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呼吸运动演示实验说课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呼吸运动演示实验》。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该实验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内容,教材重点介绍了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该过程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完成的,这就是呼吸运动,它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那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什么关系呢?教材就这一问题安排了呼吸运动演示实验。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膈肌,胸廓的变化与吸气,呼气间的关系。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观察、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膈肌收缩与舒张、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吸气、呼气的关系。
②教学难点如何直观的展现胸腔容积、压强和气体流向三者的关系。
二、说学生课前学生已经知道膈肌的变化与胸腔容积的变化有关,但是学生对于到底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大,这一因果关系的理解还存在着疑问。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尚缺乏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本实验本着简化和直观的原则,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动手操作和创新实验的能力。
三、说教法引导学生分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小组表达。
四、实验改进及过程①增加针管活塞移动和墨水进出实验利用针管活塞移动和墨水进出的直观实验,探究气体体积、压强、气体流向三者的关系。
②实验装置改进原装置用玻璃罩模拟胸廓,没有弹性,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橡皮膜易老化,不好替代。
新装置选取矿泉水瓶和小气球,在材料选取上存在两点优势:1.材料简单,易操作,易替换;2.塑料瓶有一定弹性,可以模拟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想一想,议一议)(1)游泳时,人会感到胸闷,这是影响到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2)是胸廓扩大导致人吸气,还是人吸气导致胸廓的扩大呢?2、通过教材中实验为例,让学生尝试找出原实验不足之处,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的不足之处作出改进。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变化。
2. 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难点:1.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模拟实验仪器
学生准备:
四、教学过程:
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
1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
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
验,)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主要
讨论
小气球胀大时,
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的位置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模型试验说课稿-word文档
呼吸运动模型试验说课稿一、课标与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实验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通过今天的学习进一步构建细胞呼吸这一重要概念。
2、课程标准要求课标指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是: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呼吸肌的运动如何引起胸腔容积的变化,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腔容积的变化。
为此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三、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科学思维:通过对胸腔结构的分析和讨论,归纳呼吸运动的原理。
3、科学探究:设计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推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借助模型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4、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激发学生珍惜健康的情感。
四、实验创新与教学过程模型一:模拟肋间肌运动模型1、实验方式改进:原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度低,但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为此改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
2、实验材料改进:实验之前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原实验材料中模拟胸廓的玻璃罩、模拟气管的玻璃管数量有限、易碎,用于密封的橡皮塞材质较硬打孔困难。
同学讨论后改为用透明的塑料瓶模拟胸廓、塑料吸管模拟气管、橡皮泥用于密封,改进后的材料容易获得而且安全,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自己准备一份3、实验步骤:(1)取适合的塑料瓶,去除底部;(2)利用橡皮筋,将模拟肺的小气球固定在饮料吸管的一端;(3)取适量的橡皮泥,将瓶口密封;(4)将模拟膈肌的气球固定在塑料瓶底部。
4、实验结果分析:当膈肌收缩向下运动时胸腔容积扩大,通过物理知识可知胸腔容积扩大,其压力降低,肺便扩张,由于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气体从气压较高外界进入气压较低的肺完成吸气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 人体的呼吸教案 新人教版
肺容积的变化与气体的进出又有什么关 系呢?
出示学生自制教具,分组开展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
思考:(1)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玻璃管分别代表什么?
(2)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是进入气球还是排出?橡皮膜回缩时,气体是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5、针筒实验:
二、新授
(一)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
观察第115页图6-5
思考: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感受空气变化:把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缓慢地吸气和呼气,仔细感受一下:呼吸时,我们鼻孔前面的空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思考:进入肺内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是与呼吸系统的哪些结构有关呢?
请你解释:(1)感冒时鼻涕增多
(2)痰的形成
(二)呼吸运 动
1、认识胸廓的结构。
2、体验深呼吸 时胸廓的变化,说出自己的感受。
双手按胸:吸气、呼气时的起伏变化
双手按两侧肋骨:吸气、呼气时的升降变化
思考:是什么力量使胸廓容积发生变化呢?——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3、观看呼吸运动的动画并思考: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体的呼吸》教案
学科
生物
课题
人体的呼吸
教材
执教
教学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在模拟呼吸运动实验的基础上,了解胸廓的 变化与人体完成呼吸的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了解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懂得呼吸系统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培养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呼吸运动的教案初中生物
呼吸运动的教案初中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运动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3.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呼吸运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2.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理解呼吸运动对细胞呼吸的作用;2. 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3. 教学视频和图片资料;4.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呼吸运动。
二、呼吸运动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呼吸运动的定义和作用;2. 让学生讨论呼吸运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三、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模拟呼吸运动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呼吸的过程;2. 讲解呼吸运动的原理,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四、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各部位的功能;2. 利用教学视频和图片资料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口头解答或书面练习,巩固学生对呼吸运动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呼吸运动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总结。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呼吸运动;2. 完成相关作业题目,加深对呼吸运动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呼吸运动的定义、作用、过程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呼吸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的呼吸》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的呼吸》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的呼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的呼吸》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
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二、过程教师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初中模拟呼吸运动教案
初中模拟呼吸运动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学会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分析呼吸运动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要点。
教学难点:1. 呼吸运动的生理机制。
2. 模拟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模拟呼吸装置、显微镜、解剖图谱等。
2. 实验材料:气球、橡皮膜、玻璃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呼吸运动?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吸气、呼气两个过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呼吸运动的关键要点。
三、模拟实验(15分钟)1. 教师演示模拟呼吸装置的使用方法,并解释实验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呼吸运动的过程。
3.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呼吸运动的感觉。
四、观察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呼吸运动的解剖结构,如肺、膈肌等。
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呼吸运动的特点和机制。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呼吸运动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观察,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绘制呼吸运动的示意图,并写一篇简短的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呼吸运动的机制。
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模拟装置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操作技巧的培训。
此外,本节课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较为简单,如果能使用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呼吸运动模型实验说课
01. 实验分析 02. 实验教学目标 03. 实验设计思路 04. 实验教学过程 05. 实验效果评价
01
实验分析
教材分析
本实验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的一个 演示实验。
本节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尤 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 难懂。通过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 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2)由此推测,当气体的量不变时,容积越小,气体的压力越大;容积越大,气体的压力越小。
实验三:探究肋间肌对胸廓容积的影响
实验器材: 简易可伸缩衣框、绳子,绳子缠绕在衣框间, 其中可伸缩衣框模拟胸廓,绳子模拟肋间肌。
实验三:探究肋间肌对胸廓容积的影响
一个学生用手按胸部两侧,先深吸气再深呼 气,感受肋骨运动和胸廓的变化。另一个学 生一只手拿着可伸缩衣框,另一只手拉动绳 子,观察绳子的运动与可伸缩衣框的变化, 从而模拟肋间肌对胸廓容积的影响。这两位 学生同时进行,观察动作和状态是否一致。
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科学思 维
通过对胸腔结构的分析和讨 论,归纳呼吸运动的原理。
科学探 究
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跨学科的
探究、设计并制作呼吸运动
模型,借助模型探究呼吸运
动的原理。
社会责 任
理解胸廓容积变化对呼吸运 动恢复的意义,掌握必备急 救知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03
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思路
原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度低,但 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因此本节课设置互动 环节和分组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谈论 与实践。
向上推气球膜时,气球变小,相当于膈 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 气压增大,气体从肺排除体外,此为呼气。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环保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影响吗?为什么我们在运动后感觉呼吸急促?”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人体的呼吸。
b.通过动画、实验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气体交换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c.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肺活量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了解影响肺活量的因素。
d.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针对难点知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气体交换的实质。
2.小组作业需分工明确,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无误。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
4.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三天内。
3.讲解肺活量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肺活量的因素,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4.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讲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b.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c.肺活量的测量方法及影响肺活量的因素;
2.教师展示一些与呼吸相关的图片,如肺部结构、呼吸道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结构与呼吸功能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实验教学设计“人体的呼吸运动模拟实验”教学设计
“人体的呼吸运动模拟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时胸廓的变化。
2、在模拟呼吸运动实验的基础上,理清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完成呼吸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并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自己设计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感受呼吸、模拟实验和观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难点: 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人体呼吸运动的原理。
实验类型: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请学生双手轻触自己胸部下侧的肋骨处,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胸廓运动的呢,(二)新课展开1、作出假设教师做屈肘、伸肘动作,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2、展示人体呼吸运动模式图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设疑:(1)呼吸运动时,主要是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2)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膈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3)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的关系吗,13、学生分组实验:利用人体模拟实验装置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实验准备:剪去底部的透明大可乐饮料瓶,打孔橡皮塞,三叉玻璃管,两个小气球,一个大气球,橡皮筋,气筒方法步骤:(一)、将两个小气球(模拟左右肺)分别套在三叉玻璃管(模拟气管、支气管)的两个叉口,再将分叉的玻璃管由无底饮料瓶的底端伸出瓶口,用软胶塞固定在瓶口,最后用橡皮筋将大气球剪开把气球皮(模拟膈肌)固定在无底的饮料瓶底端。
此时封闭的饮料瓶就当做是胸腔。
(二)、用气筒往此装置内打气,模拟人的吸气过程。
人教版初中生物《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实验》说课课件PPT
4、思考:
橡皮膜、心形气球、饮料瓶分别代表什么?
5、实验现象及分析:
1、向上推气球膜,气球变小;相当于膈肌舒张, 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变小,胸廓容积变小,肺内 气压上升,气体呼出肺,这时呼气。 2、放松气球膜,气球变大,相当于膈肌收缩,膈 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下降,气体进入 肺,这时吸气。 3、用手挤压瓶壁,气球变小,相当于肋间肌舒张, 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前后径变小,胸廓容积变 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呼出肺,这时呼气。 4、放松,气球变大,相当于肋间肌收缩,肋骨向 上向外运动,胸廓前后径变大,胸廓容积变大,肺 内气压下降,气体进入肺,这是吸气。
6、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
呼吸运动是由膈肌、肋间肌的收缩和 舒张而引起的;人体通过呼吸运动,使胸 廓容积有规律地扩大与缩小,从而完成外 界气体与肺内气体的交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认为某人在溺水后,应该采取立即采取 什么急救措施?
如图,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序号 模拟人体的膈,序号 模拟人体的胸廓。 (2)图2模拟的是人体在 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由于膈 肌 ______________________,胸廓的径增大。 (3)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还存在不 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径的变化。 (4)通过以上模拟实验也可以说明:当呼吸肌由于收缩使胸廓扩大时, 肺便 ,肺内的气体压力就 ,于是气体就被 。
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 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否肌肉的收缩 和舒张有关 ? 2、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3、学生演示模拟呼吸运动实验: 材料: 塑料饮料瓶、塑料吸管一根、小气球2 个(一个心形、1个圆形气球)、细线、剪刀、 镊子、封口纸一卷 制法 :(1)、饮料瓶去掉瓶底,将圆形气球 剪开,做成橡胶膜套在瓶底,然后用封口纸固 定; (2)、用细线把心形小气球绑在塑料吸管上; (3)、用镊子在矿泉水瓶瓶盖中心钻一圆孔, 将吸管穿过小孔,利用塑料的韧性,密封好, 盖好瓶盖。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肺的作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2、让学生明白明白呼吸运动的原理(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二、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2、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依赖于呼吸运动三、教学难点1、气体的量一定时,容器容积大小与容器内气压大小的关系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放映幻灯片,让学生填出呼吸道的各个器官,简述呼吸道的动能)讲述:膈将人的体腔分为两部分,膈以上是胸腔,膈以下是腹腔,肺在胸腔里,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页,右肺有三叶。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板书: 1、肺:气体交换的场所设疑:气体交换涉及到外界气体进入肺的过程和体内废气由肺排出的过程。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气体会进入肺?(学生讨论回答:吸气)在什么情况下气体由肺排出?(学生讨论回答:呼气)过渡:放映图片:测量胸围差提问:同学们在体检时有没有测量过胸围,测量时医生有些什么要求?(学生讨论回答)讲述:大家测量的是胸围差,而今天课本中实验要求测的是胸围差,其方法与测胸围大致相同,不过测胸围差时要测两个值,分别是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值和深呼气时的胸围长度值。
大家把手按在胸前,感受你吸气和呼气时的胸部变化,想一想,哪个值会比较大?总结:吸气时的胸围长度比呼气时大,两者之间的差值就是胸围差。
(出入题目,实验求平均值)过渡:为什么吸气时胸围会增大,呼气时胸围会减小?你吸气、呼气时哪里在变大或变小?讲述: 呼吸时胸部在变化,因为胸腔里有一个会变大或变小的结构——廓。
(放映幻灯片:胸廓图片)讲述: 从图中看出,胸廓由肋骨、肺和膈组成,它是一个立体的,比如说这(粉笔盒)是一个胸廓,它有前后、左右和上下之分,从前到后的距离称为前后径,从左到右的距离为左右径,从上到下的距离为上下径。
图中的肋骨只有骨头,其实它上面有肌肉的,就像大家喝的排骨汤中排骨上面的肉一样,肋骨与肋骨之间也是通过肌肉相连,这些肌肉称为肋间肌,它会收缩和舒张。
初中生物呼吸运动优秀教案
初中生物呼吸运动优秀教案
主题:呼吸运动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的呼吸器官、呼吸过程以及呼吸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呼吸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呼吸的相关机理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呼吸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如:你觉得呼吸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运动会影响呼吸?
二、呼吸器官的介绍(10分钟)
利用图片或模型展示人类的呼吸器官,让学生认识到呼吸器官的作用和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肺、气管、支气管、气囊等器官的功能。
三、呼吸过程的讲解(15分钟)
通过图表或动画展示呼吸的过程,包括吸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呼吸的机理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
四、呼吸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
探讨呼吸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运动时呼吸加快的原因。
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运动,观察他们的呼吸变化来帮助他们理解。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与呼吸运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呼吸运动的重要性及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主要以图表、动画等形式进行呼吸运动的介绍,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作用。
同时,通过与运动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呼吸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跨学科地理解呼吸运动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 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科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7章第2节的内容——《人体的呼吸》二、实验器材器材: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制作材料:泡泡糖塑料盒、饮料吸管、一次性橡胶手套、橡皮筋、气球、细线绳、软纸、万能胶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创新改进模型:模型的结构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取材、制作简易。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而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只能浅显地看到胸廓的起伏;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呼吸运动引起呼吸这一表面现象上;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廓体积的变化。
综上分析,教师与小组组长组建团队,研究如何改进模型,力图改进后的模型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模型的结构要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二是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三是取材、制作简易。
五、实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结合学生整体学情的分析。
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人体的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精神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模拟实验能够解释自然事物的原理。
六、实验教学内容(1)模型的创新制作过程(疑难问题的发现,材料的选择,创新的设计)。
(2)呼吸运动的发生过程,各部分结构的运动状态。
(3)呼吸运动引起“呼吸”的原理。
七、实验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依次进行:(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大小变化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模拟呼吸运动实验说课
探究性学习
演示实验
通过创新性实验结合教材演示实验,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过程 中肋间肌,膈肌的状态肋骨 胸骨的位置变化情况,以此来帮助学生 突出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
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型按照教材和教师演示过程 合作探究,呼吸肌的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和肺容积的变化,以及分析肺容 积变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依据新 课程理念: 提高每个学 生的生物科 学素养,倡 导探究性学 习,并结合 学生整体学 情的分析。 我制定了如 下的三维教 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人体的呼吸运动及 01
其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模拟实验能够解释 03
自然事物的原理
能力目标
02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动手解决问题的精神意识
总结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表格,归纳总结得出肋间肌膈肌的收缩和 舒张时引起的胸廓变化情况,肺容积的变化情况呼吸运动之间的关系。
呼吸运动
肋间肌 膈肌
胸廓
胸腔容积
肺
肺内气压
气流方向
课外扩展
那种睡觉姿势对呼吸运动最好
古蔺黄荆老林
实验原理及实验教具设计思路
下图实验装置是教材模拟膈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2
3
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模型能重 复多次利用,节能。
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教学过程设计严格对照新课程标准理念,
1
成功实现了教学模型的创新。提高学生兴趣,激
发潜力,充分实现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
2
实验教学中体现了育人效果,让学生关注生活,保 护环境,关注呼吸健康。
3
生物课堂时间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和实验材料的 局限性没有让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
初中实验模拟呼吸运动教案
初中实验模拟呼吸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
2. 能够描述吸气和呼气时膈肌、肺和胸廓的变化。
3. 能够通过实验模拟呼吸过程,并解释其原理。
教学重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吸气和呼气时膈肌、肺和胸廓的变化。
3. 实验模拟呼吸过程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呼吸系统模型或图示。
2. 实验材料:气球、橡皮膜、竹签、吸管等。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呼吸的?呼吸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器官?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
二、讲解呼吸过程(10分钟)1. 讲解吸气过程: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
2. 讲解呼气过程: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体排出。
三、实验模拟呼吸运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材料。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膈肌、肺和胸廓的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吸气和呼气过程中膈肌、肺和胸廓的变化。
四、总结实验结果(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吸气和呼气过程中膈肌、肺和胸廓的变化。
2. 教师强调呼吸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总结。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模拟呼吸运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呼吸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观察膈肌、肺和胸廓的变化,加深了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吸气和呼气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然而,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掌握不够准确,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和复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呼吸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模型试验说课稿
呼吸运动模型试验说课稿一、课标与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实验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通过今天的学习进一步构建细胞呼吸这一重要概念。
2、课程标准要求课标指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是: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呼吸肌的运动如何引起胸腔容积的变化,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腔容积的变化。
为此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三、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科学思维:通过对胸腔结构的分析和讨论,归纳呼吸运动的原理。
3、科学探究:设计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推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借助模型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4、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激发学生珍惜健康的情感。
四、实验创新与教学过程模型一:模拟肋间肌运动模型1、实验方式改进:原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度低,但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为此改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
2、实验材料改进:实验之前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原实验材料中模拟胸廓的玻璃罩、模拟气管的玻璃管数量有限、易碎,用于密封的橡皮塞材质较硬打孔困难。
同学讨论后改为用透明的塑料瓶模拟胸廓、塑料吸管模拟气管、橡皮泥用于密封,改进后的材料容易获得而且安全,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自己准备一份3、实验步骤:(1)取适合的塑料瓶,去除底部;(2)利用橡皮筋,将模拟肺的小气球固定在饮料吸管的一端;(3)取适量的橡皮泥,将瓶口密封;(4)将模拟膈肌的气球固定在塑料瓶底部。
4、实验结果分析:当膈肌收缩向下运动时胸腔容积扩大,通过物理知识可知胸腔容积扩大,其压力降低,肺便扩张,由于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气体从气压较高外界进入气压较低的肺完成吸气过程。
初中生物呼吸运动教案
初中生物呼吸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呼吸运动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及与肺的关系。
3. 认识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4. 知道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1. 呼吸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2. 呼吸运动的过程及肺的结构。
3. 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4. 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及与肺的关系。
难点: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原理。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示意图展示。
2. 学生讨论、合作完成问题解答。
3. 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呼吸运动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教学内容呈现:讲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及肺的结构。
3. 学生合作:分组讨论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4.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
5. 梳理总结:总结呼吸运动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讨论。
六、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2. 完成练习题,巩固呼吸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反馈
1. 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生物课程,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初中模拟呼吸实验教案人教版
初中模拟呼吸实验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
2. 能够通过实验模拟呼吸过程,并观察呼吸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
2. 实验模拟呼吸过程。
教学准备:1. 人体呼吸系统模型。
2. 呼吸器官图示。
3. 实验材料:气球、橡皮泥、吸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呼吸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呼吸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主要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
呼吸的目的是为了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二、讲解呼吸过程(5分钟)1. 教师利用呼吸系统模型和图示,讲解呼吸过程:吸气时,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呼气时,肺收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三、实验模拟呼吸过程(10分钟)1.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呼吸过程。
a. 一名学生吹气球,模拟吸气过程;b. 另一名学生用吸管吸入气体,模拟呼气过程;c. 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感受呼吸过程。
四、观察和讨论(5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气球膨胀和收缩的原因是什么?这与呼吸过程中的哪些器官有关?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呼吸过程中,肺的扩张和收缩导致肺内气压的变化,从而实现气体的进出。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呼吸系统的其他器官和功能。
2.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呼吸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模拟呼吸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呼吸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呼吸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验设计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实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苏科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7章第2节的内容——《人体的呼吸》
二、实验器材
器材: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
制作材料:泡泡糖塑料盒、饮料吸管、一次性橡胶手套、橡皮筋、气球、细线绳、软纸、万能胶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创新改进模型:模型的结构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取材、制作简易。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而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只能浅显地看到胸廓的起伏;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呼吸运动引起呼吸这一表面现象上;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廓体积的变化。
综上分析,教师与小组组长组建团队,研究如何改进模型,力图改进后的模型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模型的结构要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二是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三是取材、制作简易。
五、实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结合学生整体学情的分析。
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人体的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精神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模拟实验能够解释自然事物的原理。
六、实验教学内容
(1)模型的创新制作过程(疑难问题的发现,材料的选择,创新的设计)。
(2)呼吸运动的发生过程,各部分结构的运动状态。
(3)呼吸运动引起“呼吸”的原理。
七、实验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依次进行:
(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大小变化情况。
并运用3D视频呈现这一动态效果,同时,观察膈的位置变化。
活动1: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大小的变化
结论:
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扩大胸腔扩大
呼气时:胸廓(前后、左右)缩小胸腔缩小
活动2:播放3D视频—肺部通气的发生过程,观察膈的位置变化情况。
分析:引起胸廓(前后、左右)扩大或缩小的原因--肋肌
肋肌收缩胸廓(前后、左右)扩大
肋肌舒张胸廓(前后、左右)缩小
膈肌收缩膈肌舒张
↓↓
胸廓(上下)扩大胸廓(上下)缩小
↓↓
胸腔扩大胸腔缩小
由情境活动的观察体验,师生共同总结出: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
通过以上的环节设置使学生感知并认识呼吸运动的本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呼吸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做铺垫。
问学生: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胸腔体积的节律性变化,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自制呼吸运动模拟装置来亲自揭示呼吸运动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呢?
(二)自主合作,介绍模型
对于模型的制作,课前,我与各小组的组长组建团队参照课本的案例研究如何改进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
学生一致认为我们的模型创新制作应当遵循这样三个条件:一是模型的结
构要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二是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三是取材、制作简易。
首先,小组成员就发现课本模型的玻璃钟罩、玻璃管取材不易且制作有难度,因此我们选用泡泡糖塑料盒代替玻璃钟罩充当胸廓、吸管充当支气管、一次性橡胶手套充当膈肌、橡皮筋、气球、细线绳等作为辅助材料制作了第一款模型。
但很快就发现拿在手中的模型只能单纯展示膈肌的运动,胸廓无法外扩。
而且形态不够相似,可能在演示时会导致学生的误解。
小组再次研究讨论,发现:要想实现胸廓的外扩,前提是要控制模型内部的气密性良好,怎么办?小组成员意外发现可以在外侧再套一只剪开的塑料罐,在两侧两只塑料罐同时开洞用橡胶手套的拇指进行连接,如此一来,问题便迎刃而解。
小组成员还对第二次的模型做了更加细致的改进。
使其在外形上体现了左、右肺,用笔在气球上画线表示出左肺两叶、右肺三叶,气管及支气管,胸廓、脊柱和两侧用薄而软的纸张卷成的肋骨状,以橡胶手套充当膈肌。
模型材料的选择经历了一个甄选的过程,比如吸管过长,过短,过硬,过细的不适宜。
两个塑料罐的形状、大小要适合,衔接过程困难。
但是学生们自始至终实验的热情、信心不减。
第二次的模型符合我们的制作初衷,较为理想。
但这个模型气密性控制操作复杂,且效果不是很好。
面对控制气密性的问题:如何把橡胶皮与硬塑料紧密粘合在一起?小组成员都没有这样的经验。
最后我们请教了五金店的老板得到了“万能胶”的秘方。
再来看,我们第三次的模型:外形上肋骨向前的走向斜向上,外形更加贴切;并用塑料泡沫代替粉笔灰,能够展示呼出与呼入气体的不同;模型底部的塑料盖使得膈肌呈现凸起的状态,并在演示运动时,肋骨能与膈肌同时运动。
这一模型已经实现了我们的制作目标。
在课程进入第二环节,我们请各小组组长与组员分享模型的制作过程,达到模型与课本内容成功联系的目的。
(三)演示现象,引导推理
模型演示:将模型置于平面桌上,利用推、拉左、右橡皮膜模拟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随之运动,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推或拉的动作时,胸廓的运动情况,膈肌位置变化、胸腔的变化、肺的变化、气体进出肺的情况。
讨论:各小组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完成以下表格:
(四)分析现象,质疑解惑
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梳理:
人体吸气时,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
呼气时,肺内的气体又是如何被排出的?
根据学生的分析质疑情况,老师引导解答疑惑
最终统一认识: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八、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实验的教学设计严格遵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成功实现了教学的两大创新:一是实验教具的创新。
创造性地改进了呼吸运动模拟装置,改进后的模型,制作科学,外观形象,效果显著,形象地演示了呼吸运动的过程。
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潜力,充分实现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促进课堂学习效率。
二是对于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生物课堂时间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能够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组织所有学生实现对于创新的观察和实践。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