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南方周末_危机报道的特色分析_以甲型H1N1流感报道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知识(2010.09)·媒体观察·

危机报道常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是指媒体在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媒介资源就危机事件的各种情况向社会和公众进行通报和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危机爆发的频度提高,影响也更深远。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中,社会的变革也易催生危机。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当今中国的危机高发。如何做好危机报道,是摆在中国媒体面前的重要课题。

《南方周末》因其独特的办报理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本文以2009年度《南方周末》所做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相关报道为分析对象,总结《南方周末》危机报道的特点,以期给我国媒体的危机报道带来借鉴与思考。

一、避短扬长 追求报道深度

2009年度全国媒体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报道数量在时间轴线上呈U型曲线,其中5月和10月的报道数量最多,出现两次报道高峰。这与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国的爆发状态呈正比例关系。5月份流感疫情在中国迅速扩散,报道数量增加,5月份之后,流感疫情有所控制,报道数量下降,而10月份后全国各地甲流确诊病例数又持续增加,甲流疫苗开始试验推广,媒体掀起了第二轮甲流报道高潮。透过这种从热到冷再到热的媒体报道走势,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媒体的危机报道总体上是被危机的发展变化“牵着鼻子走”,表现为跟风现象和内容上的严重同质化,反映了媒体的危机报道流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度观察。

由于《南方周末》发行周期较日报要长,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较弱,导致其往往不能在危机爆发初期完成及时告知信息的媒介职能。但《南方周末》避短扬长,将重点定位在报道的深度上,在其它媒体纷纷对危机的出现和变化等表面现象进行“狂轰乱炸”时,《南方周末》则在危机持续期和恢复期对危机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追求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从4月30日开始,持续发表深度报道,针对危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展

《南方周末》危机报道的特色分析

——以甲型H1N1流感报道为例

张社宁 杨艺蓓

开调查分析。从4月30日的报道《猪流感悬念:会否重蹈1918疫灾?》,到5月7日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源头成谜》,到6月18日的《大流感: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再到9月24日的《甲流疫苗:“绝对安全”是“绝对误导”》,组织了一共15篇深度报道,对悬念重重的甲流危机展开全面调查,分析危机本质和各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在危机爆发期帮助公众解开危机疑点,在危机持续期引导公众认知和重视危机的发展变化,不断给社会做出警示。

在别的媒体忙着抢报各地的“首例病患”,而忽视了对独家观点和视角的关注时,《南方周末》的这种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凸显自身对于危机事件的深刻理解,对于公众的危机认识和思考产生更加有效和有力的影响。

二.宏观视角 建构报道框架

统计近年媒体所作危机报道,我们可发现多数报道只是着眼于危机本身,或关注危机事件发展进程,或进行个案报道和分析,报道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南方周末》则采用宏观的报道视角,重视考察危机发生的宏大社会背景和深层原因。《南方周末》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报道就是将这一事件建构在 “全球化视野”、“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高度政治化”三个报道框架中展开报道。

首先,《南方周末》将甲流危机建构在“全球化视野”的框架下进行报道。如《南方周末》4月30 日刊载的报道《猪流感悬念:会否重蹈1918疫灾?》,采访和引述了中外多个信源,通过这些信源来全面地解释和分析这起世界性的危机事件,突出了这起“全球化”危机事件的性质。5月28日,刊载了《全球打喷嚏 流感时期的人生注解》图片专题,展示了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墨西哥、巴西等地人们在甲流危机中的生活状态,再次凸显危机的全球性。

其次,《南方周末》将甲型H1N1流感事件建构为一起“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的流感病毒传播事件”。

以下内容节选于《南方周末》所做的相关报道:

新闻知识(2010.09)·媒体观察·

“所有这些都是在这场疫情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而不确定性往往是恐惧的来源。”(《大流感:确定的和不确定的》)

“‘最早的感染是怎样以及在何时出现的,并不清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中心劳尔•拉巴丹(Raul Rabadan)5月2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猪流感悬念:会否重蹈1918疫灾?》)

“季节性流感疫苗每年都在打,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证明了它的安全性,而甲流疫苗的不良反应率现在无法下结论。疫苗有可能引发何种不良反应,也是目前无法预测的——这正是令人担心的地方。”(《甲流疫苗:“绝对安全”是“绝对误导”》)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一直将流感传播的变化性和悬疑性作为报道的重点,并深入调查剖析 “不确定性”的本质,揭示危机的真相,对社会深刻认识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南方周末》将甲型H1N1流感事件建构为一起“高度政治化”的危机事件。在别的媒体忙着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报道甲流病例时,《南方周末》则从国家安全、国际政治、外交、国家形象等高政治的宏观层面进行报道框架建构。如4月30日的专访报道《“完全遏制不现实,当前应重缓解”——专访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韩卓升》就涉及到了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中国甲流疫情采取的国际性援助举措、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上的合作等多项政治性话题。

《南方周末》通过宏观的视角报道危机,系统理性地剖析危机爆发的社会背景,给公民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培养和提升公民的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故事话语 描绘解析危机

在一个传媒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时代,面对受众多元的信息需求,媒体不仅要提供新闻,更要提供对新闻的解读,和对信息的分析处理与加工。《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就是凭借其独特的叙事艺术赢得了受众留下的青睐。危机报道作为《南方周末》最具特点的报道类别,在融会了故事性的叙事话语后,把新闻报道从模式型的新闻叙述框架中解放出来,通过故事为公众提供危机信息并解析危机本质,引导公众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

在甲流的报道中,《南方周末》建构了一种“战役式”和“悬念式”的报道叙事话语,制造出应对疫情的全民性大规模高紧张度的“战争场面”,营造出一种疫情传播悬念重重的“神秘紧张”的气氛。

5月7日的报道《240小时全国总动员:应对AM098》从标题就可以闻见“战争硝烟”的味道。而全文更是以快节奏的叙事方式,将墨西哥航空公司AM098航班飞抵上海浦东机场后,从4月30日到5月7日七天里,上海、广东、昆明等相关地区的政府、民航系统、医疗机构、卫生系统、质检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紧张应对过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细致描述,我国全民备战甲流的动员的紧张气氛呼之欲出。

5月14日,针对我国内地首例甲流患者发表的《险被放过的内地H1N1首例》和《一座城市的紧急应对》两篇深度报道也是从标题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战争紧张感。报道占用了整个头版的篇幅,通过紧张急促的叙事手法详细调查和记录了首例甲流患者从被接诊到被确诊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成都市政府、卫生系统等各个相关部门的紧锣密鼓的应对作为,在悬念重重的情节和紧密有致的节奏中,读者的胃口被不断吊起,又能在读完后有种长舒一口气的畅快感。

四.注重反思,强化媒体责任

“一次又一次,我们记录着不幸;一次又一次,不幸警醒着社会。”《南方周末》在2000年记者节致辞中写的这句话很深刻地点出了媒体危机报道的重大意义。

危机报道在积极促进现实危机解决的同时,注重引导社会深入反思,以便之后能够更好地应对相似相关的危机事件,防止悲剧的重演。在经过了SARS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等多次媒体失职的危机事件以后,如今媒体对于危机的反思度已经加大,而《南方周末》的危机报道更是表现突出,体现了新时期媒体该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南方周末》将甲流事件与2003年的SARS事件展开对比,通过深入采访和调查,反思这起危机事件在汲取国外国内的历史教训后,在疫情应对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进步。以4月30日的两篇报道为例,《面对猪流感,中国准备好了吗?》和《“完全遏制不现实,当前应重缓解”——专访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韩卓升》这两篇报道都通过深入地采访和调查,对比SARS时期的疫情应对行为,对这次流感事件到来时,我国的防疫准备做了全面考察。而11月5日的报道《香港六年大考:从SARS到甲型H1N1》更是以香港的疫苗采购事件作为报道背景,全面考察了这座疫情重灾区之一的城市在经历了备受非议的SARS危机处理后,面对甲流来袭的各方面应对表现。通过对香港疾控体系升级的报道,深刻反思我国防疫体制六年来的完善进程。

而《南方周末》针对这起危机事件发表的三篇评论也都是从反思的角度来考察这次危机的。《面对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