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成品外观检验标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1.11漏件:依据BOM与ECN应贴元件的位置未贴元件。
5.2.1.12错件:贴装元件编号、名称、数值、规格、误差、颜色等与BOM和ECN不符。
5.2.1.13反向:有极性元件(二极管,极性电容,IC等)其贴装方向与PCB丝印方向要求不符。
5.2.1.14短路:不同位两焊点或两引脚间连锡、碰脚。
元件左右偏离焊盘内侧的部分小于元件长度(引脚平脚)的1/4;
元件斜偏出焊盘的部分大于元件宽度(或直径、引脚宽度)的1/4。
5.2.1.2损伤:元件本体有缺边,缺角和破损等。
5.2.1.3翻面:元件有标识一面贴于PCB面。
5.2.1.4脱离铜箔:元件一端连于相应焊点,元件与PCB成一角度,或脱离另一焊盘。
5.2.2.3胶偏:红胶点完全偏出元件贴装范围。
5.2.2.4红胶不凝:过回流焊后红胶不硬化。
5.2.2.5推拉力不够是指:
0603矩型片式元件推拉力横向<1.5kgf,纵向<1.7kgf;
0805矩型片式元件推拉力横向<1.6kgf,纵向<1.8kgf;
1206矩型片式元件推拉力横向<1.6kgf,纵向<1.8kgf;
5.2.1.5侧立:元件侧立于PCB相应焊点上。
5.2.1.6脚翘:元件引脚未贴紧PCB,或引脚弯曲高度大于引脚厚度。
5.2.1.7翘高:元件端与PCB间距大于0.2mm。
5.2.1.8间距过窄:两个零件间距小于0.38mm。
5.2.1.9元件散乱:因撞板或人为摸件等引起PCB板面元件散乱。
5.2.1.10多件:依据BOM和ECN不应贴元件的位置而贴装的元件。
5.2.1.20少锡:电阻,电容类焊锡爬坡高度小于零件厚度的1/3;二极管类焊锡爬坡高度小于零件直径的1/4 。
5.2.1.21残留松香:焊接面不光亮,表面有一层黄色松香。
5.2.1.22塞孔:PCB孔内有异物塞住。
5.2.1.23底板起泡:指PCB防焊油层鼓起。
5.2.1.24底板变形:回流焊后PCB不平,PCB变形度在90MM长度上的翘曲>1.5mm。
0603三极管、二极管横向、纵向<1.2kgf;
0805三极管、二极管横向、纵向<1.5kgf;
IC小型必须<2.5kgf,大型<3.0kgf。
5.2.2.6元件浮高:元件底部与PCB板的缝隙大于0.2mm。
5.2.2.7IC溢胶:PCB正面正对光源成45度与90度可见IC脚有红胶。
5.2.2.8 其它参考锡膏板(1)-(13),(23)-(28)。
5.2.2.9 若有特殊规定参照客户要求。
5.2.2.10 以下检验标准(仅供参考),当与以上检验标准发生冲突时,还是以以上检验标准为准。
一、零件组装标准:芯片状零件之对准度
①、芯片状零件之对准度(组件X方向)
②、零件组装标准:芯片状零件之对准度(组件Y方向)
3.3 SMT炉后外观检查员负责按本标准对SMT所生产之产品进行全检工作。
3.4 SMT维修员负责按本标准对已下线不良板的维修工作。
4.相 关 文 件
4.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2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程序》
4.3 《产品防护控制程序》
4.4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4.5 《SMT成品抽样检验标准》
5.2.1.25开路:PCB线路断开。
5.2.1.26起铜皮:PCB焊盘翘起或松脱。
5.2.1.27板面不洁:PCB板面有其它异物或污迹。
5.2.1.28字迹模糊:有标识元件表面丝印模糊不清,不能确定其型号或相应参数。
5.2.2胶水板
5.2.2.1溢胶:红胶量过大,贴片后红胶溢到焊点处。
5.2.2.2少胶:红胶量过小,贴片后元件推拉力不够。
4.6参考《IPC-A-610C》
5. 程 序
5.1 SMT炉后外观检查员、维修员、IPQC、 QA要统一遵循以下检验标准。
5.2外观检验标准:
凡,需 处 理。
5.2.1锡 膏 板
5.2.1.1偏位:元件上下偏离焊盘的部分大于元件宽度(或直径、引脚宽度)的1/4;
1.目 的
1.1为保证本司SMT生产之成品的外观满足客户品质要求,特制定本检验标准。
2. 范 围
2.1适应于本司SMT所有成品焊接质量的外观检验。
3. 职 责
3.1 SMT QA 负责按本标准/《SMT成品抽样检验标准》对SMT所生产之成品进行抽样检验
3.2 SMT IPQC负责按本标准对SMT所生产之成品进行监控。
5.2.1.15空焊:元件端或引脚与PCB焊点未通过焊锡连接或焊接不牢。
5.2.1.16锡珠:在PCB焊点以外的其它位置有大于0.10mm的锡球
5.2.1.17锡尖:锡点拉尖长度突起锡点表面的0.5mm。
5.2.1.18冷焊:焊点处锡膏过炉后不熔化或焊点灰暗。
5.2.1.19多锡:锡点厚度高出零件表面的0.55mm。
5.2.1.12错件:贴装元件编号、名称、数值、规格、误差、颜色等与BOM和ECN不符。
5.2.1.13反向:有极性元件(二极管,极性电容,IC等)其贴装方向与PCB丝印方向要求不符。
5.2.1.14短路:不同位两焊点或两引脚间连锡、碰脚。
元件左右偏离焊盘内侧的部分小于元件长度(引脚平脚)的1/4;
元件斜偏出焊盘的部分大于元件宽度(或直径、引脚宽度)的1/4。
5.2.1.2损伤:元件本体有缺边,缺角和破损等。
5.2.1.3翻面:元件有标识一面贴于PCB面。
5.2.1.4脱离铜箔:元件一端连于相应焊点,元件与PCB成一角度,或脱离另一焊盘。
5.2.2.3胶偏:红胶点完全偏出元件贴装范围。
5.2.2.4红胶不凝:过回流焊后红胶不硬化。
5.2.2.5推拉力不够是指:
0603矩型片式元件推拉力横向<1.5kgf,纵向<1.7kgf;
0805矩型片式元件推拉力横向<1.6kgf,纵向<1.8kgf;
1206矩型片式元件推拉力横向<1.6kgf,纵向<1.8kgf;
5.2.1.5侧立:元件侧立于PCB相应焊点上。
5.2.1.6脚翘:元件引脚未贴紧PCB,或引脚弯曲高度大于引脚厚度。
5.2.1.7翘高:元件端与PCB间距大于0.2mm。
5.2.1.8间距过窄:两个零件间距小于0.38mm。
5.2.1.9元件散乱:因撞板或人为摸件等引起PCB板面元件散乱。
5.2.1.10多件:依据BOM和ECN不应贴元件的位置而贴装的元件。
5.2.1.20少锡:电阻,电容类焊锡爬坡高度小于零件厚度的1/3;二极管类焊锡爬坡高度小于零件直径的1/4 。
5.2.1.21残留松香:焊接面不光亮,表面有一层黄色松香。
5.2.1.22塞孔:PCB孔内有异物塞住。
5.2.1.23底板起泡:指PCB防焊油层鼓起。
5.2.1.24底板变形:回流焊后PCB不平,PCB变形度在90MM长度上的翘曲>1.5mm。
0603三极管、二极管横向、纵向<1.2kgf;
0805三极管、二极管横向、纵向<1.5kgf;
IC小型必须<2.5kgf,大型<3.0kgf。
5.2.2.6元件浮高:元件底部与PCB板的缝隙大于0.2mm。
5.2.2.7IC溢胶:PCB正面正对光源成45度与90度可见IC脚有红胶。
5.2.2.8 其它参考锡膏板(1)-(13),(23)-(28)。
5.2.2.9 若有特殊规定参照客户要求。
5.2.2.10 以下检验标准(仅供参考),当与以上检验标准发生冲突时,还是以以上检验标准为准。
一、零件组装标准:芯片状零件之对准度
①、芯片状零件之对准度(组件X方向)
②、零件组装标准:芯片状零件之对准度(组件Y方向)
3.3 SMT炉后外观检查员负责按本标准对SMT所生产之产品进行全检工作。
3.4 SMT维修员负责按本标准对已下线不良板的维修工作。
4.相 关 文 件
4.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2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程序》
4.3 《产品防护控制程序》
4.4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4.5 《SMT成品抽样检验标准》
5.2.1.25开路:PCB线路断开。
5.2.1.26起铜皮:PCB焊盘翘起或松脱。
5.2.1.27板面不洁:PCB板面有其它异物或污迹。
5.2.1.28字迹模糊:有标识元件表面丝印模糊不清,不能确定其型号或相应参数。
5.2.2胶水板
5.2.2.1溢胶:红胶量过大,贴片后红胶溢到焊点处。
5.2.2.2少胶:红胶量过小,贴片后元件推拉力不够。
4.6参考《IPC-A-610C》
5. 程 序
5.1 SMT炉后外观检查员、维修员、IPQC、 QA要统一遵循以下检验标准。
5.2外观检验标准:
凡,需 处 理。
5.2.1锡 膏 板
5.2.1.1偏位:元件上下偏离焊盘的部分大于元件宽度(或直径、引脚宽度)的1/4;
1.目 的
1.1为保证本司SMT生产之成品的外观满足客户品质要求,特制定本检验标准。
2. 范 围
2.1适应于本司SMT所有成品焊接质量的外观检验。
3. 职 责
3.1 SMT QA 负责按本标准/《SMT成品抽样检验标准》对SMT所生产之成品进行抽样检验
3.2 SMT IPQC负责按本标准对SMT所生产之成品进行监控。
5.2.1.15空焊:元件端或引脚与PCB焊点未通过焊锡连接或焊接不牢。
5.2.1.16锡珠:在PCB焊点以外的其它位置有大于0.10mm的锡球
5.2.1.17锡尖:锡点拉尖长度突起锡点表面的0.5mm。
5.2.1.18冷焊:焊点处锡膏过炉后不熔化或焊点灰暗。
5.2.1.19多锡:锡点厚度高出零件表面的0.5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