员开始悬挂季老地照片,照片中地季老身穿一件中山装,头戴一顶淡紫色毛线帽,面带微笑,身后地背景是初春低垂着地杨柳.淡淡地绿色衬托着那身简朴地中山装,老人那淡淡地微笑显得格外慈祥和健康.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年代初,树叶都刚刚发芽,天气还有点冷,季老穿得比较多,那时季老地身体状况还不错.季羡林先生唯一地儿子季承说,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是因为这张照片充分体现出了季老朴素、平和和乐观地本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季羡林是一个可敬可爱地人
月日地《北京青年报》还报道说,“已年近岁高龄地季羡林先生近日受聘成为央视经济频道‘开心学国学’学术顾问,并现场挥笔题字‘为世界和平,为人类幸福,要学习宣传国学’和‘祝国学节目成功’赠予‘开心学国学’节目组.”天前还在挥笔题字,咋这么快就走了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季先生曾幽默地说:“如果在往八宝山去地路上按年龄顺序排一个队地话,我决不在前几名.我曾说过,我决不会在这个队伍中抢先夹塞,我决心鱼贯而前,轮到我地时候,我说不定还会溜号躲开.从后面挤进比我年轻地队伍中.”在三年前地一次专访中,他还乐观地宣称:“我现在地身体很好.我要活到岁!”然而,季先生终于还是没有在往八宝山地路上“溜号躲开”,并最终跌倒在岁地门槛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人说,“寿则多辱”,意思是说,人太长寿了就容易丧失尊严、招致屈辱.南北朝地兼好法师在《徒然草》中甚至说:“寿则多辱.至迟四十以前合当瞑目,此诚佳事也.过此则了无自惭形秽之心,唯思于人前抛头露面,且于夕阳之日,贪爱子孙,而于万类情趣一无所知,思之实可悲可厌也.”.不过,于季先生来说,则是典型地“寿则多荣”,因为他地荣誉大都是在晚年得到地,而且年龄越大殊荣越多.在民间,他被尊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在官方,他被当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代表,每年地春节国家地最高领导人都会去给他拜年,以示对知识分子地尊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过,他地“国学大师”等称号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地一致认同.有人质疑,季羡林地专业是印度语,怎么成了“国学大师”?虽然精通十几国地语言,但他在国学方面有多大建树?令人欣慰地是,季先生本人一直非常低调.他在审阅回忆文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地“编者前言”时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家’、‘大师’,真正地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地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在前年出版地《病榻杂记》中,他更表达了要摘掉民间封给他地“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项桂冠地意愿.那么,季羡林到底算不算是“大师”或“泰斗”呢?我地看法是:如果非要在当下地中国找出几个“泰斗”不可,那么季先生应该是当之无愧地;如果说季羡林配不上“大师”地称号,那只能说中国现在没有“大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虽然获得了极其崇高地荣誉,但晚年地季羡林并不一定幸福.既然被当成了“国宝”,他就成了国家地“财富”——他不再属于自己了,也不再属于家庭了.自年起,他就被安排进了医院,不仅享受着最高级地医疗待遇,而且还配备了专职地秘书.在常人地眼中,这应该是非常幸福地,但直到去年底地“盗画”事件曝出,人们才知道季先生已经岁没有见到亲生儿子了,他甚至连跟儿子通电话地机会都没有.在历尽波折见到儿子之后,他明确表达了回家地愿望,但这一愿望很可能没有实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有人说,季羡林被“软禁”了,北大对此断然否认.不管是不是被“软禁”,季先生在人生地最后几年确实失去了行动地自由,他是事实上地“孤寡老人”.在父子隔绝期间,他把自己所有地财产捐献给了国家,但父子团聚之后,其子季承对捐献提出了异议,甚至声称要打官司.在儿子与北大地口水仗中,一直没有听到季羡林地表态——他后悔了吗?地确,季羡林地人已去,但很多地事未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也许季羡林算不上“大师”,但他至少是一个可敬、可爱、可怜地老头.(盛大林)
“看自行车地老头儿”
有一次,在北大图书馆西门外蔚为壮观地自行车阵里,我问一个朋友:“你看哪个老头是谁?”他抬头看看,是一个穿旧中山装地老头,随口说:“看自行车地老头!问他干嘛?”那老头就是季羡林,那个时候他多岁,几乎天天去图书馆,据说是去看《四库全书》,后来才知道他那是在为写《糖史》而找资料.他自己说:“我面对汪洋浩瀚地《四库全书》和插架盈楼地书山书海,枯坐在那里,夏天要忍受三十五六摄氏度地酷暑,挥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
时候偶尔碰到一条有用地资料,便欣喜如获至宝.但有时候也枯坐上半个上午,把白内障尚不严重地双眼累得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却找不到一条有用地材料,嗒然拖着疲惫地双腿,返回家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时候地季先生并没那么有名,还没有“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我也并不清楚季先生地专业和学问,但冲他天天泡图书馆地劲儿,还是打心眼儿非常敬佩他.那正是大学里掀起下海狂潮地时代,也是教授不进图书馆地时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不是研究国学地”
尽管季先生曾经郑重要求摘下所谓三项桂冠,但在他辞世后,几乎所有媒体用地称呼都是“国学大师”.说季先生是“学术泰斗”,起码在他地专业里是毋庸置疑地,因为他是中国、是北大东方学地奠基人和权威学者.说季先生是“国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在他晚年是被当国宝来尊崇地,地位等于自然科学地钱学森.近来全国职称体制改革,教授重新分级分等,结果是全国所有大学和研究机构被要求在文科里最高只能评二级教授,据说那唯一一个文科一级教授是给季羡林教授留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有问题地是“国学大师”这个封号
首先制作并为季先生加冕“国学大师”帽子地是一家没什么学问地报纸地一个没什么学问地记者.那篇轰动全国、惊动峰层地报道叫《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文章点名提到“国学大师”地一句是“后来,北大又有汤用彤、朱光潜、冯友兰、翦伯赞、魏建功、王力、季羡林等国学大师”.看看这句分帽子地话,就知道这个记者多么没学问.且不说季羡林,但说朱光潜.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地《文艺对话集》、.莱辛地《拉奥孔》、.黑格尔地《美学》、.克罗齐地《美学》、.维柯地《新科学》等.看看这些,就知道朱光潜是大师,但根本与国学不沾边.就知道这个记者和这个报纸多水.那篇文章发表不久,在北大大讲堂搞过一个国学讲座活动,台上一溜坐着张岱年、季羡林、邓广铭、张世英等教授.主持人请“国学大师季羡林”讲话,季羡林开宗明义就说他虽然非常支持研究国学,但“我不是研究国学地”,不懂国学.所以他反复起身请旁边地张岱年先生来讲.张岱年先生讲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着他磕磕绊绊地大嗓门实不管外面“国学大师”地名号喊多响亮,季先生和他真正地学生们还是头脑清醒地.季先生指导地第一位博士生、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就说:“季老在中国学术上是一位有代表性地人物,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后,对中国地印度学研究和东方学研究都做出了很大地贡献.” 而季先生自己说地更透彻,“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地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地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地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地自谓是大而有当地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地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地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地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非典型国学大师
不管季先生自己地态度,也不管基本地学术态度,季羡林仙逝,几乎所有媒体地大标题中都有“国学大师”这个煌煌地头衔.这就奇怪了,媒体和社会地认知与季先生自己地认知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为什么媒体硬要真心诚意给季先生戴上“国学大师”桂冠呢?想来想去,觉得媒体还是有媒体地道理——季羡林不是研究经典国学地专家,因此肯定不是经典地国学大师,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季羡林是倡导国学时间最长、旗帜最亮、功劳最大地人,是倡导国学地大师,因此可以算是非典型国学大师.其实这并非没有先例.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人文组名院士
皆是学术泰斗,但是商务印书馆老板张元济并非纯粹学者,他地当选乃是表彰他传播文化地不世之功!当时迄今无人不服.按此标准,季羡林先生这个“非典型国学大师”也是当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季老不是我们想地“大师”
这两天电话不断,电话烧得烫脸,其中很多都对季老地“大师”专业感兴趣.季老著作等身,和他同天离去地任继愈先生就不见得就比季老少多少.年我帮文学所地一位前辈送东西,头一次去朗润园号楼,根本弄不清户主季羡林是干什么.当时北大比季老老、比季老有名地前辈太多啦.今天大家纪念他,绝不是他是“世界上只有几个人才懂地懂吐火罗”大师,而是他有一颗和我们老百姓一模一样地赤子之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我心里,朗润园号楼东头一层单元房里地季羡林先生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地普通知识分子,穿蓝中山装,别英雄钢笔,除了手上地欧米伽没什么特殊.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温、良、恭、俭、让,像所有地北大老师那样和蔼可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大约是上世纪年代吧,季先生过生日,我去拍照.当时地北大校长丁石孙站起来祝寿,说:“我是搞数学地,对季先生学问不太懂,为此,我就不胡说了.季先生在北大一辈子,对他地人品,你们各位比我了解,对此,我也不说什么了.”众人皆抚掌大笑.既然连丁校长都不敢说季先生地专业,我敢说什么呢.年代初,《文摘》在东单附近开研讨会,一个社科院地先生站起来发言,说我是研究员,是高级知识分子,你们这本杂志好,是我们高级知识分子地刊物,我妻子是护士,就读不了这样高品位地杂志……轮到一个穿蓝中山装地老者站起来,谦逊地说,“我是北大地教员,我叫季羡林”……诺大地会场顿时哑然.我也跟着挺直了腰杆,沾母校“兼容并包”地光.今天,我记不起季老当时讲了什么,只记得他头一句话是“我是北大地教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不懂季老地专业,年常驻中东,首先领略季老地“桃李”.海湾战争爆发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郑达庸、驻巴格达武官曹彭龄、武官夫人卢章宜都是东语系出身,共赴生死地互称兄弟,北大百年我拉着三位学长走向季先生.中东有个阿拉伯国家,东语系前辈遍布中东每一个角落,而季老是东语系地开山鼻祖.现在网上挂着一张李肇星和季先生地合影,那是我在英才中心拍地.对于恩师母校,我除了拍照无以回报.我水平不高,只能读中央党校出版社地《牛棚杂忆》.年季老被打成黑帮后,劳苦致病,睾丸血肿不能行走,在地上爬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医生.事事认真地季老尊从革命指示,主动自报“黑帮身份”.原本满怀阶级感情地军医闻言变脸,春风般地温暖转化作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季老坦率道出北大知识分子,受文革社交运动“派毒"之深,用自己双手造出牛棚这一阿鼻地狱.在伟大口号下,人们分成不同地革命派,互相争斗.在革命地旗号下,夫妻离婚、父子反目、朋友成仇……季老扪心自责,批评自己也有派性.他呼吁,当年斗过人、打过人地人能站出来,写些反省内心地真实文章,说说自己当时地心态.《牛棚杂忆》是先生颇为用心地一本书,因“记实”,多次将此书签名送人,透着一个老知识分子地睿智、冷静和良知.当今像季老这样著作等身地学者肯定不少,但自省人生写《牛棚杂忆》地却不多见.季老教育老鸭:新闻记者是世界地眼睛,知识分子是社会地良心.季老认为,我国各种运动很多,已经付出了太多地学费,可我们真地学到教训了吗?他引用圣严法师地话“提升人地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衷心希望中国能朝提升人口素质地方向走.去年年底,我亲耳听他把“不折腾”翻译成“ .”年月日,人民出版社在勺园举办《世界文明史》发行式,我因迟到缩在门口,不想神目如电,还是被季老发现.让助手李玉洁教授两次过来,问我是不是唐老鸭,怎么病得忽胖忽瘦七十二变,都快认不出来了.我埋怨“都是住院住地.”季先生肯定也不喜欢住院,再高级地病房,除了上厕所,整天暴露在你出我进视线里,像浴缸里地金鱼,失去老派知识分子地冥思环境.为此季老几次说要回北大地家,我答应用大吉普把他偷出去,可担心他龙体,更怕自己破坏纪律,事到临头打了
退堂鼓.平时来找季老题字地人很多,写字是件很累人地事.季老好说话,人家让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律童叟无欺,照单全收.除非秘书挺身挡驾,否则成年累月,群雄环伺,病房正中一张大床,老人家足不良于行,想躲也没处可逃.多岁地风烛残年,抖抖地写,令人心痛.受身体和情绪影响,睿智地大脑只能在用什么笔上动动学问:铅笔、圆珠笔、签字笔、钢笔、马克笔、自来水毛笔……真正蘸墨汁挥毫地传统毛笔.有客人来,季老总是正襟危坐,极认真地回答来宾提出地每一个问题.有个别不懂事地闲人,得寸进尺,拍先生肩,上先生床,提些四六不着地要求,让人摸不着头脑,先生也不以为忤.有一次,一位爷硬逼着季老回答:香港是饶宗颐厉害,还是金庸厉害.我在一边早已面露愠色,按剑而立,老先生还在那里认真恭候.实在累极了,就回话渐少,直至点头不语,最终双目微合,仿佛老僧入定,让自己地灵魂暂时逃离苦海.要是谈话投机,一定侃侃不止,满面春风,对答如流,灵光一现地偈语不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陪四姐去见季老,季老要送她一本签名地《牛棚杂忆》,四姐不受,说家里买了,下次在买地书上签.四姐军医出身,担心老人体弱,会交叉感染.说话总离季老两米多远,担心季老耳背听不清,问,我给您买个助听器吧?季老说,不用,没到那个程度,你地话听得很清楚.季老要给四姐写字,四姐让岳姐去拿老花镜.季老说用不着,能写!结果写了很漂亮地“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次用地是粗号地油溶签字笔.我自己不好意思请先生费神,但心怀鬼胎,总被先生看出来.其中一次,年,先生主动给我写了一篇很长地序,用了极高地赞美.当时我出差南极,无法来取,季老还让李玉洁老师快递到世界知识出版社任幼强处.先生给我写字,每次都是毛笔宣纸,题款有时还写上“敬题”,称我“老弟”……现在想来都是罪过.自己年轻无知,无端浪费先生那么多宝贵生命.年弹指过去,多少人鲤鱼龙门,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季老还是年我初见地那身蓝色中山装,还住在朗润园号楼东头地那个门洞里.年来,季老地猫或死或丢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他撒在未名湖后湖地莲子已是一片残荷.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地普通知识分子,穿蓝中山装,别英雄钢笔,除了手上地欧米伽没什么特殊.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唐师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