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10篇及详细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训练10篇及详细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共2小题)
1.江南瓦
陈志宏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
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
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
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
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
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
如烟如梦,亦似花。
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
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
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
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
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
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
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
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糙如土坷。
但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
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里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那时,谁还会如我般深情地怀念那江南瓦。
(选自《散文》杂志2009第2期,有改动)(1)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编辑框中。
外观与功能→→→→→瓦上草和苔藓
(2)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
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3)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①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②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
2.枫叶礼赞
孟超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
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艮好的时节。
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
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
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
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
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
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
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
这哪里赶得上枫叶。
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
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
经得起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
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
《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
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恰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
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
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
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
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
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
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
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
那时,还
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
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
未分开过。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
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
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
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
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
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
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
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
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
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
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
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
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
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
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
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
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
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
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
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
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
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
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
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
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
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
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
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
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
上
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
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
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
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
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
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
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
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
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
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
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1)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2)删去第④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3)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4)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划线句子。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
加重了几层水色。
(5)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
4.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
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
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
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
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
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
我看着看着,忽然看
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
..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
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
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
我想过去搂住
..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
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
”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
她仍没有抬头。
“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
”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
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
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
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
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
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
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
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
”“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
“多了。
”他说。
“多了,那好呀!”我说。
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
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
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
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
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
多少次,
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
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
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
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
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
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
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1)文童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
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相关人物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母亲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父亲①
第三盏女同学②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于紧紧地攥住
..右手的食指……
②我想过去搂住
..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地去睡觉。
(4)文章以“灯红如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访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
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
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
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
但我们翻看他的画
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
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
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儿分_____,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
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
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
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
”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
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
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
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_____,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
“好了,找到了。
”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
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_____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
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
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吃惊狐疑疑惑
B.狐疑吃惊疑惑
B.疑惑狐疑吃惊
D.疑惑吃惊狐疑
(2)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
①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②我们都哑然笑.了。
(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5)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6.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
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
冒险滋味。
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
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
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捡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
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
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
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
他妈妈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歪儿”。
我们每天都听到她呼唤儿子得我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
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
可是他太热爱这游戏
了,他宁愿
..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坐庄,宁愿
..徒自奔跑,宁愿
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
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运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
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
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
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
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
【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
【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
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
【丙】这时忽见窗子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
【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
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
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
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