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类比推理构建生物模拟实验

合理运用类比推理构建生物模拟实验
合理运用类比推理构建生物模拟实验

合理运用类比推理构建生物模拟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研究工作或实验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对象不能或不允许进行实际实验,为了取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制成研究对象的替代物,然后通过在替代物上进行实验,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变化情况,这种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其中实际存在的研究对象叫原型,相应的模拟实验原型制成的替代物叫模型。模拟实验不等同于实际实验,它是依据原型的特点,根据相似性原理,运用类比法,构建实验模型,模型上获得的信息最终还要有效地类比推理到原型上。由此可见,类比推理方法在构建生物模拟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类比”一词,出自逻辑学。它有2层含义:一是比较;二是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是根据2个对象在许多属性上相同,便推导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在中学生物学学习中,运用类比方法,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比较,用类似的事物比拟被说明的概念或理论,给这些陌生抽象的概念、规律赋予间接的直观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化难为易,从而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完整的新概念、新理论。

1模拟实验的特点

模拟实验不同于实际实验,具有2个鲜明特点:

1)模拟实验与一般实际实验不同,参与模拟实验过程的不是研究对象本身,而是与研究对象相似的模型,实验工具只能直接作用于模型而不能作用于原型。

2)模拟实验的模型是原型简化形成的,但又同原型具有某种相似关系,因此可以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去,再通过中间实验和现场实验进一步检验,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2模拟实验的作用

模拟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广泛,作用巨大。

1)针对实验客观上无法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满足人们探求生物学未知领域的需要。

①运用模拟实验,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极为遥远、已经时过境迁的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例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距今已有几十亿年,而且从此不再有自然发生生命现象的可能。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实验室内首次模拟原始地球在雷鸣闪电条件下将原始大气中可能存在的气体,合成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米勒的模拟实验被认为是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

②运用模拟实验,可以使人们针对涉及范围广泛的研究对象,或者存在和发展时间很长的生物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例如,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经历的时期极其漫长,人们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进行实际实验探究它们的过程和原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让学生模拟小鸟在规定时间内从草地上找出不同颜色的虫状橡皮泥,从而探究自然选

择的过程和原理。

针对实验主观上不允许或不易进行的特点,模拟实验可以达到人

们预期的实验效果。

④研究对象在宏观上比较大,实验现象不能或不易显现。例如,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一般较大,改变其中的某一因素观察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是有的实验手段不易操作,实验现象不明显;二是有的实验手段不能操作,否则会造成对生态系统相当大的破坏性。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制作生态瓶模型用于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研究对象取材困难,过程不宜操作,实验现象不甚明显。例如,血型鉴定的实验,对初中生而言,鉴于取血不宜操作,并会造成安全和健康的隐患,以及凝结现象不甚明显的原因,可以选用其他材料代替不同类型的血液和血清进行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

2)当研究对象是人时,不能直接用于实验,运用模拟实验可以保证安全和健康。在苏教版初一生物学下册教材中有许多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教学活动。例如,探究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心脏等器官的危害,在教学中不可能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可用水蚤做模型,代替人做酒精和烟草浸出液的危害实验,模拟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危害的实验。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和健康,又能达到实验目的。

4)模拟实验可以简化实验,提高学生思维等能力。运用模拟实验,可以使实验化繁为简,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用简易的实验操作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加深入了解。同时,模拟实验需要运用类比方法制作模型,它是科学性和假设(定)性的辩证统一体,所以在进行模拟实验探索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能力及假设能力。

鉴于模拟实验在生物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一线广大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实验无法进行的现状,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合理运用类比推理,构建生物模拟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合理运用类比推理,构建生物模拟实验的措施

3.1 依据对象仿真类比,进行模拟实验

根据原型的本质特征,运用类比法,采用时间和空间上放大或缩小了的对象,构建成实验模型将实验现象直观表达出来的实验方法。例如,模拟制作小生态瓶可以用于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找几个空罐头瓶,分别装入相同的适量的泥沙、水、几株水草、一定数量的鱼虾、蟹、贝类等,制作成一个小型生态瓶。这种生态瓶就是一个密闭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以作为天然生态系统的模型。如果选择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时,可以这样设计对照实验:将甲生态瓶置于温度为20~30℃、有光照的环境中,作为对照组;乙生态瓶置于温度为20—30℃、黑暗的环境中,作为实验组。在一定时间内定期观察甲、乙2个生态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从而得出光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3.2依据实验过程类比,进行模拟实验

实际实验过程漫长复杂、不易操作,可以用易于控制、过程简化,又能反应其本质特征的简易实验材料设计的一种模拟实验方法。例如,前面提到的用红、绿2种颜色的虫状橡皮泥“模型”代表生存在绿地

中的昆虫,然后让学生作为鸟的“模型”,在规定的时间内从草地中找回这些虫状橡皮泥,最后统计哪一种颜色的虫状橡皮泥找回的多。通过该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食虫鸟类捕食昆虫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及自然选择的生物学原理和过程。

3.3依据实验现象类比,进行模拟实验

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方便的实验材料,明显的实验现象模拟难操作、难取材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例如,血型鉴定的实验,鉴于取血不宜操作,并会造成安全和健康的隐患,以及凝结现象不甚明显的原因,可以改做为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用豆浆、淀粉液、纯净水分别模拟A型血、B型血、O型血,用豆浆加淀粉液模拟AB型血,用碘液、鲜橙汁分别模拟A型血清、B型血清,然后进行配型实验,这样就很容易操作,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其中,“无沉淀”现象类比为“无凝集”现象,“蓝色或橙色沉淀”现象类比为“有凝集”现象。实验现象见表l。

通过模拟血型鉴定实验,学生既掌握了血型鉴定的原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3.4依据其他知识类比,进行模拟实验

自然科学分科庞杂,生物学只是众多学科之一,对于生物学中

有一些较为抽象的生命生理知识,可以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或比较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类比,构建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可引起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生物学现象和生命过程。例如,学习近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可以利用物理学有关透镜的知识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如图1(a)所示的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移动蜡烛,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并准确标出光屏的位置。换上一个比较厚的凸透镜,这时光屏的像变得模糊,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像,如图1(b)所示。再用另一光屏从原光屏处慢慢向前移动,直到找出一清晰的像,如图1(C)所示。说明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就是眼球的晶状体凸度过大(或人的晶状体前后径过长),人眼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光屏上的像仍不清楚,远处的光线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在凸度较大的凸透镜前给它“戴”上凹透镜(近视眼镜),则烛焰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如图1(d)所示,所以近视缺陷可以通过配戴合适的凹透镜加以矫正。通过此模拟活动,则可非常清楚地探知近视形成原因及佩戴近视眼镜加以矫正的原理。

以上若干措施,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当然,模拟实验不等同于实际实验,模拟实验过程中所运用的实验方法、技术、技能训练与实际实验有较大的差异,学生不能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培养相应的实验技能;根据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其可靠程度需要进一步检验。同时,也要防止滥用模拟实验,忽视实际实验,在探求生物学知识的活动中应提倡尽可能进行实际实验,只有对那些人们在客观或主观上很难直接控制和改变的实验对象,可实施模拟实验。在教学中将实际实验和模拟实验有机结合,方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实验专练:(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实验专练:(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将甲袋子内的小球数量(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数(D:d=1:1)的10倍,之后进行上百次模拟实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袋子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B.该变化脱离了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 C.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 D.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 2、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试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彩球大小、性状、质地、质量等要一致 B.甲、乙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C.每次抓彩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D.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必须放回小桶内 3、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分别同时从甲小桶和乙小桶抓取小球50~100次,统计小球组合为AA的比例为( ) A.1/3 B.1/4 C.1/2 D.1/5 4、假设控制番茄果肉颜色的基因用D、d表示,红色和紫色为一对相对性状,且红色为显性。杂合的红果肉番茄自交获得F1,将F1中表现型为红果肉的番茄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无性状分离 B.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 C.F2红果肉个体中杂合子占2/5 D.在F2中首次出现能稳定遗传的紫果肉个体 5、实验室里,老师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小明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甲桶内的1个D小球丢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丢失一个小球对本实验没有任何影响,继续实验 B.可以去掉乙桶内的一个D小球,确保甲、乙两桶内的小球数量比为1:1,继续实验C.将甲桶内的一个d小球改为D小球,继续实验 D.将甲桶内的一个d小球去掉,继续实验 6、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C.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目必须相同 D.每次抓取的彩球需要放回原来的小桶中并摇匀 7、有位同学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小桶内用球的大小代表显隐性,大球代表D,小球代表d B.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桶重新开始 C.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 D.连续抓取了3次DD组合,应舍去2次,只统计1次 8、以下有关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小桶中的彩球总数可以和乙小桶中的彩球总数不等 B.为表示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同一桶中可用大小不同的彩球进行模拟 C.甲、乙两个小桶必须是透明的,以便于观察桶中所放彩球是否相等 D.为便于统计,抓取的彩球可不放回原桶 9、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袋子中的小球每次被抓取并记录后要放回原袋子摇匀再进行下一次抓取 B.若将乙中小球换成A和a,甲不变,则甲乙袋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 C.若将乙中小球换成A和a,甲不变,则该实验可模拟配子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初中生物模拟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对于在教案一线工作的老师们,可能会有一部分老师对于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模拟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相关模拟实验认识都不是很深,在日常的教案活动中相对于观察实验、探究实验等并不重视,常常为了赶进度忽略它的存在,觉得耽误课堂时间,又不太好管理课堂,不就是让学生动手做手工?或者一起做游戏一样。对学知识没有什么大的帮助。在日常的教案积累中,我也是对初中教材中的模拟实验进行过尝试、改进和逐步探索的过程,今天在这和大家一块来学习,分享我在教案中积累的一点点小经验或者说是小收获吧!也希望在座的老师们也把自己在教案中获得的想法和创新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我校的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我们生物教研组针对我们的学科特征,确立的子课题是:。所以在初中生物的各类实验组内老师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管是探究实验还是观察实验,以至于被老师们经常忽略了的模拟实验,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物素养以及知识的提高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初中生物模拟实验的研究与教案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模拟实验开发与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模拟实验教案不仅仅能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能力,最终使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中学生物课程中模拟实验的运用, 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胆尝试, 也是转变继承性教案思想, 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 培养具有系统思维,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一项有力措施。这项措施必将推动初中、高中生命科学教案改革, 有力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将课本中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及不可能做的实验, 设计成构造模型或者模拟实验,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让学生动手操作, 感悟、体验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历程。 一、模拟实验的定义及特点: 1、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模拟的方法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用模型来代替被研究对象,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验的研究活动。人教版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是这样解释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模拟实验就是利用这些“模拟”的,或者说与研究对象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实验材料,通过开展学生实验的手段,让学生来学习的方法。 2、模拟实验的基本特点 (1)直观性:与直接实验一样,模拟实验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模拟实验还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化成直观的现象进行类比,使人们便于理解和接受。 (2)经济性:模拟实验所使用的模型是原型事物的替代物,我们要求它在某些方面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在多数情形下,对它的线度、强度、制作精度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可以降低要求,使之降低造价。尤其是对于教案,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瓶瓶罐罐,都可以在模拟实验中派上用场。 (3)易控性:控制是实验的灵魂,模拟实验含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少,因此也就更容易被实验者控制,使实验沿着实验者所设计的方向进行。 (4)广泛性:模拟实验是一种间接的类比性实验,无论是宏观天体还是微观粒子,无论是漫长的过程还是短暂的瞬间,都可以转化成模型进行研究。所以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 3.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关系

中文--Call For Papers-ISMSCS-第一届复杂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国际研讨会-

第一届(2013)复杂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国际研讨会征文通知 仿真建模、分析与优化,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管理系统的重要手段,正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本会议的目标,旨在为国内外从事复杂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研究及实践人员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专业的论坛,通过思想碰撞与信息交流,探讨系统仿真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促进相互合作,进而推动仿真建模、分析与优化技术在复杂管理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本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在仿真领域卓有建树的知名学者参加,如美国建模与仿真学会(SCS )主席J. Fowler 教授,美国冬季仿真会议(WSC )主任委员会委员J. Smith 教授,2012年WSC 会务主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Y .J. Son 教授等;以及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广东省系统工程学会推荐的众多专家学者。会议将请各位专家学者就仿真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主题报告,大会还将组织针对性强的分组专题报告与研讨。第一届(2013)复杂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国际研讨会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主办单位: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离散仿真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系统工程学会 深圳大学 承办单位: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赞助单位:深圳本斯集团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深圳 会议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03579655.html,/ismscs13/ 会议时间:2013年6月1日至2日 会议主席:李凤亮教授,深圳大学副校长 大会执行主席: 陈智民教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周泓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光宇教授,广东省系统工程学会 Dr. J. Fowler ,Arizona StateUniv . (USA) Dr. J. Smith ,Auburn Univ . (USA) Dr. Y .J. Son ,Univ . of Arizona (U SA) 学术委员会主席:周泓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术委员会委员: Dr. J. Fowler ,Arizona StateUniv . (USA) Dr. J. Smith ,Auburn Univ . (USA) Dr. Y .J. Son ,Univ . of Arizona (U SA) Dr. P. Ahrweiler, Univ . of Dublin (Ireland) 范文慧教授,清华大学 何世伟教授,北京交通大学 胡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隽志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任佩瑜教授,四川大学 卫军胡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魏新教授,广东工业大学 徐哲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宗昌教授,装甲兵工程学院 张光宇教授,广东工业大学 周明教授,深圳大学 朱一凡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戈鹏副教授,四川大学 刘蕾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龚晓光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潘燕春副教授,深圳大学 赵晗萍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主题:复杂管理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 议题范围(会议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复杂管理系统建模:基于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的方法; 2. 仿真建模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如离散事件仿真、系 统动力学仿真、多智能体仿真、嵌入式仿真等; 3. 仿真技术与工具; 4. 基于仿真的复杂系统优化; 5. 基于仿真的风险决策与分析; 6.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与服务:基于仿真的研 究; 7. 系统仿真与信息系统整合:决策支持与智能化管理; 8. 仿真在复杂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生产制造系统、 供应链与物流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计算机/通讯网络管理系统、医疗服务管理系统、旅游与智慧景区管理系统、作战与综合保障系统,以及循环经济、项目管理、流程再造、工程或技术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等各大领域。 会议出版物:会议拟将录用的论文以光盘形式出版,并申请国际权威检索机构(EI/ISTP )审查收录。 论文投递:论文请用英文撰写,MS W ord 编辑,采用电子投稿方式,投递至大会邮箱ismscs2013@https://www.360docs.net/doc/b03579655.html, ,论文格式规范详见会议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03579655.html,/ismscs13/。 最佳论文奖:大会将评选最佳论文奖(最多3篇),并颁发获奖证书。 重要时间:2013年3月1日,论文扩展摘要或全文(最多6页)投稿截止;2013年4月1日,论文录用与否通知;2013年5月15日,大会注册截止;2013年6月1日-2日,会议召开。 费用:版面费800元(5页内),每超一页加100元;会务费700元每位。版面费和会务费学生减半,详见会议网站。

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题目综合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血液中药物变化量等于该时刻药物进入血液速率与从血液排泄出去的速率之差,得: 由于静脉推注时输入f10=D δ(t) 得: 求解此微分方程,得: 那么,药物血药浓度为: 三、计算题 6.在标准状况下,常人进行一次有效呼吸约吸入500ml 空气,其中氧含量约为21%,二氧化碳含量为0.03%,经过一次气体交换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变为15%,二氧化碳量占20%。 试求:呼出气体容量E V 、耗氧量2Q V 及二氧化碳产生量2CO V 解:呼出气体容量 E V =+-2O I V V 2CO V 其中耗氧量 2Q V =I ICO E ECO V F V F ..22-(其中F.为气体含量百分比) 其中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量很少,在计算中可忽略不计,所以可得二氧化碳产生量为 2CO V =E ECO V V .2 由已知数据代入以上三式得: ? ?? ??=-?=+-=E CO E O CO O E V V V V V V V 2.015.050021.0500222 2 10 1011 )() (f t x k dt t dx +-=??? ??=-=+D x t x k dt t dx )0()() (11011t k De t x 01)(1-=t k e V D t C 011)(-=

可解得: ??? ??===ml V ml v ml V co o E 5.12195.136072 2 (2)(心电正问题)是研究心脏电兴奋在不同的心脏状态下是如何传播及形成体表电位的;(心电逆问题)是指从体表电位分布推断心脏内的电活动进程即求取心电源的分布。 计算题 主动脉模型中,有3个胸主动脉段内含有气囊,故在这三段的建模中,其容积下限设定为该段内气囊的瞬时体积。由于气囊的介入,在这三个胸主动脉段内产生血流等效粘滞阻力和惯性项。那么血流等效粘滞阻力和惯性项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L n =L 0/(+) R n =R 0/[1.333r b +0.667 式中和分别为第n 段主动脉和其内气囊的半径。 L 0和R 0由下式给出 L 0=L* R 0=R* 1、建立模型一般过程为(实验设计)、(模型结构的确定)、(参数估计)、(模型验证)。 2、体温控制系统热交换系统需从热量在体内的(产生)、(传导)、(散出)过程中分析规律。 选择 1、古典生物膜理论建立基础是(A 、D ) A 、扩散 B 、布朗运动 C 、定向运动 D 、漂移 2、LFX 仿真能得到(A 、B 、D )信息。 1、体表点位分布图 B 、12导联心电图C 、心磁D 、心脏兴奋时序图 3、半知模型称为(C ) A 、白箱 B 、黑箱 C 、灰箱 D 、透箱 以下几种算法哪一种训练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最快( b ) A. 模拟退火算法 B.带有免疫算子的遗传算法 C.蒙特卡洛算法 D.遗传算法 2.以下那个选项不属于呼吸过程( d ) A.外呼吸 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内呼吸 D.琥珀酸循环 3.生物系统建模时常用四种模型是物理近似模型、物理模拟模型、图解文字或符号式模型、数学模型。 4.常用来解决非线性模式识别问题的生物系统模型是神经网络。 5.在标准状况下测得某人吸入空气后,呼出氧气16% 氮气78% 二氧化碳4% 稀有气体1% 较多的水汽。测得当时空气各成分含量氧气21% 氮气78% 二氧化碳0.03% 稀有气体0.94% 较少的水汽。假设吸入呼出气体体积不变。请计算呼吸气体交换比。 气体交换比R=[4%*(1-21%)]/(21%-21%*4%-4%)=1.96 选择: 1, 建立模型的步骤有:○ 1试验设计○2模型结构的确定○3参数估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 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苏科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7章第2节的内容——《人体的呼吸》 二、实验器材 器材: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 制作材料:泡泡糖塑料盒、饮料吸管、一次性橡胶手套、橡皮筋、气球、细线绳、软纸、万能胶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创新改进模型:模型的结构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取材、制作简易。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而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只能浅显地看到胸廓的起伏;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呼吸运动引起呼吸这一表面现象上;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廓体积的变化。 综上分析,教师与小组组长组建团队,研究如何改进模型,力图改进后的模型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模型的结构要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二是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三是取材、制作简易。 五、实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结合学生整体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人体的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精神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模拟实验能够解释自然事物的原理。

六、实验教学内容 (1)模型的创新制作过程(疑难问题的发现,材料的选择,创新的设计)。 (2)呼吸运动的发生过程,各部分结构的运动状态。 (3)呼吸运动引起“呼吸”的原理。 七、实验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依次进行: (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大小变化情况。并运用3D视频呈现这一动态效果,同时,观察膈的位置变化。 活动1: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大小的变化 结论: 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扩大胸腔扩大 呼气时:胸廓(前后、左右)缩小胸腔缩小 活动2:播放3D视频—肺部通气的发生过程,观察膈的位置变化情况。 分析:引起胸廓(前后、左右)扩大或缩小的原因--肋肌 肋肌收缩胸廓(前后、左右)扩大 肋肌舒张胸廓(前后、左右)缩小 膈肌收缩膈肌舒张 ↓↓ 胸廓(上下)扩大胸廓(上下)缩小 ↓↓ 胸腔扩大胸腔缩小 由情境活动的观察体验,师生共同总结出: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 通过以上的环节设置使学生感知并认识呼吸运动的本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呼吸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做铺垫。 问学生: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胸腔体积的节律性变化,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自制呼吸运动模拟装置来亲自揭示呼吸运动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呢? (二)自主合作,介绍模型 对于模型的制作,课前,我与各小组的组长组建团队参照课本的案例研究如何改进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学生一致认为我们的模型创新制作应当遵循这样三个条件:一是模型的结

_系统生物学_建模_分析_模拟_书评

第42卷第1期力学进展Vol.42No.1 2012年1月25日ADVANCES IN MECHANICS Jan.25,2012 《系统生物学—–建模,分析,模拟》书评 陆启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191 生命活动属于最复杂的自然界现象.近代生物学研究已从以实验观察为主的方式逐步发展为与生命体的机理性分析密切结合,并且由生物器官组织的宏观形态和表型向生物细胞和分子的微观行为和演变进行深入探讨.随着生物科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的飞速进步,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基因和蛋白质、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等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由于生命现象都是生物复杂大系统的综合行为的结果,我们必须把生物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细胞的信息、生长、发育、分化、代谢等动态过程以及生物有机体的功能,而不仅把研究重点放在单个的基因,蛋白质或者器官上.系统生物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生物系统的内部组分结构,以及在各种内、外部条件下这些组分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目前重点是在分子层次上开展对生命现象(如遗传基因、蛋白质、重大疾病等)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生物化学反应(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和生物网络(包括基因网、蛋白质相互作用网、信号转导网、代谢网等)行为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对象是动态的和随机的,涉及不同的时空尺度下复杂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显然,在生物系统的研究过程中,仅仅通过实验方法很难了解其复杂行为的,特别是动力学性质,因此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计算机模拟是十分必要的.系统生物学全面综合地运用生物实验、数据整合和数学建模的研究手段,一般还需要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取得实验结果和模型预测一致的效果.系统生物学研究充分体现了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控制、计算、以及工程等领域的学科交叉,带来了生物学的许多新概念和新方法.它不仅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创了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而且能进一步预测和设计复杂的生命过程,为生物工程和医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雷锦誌博士从事多年的动力系统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注重问题驱动的原创思路和方法,在蛋白质折叠问题、胚胎发育信号问题、造血系统疾病、以及哈密顿动力学和微分方程可积性等方面做出较好的研究成果.他多次访问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的著名大学,与Mackey M.,Glass L., Huang K.(黄克孙)和Nie Qing(聂青)等国际知名学者保持十分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关系.根据学习和科研的体会,他从2006年起在清华大学开设“系统生物学”课程,介绍系统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现在,他又在讲稿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扩展、加工和整理,完善了理论体系,在201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专著《系统生物学—–建模,分析,模拟》. 全书的内容共包括6章.在分子生物学中,特别是基因调控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中,都可以分解为大量生物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因在生命行为中的化学反应所涉及的分子个数通常都非常少,反应物的碰撞概率非常小,加上热力学涨落的影响,使得随机性很显著,随机过程成为描述生物化学反应的重要数学手段.该书第1章介绍生物化学反应的数学描述,包括化学主方程、化学速率方程,以及化学郎之万方程和福克–普朗克方程等,作为后面建立系统生物学的各种数学模型的基础. 从第2章到第5章将按照从小到大的尺度介绍几类生物学问题,从问题出发去介绍相关的数学分析方法.基因表达是生物系统的最基本过程,第2章主要介绍基因表达的数学描述,重点了解基因表达过程中随机性的影响.第3章介绍几种基因调控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基因之间的相互调控是控制细胞的复杂行为和表现形态

高中生物中的模型种类

高中生物中的模型种类 在教学过程中微观、复杂的内容给学生和教师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生物学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时,可以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来进行实验。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运用模型解释复杂的研究对象的方法称之为模型方法 1、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结构模式图、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示意图(注意用文字表示就是概念模型)等。 在显微镜绘制的细胞图(注意显微镜下的照片不是模型而是实物影像)

2、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

3、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例如:细菌繁殖N代以后的数量N n=2n,孟德尔的杂交实验“高茎:矮茎=3: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等。 注意有些模型既是物理模型也是概念模型,例如学生用卡片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有些模型既是物理模型也是数学模型,例如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

管理系统仿真建模及应用结课论文

管理系统仿真建模及应用结课论文 题目: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摘要:系统仿真技术也称为系统模拟技术,所谓电子通信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实际电子通信系统物理模型或数字模型进行试验,通过这样模型实验来对一个实际系统的性能和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科研领域,计算机技术与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人们科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方法,被人们应用到各个领域,用来解决人们用纯数学方法或者现实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对科研领域技术成果的形成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字:计算机仿真技术;概述;现状;发展前景。 一、引言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建立在系统科学、系统辨识、控制理论、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上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它以计算机和专业实验设备为工具,以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已经存在的或尚不存在的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和设计。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不但是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也是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的一种研究方法和有力手段。 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船舶工程、经济管理、工程建设、军事模拟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计算机仿真概述 计算机仿真又称计算机模拟或计算机实验。所谓计算机仿真就是建立系统模型的仿真模型进而在电子计算机上对该仿真模型进行模拟

实验研究的过程。计算机仿真方法即以计算机仿真为手段,通过仿真模型模拟实际系统的运动来认识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计算机仿真作为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 随着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控制理论、计算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仿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计算机仿真主要有以下三种仿真形式: 物理仿真:按照实际系统的物理性质构造系统的物理模型,并在物理模型上进行试验研究。直观形象,逼真度高,但代价高,周期长。在没有计算机以前,仿真都是利用实物或者它的模型来进行研究的。 半物理仿真:即物理数学仿真,一部分以数学模型描述,并把它仿真计算模型,一部分以实物方式引入仿真回路。针对存在建立数学模型困难的子系统的情况,必须使用此类仿真,如航空航天、武器系统等研究领域。 数字仿真:首先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将数学模型转化为仿真计算模型,通过仿真模型的运行达到对系统运行的目的。现代计算机仿真由仿真系统的软件/硬件环境,动画与图形显示、输入/输出等设备组成。 作为新兴的技术方法,与传统的物理实验相比较,计算机仿真有着很多无可替代的优点: 1. 模拟时间的可伸缩性 由于计算机仿真受人的控制,整个过程可控性比较强,仿真的时间可

数值建模与仿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数值建模与仿真在日常生活和娱乐行业的应用首先,先概述一下数值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数值建模与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仿真建模方法更加丰富,更加需要仿真模型具有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仿真建模VV&A 与可信度评估成为仿真建模发展的重要支柱;数值建模与仿真体系结构逐渐形成标准,仿真系统层次化、网络化已成为现实,仿真网格将是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仿真应用领域更加丰富,向复杂系统科学领域发展,并将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如今,数值建模与仿真的应用领域已不仅仅局限于在国防工业、军事、航空航天工程、土木工程、船舶水利、机械制造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也逐渐开始在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此之谓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本文将对数值建模与仿真技术在交通影响分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娱乐行业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例子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典型案例一:数值建模与仿真技术在交通影响分析中的应用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之扩大及速度之加快和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啊,交通问题凸显,交通问题已经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专家以数值建模仿真技术为手段,对交通问题进行了有效仿真,并提出了有效处理方法,这对交通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很有帮助的。 交通仿真技术特别是TransCAD的OD (Origin2Destination) 反推技术以及VISSIM 的动态仿真技术,是进行交通规划和交通影响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城市大型公建项目越来越多。

由于建筑规模大和土地利用性质特殊,大型公建吸引和产生的交通量势必对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路网造成冲击,导致路网局部的交通供求不平衡,引发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等问题。因此,在项目方案实施前对其进行交通影响分析非常必要。以下以购物广场为例,设计出项目交通影响分析的仿真流程,为交通影响评价提出了一种新的较为实用的方法。 交通仿真所依赖的技术主要主要有两种:基于TransCAD 软件的OD反推技术和基于VISSIM软件的动态交通仿真。前者是具备交通规划地理信息功能的软件,为交通需求预测准备了一整套完善且又能随时更新的工具,包括数字化地图、地理数据管理、地理坐标显示以及复杂的交通规划应用、操作研究以及统计模型。后者,VISSIM 是德国PTV公司的产品,它是一个离散的、随机的、以10 - 1 s 为时间步长的微观仿真模型。VISSIM 还提供了图形化的界面,用2D 和3D动画向用户直观显示车辆运动,运用动态交通仿真进行路径选择。 案例背景:市银座购物广场五里桥店位于人民路与西六路交叉口处,总建筑面积2. 8 万m2 ,营业面积1. 8万m2 。基地周围有齐赛科技城、齐鲁证券、富尔玛、长城医院等大型公建,向南可以辐射到共青团路,向北可以辐射到华光路,西至世纪路,东至柳泉路,这些道路都是城区的主干路,如下所示。

高二生物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实验十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一、实验原理 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 通过模拟小实验,可说明孟德尔假设推论出的杂种后代几种基因组合及数量比是否正确。 二、目的要求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材料用具 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四、方法步骤 观察: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小塑料桶放在讲桌上,向甲桶里分别放入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雌配子)。向乙桶里分别放入另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雄配子)。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抽取:第一次从甲桶中取出D,从乙桶中取出d,给合为Dd,请同学们记录。第二次抓取组合为dd,第三次组合为Dd,第四次……第10次为Dd。 提问: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山现三种基因组合,且性状分离比是否为1:2:1?(答:不是。) 提问:如果连续抓取100次或更多欢,情况又会怎样呢?(答:会越来越接近孟德尔的 1.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这表示让 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每次抓取后,记录 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按上述方法重 复做50~100次(重复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4.统计小球组合分别为DD、Dd和dd的数量,并 将统计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5.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 及含有小球D 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五、结论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将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讨论 1.如果再从两个小桶内重复抓取一次小球,在取出小球前,你能估算出DD、Dd和dd 组合的机会各是多少吗? 2.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你对哪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3.假如当时孟德尔只统计了10株豌豆的性状,那么,他还能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么?

生物学中的模型

生物学中的模型 实行新课标之后,在全国高考生物科考试大纲考试内容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关于实验与探究能力有如下要求: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其中建立模型是新课标探究教学中一个难点。下面就模型的种类、构建和转换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1.模型的概念和种类 必修1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表述是:“模型是与真实物体、单一事件或一类事物对应的而且具有解释力的试探性体系或结构。关于模型的形式或种类,不同论著中的说法有所相同。人教版新教材中所说的三种模型的含义如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应该指出,物理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如教材中学生动手构建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下面这道试题就是要求学生判断模型种类的: (2008年汕头市一模,10.)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的形式有多种,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B.种群增长模型属于生物模型 C.血糖调节模型属于化学模型 D.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参考答案与解析:种群增长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血糖调节模型属于动态物理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物理模型;选A) 2.模型的构建和重建

制作生物细胞模型课稿

边做边学“制作真核细胞模型” “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苏教版)第三章的重点内容,《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为具体内容标准。在学习了细胞的三大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使学生全面思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点,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针对细胞这样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力图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摆脱出来,通过动手和思考使学生建构细胞模型,全面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新课改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需要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使“活动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的微细结构,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亲身体验模拟制作“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细胞变“微观”为“宏观”,而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细胞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器的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细胞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制作真核细胞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细胞基本结构的模型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汇报总结、生生师生讨论。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细胞模型制作的材料(如:橡皮泥、水果等); 预制作的细胞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时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利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细胞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结束时采用学生拼装,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力求使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总体上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教学过程】

建模与仿真及其医学应用精

《建模与仿真及其医学应用》 实验讲义 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2004年

实验一 系统建模的MATLAB 实现 一、实验目的: 1.学习MATLAB 基本知识。 2.掌握数学模型的MATLAB 实现:时域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和零极点模型。 3.学习用MATLAB 实现系统外部模型到内部模型的转换。 4.学习用MATLAB 实现系统模型的连接:串联、并联、反馈连接。 5.了解模型降阶的MATLAB 实现。 二、实验内容 1.系统的实现、外部模型到内部模型的转换 (1)给定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 1343)(32()52)(8()(22++++++=s s s s s s s G ,利用MATLAB 建立传递函数模型,微分方程,并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 (2)已知某系统的状态方程的系数矩阵为: ??????--=3210a ??????=1101b ??????????=210011c ???? ??????=100010d 利用MATLAB 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并将其转换为传递函数模型和零极点模型。 (3)已知系统的零极点传递函数为)4)(3)(2()1(2)(++++=s s s s s G ,利用MATLAB 转换为传递函数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 2.系统的离散、连接、降阶 (1)给定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 1343)(32()52)(8()(22++++++=s s s s s s s G ,将该连

续系统的传递函数用零阶重构器和一阶重构器转换为离散型传递函数,抽样时间T=1秒。 (2)该系统与系统5 61)(2++=s s s H 分别①串联②并联③负反馈连接,求出组成的新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3)将串联组成的新系统进行降阶处理,求出降阶后系统的模型,并用plot 图形比较降阶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 要求:将以上过程用MATLAB 编程(M 文件)实现,运行输出结果。 三、实验说明—关于系统建模的主要MATLAB 函数 1.建立传递函数模型:tf 函数 : 格式:sys=tf(num,den) num=[b m ,b m-1,……,b 0] 分子多项式系数 den=[a n ,a n-1,……,a 0] 分母多项式系数 2.建立状态空间模型:ss 函数 : 格式:sys=ss(a,b,c,d) %a,b,c,d 为状态方程系数矩阵 sys=ss(a,b,c,d,T) %产生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3.建立零极点模型的函数:zpk 格式:sys=zpk(z,p,k) 4.模型转换函数: tf2ss tf2zp ss2tf ss2zp zp2tf zp2ss %2为to 的意思 格式:[a,b,c,d]=tf2ss(num,den) [z,p,k]=tf2zp(num,den) [num,den]=ss2tf(a,b,c,d,iu) %iu 指定是哪个输入 [z,p,k]=ss2zp(a,b,c,d,iu)]

生物模型

生物模型的分类特点及构建方法 生命科学研究常常运用模型。科学家用模型代表所研究事物的例子很多,在科学界被传为佳话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著名一例。沃森和克里克在自己和别人研究数据成果的支持下,用自制材料精心搭成的这个模型,非常形象、直观地揭示了DNA分子结构地化学组成、三维空间结构情况。可以说,在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工作中,模型方法与模型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物模型可以是一种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可以是表示研究对象结构或功能的符号、图表或函数式;可以是一种研究过程、思维方法,也可以是研究成果的表达。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模型方法列为科学过程方法技能的一个方面。要求学生不仅对生物模型的分类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初步学会构建一些基本的模型。本文拟对生物模型的分类特点及其构建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生物模型的分类 生物模型可以分为物质形式和思维形式两大类型。 1.1从物质形式角度 生物模型可以分为真实模型、替代模型以及人工模拟模型等几种类型。 (1)真实模型。为了能更好地探究某项生命活动规律而选用某些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或特别便利的生物(含微观、宏观两个方向的生命层次),这就是真实模型。真实模型的选择往往是精心的、慎重的,因为通过其研究所获得的生命活动规律须具有通适性、典型性,能推广到其他生物。如孟德尔、摩尔根分别以豌豆、果蝇为研究模型,研究发现了遗传的三大规律;林德曼、奥顿分别选择美国的2个天然湖泊、河流——赛达伯格湖、银泉为生态系统模型,深入研究并揭示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 (2)替代模型。如果由于种种原因,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不太可能,而用其他生物代替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这些替代生物就称为替代模型。如常用豚鼠、猕猴等动物代替人体进行疾病机理探究、疫苗研制、药物试验等工作,例如诱发豚鼠血脂增加作为高血脂患者的模型,利用这个替代模型来筛选降血脂的药物。 (3)人工模拟模型。有些科学问题的探究既无法用真实模型,也无法找到替代模型,此时,科学家们想出了用人工模拟的方法来开展研究。比较著名的是生命起源研究装置和生物圈Ⅱ号2个人工模拟模型。对于生命起源问题的探索,人们根本无法再现当时的情形。但是在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在实验室内成功地模拟了在时间上极为遥远的自然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在40多亿年以前是可能存在的。美国科学家于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工业工程中的应用 0713020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工业工程中的应用0713020 工业工程刘鹏 [摘要]介绍了企业发展和建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分析了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在优化企业资源中的作用及意义,详细地论述了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在优化企业资源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企业优化;仿真应用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含义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相关的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利用模型参与已有或设想的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加工生产、试验、运行、评估、维护、和报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仿真科学和技术的通用性和战略性 仿真的通用性表现在一切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都可以通过仿真来研究;并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的安全性。仿真的战略性表现在一切复杂巨系统的研究都离不开仿真技术,可以说研究复杂巨系统采用仿真技术是唯一的途径。正如宋健院士所说:“系统仿真是科学实验的利器。 国内仿真技术发展 在我国仿真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军工走向国民经济。已经从工程走向非工程;已经从确定的小系统走向不确定的复杂巨系统。最初的仿真技术只是用计算机来求解方程,为了实时性,大

都采用电子模拟计算机。现在的仿真技术已经融合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系统技术、控制技术和高性能的计算技术,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在,摆在我们仿真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仿真技术构筑起一个平台,来勾画出创新型国家的轮廓,例如,国家正投入几个亿,来建设国家级研究经济模型的仿真实验室。 仿真技术,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仿真技术和仿真技术应用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又对我国仿真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国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仿真技术的发展,使人感到震惊。研究天文、地理、宇宙进化论等等,要依靠仿真,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离开仿真技术。凡是能写成方程的都要进行仿真。故应鼓励仿真界的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搞好仿真技术。 仿真技术的广度、深度、高度的提高,正反映了我国仿真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例如,“面向复杂性地理问题的虚拟研讨厅体系研究”,“复杂系统建模中的几个问题”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好文章,反映了我国仿真技术已经在军事和国民经济的一些复杂巨系统研究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在优化企业资源中的作用及意义 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其方法学建立在计算机能力的基础之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及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尤其在航空、航天、国防及其他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