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森林土壤的主要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森林土壤的主要类型
灰褐色森林土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柴达术盆地东部各区和祁连山地的中段。
它是在干旱半干旱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针茅、芨芨草组成的林草原。
由于深受盆地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影响,其成土过程具有旱化特征,剖面通体有石灰反应,钙积层出现部位浅,一般在厘米或者60厘米,无灰化现象,但富有钙腐殖质积累过程,腐殖质含量丰富,表层有质含量高达22.8 ,阳离子交换量高,一在20—50毫克当量/lOO克土;土壤多为基所饱和,在交换性盐基中以钙为主,全剖呈中性至碱性反应,PH值多在7.0—8.0间。
石灰受到不同程度的淋洗,在剖面下部大含量可达10—15 。
但从土体的全量分中可看出铁铅氧化物没有明显移动。
土体硅铁铅率为2.5—2.9。
(理化性质见下表土理化性质分析带谱褐色针叶林土之下的阴坡及半阴坡。
剖面特征:在林褥层中的亚层无明显的粗殖质层。
土体以暗褐或褐色为主。
层次过渡较明显,淋溶作用较强,全剖面无石灰反应表层腐殖质含量5.0—10 ,腐殖质组成中里酸稍高,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小于0.5。
离子代换量为20~30毫克当量/100克土.
3.3 山地褐色针叶林土是山地垂直寒温带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省西倾山地两侧各林区。
其主要成土条件是:≥lO℃的积温< 1000℃,≥15℃积温≥1900℃。
降水量年均600mm,年温差小.日较差大。
主要乔术树种为紫果云杉,青海云杉,林分郁闭度大,分布均匀。
由于该类土壤分布高寒,冻期长,腐殖质分解缓慢,致使活地被
物有一特殊的毡状粗腐殖质层,厚度多在3O 厘米上,有机质含量高达75%,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倒为I或稍大于I。
随着土壤季节冻层的反复冻融作用,使铁锰回流剖面呈暗褐色,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由亟里盟富
于区内夏季温凉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酸—酸体在一定深度有多年冻土层,剖面中含大量铁,并有铁化合物的兰色反应。
生物循环较慢
3.2 暗褐土
是青海省山地垂直暖温带发育的森林土壤。
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坡)东段,太通河林区、湟水各林区的青海云杉、油松林下或针阔混交林下。
植被以中生型为优势,旱生植物很少。
是找省分布比较广泛的主要森林土壤,海拔通常在2000--3200米左右,位于山地垂直带谱褐色针叶林土之下的阴坡及半阴坡。
其剖面特征:在林褥层中的亚层无明显的粗腐质层。
土体以暗褐或褐色为主。
层次过渡比较明显,淋溶作用较强,全剖面无石灰反应表层腐殖质含量5.0—10 ,腐殖质组成中富里酸稍高,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小于0.5。
阳离子代换量为20~30毫克当量/100克土,交换性盐基以镁为主。
从土体化学组成分析:钙、镁淋洗明显,铁铅氧化物也具有轻度淋溶淀积,氧化铁与氧化铅的含量在粘化层略有增高。
从粘粒的化学组成来看,氧化铝变化明显,而氧化铁在粘化层含量较高,这
由于季节性干湿变化,铁的还原淋溶和氧化淀积有关。
粘粒硅铁铅率为2_7—2.9,沿剖面变动很小。
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南边缘的玉树、果洛各林区的阴坡及半阴坡,并与川西、藏东的暗棕壤,棕色针叶土成连续分布。
暗棕壤在本区分布于海拔3700米以下,是在温性湿润气候和针阔混交林或纯林的作用下发育起来的,剖面层次分化明显,在剖面上部固含腐殖质较多,显褐色,中部和下部呈棕色或棕褐色,结构性差。
典型剖面可分A A A。
、AB/B、C等层。
Aoo和Ao层厚度一般3—5厘米,由死地被物和未分解凋落物组成:A 层厚度6一l5厘米,呈棕色或棕褐色,具有颗粒和团块结构,植物根系密集;AB/B层显棕色.质地较粘重,核块状结构;c层多为棕色半风化物。
在剖面中,石砾表面有不明显的铁、锰胶膜。
该类型土壤的成土过程主要为腐殖质积累和弱酸性淋溶两个过程。
因该类土壤多发育在针阔混交林或纯林下,每年有大量凋落物归还土壤,加之林下草本植物和树木根系的死亡,都为表层土壤增加了大量有机质,加强了土壤的腐殖质积累过程。
固在有机质嫌气分解过程中铁常还原为亚铁,故土体带有棕色。
本区降水较多,土壤淋溶较强,部分游离钙,镁被淋失,土壤呈微酸性。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达14 左右表层腐殖质中富里酸含量高,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比值为0.7 表层PH值5.8。
在ABB层中粘粒(0.001mm)含量略有增高。
土体中硅铁铅率为2.4~3.3,沿剖面变化不大阳离子代换量为每百克土16.00—2.90毫克当量。
粘粒化学组成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铅有弱度移动。
-------- 摘自青海省农牧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1988,青海省土壤分类系统专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