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中医治疗内治与外治的两种方法
中医治疗骨伤病的优势
中医治疗骨伤病的优势骨伤病指的是因创伤、劳损、内伤、外邪入侵及瘀血等病因引起的骨损伤,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伤处肿痛、筋断骨折、关节脱位等症状,严重时还易导致其出现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安全,故需要尽早治疗。
中医治疗骨伤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就来说说中医治疗骨伤病的优势、原则及方法。
一、中医治疗骨伤病的优势西医治疗骨伤病多依靠药物和手术等,长期服用西药治疗不仅会引发患者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还易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但是,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增加其治疗痛苦。
中医更注重患者机体的整体反应性,在治疗过程中会从整体和辨证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方式对患者治疗,如手法治疗、药物内服、外治治疗、指导患者进行锻炼等,不提倡开放手术,不仅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还能避免破坏患者本身的完整性,从而能减轻其治疗痛苦。
二、中医治疗骨伤病的原则(1)内外兼治原则,外治主要是指通过手法复位、固定等促进骨骼结构和正常形态恢复,内治主要是通过给患者服用中药方剂来扶养患者机体正气,促进其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实现治标治本。
(2)筋骨并重原则,中医认为在筋骨体系中,关节是筋骨的枢纽和支点,骨骼是筋骨的杠杆和支架,筋肉是筋骨活动的动力,故治疗骨伤病需同步进行治骨、治筋,才能促进骨骼和软组织功能改善或恢复。
(3)动静结合原则,“静”指的是初始治疗需对患者骨伤处进行固定制动,“动”指的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需尽早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才能加快患者病情康复速度。
三、中医治疗骨伤病的方法3.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分为药物内治和外治治疗两种,初期可给患者口服清热凉血方、行气消瘀方、攻下逐瘀方等,中期可给其口服和营止痛方、接骨续筋方等,后期可给其口服舒筋活络方、补气养血方、补益肝肾方等。
药物外治有以下几种常用治疗方法:(1)搓擦药,将一些具有追风祛寒、活血止痛等功效的油剂、油膏、酊剂等涂抹于患处;(2)敷贴药,将一些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等功效的膏药、药膏、药散敷贴于患处,药物可通过皮肤到达骨骼,使骨骼损伤缓解和消除。
中医外科疗法
中医外科疗法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分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之法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但其中透脓、托毒等法为外科的特点。
外治中的外用药物、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中的药线、垫棉,则为外科所独有,大部分外科疾病必须内、外治并重。
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辨别阴阳及经络部位,确定疾病的性质,然后立出内治和外治的法则,运用不同方药,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治法:内治法除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着手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首先确立总的治疗原则。
明代《外科正宗》根据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总则:1、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
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
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内治法的具体运用:消、托、补三个大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则。
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不一,因此在临床具林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有11个治法:1、解表法: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2、通里法: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3、清热法: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温通法: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祛痰法: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6、理湿法:五神汤(《外科真诠》)7、行气法: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8、和营法:活血化坚汤(《外科正宗》)9、内托法:透脓散(《外科正宗》)10、补益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11、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外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治疗方法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治疗方法
中医和西医骨科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中医骨科主要依赖于中医理论,主要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非手术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失衡导致的,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等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骨科主要通过中药来舒经活络、散寒温经、祛风湿等,用针灸来调节气血、活血化瘀,通过推拿来放松筋络,按摩关节等方法来治疗骨科疾病。
西医骨科则主要依赖于西医理论,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进行治疗。
西医骨科主要采用手术、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手术方法包括关节镜手术、骨折复位、骨融合等。
药物方面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等。
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理疗和康复治疗等,用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等。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治疗方法可以结合使用,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需求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骨伤科内治法
• 以上治法有一定的规律。 • 如:治疗骨折,初期以消淤活血、理气止
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 气养血、强筋壮骨为主。 • 骨折气血损伤较轻,淤肿、疼痛不严重 者,往 往在初期就用接骨续筋法,配合 活血化淤之药。 • 挫扭伤筋的治疗,初期也宜消淤活血、 利水退肿,中期则用和营续筋法,后期以 舒筋活络为主。
治疗方法
原则: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
医患合作。 方法:药物、手法、固定、练功。
1
第一节 药物
• 机体的外伤,可导致内在气血、营卫、 脏腑功能失调。
• 治疗损伤,必须从机体的整体观念 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分类:
•
1.内治法•ຫໍສະໝຸດ 2.外治法2一.内治法
• (一)骨伤内治法 •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 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 • (二)骨病内治法
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 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 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 法为基础。
5
• 后期: • 为损伤7周以后, • 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
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 即:”补”法; • 如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 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即”舒”法。 •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 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
3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 初期: • 一般在伤后1~2周内, • 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
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 • 若瘀血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
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 • 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
4
• 中期: • 损伤后3~6周. • 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
治疗方法(上)详解
注意:补气、补血虽各有重点,但不可截然分 开.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亦可导致气损,故在治 疗上常补气养血并用。
后期治法
补益脾胃法
适应症:伤病日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饮食不 消而见四肢疲乏无力,形体虚赢,肌肉萎缩,筋骨 损伤,修复缓慢,脉象虚弱无力等。
治疗方法
分类: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 内治法是通过内服药物以达到全身性治疗的
方法,故亦可称为药物内治法。 ➢ 外治法是对伤病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
外治法分为药物外治法、外固定疗法、 牵引疗法、练功疗法以及手术疗法等。
内治法
骨伤内治法
骨伤内治法
《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 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
初期治法
开窍活血法:
适应证 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 本法适应症的特点是跌仆损伤后气血逆乱、气滞 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闭等危重症。
选方用药 昏厥期用黎洞丸、夺命丹、苏合香 丸等;复苏期用复苏汤、桃红四物汤加减;恢复 期用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注意 开窍药走串性强,易引起流产,孕妇慎 用。
选方用药 临床常用的清热凉血方有加味犀角地黄汤、 清心汤等;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九、小蓟饮子 等。
注意:应用本法时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引起瘀血内停。 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而不行,所以在治疗一般 性出血时常与消瘀和营之药合用。出血过多时则辅以补 气摄血之法,以防气随血脱,常用独参汤、当归补血汤 等。必要时还应结合输血、补液疗法。
药物外治法
熏洗药(淋拓、淋渫)
将处方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 气熏蒸患处,候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冬季 熏洗时可在患肢上加盖毛巾或棉垫,以便热力持久。 熏洗的同时,可进行患肢的功能活动,以加强熏洗 的效果。每次熏洗时间15—30分钟,每日2—3次。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成佳中心卫生院四川自贡643101近年来,我国建筑、交通等行业发展快速,由此造成的骨伤疾病也在增多。
该类患者治疗时间长,需要漫长的康复锻炼,否则会影响肢体功能。
中医研究的深入,为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下面简单论述了中医治疗方法。
1.中医骨伤科可以治疗哪些疾病?随着中医骨伤科的发展,目前可以治疗的疾病较多,主要包括:①骨关节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骨性关节炎等;②软组织损伤,如腱鞘炎、腱鞘囊肿、跟骨骨刺等;③骨折,如小儿斜颈、颈部寰枢椎等;④和骨科相关的免疫系统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2.中医骨伤科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中医在骨伤科中的应用更加普遍。
和西医骨科相比,中医骨伤科的特点如下:①功能复位,和解剖复位的作用类似,复位后的功能更加接近伤前的标准;②治疗方法简单,器械设备低廉,治疗成本较低,但对医生的技能要求高;③治标治本,更加注重患者的骨关节功能康复;④辨证施治,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骨伤科中医治疗原则(1)动静结合。
“动”指的是功能锻炼,“静”指的是固定制动,两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如何把握好动与静的尺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2)筋骨并重。
在筋骨体系中,骨骼是支架和杠杆,关节是支点和枢纽,筋肉是活动的动力,具有连接关节、滋养骨骼的作用。
治疗时,骨骼和软组织都要关注到,治骨、治筋同步进行。
(3)内外兼治。
针对骨伤科疾病,外治是进行固定、手法复位,恢复骨骼的正常形态和结构;内治是扶养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外来邪毒的抵抗能力,实现治标治本的目的。
(4)医患合作。
不论是前期治疗,还是后期功能锻炼,都要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如果患者不配合,即使医生的医术再高明,也会影响恢复效果。
4.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1)药物。
一是药物内治法。
以骨损伤为例,中药治疗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采用攻下逐瘀方、清热凉血方、行气消瘀方;中期采用接骨续筋方、和营止痛方;后期采用补益肝肾方、舒筋活络方、补气养血方。
骨伤科中医治疗内治与外治的两种方法
骨伤科中医治疗内治与外治的两种方法药物治疗是中医骨伤科重要的疗法之一,它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具体贯彻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的主要手段。
中医骨伤科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两种,临床可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选用。
【骨伤内治法】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络脉受损,气机凝滞,营卫离经,瘀滞于肌肤腠里。
“不痛则通”,“通则不痛”,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都能引起疼痛,因此必须疏通内部气血。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初、中、后三期。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
临证时必须结合病人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一)初期治法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
1.攻下逐瘀法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经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且所生新血也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行而致变证多端。
故受伤后有瘀血停滞者,依据“留者攻之”的治则,须及时应用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苔黄,脉数的体实患者。
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于“下”法。
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通泻大便,排除积滞的治法,药效相当峻猛,临床不可滥用。
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失血过多、素有宿疾者皆不宜用。
对妇女妊娠、产后及月经期间亦应当禁用或慎用。
2.行气消瘀法又称行气活血法,为伤科内治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同时,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
故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亦采用行气消瘀法。
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
常用的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消肿止痛丹、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活血化瘀汤,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加味乌药汤、金铃子散,以及行气活血并重的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方。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胀,苔黄,脉 数的体实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 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 药效相当竣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 气血虚衰、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 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行气活血法
敷贴药
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 挥作用。 常用约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药膏
药膏 又称敷药或软膏。 将药粉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馅糖、蜜、油、水、 鲜草药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 摊在棉垫或桑皮纸上。为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 激和换药时容易取下,可在药上加一张极薄的 棉绒。配制药膏时多用馅糖,除药物作用外, 还取其硬结后有固定和保护伤处的作用。
肌内加速恢复。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
养胃汤、归脾汤。
补益肝肾法
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肝主筋,肾主骨,主腰 脚。《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 《素问· 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故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琉松 而肝肾虚弱者常采用补益肝肾法。
补益肝肾法
以及长期卧床不能经常活动,日久必气养血法。
补气养血法
补气、补血虽各有正点,但亦不能截然划分,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在治疗上常 补气养血并用。通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 损较重,筋骨萎软或迟级愈合者。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 大补汤等。
药散
止血收口类:桃花散、花蕊石散、如圣金刀散.金枪铁 扇散等,以及近年来研制出来的不少止血药粉,都具 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的患者。 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等,主药是升丹,但纯用升 丹则嫌药性太峻猛,往往加入熟石膏等药,如熟石膏 与升丹之比为9:1者是九一丹,7:33者是七三丹。 对升丹过敏的患者,可用不含有升丹的祛腐拔毒药, 如黑虎丹等。
颈椎病中医骨伤治疗知识分享
颈椎病中医骨伤治疗知识分享说起颈椎病,很多人都以为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骨科疾病,似乎和年轻人不相干。
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在不断加快,颈椎病也随之成了一种职业病。
如果你是程序猿、司机、长时间伏案的办公白领、教育人员、麻将爱好者、学生......那么你可能需要来检测一下自己的颈椎健康了。
今天我们从中医角度来深入了解这个令人倍感烦恼的病痛——颈椎病。
一、什么是颈椎病?颈椎病是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包括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
本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
最典型的症状是疼痛及麻木,部分病人还可伴有头晕、眼花甚至摔倒等。
当患有颈椎病时,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后会有以下症状:颈部、肩部、胸部疼痛或麻木。
如不及时治疗,颈椎病将进一步加重,会有持续性或阵发性并向肩部、上肢、胳膊及手指放射传导,可伴有针刺样(针刺痛)或过电样串麻感、麻痛、酸痛、胀痛和蚁爬麻感,当颈部活动或咳嗽、打喷嚏或用力稍大时疼痛及串麻感可加重。
由于颈椎病会压迫神经血管,使血液不能很好的输送到头部,会令头皮胀痛。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头顶痛还和心血管疾病有关系,这一点不可忽视。
颈椎病加重时也可能有上肢肌肉萎缩、发沉、酸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现象,在夜间颈肩部及上肢可能痛得更厉害,导致翻来覆去睡不着。
由于颈脊髓受到刺激压迫后,使脊髓供血不足,可促使多个部位(肩膀、胳膊、手臂、手指、腰部、臀部、腿部和足部)发麻。
更严重的话,会继续向下向腰部蔓延,表现为腰部酸痛、腰无力、腰膝酸软等。
二、如何从中医角度治疗颈椎病?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人体由于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才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因此应采用益气活血、疏肝益肾、祛风通络等方法治疗颈椎病。
中医临床分型及治疗主要是针灸治疗上主要配以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等穴共凑疏筋活络之功。
(1)风寒痹阻型症状表现为上肢麻木酸痛,颈肩部僵硬活动不便,并伴有畏风寒症状,脉弦紧、舌苔薄呈淡红色。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您所不了解的这些事儿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您所不了解的这些事儿发布时间:2022-12-04T05:44:56.019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8期作者:张智力[导读] 颈部神经受到压迫而引发的颈肩部疼痛就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张智力成都青白江阳宣中医诊所,四川省成都市 610300颈部神经受到压迫而引发的颈肩部疼痛就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情严重的患者,上肢会伴有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这时,选择中医治疗可获得显著的疗效。
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分为内治与外治两种形式,尤其是复位或针灸等外治疗法,对患者上肢肩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被刺激或压迫所致,病理表现为运动、神经反射障碍,且与脊神经根分布一致,临床预后良好。
大部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中老年人,但近几年也逐渐开始在年轻群体中发病,发病后肩颈部严重不适,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
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相对较轻、发病历程较短的患者。
而保守治疗大部分为中医疗法,那么,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哪些事儿是您不了解的呢?一、中医理论的颈椎病颈椎病为中医骨伤科的病种名称,为筋伤疾病的一种。
结合中医学的分析,颈椎病的病机在于体弱、气虚导致正气缺失,体表不固,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外邪入侵而发病。
因此,中医将颈椎病归属于筋病、颈肩痛、眩晕等范畴。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历史悠久,《素问·逆调论》云:“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之肉苟者,虽近衣絮,犹尚苟也,是谓何疾?”“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云:“项背强几几……桂枝葛根汤主之。
”明代张潞《张氏医通》云:“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致脊背痛。
”目前,临床中医学研究颈椎病的主要方向文颈椎退变、颈椎损伤等。
中医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骨伤科疾病是指骨骼和相关结构的疾病,包括骨折、关节脱位、韧带损伤、肌腱炎等。
在中医学中,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治疗,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中医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理论与骨伤科疾病中医理论认为,骨伤科疾病与脏腑、气血、经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病人整体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中医能够辨识出骨伤科疾病的具体类型、病因以及病变程度,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主要疗法之一。
中药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等作用,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组织修复和康复。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桑寄生、杜仲等,具体的组方和用药剂量会根据病情而有所不同。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一大特色治疗技术,在骨伤科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并促进受伤部位的恢复。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常用的手法疗法,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按摩和揉捏,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加速患处的康复。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推、点、拿等,注意按摩力度和技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4.外治法: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药物熏洗、拔罐、热敷等方法。
药物熏洗是将草药煎煮后,用热气蒸洗患处,这样可以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拔罐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负压,吸引皮肤和筋膜向上凸出,以促进经络的通畅。
热敷则是通过将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患处,以达到热疗的效果,舒缓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三、中医治疗在骨伤科疾病中的效果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中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消肿、促进组织修复,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了其疗效的可靠性。
针灸疗法能够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加速痊愈。
推拿按摩则能够按摩患处,改善患处的气血循环,减轻肌肉的僵硬,促进康复。
外治法包括药物熏洗、拔罐、热敷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加速患处的康复和恢复。
中医外治和内治的概念
中医外治和内治的概念
中医外治和内治是中医学中的两种治疗方法。
中医外治是通过外部手段治疗疾病,例如针灸、拔罐、刮痧、推拿、艾灸等;而中医内治则是通过口服中药、汤剂、丹药等内服药物治疗疾病。
中医外治主要适用于治疗外伤、痛症、皮肤病等疾病。
针灸是中医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和刮痧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按摩,促进经络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艾灸则是通过热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温通经络,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内治则是中药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口服中药、汤剂、丹药等内服药物治疗疾病。
中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的疗效与病人的体质、病情有关,中医师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配制药方,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体来说,中医外治和内治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骨骼、关节、肌肉等方面的疾病进行治疗。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拔罐治疗等多种方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骨伤疾病的目的。
中药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敷。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口服中药剂量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骨伤疾病的目的。
中药外敷则是将中药煎煮后敷在患处,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来治疗骨伤疾病。
针灸治疗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针刺人体穴位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骨伤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等。
针灸治疗可以治疗骨折、脱臼、扭伤等骨伤疾病。
推拿按摩治疗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推拿按摩治疗可以通过按摩患处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从而达到治疗骨伤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推、拿、揉、捏、按、摩等。
推拿按摩治疗可以治疗骨折、脱臼、扭伤等骨伤疾病。
拔罐治疗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拔罐治疗可以通过拔罐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从而达到治疗骨伤疾病的目的。
拔罐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在患处放置罐子,通过罐子的吸力来促进血液循环。
拔罐治疗可以治疗骨折、脱臼、扭伤等骨伤疾病。
总之,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
中医骨伤科学从内而外的全方位调理
中医骨伤科学从内而外的全方位调理在传统医学的宝库中,中医骨伤科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不仅仅是对骨伤的治疗,更是一种从内而外的全方位调理理念和方法的体现。
中医骨伤科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中医骨伤科的医者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法,为无数受伤的人们解除了痛苦。
他们深知,骨伤的治疗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损伤修复,更要考虑到人体整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方面的平衡与协调。
从内调理,首先要关注的是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骨伤修复的重要基础。
当骨伤发生时,往往会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
中医通过运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来促进气血的运行,消散瘀血,疏通经络。
比如,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这些方剂能够活血化瘀,使受伤部位的气血得以通畅,加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除了气血,脏腑的功能也对骨伤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
因此,在骨伤的调理中,常常需要滋补肝肾。
通过调理肝肾,可以增强骨骼和筋腱的营养供应,促进损伤的愈合。
例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补肾的方剂,以及一贯煎、逍遥丸等调肝的方剂,都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被选用。
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情志的调节也不容忽视。
受伤后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进而延缓骨伤的恢复。
中医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为骨伤的康复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
从外调理方面,中医骨伤科有着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
手法复位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项技术。
医生通过巧妙的手法,将骨折、脱位的部位进行精准复位,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
而小夹板固定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固定方法,它能够根据肢体的形状和肿胀程度进行调整,既保证了固定的效果,又不妨碍局部的血液循环。
中药外敷也是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
不同的中药配方制成的敷贴、膏药,能够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发挥消肿止痛、活血通络的作用。
中医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骨科疾病是指影响骨骼和关节的各种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腰肌劳损等。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骨科疾病的治疗也有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对骨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骨科疾病通常与气血不足、湿热痰滞等因素有关。
中药治疗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以及活血化瘀等方式,达到治疗骨科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桑寄生、黄连、地龙等。
这些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和舒筋活络的功效,可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
中药治疗一般以中药汤剂的形式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配,服用一段时间以达到治疗效果。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于骨科疾病也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和身体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骨科疾病,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拔罐和刺络疗法。
拔罐是将一定材料制成的罐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利用罐子内的负压和刺激,增强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疼痛和僵硬感。
刺络疗法则是通过用细针刺激经络,促进经络的畅通,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
三、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在中医治疗骨科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康复训练通过各种体操、按摩和物理疗法,恢复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和肌肉力量,促进骨骼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对于骨折等骨科疾病,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功能锻炼、功能评估和日常生活训练等。
通过与中医治疗相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这些方法基于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思路。
在实践中,中医治疗骨科疾病不仅能缓解症状,还可以促进病情的康复和预防。
然而,中医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科学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验证其疗效的科学性。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
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1、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 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 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积久不 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 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 用“开法”。
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2、中期,在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 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 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 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2、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按需外敷药 膏,放置压垫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贴牢。将棉 垫或棉纸包裹伤处,勿有皱褶,置夹板于棉垫外 面,排列均匀,板间距为1~1.5cm。夹板的两端 勿超出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之中央,由助 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绑扎带。依需要捆扎3~ 4道,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脱。
敷贴药
1、药膏: 将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饴糖、 蜜、油、水、药酒、醋或医用凡士林等, 调匀如厚糊状,涂敷伤处。
2、膏药:古称为薄贴,将药物碾成细末配 以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
3、药粉: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收贮瓶 内备用.使用时将药粉直接掺于伤口处, 或置于膏药上,将膏药烘热后贴患处。
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3、后期,为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 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 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肌 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 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故后期多施“补”、 “温”两法。
骨伤内治法
1、攻下逐瘀法 2、行气消瘀法 3、清热凉血法 4、开窍活血法 5、和营止痛法 6、接骨续筋法
元·张洁古《活法机要》曰:“恶血必归于 1、扎带的约束力是固定力的来源;
中医骨伤科学从整体出发的疗愈之道
中医骨伤科学从整体出发的疗愈之道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它不仅仅关注骨伤本身的局部症状,更是从人体的整体出发,探寻伤病的根源和综合的疗愈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骨伤的治疗中,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发生骨伤时,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受伤的骨骼和肌肉,而要考虑到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以及情志状态等多个方面。
从气血的角度来看,骨伤会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正常运行对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至关重要。
中医骨伤科学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如推拿按摩、针灸、中药内服外用等,来促进气血的流通,消除凝滞,为骨伤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比如,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的作用,理顺筋络,推动气血运行;针灸则能够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分布和运行。
脏腑功能在骨伤的疗愈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
因此,骨伤的恢复与肝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人的肝肾不足,就可能会影响骨伤的愈合速度和质量。
在治疗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滋补肝肾的中药来增强脏腑的功能,从而促进骨伤的康复。
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良好的脾胃功能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和组织的修复。
所以,在骨伤治疗中,调理脾胃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情志因素同样会对骨伤的恢复产生影响。
当人们遭遇骨伤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气血紊乱,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延缓骨伤的愈合。
中医强调“情志致病”和“情志治病”,通过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法,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伤病的信心,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诊断方面,中医骨伤科学也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
医生不仅仅依靠 X 光、CT 等现代检查手段,还会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
一、内治法
• (一)骨科内治法 • 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 (1)初期治法
• 腰椎间盘经皮椎间孔内镜技术 • 关键镜技术
• 腱鞘松解术
谢谢观看
中医 110101126 朱媛媛
• 热熨药 该药是一种借助物理热疗促进药物吸收的局部治疗方法, 适用于腰背部及躯干等不便熏洗的部位。热熨药具有温经散寒、活 血祛瘀、行气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多用于风寒湿痹痛、陈 旧损伤以及脘腹胀痛,尿潴留等疾患。
• (1)熨药(藤药) 将一剂处方药物用白酒或醋浸透后,分置于两 个布袋中扎口入锅内,用蒸气加热(10一20分钟)后腾熨患处。为防 止烫伤皮肤,可先在患处放一条毛巾。两药袋交替使用,每次30一 50分钟,每日2—3次。
2 动作要领 上肢:主要目的是恢复手的功能。 下肢:主要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保持各关节的稳定性
3 循序渐进 练功时动作逐渐增加,次数由少到多,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锻炼时间由短到长。
。
4 随访 定期复查可了解患者病情和功能恢复快慢,
可随时调整练功内容和运动量,修订锻炼 计划。
5 其它注意事项 ⑴ 全神贯注 ,动作缓而慢 。
• 敷贴药 敷贴药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局部,使药力经 皮肤发挥作用。常用的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 (1)药膏(敷药、软膏) 将药物碾成细末,然后选用饴糖、 蜂蜜、香油、酒、醋水、鲜药汁或凡士林等,调和均匀如 厚糊状,按损伤部位的大小摊平在相应的棉垫或桑皮纸上 敷于患处。
骨伤病的诊疗方祛(中医骨伤科学十三五教材)
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通常分初、中、后三期。三期 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 主要目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 证施治。
(1)初期治法
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 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 若瘀血积久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 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 法”。
第四章 骨伤病的诊疗方法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药物 手法 固定 练功 其他
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法、固 定、练功等,临床上应根据病情有针对性 地应用,必要时需配合釆用针刀、微创、 手术等综合疗法。
第一节 药物
内治法 外治法
药物疗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 于气血、营卫、脏腑、经络等维持。若机体遭 受损伤,则其正常活动必然受到影响,可导致 内在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因此, 治疗损伤,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良 好的效果。
一、内治法
根据损伤“专从血论”,“恶血必归于肝”, “肝主筋,肾主骨”,以及“客者除之,劳者 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等骨 伤科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可以归纳为下、消、 清、开、和、续、补、舒等内治方法。
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又可分 为骨伤内治法与骨病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
②行气消瘀法
适用于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 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方剂有以消瘀 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 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金铃子散, 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 瘀汤、顺气活血汤等。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 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中医治疗内治与外治的两种方法药物治疗是中医骨伤科重要的疗法之一,它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具体贯彻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的主要手段。
中医骨伤科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两种,临床可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选用。
【骨伤内治法】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络脉受损,气机凝滞,营卫离经,瘀滞于肌肤腠里。
“不痛则通”,“通则不痛”,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都能引起疼痛,因此必须疏通内部气血。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初、中、后三期。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
临证时必须结合病人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一)初期治法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
1.攻下逐瘀法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经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且所生新血也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行而致变证多端。
故受伤后有瘀血停滞者,依据“留者攻之”的治则,须及时应用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苔黄,脉数的体实患者。
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于“下”法。
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通泻大便,排除积滞的治法,药效相当峻猛,临床不可滥用。
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失血过多、素有宿疾者皆不宜用。
对妇女妊娠、产后及月经期间亦应当禁用或慎用。
2.行气消瘀法又称行气活血法,为伤科内治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同时,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
故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亦采用行气消瘀法。
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
常用的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消肿止痛丹、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活血化瘀汤,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加味乌药汤、金铃子散,以及行气活血并重的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方。
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或活血与行气并重而灵活选用。
3.清热凉血法本法包括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两法。
本法适用于跌仆损伤后引起的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错经妄行,创伤感染,或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宜采用清热凉血法。
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有五味消毒饮;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丸、小蓟饮子等。
4.开窍通关法开窍通关法是用辛香走窜、开窍通关的药物,以治疗标证的救急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玉枢丹、行军散等。
(二)中期治法中期是在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1.和营止痛法适用于损伤后虽经“消”、“下”等法治疗,但气滞血瘀尚未尽除,而继续采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者。
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和营通气散等。
2.接骨续筋法适用于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者。
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故主要使用接骨续筋药,佐以活血祛瘀之药以活血祛瘀,接骨续筋。
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3.舒筋活络法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与祛风通络药,再佐以理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增强舒筋通络之功。
适用于损伤肿痛稳定后而有瘀血凝滞、筋膜粘连的伤筋中期,或兼有风湿,或受伤之处筋络发生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等证,或气血不得通畅,肢体痹痛等。
常用方剂有正骨伸筋胶囊、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
(三)后期治法后期为伤后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健脾胃、益肝肾为主。
而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予以舒筋活络。
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
1.补气养血法本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而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
凡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出现各种气血亏损、筋骨萎弱等症者均可用本法。
常用方剂有以补气为主的四君子汤,以补血为主的四物汤,以及以气血双补为主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临床可随症加减。
2.补养脾胃法本法适用于损伤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脏腑亏损,或长期卧床缺少活动,而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者。
治疗采用补养脾胃,以促进气血生化,使筋骨肌肉加速恢复。
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汤、归脾丸等。
3.补益肝肾法又称强壮筋骨法。
本法适用于筋骨及腰部损伤的后期,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而肝肾虚弱者,并多与补气养血法结合使用。
常用方剂有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养筋健骨汤。
肾阴虚用四物汤加左归丸。
肾阳虚用四物汤加右归丸,筋骨疲软者用壮筋续骨丹等。
4.温经通络法本法使用温性或热性的祛风、散寒、除湿药物,并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求达到去除留注于骨节经络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舒、关节滑利、经冬通畅。
适用于一般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滞留主筋骨损伤日久,气血凝滞者。
常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乌头汤、大红丸、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
【骨伤外治法】骨伤外治法疗效显著,应用简便,易于掌握,价格低廉,故经久不衰。
骨伤科外治药咬非常丰富,按剂型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与热熨药。
(一)敷贴药敷贴药使用时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1.药膏(1)药膏的配制:将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饴糖、蜂蜜、油、水、鲜草药汁、酒、醋或医用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涂敷伤处。
近代药膏多选用饴糖,主要是取其硬结后药物本身的作用和固定、保护伤处的作用。
饴糖与药物的比例为3:l。
对于有创面的创伤,都用药物与油类熬炼或拌匀制成的油膏,因其柔软,并有滋润创面的作用。
(2)药膏的种类消瘀退肿止痛类:适用于骨折、筋伤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
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定痛膏、双柏膏、消肿散等。
舒筋活血类:适用于扭挫伤筋后肿痛逐步减退之中期患者。
可选用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活血散等。
接骨续筋类:适用于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消退之中期患者。
可选用接骨续筋膏、外敷接骨散、驳骨散等。
温经通络、祛寒祛风湿类:适用于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邪者。
可用温经通络药膏外敷;或用舒筋活络类药膏内酌加温散风寒、利湿的药物外敷。
清热解毒类:适用于伤后感染邪毒,局部红、肿、热、痛者。
可选用金黄膏、四黄膏、消营退肿膏等。
生肌拔毒长肉类:适用于创伤止血后创面清洁或感染者。
可选用军术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
(3)药膏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药膏的换药时间:根据伤情的变化、肿胀的消退程度、气温来决定,一般2~4天妻1次。
气温高时可缩短时间,气温低时酌情延长时间;后期患者可酌情延长。
生肌拔毒类药物应根据创面情况决定,创面脓液较多时应勤换药,以免脓液浸淫皮肤。
药膏的调制用法:药膏一般随调随用,凡用饴糖调敷的药膏,室温高时容易发酵,晦雨季节易发霉,故不主张一次调制太多,或将饴糖煮过后再调制。
寒冬气温低时可酌加开水稀释以便于调制拌匀。
药膏的注意事项:如患者对药膏过敏或产生接触性皮炎时应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药物和对症治疗。
2.膏药(1)膏药的配制:将药物碾成细末,配以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
(2)膏药的种类治损伤与寒湿类:适用于损伤者的有坚骨壮筋膏;适用于风湿者的有伤湿宝珍膏;适用于损伤与风湿兼证者的有万灵膏、损伤风湿膏等;适用于陈伤气血凝滞、筋膜粘连者的有化坚膏。
提腐拔毒生肌类:适用于创伤而有创面溃疡者的有太乙膏、陀僧膏,一般常在创面另外加药粉如九一丹、生肌散等3.散剂(1)止血收口类:适用于一般创伤出血撒敷用,常用的有桃花散、花蕊石散、金枪铁扇散、如意金刀散、云南白药等。
(2)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脓未净,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的患者。
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以及红升丹、白降丹。
此类药物多含有汞等重金属,毒性较大,不宜久用。
(3)生肌长肉类:适用于脓液稀少,新肉难长的创面。
常用的有生肌八宝丹等,也可与祛腐拔毒类散剂掺合在一起应用,具有促进新肉易生,创面易敛,促使创口迅速愈合的作用。
(4)温经散寒类: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凝滞疼痛或局部寒湿侵袭者。
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散等。
具有温经活血、散风逐寒的作用。
(5)散血止痛类:适用于损伤后局部瘀血结聚肿痛者。
常用的有四生散、代痛散等。
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6)取嚏通经类:适用于坠堕、不省人事、气寒不通者。
常用的有通关散等,吹鼻中取嚏。
(二)搽擦药搽擦药可直接涂搽于伤处,或在施行理筋手法时配合推擦等手法使用,或在热敷熏洗后进行自我按摩时涂搽。
1.酒剂是用药物与白酒、醋浸制而成,一般酒醋之比为8:2,也有单用酒浸者。
常用的有活血酒、伤筋药水、息伤乐酊、正骨水等。
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追风祛寒的作用。
2.油膏与油剂用香油把药物熬煎去渣后制成油剂,或加黄蜡、白醋收膏炼制而成油膏。
具有温经通络、消散瘀血的作用。
适用于关节筋络寒湿冷痛等证,也可配合手法及功能锻炼前后作局部搽擦。
常用的有跌打万花油、活络油膏、伤油膏等。
(三)熏洗湿敷药1.热敷熏洗即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
每日2次,每次15~3 0分钟。
每贴药可熏洗数次。
药水因蒸发而减少时,可酌量加水再煮沸熏洗。
具有舒松关节筋络、疏导腠理、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
凡关节强直拘挛、酸痛麻木或损伤兼夹风湿者,均有卓效。
多用于四肢关节的损伤,腰背部如有条件也可熏洗。
(1)新伤瘀血积聚者:用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舒筋活血洗方。
(2)陈伤风湿、冷痛、瘀血者:陈伤风湿冷痛以及瘀血已初步消散者,用八仙逍遥汤、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等。
2.湿敷洗涤多用于创伤,使用方法是“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渍其患处”。
现临床上把药制成水溶液,供创伤溃破伤口湿敷洗涤用。
常用的有甘葱煎水、野菊花煎水、2%~20%的黄柏溶液以及蒲公英等鲜药煎汁。
(四)热熨药热熨法是一种热疗方法。
临床上多选用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用布包裹,加热后热熨患处,借助其热力作用于局部。
适用于腰脊躯干熏洗不便之处的新伤、陈伤。
主要有下列几种:1.坎离砂用铁砂加热后与醋水煎成药汁搅拌后制成。
临用时加醋少许拌匀置布袋中,数分钟内会自然发热,热熨患处。
适用于陈伤兼有风湿证者。
现在的制剂接触空气即能自然发热,使用更为方便。
2.熨药将药置于布袋中,扎好袋口放在蒸锅中蒸汽加热后熨患处,适用于各种风寒湿肿痛症。
能舒筋活络、散瘀退肿。
常用的有正骨烫药等。
3.其他如用粗盐、黄砂、米糠、麸皮、吴茱萸等炒热后装入布袋中加热后熨患处,民间也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掩脐上治风寒。
这些方法简便有效,适用于各种风寒湿型筋骨痹痛、腹胀痛、尿潴留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