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课堂实录

《认识人民币》课堂实录
《认识人民币》课堂实录

《认识人民币》课堂实录

《认识人民币》课堂实录

六道河学区陡子峪小学申小丽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猜个谜,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物都要用到它

生:钱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位新朋友,大家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师:(出示幻灯片)小红在干什么?

生:在买本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了桌子上放着本子,上面写着字

师:你观察很仔细,我们再来看看小明在干什么?

生:小刚在买票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看到上面写着碰碰船

师:你很聪明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刚在做什么?

生:小刚在买报纸

师:你很细心,我们再看看小美在干什么?

生:小美在数钱

师:同学们,刚才这四名同学都用到了什么?

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古代论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 文章以叙事起笔,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文章分两个层次叙述“嗜学”的情形:幼时读书之难和成年后求教之难。在写求学之难时,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吃粗糙食物,穿破烂衣服,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内心的充实、意志的坚强,让作者忘记了生活的艰苦,让他专注于学习,终于有所成就。接着,作者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生活衣食无忧,书籍应有尽有,老师近在左右,比起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苦来,不可同日而语。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如果还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如果不是天资太差,那多半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了。行文至此,终于托出了“劝学”的主旨。 全文叙事雍容,议论闲雅,多用对比手法说明道理,语言质朴,词气畅和,值得中学生阅读鉴赏。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均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求学的经历,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话题。作者在艰难的学习条件下,却沉浸于学习之乐中,他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一定

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业精于勤,学成于专,要想学有所成,需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无形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认识,有反思。本文的语言质朴,词气畅和,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言基础,在教学中,反复诵读,自然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对于“劝学”的主旨,业精于勤,学成于专,这样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能够借助课下注释、文言文工具书及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二)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层次,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三)通过文中宋濂、马生、诸生的人物对比,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 四、教学难点: 通过文中宋濂、马生、诸生的人物对比,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文言文作业本上四行对译(抄写一行原文,空三行,结合课下注释,完成重点词语的解释对应标注,课上再行补充其它字词解释及相关译文),完成本课的预习作业。

幼儿园教案 《认识人民币》

大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其颜色、图案、种类及用途;能熟练、准确地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学会简单使用人民币,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等。 3、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通过活动对幼儿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00元、50元、20元、10元等八种不同面值的纸币和1元、1角的硬币,了解它们的颜色、图案。 2、难点:练习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家乡特产,。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幼儿人民币学具若干套、压岁包一个。 五、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安静律动《请你像我这样做》。 2、谈话,揭题。 (师出示压岁包)小朋友们,请猜一猜这是什么?我们再来一起看看里面有什么?这么多的钱、钞票,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人民币”。 3、了解人民币的用途,并引导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人民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什么情况下用到它?你能说出它们是多少吗? 师小结:看数字可以判断人民币的面值,其实在我的数学奇妙屋里还有很多的方法,快跟我来一起看看吧! 4、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其颜色、图案及种类。 ①、认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正面、背面图案、颜色及数字。 100 元红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人民大会堂 50 元绿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布达拉宫 20 元棕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桂林山水

10 元蓝黑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长江三峡 5 元紫色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泰山 1 元橄榄绿正面:国徽毛主席头像 背面:西湖 5 角紫色正面:国徽苗族壮族人物头像 背面:国徽 1 角棕色正面:高山族满族人物头像 背面:国徽 ②、了解人民币的种类。 长方形,像纸张一样的人民币叫纸币;圆圆的、硬硬的、金属材料做成的叫硬币。 ③、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 5、游戏:看谁说得快又准。 师手里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从中随便抽出一张,让幼儿快速、准确地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送东阳马生序(精品获奖公开课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庐山路小学王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二10角,1角 =10 分。 2 .通过猜钱和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类物品若干(标上不同的价格)。 每组一个钱篮(内装1 角、2 角、5 角、1 元面值的人民币)。生准备-5 元至一 分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猜猜他是谁》 二、情景引入,揭示和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看学生照片,引出买东西要用到“钱” ,钱在中国还叫“人民币” ,板书课题,生读课 题。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一)、认识人民币 1 、学生全班交流:孩子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啊?通过交流,使全班孩子对人民币有一个 初步的认识:钱上有图案、颜色、花纹 2、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人民币上有“国徽” ,对孩子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用钱的教育。

3、猜猜我手上的人民币是多少钱?老师带着孩子逐步认识人民币上颜色、中国人民银行、数字、汉 字,从而体会到认识人民币要找到主要特征。 4、按照上面的方法依次认识:5 元、2 元、一元、5 角、1 角、5 分、2 分、1 分、6 角、8 元、 一元5 角。在认识2 元时,看它的的背面,了解如果从人民币的背面来看,该怎么看?并对2 元和2 角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上不是有2 就是2 元。认识6角和8 元时,让孩子对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得到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并对人民币按照质地不同分为“纸币”和“硬币” 。 5、认识盲文 (二)、买橡皮擦,学习“元” 、“角”、“分” 1、出示橡皮擦和橡皮擦的标价签,认识商品的标价签,看得懂标价签的信息,知道商品 卖多少钱。 2、小组活动: (1)请组长一张一张地拿出来,带着大家认识这些人民币。 (2)然后小组内商量:要买这个一元钱的橡皮擦,应该怎样付钱?关键是,怎么让你们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拿到合适的钱。 3、学生汇报,老师把4 种卖法都贴在黑板上。 (1 )用1 元钱 (2 )5 个2 角 (3 )2 个5 角 (4 )10 个一角提问:他用的是一元钱买到橡皮擦的,但那三个小朋友用的是10 角钱,为什么也能 买到 了这个一元钱的橡皮擦?从而使孩子认识到一元=10 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观察老师一元钱的拿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征。 3.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一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4.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二)课前预习: 1.给加点词注音: 嗜.()砚.()叩.()问叱咄 ..()() 俟.()皲.()裂媵.()人衾.()烨.()然 缊.()袍容臭.()负箧.()曳屣 ..()() 2.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来源:学科网ZXXK]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三)课内导学: 1.导入:同学们,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作家、文体: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约,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与他同时代的人推许他“当

送东阳马生序 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目标预设】 1.通过变换角色体验等形式,感受宋濂的苦乐观 2.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学构思: 这篇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通篇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词句理解到内容理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充分体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语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的理念,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2.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质疑法 3.课型:教读课 4.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生:爱迪生。 生:陈景润。 生:囊萤夜读的故事。 生:程门立雪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也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师板书题目及作者,并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生读: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著作收入《宋学士文集》。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词比较多,请看屏幕,你会读吗?嗜学 shì叩问 kòu 叱ūn至舍 shè僵劲 jìng 媵人 yìng 烨然 yè皆被绮绣pī俟其欣悦 sì以衾拥覆qīn缊袍敝衣yùèxǐ右备容臭 xiù (一生读,教师纠正,后齐读两遍。) 二、读通文意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知识分享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教法学法:探究法。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认识人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2课时 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过程语方法: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民币,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人民币吗?说一说什么是人民币。人民币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2017湖北教师招聘语文试讲指导:《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2017湖北教师招聘语文试讲指导:《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艰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 a.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三)深入研读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 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认识人民币(1)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的内容。 “认识人民币”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尤其是小数的学习作铺垫。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掌握辨别人民币的基本方法,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 2.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 教学策略: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并且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愉快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分一分、换一换、说一说,以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人民币”、卡片、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东西吗?谁来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 哟,同学们买过的东西可真多!有吃的、有玩的…… 那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 对呀,我们的吃、穿、住、行都要用到钱,所以说钱的用处非常大。 2.介绍人民币。 我们用的钱叫人民币,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的,我们要爱惜它,不能乱折乱画。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好吗? (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请把课题响亮地读一遍。(嗯,读得真好!)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学生买东西的经历,让他们说说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课题,并趁势介绍人民币,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1)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吗?谁来认认?先看这张? (2)说说你是怎么识别这些人民币的?(说得多好,表扬他们) (3)小结:是的。每种人民币上的汉字、数字、颜色、图案都不一样,我们可以从人民币上的汉字、数字、颜色、图案可以识别这些人民币。 2.刚才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现在请看老师出示的人民币,说说共是多少钱。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设计意图:通过认币活动,激发了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心理需求,在动口动手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人民币的不同面额及辨别方法。) (二)对人民币分类。 1.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人民币。接下来,我们给它们进行分类,好吗?(1)先想一想,你想怎样分?

送东阳马生序 优秀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适当补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 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新人教版(2)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温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求学时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文学常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明初文学家。至正二十年(1360)为朱元璋所征召,明开国后为《元史》总裁,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后因其孙宋慎受胡惟庸一案牵连,全家谪徙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有《宋学士文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水平。 4、学习使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水平。 3、资料链接:(1)介绍作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即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2.思考:这个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4.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个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4、从本段最后几句话能够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能够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水准。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五、探究课文: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赠序”和“书序”的文体知识,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反复朗读课文,争取成诵。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所谓序,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一种是赠送别人的,叫赠序。这篇文章属于后者。宋濂年老辞官后,洪武十一年又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马君则是南京国子监的学生,来拜见宋濂,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马生。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学习生字: 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duō) 既加冠(guān)负箧曳屣(qiè)皲裂(jūn)媵人(yìng) 三、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四、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 2、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挂。) 五、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到的汁液。) 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3、尝趋百里外:(古义:跑;今义:离去。) 4、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5、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 7、既加冠:(古义:表示已经成人;今义:帽子。) 8、援疑质理:(古义:引,提出;今义:援助。) 六、教师小结: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内乡县马山二中杨志稳 “三维”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学情预测 1、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序”“致”“质”等与虚词“以”“诸”等。②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模式“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初读——译读——导读——练读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题解——初读——译读课文一、二段 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程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认识人民币教案(1)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具准备: 1、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课件及人民币有关挂图。

2.1角的硬币10个,用胶布粘连在一起;1分的硬币l个,用胶布粘在一起。 3.学生每人一份配套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10十一是( )十 1个十有( )个一 2.一百有( )十十一百有( )个一 3.2个十是() 5个十是( )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板书: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板书:元、角、分)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教学挂图,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2)它是什么模样的? ? 3.教学例2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硬币可以换几个1分硬币?1角=10分 (3)出示10个l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谁知道l0角和l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4)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l题。 2.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1)1张5角饯可以换()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 )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 )张1角钱。 2.填空。 70分=( )角 3元=( )角 8角=( )分 10角=( )元 50角=( )元 20角=( )元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作业设计:相关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全文;2.了解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的手法; 3 .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未有寸功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文题背景 (一)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 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着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着有《宋学士文集》。 (一)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1.易错字 嗜(sh 1)学砚(y d n)逾(y U)约叱(ch i)咄(du o) 负箧(qi仑)曳(y P)屣(i)皲(j m)裂媵(y i ng)人烨(y e )然持汤沃 (w b)灌以衾(q in)拥覆绮(q 7)绣俟(s i )缊(y U n)袍敝衣 2?多音字 容臭(xi u)既加冠(gu m)僵劲(j i ng) 3?通假字 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 被---披“穿” (一)学生自读,梳理文意 1 ?重点字词 致:得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生活经验,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购物,初步认识商品有标价,感知购物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从小懂得要爱护人民币、爱惜人民币,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认识人民币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储蓄罐)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样礼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储蓄罐 师:你们有储蓄罐吗?他有什么作用呢?当你把自己的零花钱慢慢变多的时候,你打算怎样用他们呢?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渗透思想: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生:人名币。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名币 1)、认一认,说一说。

师:小朋友认识人民币吗? 生:认识。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都认识哪些人民币? 生1:我认识1毛,2毛,1块,2块。 生2:我认识5毛,10块,20块,100块,50块。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几毛、几块又叫几角、几元。 生3:我全部都认识。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人民币。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人民币,咱们一起来认一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随机认识样币。 小结:识记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 观察人民币的正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国徽,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人们银行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同时我们小朋友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 师:小朋友学的真快,人民币的国王可有点不服气了,所以他委派我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2)、归纳整理。 师:这么多的人民币小朋友都能认识,真棒!不过,这么多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同学们按规律分一分,把钱摆整齐。(同学先思考再小组互相讨论怎样给人民币分类,然后动手分类。)” 生:我们组是这样整理的,我们把元的人民币放在一起,角的放在一起,分的放在一起。(边说边展示不同的人民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