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的由来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
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声说“我是汉人!!!”。
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
华夏族是个逐步融合化扩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着古藏缅族,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居住着夏族(首都今宝鸡市),晋南关中洛阳一带居住着华族(首都今淮阳县),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袖黄帝东进,战胜华族领袖炎帝,并在今新郑县定都,后来二族将汉江和淮河的领袖蚩尤灭掉,占据整个中原,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建立了联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县,这是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夏族老家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经被藏缅族和吐火罗人占据,遗留在当地的夏族接受异族的殖民统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带的商部落(当时称东夷)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东西部。东夷在血缘上介于华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间,外貌上与华夏族区别不太大,他们的区别主要在文化上,可称为华夏别支。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完全华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灭商中央,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关中和燕国。至于周的说法有两个,一说周部落是华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县,后来迁到关中,经常与藏缅族的羌族和吐火罗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与中原华夏开始有所差别,但作为华夏族在关中的移民,血缘上文化他们仍然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二说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难来到甘肃的苏美尔人。不过有人说苏美尔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两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东夷一支,战国时期也彻底华夏化。楚国(统治阶级是黄帝系祝融氏后代,国民则属于蚩尤后代)与华夏族则有浓厚的血缘亲属关系,但文明落后(与东夷相似),不过也于战国时期完全华夏化。
秦灭六国,华夏族与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将大量华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后来的匈奴、西部鲜卑的国民中都很多华夏族血缘者。
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据史料记载,东汉全国有7200万人口,后因战乱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即2400万,三国末期人口为2500万;曹魏、吴、汉休战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西晋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
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敦煌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后来30万羯人被冉闵基本杀绝;40万氐族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被西燕和后秦消灭,苻丕被后燕灭,苻登为西秦灭。西秦又被匈奴胡夏灭,后秦被东晋灭,胡夏被吐谷浑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战中被北魏、高云-冯跋、东晋消灭。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由于在秦燕争雄的间隙,民间汉人恢复增长,368-407年的汉族人口全国恢复到3000万,东晋人口有1500万,所以北方民间汉族人有1500万。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2000万,北朝汉族2350万,混血儿400万,鲜卑杂胡490万。由于尔朱荣之乱而被屠杀的鲜卑羯和534年开始的东西鲜卑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由于周齐拒绝汉化,所以鲜卑族很少溶入汉族人血液,最后以大部分自相残杀同归于尽和小部分溶入汉族而结束了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由于胡人以打仗为职业,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尔朱羯族被斛斯椿杀光,侯莫陈悦又杀一遍,鲜卑族所剩无几)以至于西魏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民间补充兵源,搞府兵,用当地汉族豪强带兵。八柱国中只有宇文泰和元欣是鲜卑族,其它的李弼(李陵后裔)、李虎、李远,赵贵,杨忠,王雄都是汉人。总的来说北朝后期胡将大大减少,汉族大将先后涌现,如西魏大将韦孝宽、杨忠的爸爸武川镇司马杨元寿、辽东汉族高欢、秦琼的爸爸北齐大将秦彝等等。从此,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到了隋朝初年,关中、山西一带由于胡人战死,民间汉族增长和外地汉族重新回归,汉族已经占压倒优势。到公元581年,中国人口剩下4430万,其中南朝1800万,北朝汉族2000万,混血儿300万,鲜卑杂胡330万。所以隋唐北方汉族血统大概为(2000+150)/2630=82%。
说一下南朝汉族,在秦岭淮河和扬州-镇江-溧阳-宣州-黄山-九江-武汉-常德-怀化-百色一线之间,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比如楚国在战国时期完全华夏化,四川被秦国占领后也逐步华夏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还有南京一带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中原南迁的汉族移民逐渐超过了超过了当地吴蛮。(云南汉族最初是明朝穆英率领下的南京移民,后来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大量四川汉人涌入)所以这一区域汉族血统有90%,超过了北方汉族。
至于苏南-浙江-江西-湖南则最多有60%的汉族血统,所以吴语、赣语、湘语难懂。上海-苏南自泰伯入苏州以来就是华夏族-吴蛮杂处,后来北方战乱南逃至此的汉族人逐渐增多,超过了当地吴蛮。浙江以前属于越国,后来被华夏化的楚国灭掉,越人南溃,汉族涌入与山越(不属于百越而属于苗瑶语系的民族,畲族的祖先)杂居。湖南、江西则是汉族与大量武陵蛮(苗瑶族的祖先)、少量云梦闽越族杂居。不过咱们说句题外话,在血缘上和体表特征上南蛮比百越更接近汉族,这也是闽粤汉族与其他汉族显著不同的根据。
闽粤则可能有大量的百越族血统。福建人无疑具有闽越族血统,虽然汉武帝灭闽越后很多闽越土著和贵族被强制迁移到江淮和云梦,但是当时的汉族人仍然少于闽越族土著;直到后来大量固始汉族南迁,汉族才与土著人口相等。所以福建人的汉族血统充其量不超过60%,这注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征。而两广可能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统,这一点从他们跟越南人相似可以看的出来。两广至多有50%的汉族血统。粤语、壮语、闽南话-闽北话难懂,可见一斑。
金建国初期女真族有60万人口,后来入主中原的女真族有40万人,而金国治下的汉族人有4300万。金灭亡后,汉族人怀着对金人满腔仇恨,将残留在华北的女真人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很难想象当时对女真恨之入骨的汉族杀之惟恐不及,居然会跟女真通婚!!!
蒙古帝国全国蒙古族人口不到150万,散布于亚欧大陆,而进入中原地区不会超过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