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与_论语_翻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名人档案·mingre nda ng'a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 1898 年将中国儒家
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 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 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
辜鸿铭与《论语》翻译
□ 李冰梅
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 60 多个《论语》英译本
《大学》(未 意。”在他看来,理雅各在刚刚开始翻译之初,
人把眼光投向了西方,想要从西学中找到救 源和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欧洲人的文化 鸿铭将该译本英文名定为《孔子言论:一本引
世良方,于是国人大兴洋务、倡导西学。林纾、 完全不相干,因而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具 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来解说的新的特
严复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 有要克服不了解原始观念和概念群的一切不 别的翻译》。他在翻译中借用歌德、卡莱尔、爱
董 必
潮流高涨,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对政治 兴味非常亢进”,法政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 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2]369,因此董必 武选择了学习法律,并考入东京都神田区私
育与国家命运密切联系的真知灼见,在董必 武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在办学宗旨中倡导教育为革命服务 1.创办江汉公学,培养革命烈军属子弟。
织策动军队的反袁活动。
学,推张祝南(字肖鹄,号峭谷,湖北鄂州人)
思 思想的研究虽然有所触及,但从 莉
从日本乘船一到上海,董必武立刻就感 为校长,教职员大多数是两湖师范的毕业生。
宏观层面展开研究者居多,而从 受到了白色恐怖的紧张气氛。原来,他们的行 由于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校监、教习之待遇仅
想
微观层面展开探讨者较为鲜见。 动早已在中日两国政府布置的密探的盯梢和 以供伙食或伕马费[5]16。
的”[2]7。他认为理雅各等传教士们歪曲了儒家
经历的真驳
经典的原意,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
与前提。辜鸿铭祖籍福建同安,1857 年出生
《论语》的译介活动是伴随着西方传教士 对中国产生偏见。为了还原中国儒家经典的
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1867 年 进入中国的脚步开始的,最早可追溯至 16 世 本来面目,消除理雅各等造成的偏见,他决定
文化穿上了西服革履,打扮成西方人喜欢的 铭)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 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他在当时众多倡导“西学
模样,他的翻译是“以西释中”。王国维曾对辜 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 东传”的士人中独树一帜,在民族主义、文化
氏所译《中庸》译本潜心研究,并写下《书辜汤 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 保守主义思想指导下执著于宣扬“儒学救西
的科学、技术、人文书籍,中国当时出现了极 便”。他认为,翻译《论语》这样内涵丰富的中 默生、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等西方著名作家和
强的“西学东传”态势。然而,在西方游学多年 国文化经典,译者不仅有必要以中国民族的 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段落,因为这样可以
之后,辜鸿铭对西方的期待并不高,他认为, 概念和思想武装自己,还必须找到它们在欧 “通过唤起业已熟悉的思路,这些注释或许可
被英国人布朗夫妇收为义子,并随其赴欧洲 纪末。1594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从中国返 以自己对儒家经义的把握和对西方语言文化
游学,获 13 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拉 回后出版了《四书》拉丁文译本,因担心儒家 的精熟来翻译儒家经典,希望那些有教养、有
丁、希腊、马来语等九种语言,是一位语言天 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相悖,这个译本没有像其 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读过他的翻译之后,能
念 亲眼目睹国内局势的急剧变 移”,坚信“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希望政 主革命知识分子的密切联系,积累了办学经 化,年轻的董必武深感痛苦和彷徨, 府将教育“与钱谷刑名平视之”[4]73。他还表示, 验,为“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的提出以及
研 更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他认为,革 命失败的原因是缺乏懂得革命而又
究 有能力的人才。在经过反复思考之 后,董必武决定从我做起“,为了未
要以谋民族和个人幸福“为心”,采取“我尽所 以善之”的态度,下定“做得一分是一分”的决 心,为重新改造中国而奋斗。
在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之际,董必武
其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筹办私立武汉中学,培养大批革命人
才。1919 年 3 月,董必武在上海主持湖北善 后公会期间,结识了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
中的一个转折点。两人晤谈后,辜鸿铭决心回 正的翻译,只是拉丁文版本的英文概要。真正 士翻译,尤其是理雅各翻译的挑战。
祖国效力,于是辞去殖民政府职位回到槟榔 的《论语》英文翻译是 1809 年传教士马希曼
三、辜鸿铭民族主义思想对其翻译的影响
屿,开始补习汉语、留辫子。1885 年辜鸿铭回 的节译本《孔子著作》。此后,越来越多的来华
武 教 育李
□
目前,学界关于董必武教育
立日本大学法律科学习,一边攻读法律专业, 中华民国成立后,目睹国内局势急剧变化,年
一边继续探寻中国革命发展的新途径。同年 轻的董必武深感苦闷和痛心。为了推动革命
7 月,董必武加入中华革命党。翌年 6 月,受 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让烈军属子弟接受教育,
孙中山的派遣,董必武与张国恩回国,准备组 董必武与好友张国恩共同发起创办了江汉公
才。1880 年回到槟榔屿后,随即到新加坡海 他拉丁文译本一样,快速地被译成其他欧洲 够反思和修正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改
峡殖民政府供职。1882 年与清末著名的外交 语言。一个世纪后的 1691 年,第一个《论语》 变他们对于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
家、语言学家马建忠的会面成为辜鸿铭一生 英文本出现,它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上是真 间关系的态度。辜鸿铭翻译《论语》是对传教
生英译〈中庸〉后》一文。文中指出辜氏英译儒 学的注入。他事实上扮演了东方观念与西方 论”,并将其思想付诸于其儒经英译和西传的
经有两大弊端:一是为求经义贯穿统一,以空 观念的电镀匠。他的《孔子的言论》,饰以歌 活动中,成为近代中国“东学西传”的先驱。辜
虚、语意甚广的名词来阐释儒家基本概念;另 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 鸿铭作为我国近代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学者和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董必武提出 监视之中。在这些密探和盯梢者中,有不少人
创办江汉公学是董必武兴办教育的第
的 的“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这一理 是受收买的原“革命党人”,也有“退伍军人、 一次伟大尝试,也是他将民主革命教育思想
核 念为切入点,力求从微观层面对董 地痞流氓、绅士、妓女”等[3]54。险恶的政治环境 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举措。虽然当时办学条 必武建党前后的教育思想展开研究 和密探的人员构成,使董必武思考的救国之 件十分艰苦,师资力量和学生来源也非常有
辜鸿铭翻译儒家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
国,入清政府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任职。他一 传教士加入了翻译《论语》的行列。1828 年柯 他儒家文化救西的思想。他在《中庸》译本前
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潜心研读国学。 大卫翻译的《四书》在马六甲出版,1835 年殷 言中说“: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旧有的秩序
他的国学积累为其日后翻译和阐释儒经打下 铎泽将《论语》翻译成《孔子伦理》,1855 年巴 正在消失,他们迎接一个新知识、新文明进入
后,董必武辞别亲人,于 1914 年 1 月随张国 策”的提出,以及指出政府应将教育“与钱谷 中,董必武逐渐认识了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
恩、张谐英负笈东瀛。由于此时国内正值民主 刑名平视之”的主张,充分体现了董必武对教 克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十月革命
……………………………………………………………………………………………………………………………………………………… 鸿铭的翻译持否定态度,谴责他让中国传统 基督教徒》一书中又加以明确评价“:他(辜鸿 晚清中国文化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背景下有
西方文明已经走向没落,社会流弊频现。既然 洲语言中的对应物。而对于这些传教士翻译 以吸引那些了解这些作家的读者”[3]12。该译本
西方思想难以自救,何以救中?强烈的民族意 家来说,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辜鸿铭在《论 是由当时驻上海的英国别发洋行出版,出版
识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令辜鸿铭拿起 语》译本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批评理雅各说: 后立即销往世界各地,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了扎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辜鸿铭在此结识了 纳德翻译成《孔子道德之说》。第一个具有广 中国的时代。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旧有的秩
一大批聚集在张之洞幕府中的文人名士,如 泛影响的英文译本是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 序能够消失,因为我感觉到事务的秩序,即中
沈曾植、梁敦彦、梁鼎芬、赵凤昌等。这些人都 《孔子论语》,收入 1861 年出版的《中国经典》 华文明和中国社会秩序是一种道德文明和真
是名噪一时的大学问家,对辜鸿铭“精通西学 第一卷。理雅各的译本多年来在西方汉学界 正的社会秩序,因此它不可能从本质上消
而又极端保守”的文化心理及其“道固在是, 一直被推崇为标准译本,影响极大。《论语》最 失。”尽管辜鸿铭也痛恨当时中国社会的现
不待旁求”[1]211 思想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 初 200 多年的英译史一直是由传教士书写, 实,贫穷、饥荒、动乱,但是他说看中国“要看
译笔,以西方文字为武器,利用自己中西兼通 “任何一位即使不太了解中国语言的人,翻开 但国内对辜鸿铭儒经英译策略的评价出现两
的特长,着手翻译儒学经典《论语》、《中庸》、 理雅各博士的译本都会发现其翻译不尽如人 个极端:一种是以王国维、胡适为代表,对辜
兰台世界 2012·3 月上旬 13
M ingre nda ng'a n·名人档案
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 如《中国札记》、《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中国 的译文中读出的是中国知识阶层和道德观
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 人的精神》等,抨击西方列强,阐述中华民族 念就像他们的衣着和外貌一样是“稀奇古怪
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道德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
来,我需要充实更多的知识”[1]13。在得知孙中 与友人敞开心扉倾诉对时局、革命道路和革 汉俊。李汉俊把带来的日文版马克思主义和
山、居正、詹大悲、潘怡如等人正在日本东京 命方法的政论,表现了一位革命党人坚定的 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借给董必武等人阅读。
重新聚集革命力量以开展革命活动的消息 革命信念和革命意志“。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 在与李汉俊等人的交流和自己的研读体会
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
能出版)。此 仅有“粗浅的文学训练”,其“文学批评洞见及
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外,他还撰 文学理解”不过是“书本上僵死的知识”,有些
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
写 了 系 列 学识背景的人读理雅各的译本可以加入自
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
英 文 著 作 己的理解,但对于普通的英语读者从理雅各
心 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在革命活动中坚信“教育确
理 为救亡之第一策”
路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在与张国恩联名给友 人姚汝婴的长信中写道“,吾国普通社会知识 之幼稚诚无可为讳”“,人民良楛,以官吏为转
限,但是在江汉公学存续的近两年时间里,董 必武始终坚持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以江 汉公学为基地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加强与民
响。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 他们将儒家思想当成“儒教”,以基督教为参 其本质、其道德的一面”,而不仅仅从表面上
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 照来翻译、阐释《论语》。辜鸿铭注意到西方传 看。他认为中国孔孟哲学包含着可以治疗中
国联军侵华战争交织构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失 教士在审视中国历史及文化时所持的居高临 国以及西方现代化社会弊病的良方,他的《中
衡的大背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积贫积弱, 下的态度,批评他们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忍受 庸》译本的书名凸显了他对“普遍秩序”的期
民族尊严受到了空前打击,中国社会处在一 的优越感来研究和认识中国。辜鸿铭指出,中 待:《生活导向,或孔子的普遍秩序》。为了引
个急需变革的时期。面对困境中的中国,许多 国文明不同于欧洲文明,中国人的“文明之起 起西方人对他翻译的《论语》的更多关注,辜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 1898 年将中国儒家
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 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 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
辜鸿铭与《论语》翻译
□ 李冰梅
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 60 多个《论语》英译本
《大学》(未 意。”在他看来,理雅各在刚刚开始翻译之初,
人把眼光投向了西方,想要从西学中找到救 源和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欧洲人的文化 鸿铭将该译本英文名定为《孔子言论:一本引
世良方,于是国人大兴洋务、倡导西学。林纾、 完全不相干,因而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具 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来解说的新的特
严复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 有要克服不了解原始观念和概念群的一切不 别的翻译》。他在翻译中借用歌德、卡莱尔、爱
董 必
潮流高涨,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对政治 兴味非常亢进”,法政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 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2]369,因此董必 武选择了学习法律,并考入东京都神田区私
育与国家命运密切联系的真知灼见,在董必 武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在办学宗旨中倡导教育为革命服务 1.创办江汉公学,培养革命烈军属子弟。
织策动军队的反袁活动。
学,推张祝南(字肖鹄,号峭谷,湖北鄂州人)
思 思想的研究虽然有所触及,但从 莉
从日本乘船一到上海,董必武立刻就感 为校长,教职员大多数是两湖师范的毕业生。
宏观层面展开研究者居多,而从 受到了白色恐怖的紧张气氛。原来,他们的行 由于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校监、教习之待遇仅
想
微观层面展开探讨者较为鲜见。 动早已在中日两国政府布置的密探的盯梢和 以供伙食或伕马费[5]16。
的”[2]7。他认为理雅各等传教士们歪曲了儒家
经历的真驳
经典的原意,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
与前提。辜鸿铭祖籍福建同安,1857 年出生
《论语》的译介活动是伴随着西方传教士 对中国产生偏见。为了还原中国儒家经典的
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1867 年 进入中国的脚步开始的,最早可追溯至 16 世 本来面目,消除理雅各等造成的偏见,他决定
文化穿上了西服革履,打扮成西方人喜欢的 铭)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 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他在当时众多倡导“西学
模样,他的翻译是“以西释中”。王国维曾对辜 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 东传”的士人中独树一帜,在民族主义、文化
氏所译《中庸》译本潜心研究,并写下《书辜汤 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 保守主义思想指导下执著于宣扬“儒学救西
的科学、技术、人文书籍,中国当时出现了极 便”。他认为,翻译《论语》这样内涵丰富的中 默生、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等西方著名作家和
强的“西学东传”态势。然而,在西方游学多年 国文化经典,译者不仅有必要以中国民族的 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段落,因为这样可以
之后,辜鸿铭对西方的期待并不高,他认为, 概念和思想武装自己,还必须找到它们在欧 “通过唤起业已熟悉的思路,这些注释或许可
被英国人布朗夫妇收为义子,并随其赴欧洲 纪末。1594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从中国返 以自己对儒家经义的把握和对西方语言文化
游学,获 13 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拉 回后出版了《四书》拉丁文译本,因担心儒家 的精熟来翻译儒家经典,希望那些有教养、有
丁、希腊、马来语等九种语言,是一位语言天 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相悖,这个译本没有像其 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读过他的翻译之后,能
念 亲眼目睹国内局势的急剧变 移”,坚信“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希望政 主革命知识分子的密切联系,积累了办学经 化,年轻的董必武深感痛苦和彷徨, 府将教育“与钱谷刑名平视之”[4]73。他还表示, 验,为“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的提出以及
研 更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他认为,革 命失败的原因是缺乏懂得革命而又
究 有能力的人才。在经过反复思考之 后,董必武决定从我做起“,为了未
要以谋民族和个人幸福“为心”,采取“我尽所 以善之”的态度,下定“做得一分是一分”的决 心,为重新改造中国而奋斗。
在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之际,董必武
其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筹办私立武汉中学,培养大批革命人
才。1919 年 3 月,董必武在上海主持湖北善 后公会期间,结识了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
中的一个转折点。两人晤谈后,辜鸿铭决心回 正的翻译,只是拉丁文版本的英文概要。真正 士翻译,尤其是理雅各翻译的挑战。
祖国效力,于是辞去殖民政府职位回到槟榔 的《论语》英文翻译是 1809 年传教士马希曼
三、辜鸿铭民族主义思想对其翻译的影响
屿,开始补习汉语、留辫子。1885 年辜鸿铭回 的节译本《孔子著作》。此后,越来越多的来华
武 教 育李
□
目前,学界关于董必武教育
立日本大学法律科学习,一边攻读法律专业, 中华民国成立后,目睹国内局势急剧变化,年
一边继续探寻中国革命发展的新途径。同年 轻的董必武深感苦闷和痛心。为了推动革命
7 月,董必武加入中华革命党。翌年 6 月,受 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让烈军属子弟接受教育,
孙中山的派遣,董必武与张国恩回国,准备组 董必武与好友张国恩共同发起创办了江汉公
才。1880 年回到槟榔屿后,随即到新加坡海 他拉丁文译本一样,快速地被译成其他欧洲 够反思和修正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改
峡殖民政府供职。1882 年与清末著名的外交 语言。一个世纪后的 1691 年,第一个《论语》 变他们对于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
家、语言学家马建忠的会面成为辜鸿铭一生 英文本出现,它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上是真 间关系的态度。辜鸿铭翻译《论语》是对传教
生英译〈中庸〉后》一文。文中指出辜氏英译儒 学的注入。他事实上扮演了东方观念与西方 论”,并将其思想付诸于其儒经英译和西传的
经有两大弊端:一是为求经义贯穿统一,以空 观念的电镀匠。他的《孔子的言论》,饰以歌 活动中,成为近代中国“东学西传”的先驱。辜
虚、语意甚广的名词来阐释儒家基本概念;另 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 鸿铭作为我国近代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学者和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董必武提出 监视之中。在这些密探和盯梢者中,有不少人
创办江汉公学是董必武兴办教育的第
的 的“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这一理 是受收买的原“革命党人”,也有“退伍军人、 一次伟大尝试,也是他将民主革命教育思想
核 念为切入点,力求从微观层面对董 地痞流氓、绅士、妓女”等[3]54。险恶的政治环境 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举措。虽然当时办学条 必武建党前后的教育思想展开研究 和密探的人员构成,使董必武思考的救国之 件十分艰苦,师资力量和学生来源也非常有
辜鸿铭翻译儒家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
国,入清政府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任职。他一 传教士加入了翻译《论语》的行列。1828 年柯 他儒家文化救西的思想。他在《中庸》译本前
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潜心研读国学。 大卫翻译的《四书》在马六甲出版,1835 年殷 言中说“: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旧有的秩序
他的国学积累为其日后翻译和阐释儒经打下 铎泽将《论语》翻译成《孔子伦理》,1855 年巴 正在消失,他们迎接一个新知识、新文明进入
后,董必武辞别亲人,于 1914 年 1 月随张国 策”的提出,以及指出政府应将教育“与钱谷 中,董必武逐渐认识了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
恩、张谐英负笈东瀛。由于此时国内正值民主 刑名平视之”的主张,充分体现了董必武对教 克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十月革命
……………………………………………………………………………………………………………………………………………………… 鸿铭的翻译持否定态度,谴责他让中国传统 基督教徒》一书中又加以明确评价“:他(辜鸿 晚清中国文化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背景下有
西方文明已经走向没落,社会流弊频现。既然 洲语言中的对应物。而对于这些传教士翻译 以吸引那些了解这些作家的读者”[3]12。该译本
西方思想难以自救,何以救中?强烈的民族意 家来说,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辜鸿铭在《论 是由当时驻上海的英国别发洋行出版,出版
识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令辜鸿铭拿起 语》译本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批评理雅各说: 后立即销往世界各地,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了扎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辜鸿铭在此结识了 纳德翻译成《孔子道德之说》。第一个具有广 中国的时代。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旧有的秩
一大批聚集在张之洞幕府中的文人名士,如 泛影响的英文译本是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 序能够消失,因为我感觉到事务的秩序,即中
沈曾植、梁敦彦、梁鼎芬、赵凤昌等。这些人都 《孔子论语》,收入 1861 年出版的《中国经典》 华文明和中国社会秩序是一种道德文明和真
是名噪一时的大学问家,对辜鸿铭“精通西学 第一卷。理雅各的译本多年来在西方汉学界 正的社会秩序,因此它不可能从本质上消
而又极端保守”的文化心理及其“道固在是, 一直被推崇为标准译本,影响极大。《论语》最 失。”尽管辜鸿铭也痛恨当时中国社会的现
不待旁求”[1]211 思想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 初 200 多年的英译史一直是由传教士书写, 实,贫穷、饥荒、动乱,但是他说看中国“要看
译笔,以西方文字为武器,利用自己中西兼通 “任何一位即使不太了解中国语言的人,翻开 但国内对辜鸿铭儒经英译策略的评价出现两
的特长,着手翻译儒学经典《论语》、《中庸》、 理雅各博士的译本都会发现其翻译不尽如人 个极端:一种是以王国维、胡适为代表,对辜
兰台世界 2012·3 月上旬 13
M ingre nda ng'a n·名人档案
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 如《中国札记》、《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中国 的译文中读出的是中国知识阶层和道德观
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 人的精神》等,抨击西方列强,阐述中华民族 念就像他们的衣着和外貌一样是“稀奇古怪
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道德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
来,我需要充实更多的知识”[1]13。在得知孙中 与友人敞开心扉倾诉对时局、革命道路和革 汉俊。李汉俊把带来的日文版马克思主义和
山、居正、詹大悲、潘怡如等人正在日本东京 命方法的政论,表现了一位革命党人坚定的 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借给董必武等人阅读。
重新聚集革命力量以开展革命活动的消息 革命信念和革命意志“。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 在与李汉俊等人的交流和自己的研读体会
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
能出版)。此 仅有“粗浅的文学训练”,其“文学批评洞见及
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外,他还撰 文学理解”不过是“书本上僵死的知识”,有些
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
写 了 系 列 学识背景的人读理雅各的译本可以加入自
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
英 文 著 作 己的理解,但对于普通的英语读者从理雅各
心 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在革命活动中坚信“教育确
理 为救亡之第一策”
路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在与张国恩联名给友 人姚汝婴的长信中写道“,吾国普通社会知识 之幼稚诚无可为讳”“,人民良楛,以官吏为转
限,但是在江汉公学存续的近两年时间里,董 必武始终坚持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以江 汉公学为基地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加强与民
响。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 他们将儒家思想当成“儒教”,以基督教为参 其本质、其道德的一面”,而不仅仅从表面上
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 照来翻译、阐释《论语》。辜鸿铭注意到西方传 看。他认为中国孔孟哲学包含着可以治疗中
国联军侵华战争交织构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失 教士在审视中国历史及文化时所持的居高临 国以及西方现代化社会弊病的良方,他的《中
衡的大背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积贫积弱, 下的态度,批评他们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忍受 庸》译本的书名凸显了他对“普遍秩序”的期
民族尊严受到了空前打击,中国社会处在一 的优越感来研究和认识中国。辜鸿铭指出,中 待:《生活导向,或孔子的普遍秩序》。为了引
个急需变革的时期。面对困境中的中国,许多 国文明不同于欧洲文明,中国人的“文明之起 起西方人对他翻译的《论语》的更多关注,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