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
《遗传育种学》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36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育种目标的制定、实现育种目标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国内外育种成就与发展,并具有推广、繁育良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主要内容:上篇介绍遗传学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三大规律、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基因工程、基因突变、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群体遗传等。
下篇介绍育种学内容,包括育种目标的制定、种质资源、植物的繁殖方式、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品种审定和推广、计算机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等。
先修课程:农科基础化学、植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为320503,是农学专业中最具有前景和发展性的一个方向。
作物遗传育种是一门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遗传育种手段对植物进行选育、培育和改良的学科,是提高作物产量、改良品质和抗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植物遗传育种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因素、遗传变异、杂交育种、自交系育种、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遗传育种技术,同时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如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基因打靶等。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多种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可以用于提高粮食产量,改善食品质量,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生产效益。
同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应聘的岗位广泛,包括农业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咨询公司等。
毕业生可以从事遗传育种的研究、管理、推广等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做出贡献。
总之,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并具有广泛前景的学科,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你对作物遗传育种感兴趣,不妨选择这门专业,为实现我们的农业梦而努力。
作物育种学各论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作物育种学各论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作物育种学各论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it out!)作物育种学各论一、作物育种学基础育种学的基本概念育种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和动物遗传改良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遗传、变异、选择、杂交和繁殖等。
遗传是指生物体遗传特征的传递,变异是指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差异,选择是指在繁殖过程中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杂交是指不同品种或种属的生物体进行交配,繁殖是指生物体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育种学的基础。
育种学的发展历程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时期,当时农民通过人工选择和杂交等方法改良作物和家畜。
然而,育种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当时随着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育种学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此后,育种学经历了从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的转变,逐渐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育种学的目标与任务育种学的目标是通过改良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征,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育种学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以传递优良性状。
(2)通过杂交等方法,将不同品种或种属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优良品种。
(3)利用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等方法,精确地改良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征,提高育种效率。
(4)对新品种进行鉴定和评价,确保其具有稳定的优良性状和良好的生产性能。
(5)推广应用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作物遗传学基础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作物遗传学的基础,它研究了遗传物质在传递过程中的规律性。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作物育种学》课件

建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注重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 科研项目。
02
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
遗传学基础
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物质,包括DNA和RNA。在作物育种中,了解遗传物 质是实现遗传改良的基础。
基因与性状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控制着生物的性状。通过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可以深 入了解作物的遗传规律,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玉米育种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玉米育种的目标是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等。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采用传统育 种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玉米育种的突破和创新,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油料作物育种
遗传资源的保存
为了保护和利用遗传资源,需要建立种质库和基因库等设施,对遗传资
源进行长期保存和有效管理。了解遗传资源的保存方法有助于保证育种
工作的可持续性。
03
育种材料的筛选
通过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和提高育种成功
率。了解育种材料的筛选方法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育种
或基因工程育种。
杂种优势与品种间性状差异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不同品种或品系杂交产生的后代在生长势、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 亲本的现象。了解杂种优势有助于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
种。
品种间性状差异
不同品种的作物之间通常存在明显的性状差异,如生长习性、适应性、产量、品质等。 了解品种间性状差异有助于针对特定环境条件和生产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和育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机结合共建的学科,最初是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为主要研究对象,现在拓宽到几乎所有的热带作物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热带”特色。
该学科点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建立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被评为海南省和农业部重点学科,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2006年又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研究方向本学科以热带作物(主要包括橡胶树等热带经济作物,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能源作物,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热带果树,热带牧草和南药等)和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等)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以下4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1)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主要探索热带作物育种新原理与方法,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热带作物新品种,研发能充分发挥新品种作用的配套技术。
(2)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热带作物主要经济性状、抗逆性的形成机制,分子标记鉴定和功能基因克隆等,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的新分子标记和新功能基因。
(3)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建立热带作物遗传转化体系和遗传转化方法,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培育新品种。
(4)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主要进行热带种质资源(包括橡胶、木薯、牧草、甘蔗、旱稻等)的挖掘、保存、创新利用,并建立种质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材料。
人才队伍该学科点现有讲师以上科教人员65人,其中校内专职人员25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员40人;有教授/研究员34人(含热科院,下同),副教授/副研究员22人。
有研究生导师50名,学科人员平均年龄42岁。
学科点先后引进8名博士,在本学科在职培养硕士或博士12人次,在国内做博士后5名。
农学中的作物遗传育种

农学中的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是人类的生计所系。
在农学中,作物遗传育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
作物遗传育种的目标是选育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不同的市场需求。
遗传育种的基础遗传是作物育种的基础,作物的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指的是生命遗传信息的载体。
在自然界中,基因组组成了生物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组经历着突变。
通过遗传的方式,一个物种可以在环境的选择下演化成不同的亚种和新种,这些新品种往往具有更加适应生态环境的特征。
作物遗传育种的原理遗传育种是通过基因传递的方式,不断改变作物的自然特征,来适应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的。
遗传育种的原理是首先发掘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然后通过人工杂交、后代选择和分析等手段,筛选出有利的基因组合,再进一步选育出更完善的新品种。
遗传材料的选择遗传材料的选择是遗传育种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着遗传育种的成功和失败。
选择遗传材料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包括表型形态、生理生化指标、遗传距离等。
同时,选材时要注重生态型和潜力,即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能力和生产潜力如何。
遗传多样性的发掘遗传多样性是作物遗传育种成功的基础之一,它是指作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基因多样性。
发掘遗传多样性主要通过野生种、近缘种或者变异种的引进和筛选,或者通过核酸分析和遗传图谱的绘制等手段进行。
遗传改良方法遗传改良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杂交、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
其中人工杂交是最常用也是最传统的遗传改良方法之一,它是将两个亲本杂交,得到新的基因组合,并经过繁殖、选择等步骤,选育出理想的新品种。
基因转化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特定基因加入作物自身基因组中,以增强或增加作物某一特定性状的表现。
遗传育种的发展作物遗传育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遗传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
未来,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涉及到基因编辑、机器学习等现代科技手段,以更加精准地改良作物的遗传性状,并为人类提供更加健康、美味和营养丰富的食物。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多个 方面。
作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性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遗传育种技术,可以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 种,如抗病、抗虫、抗旱、抗寒等,提高作物的产量和 品质,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2023-11-05
目录
•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概述 • 作物遗传育种的核心理论 • 作物遗传育种的方法与技术 • 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 作物遗传育种的挑战与前景 • 作物遗传育种案例分析
01 作物遗传育种专 业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一门涉及植物遗传学、育种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 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作物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育种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 优良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
03 作物遗传育种的 方法与技术
常规育种方法
01
02
03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创造新的遗传变异,选育 优良品种。
回交育种
以一个品种为母本,另一 个品种为父本,进行多次 回交,以获得具有优良性 状的品种。
诱变育种
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诱发 植物发生突变,从中筛选 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分子育种技术
影响。
基因插入
将外源基因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 品种。
基因修饰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基因进 行精确的修饰和改造,以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转基因品种。
生物信息学在育种中的应用
遗传变异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植物 的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理论
依据。
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重点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农业科学中占有核心地位[1],其根本任务是从基因型和环境2个层面研究并形成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关于大田作物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的学科。
学科的创新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2]离不开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创新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在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发了1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1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1.1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广泛渗透近10a ,由“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技术引领的基因组学技术正在一个空前的高速度推动下迅猛发展。
目前,高通量NGS 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手段。
例如,完成了小麦A 、D 基因组等图谱的绘制[3,4];构建了第2代玉米单体型图谱,其中包含了5500万个SNP 标记[5];对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阐述了棉花基因组的多倍化及其纤维发育[6]。
此外,基DOI :10.16318/ki.hbnykx.2015.06.018河北农业科学,2015,19(6):66-70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编辑蔡海燕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重点张江丽1,董文琦2,杜晓东3*(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北京100081;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创新发展,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从基因组学、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基因挖掘、作物杂种优势机理及利用、分子标记育种、分子设计育种、作物细胞工程和诱变育种等方面分析了“十三五”重点发展的方向。
作物遗传育种,考研

作物遗传育种作物遗传育种是研究作物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太奇考研网对作物遗传育种相关信息做出如下汇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作物遗传育种是作物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作物遗传育种是研究作物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2、培养目标1)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服从国家需要,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作物学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的作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拓宽有关作物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了解本专业或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生产现场指导和解决本专业有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或本研究方向的田间、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在本学科范围内能较熟练地阅读、翻译和写作;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业技术上取得新进展;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推广及管理工作。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不尽相同,在此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3、研究方向01作物种质资源创新02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0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及利用04作物分子育种及细胞工程05作物基因组学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 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课程设置(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1 、学位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高级作物育种学2 、必修课研究班讨论、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专题3、选修课群体遗传学及其应用、高级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高级种子学、电子显微镜技术、植物胚胎学、细胞生物学、计算机技术、农业生态学、小麦族系统学、多元统计分析、近代仪器分析技术、植物显微技术、第二外国语、专业外语。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是一门高端的、具有前沿科学意义的、现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科学分支,专业代码是0106,是中国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分类和培养方向代码。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以植物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遗传学、育种学原理为奠基理论,结合现代生态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质量标准与检测等科学技术,研究作物遗传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育种新方法和新技术、新品种的选育与改良,以及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技术问题。
作物遗传育种类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遗传学、育种学、作物生态学,包括遗传学导论、植物细胞和遗传学、植物种质分子遗传与应用、遗传育种学、表观遗传学、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体遗传学与遗传资源保护、作物育种等。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从遗传资源调查评价和利用、作物育种新技术研究及社会应用、在小麦、小米、谷子、食用油料作物、蔬菜、花卉及果树等重要作物领域具备一定开发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级专门人才,能在遗传育种、生态学、作物质量及品种检测等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
作物遗传育种的作用

作物遗传育种的作用
作物遗传育种是一门研究作物遗传变异和育种方法的学科,它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作物遗传育种的一些主要作用:
1.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遗传育种,可以筛选和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满足人们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2. 增强作物抗逆性:遗传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耐旱、耐盐、耐寒等抗逆性的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损失。
3.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培育早熟、高产、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可以缩短作物生长周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遗传育种还可以培育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4. 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作物遗传育种可以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保护和利用。
通过对种质资源的研究,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优良基因,为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材料。
5. 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遗传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等特点的作物品种,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作物遗传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门类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门类英文回答: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is a field of study that focus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crop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 principles. It involves the study of plant genetics, plant breeding, and crop improvement techniques. The goal of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is to develop new crop varieties that are more productive, resistant to pests and diseases, and better adapted to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is a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field, but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one.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growing rapidly, and we need to be able to produce more food to feed everyone.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can help us to meet this challenge by developing new crop varieties that are more productive and moreresistant to pests and diseases.中文回答: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内容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简介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农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研究和应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改良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涵盖了作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物遗传作物遗传是作物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作物基因的传递和变异规律,以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作物遗传的研究方法包括遗传分析、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
遗传分析可以通过观察作物的表型和基因型,确定某个性状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和基因频率。
杂交育种利用不同亲本的优点进行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杂种。
选择育种则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提高作物的性状。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作物遗传育种的核心学科,研究如何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培育出具有优异性状的作物品种。
作物育种学涉及到作物的遗传背景、遗传变异、杂种优势、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作物育种学的目标是培育出具有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等性状的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分子生物学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是作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工具和技术,通过对作物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物的遗传特性和性状形成的机制。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用来鉴定和筛选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加快育种过程。
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和利用作物的功能基因,实现对作物性状的精确改良。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作物育种的效率和精度,还为培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和技术,通过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实现对作物的快速改良和优化。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技术。
基因工程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实现对作物性状的改良和优化。
细胞工程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和再生技术,实现对作物的无性繁殖和育种。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内容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内容作物遗传育种是农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作物的遗传性状、遗传杂交、纯系选育以及新品种的选育等。
通过遗传育种,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基础研究、亲本选择与配套、杂种优势利用、群体选择和纯系选育等。
首先,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了解作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遗传背景,为后续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遗传基础研究对于了解作物的遗传机制和遗传规律至关重要,为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遗传杂交方面,选育优质高产种和强抗性种是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对亲本的筛选和配套,可以实现亲本间的遗传互补和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杂种优势也可以增加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提高作物的生命力。
在群体选择和纯系选育方面,通过对大量个体进行评价和选择,可以筛选出表现优良的个体,进而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群体选择主要是对自交系和杂交种群体的长期选择,以提高作物的综合性状。
而纯系选育则着重提高作物的纯度和品质稳定性,为特定的市场需求或优质特色作物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作物遗传育种还积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转基因技术等,加快作物改良的进程。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周期。
转基因技术则可以直接引入外源基因,赋予作物新的性状,如抗虫、抗病、耐盐碱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宽了作物遗传育种的手段,也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综上所述,作物遗传育种是农学领域中一门重要而富有挑战的学科,通过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遗传基础研究、杂交优势利用、纯系选育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加快育种进程,为解决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物育种

§2
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与方法
(1)成本利益分析内容:成本利益分析在作物育种方案
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育种者的产品(品种)要参与市场竞争, 必须要进行利益成本分析,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市场经济所 淘汰。 (2)育种家带来的利益估算:新品种带来的社会利益是 毫无疑问的,但要正确估计出这种得益却很困难(因为利益过 于分散),目前有两种方法予以估算,即估计由于价格降低而 使消费者增加的额外收入和以生产者的目的为出发点,考虑能 节约的土地材料、机械、劳力等。 (3)育种逐渐市场化:我国也可能会象西方国家一样出 现国家和民间双重并行之轨,也有可能实行植物品种权利(PVR),该权利赋予育种家在该品种上的“权利和所有权”即只 有育种家本人(品种拥有者或单位)和其代理商才能生产和销售 该品种的种子。
勤 奋 学 习 脚 踏 实 地 奔 向 目 标
主要参考书: 1、蔡旭主编,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1988,科学出版社. 2、中国大百科全书;1990,农业
3、刘后利主编,作物育种研究与进展(第一集,1993 ,第二 集,1994,)中国农业出版社。
4 、 Simmonds,N. W. Principles 1979,Longman Grop Limited London. of crop improvement.
自然变异+人工变异 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人工进化
§3
进化与育种的关系
AA X AZ ZZ
作物进化的一般模式: 渐变式和突发式
自然加倍
AA
重组与选择 地理学分化
AAAA
重组与选择
AAZZ 地理学分化 杂交 二倍体化与分化
杂交
地理小种
地理小种
地理小种
§4 遗传学与育种学的关系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新海南大学发展的根基学科。
上世纪50 年代,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橡胶事业”的号召,与此同时在海南岛创建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后更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农院校),伴随热农院校的诞生,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从2007 年9 月起,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大学,本学科因此由新海南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共建。
也随之成为了新海南大学创建和发展的龙头和主干学科。
本学科是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下的二级学科,于1984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 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 年建立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7 和2006 年分别建立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1999 年被评为海南省和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 年“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建设”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过40 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已经培育出适合我国种植的抗寒、抗风、抗病虫害的热带植物优良高产品种;木薯、牧草、香蕉、荔枝等重要热带亚热带作物的常规育种取得长足进展,分子育种已突现优势,近几年获各类奖共计29 项(含已分配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员)。
其中省部级奖项5 项,其中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1 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 项,等;通过审定的新品种2 个;已申报的专利3 项,已授权2 项;制定热带作物描述行业标准19 项。
近五年出版专著2 部,待出版的专著5 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50 余篇,其中SCI 论文20 篇。
本学科也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作物遗传育种属于二级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属于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属于二级学科,是一个涵盖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作物种质资源学等多个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它借助生物学、化学、农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探索作物优良性状的遗传机制,发掘、利用作物优良基因资源,以此为基础进行作物育种和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作物遗传育种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遗传基础研究、基因发掘、评价和利用以及遗传改良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在遗传基础研究方面,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染色体、基因、DNA等,探究不同作物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性,为进一步作物育种奠定基础。
在基因发掘方面,研究者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掘植物优质、耐逆等性状所对应的相关基因,为作物育种提供可能性。
在评价和利用方面,研究者将对发掘出的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对其进行品质评价,寻找与其相关联的其他基因,具体操作包括表型鉴定、基因组序列比较以及功能研究等。
在遗传改良方面,研究者将利用这些基因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农业生产价值。
在现代农业中,作物遗传育种所实现的理想也越来越高,而虽然获得大量新基因资料。
但是,作物遗传育种目前存在着许多面临的困难,如资源的不足、作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按照遗传育种步骤,选取合适的品种资源,加强品质评价,不断发掘基因的功能特征,进入一个良性发展循环,使作物遗传育种逐渐迈向科技化、智能化、精细化。
综上所述,作物遗传育种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门学科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展望未来,如何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生产能力,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作物遗传育种将会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作物学学科简介

作物学学科简介作物学学科涵盖了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海南省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是我省建立最早、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之一。
该学科1984年获得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获得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得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获准成立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9年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点成为农业部重点学科,同年获批为海南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得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该学科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作物遗传育种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成为海南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2月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与特色:(1)作物遗传育种方向,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等热带作物(主要包括橡胶树、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能源作物,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热带果树,热带牧草、南药、稻作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热带特色,主要在热带作物遗传育种、热带作物生物技术这两个具体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2)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方向,主要研究热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和热带资源环境与利用。
该方向在橡胶、木薯、油棕、香蕉等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和高产生理研究上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为海南和我国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及其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天然橡胶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质,橡胶树北移大面积栽培的成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科现有专职科教人员80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5人,具有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位占96%,其中博士学位占71%。
有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海南省“515”人才4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新海南大学发展的根基学科。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橡胶事业”的号召,与此同时在海南岛创建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后更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农院校),伴随热农院校的诞生,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从2007年9月起,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大学,本学科因此由新海南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共建。
也随之成为了新海南大学创建和发展的龙头和主干学科。
本学科是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下的二级学科,于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建立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7和2006年分别建立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1999年被评为海南省和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建设”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过40 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已经培育出适合我国种植的抗寒、抗风、抗病虫害的热带植物优良高产品种;木薯、牧草、香蕉、荔枝等重要热带亚热带作物的常规育种取得长足进展,分子育种已突现优
势,近几年获各类奖共计29 项(含已分配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员)。
其中省部级奖项5 项,其中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1 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 项,等;通过审定的新品种2 个;已申报的专利3 项,已授权2 项;制定热带作物描述行业标准19 项。
近五年出版专著2 部,待出版的专著5 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50 余篇,其中SCI 论文20 篇。
本学科也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同类学科发展和建设的成功经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国际化氛围,促进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扩大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泰国、澳大利亚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学术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和国际椰子种质资源网络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并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泰国农业大学、马来西亚农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近五年参加国内外各种国际学术会议100 余人次;先后邀请著名生物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牛津大学Southern 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Dr.Kifle Gebremedhin、澳大利亚专家YanDiczbalis 等20 多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同时还接待了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越南橡胶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等多个学术团体到我校参观访问,并承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本学科积极通过国家、省部、学校等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教学
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增强了学科的支撑能力。
从2002 起,共获得基础条件建设经费3278 万元。
建立热带生物技术实验室、改造热带园艺植物资源与遗传改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本学科参与组建的海南大学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验收,该实验室另投入了经费2000 多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现有科研用房面积4000 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5000 万元。
国内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农业及生物技术高水平实验的进行。
此外,学科完善科研基地建设,建立了相关作物的育种基地、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圃和可容纳10万份种质的种子库(中期库)和1 个可容纳1 万份种质的离体库。
新添置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胞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大型精密仪器和教学科研常用设备;新建了研究生创新实践中心,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
两校合并,人员重新组合,在加强建设期间,本学科已形成良好的科教团队,现有讲师以上科教人员8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5人,占51.14%,硕士以上学位的占81.82%。
两年累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经费4950.40万元,基础条件建设经费3278万元。
编写教材、专著10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8项,省教学成果奖3项,招收培养硕士生157人,博士生78人。
本学科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
本学科以我国热区农业经济发展为导向,始终瞄准国际科学前沿,以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凝炼出了四个研究方向,为热带地区提供了大量热带作物良种资源及智力支
撑,在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及我国热区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
●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主要探索热带作物育种新原理和利用杂交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培育橡胶树等热带经济作物,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能源作物,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热带果树,热带牧草和南药等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和研发充分发挥新品种作用的配套技术。
●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橡胶树等热带经济作物,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能源作物,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热带果树,热带牧草和南药等主要经济性状、抗逆性的形成机制,分子标记鉴定和功能基因克隆。
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的新分子标记和新功能基因。
●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建立橡胶树等热带经济作物,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能源作物,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热带果树,热带牧草和南药等遗传转化体系和遗传转化方法,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培育新品种。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主要对苦丁茶、山栏稻、海南野生稻等热带种质资源进行挖掘、保存、创新利用并建立共享网络平台,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材料。
本学科点具有优秀的科研团队。
本学科支撑着我国热带农业支柱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代表国家承担对世界热带亚热带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艰巨任务。
几年来,根据学科实际,本着“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辅以
客座研究制度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以开放灵活为目标的聚才机制和以人尽其才为目标的用才机制,加上资金、项目、条件建设、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向国家重点学科倾斜政策的扶持,已构建起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站在学科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术团队,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人才整体优化。
在两年建设期间,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热带能源作物资源遗传改良及开发利用”科研团队、“热带野生茶树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科研团队、“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性研究”科研团队、“作物抗逆遗传育种及分子机理研究”科研团队、“海南特有稻作资源(山栏稻)的遗传应用”科研团队、“作物高产栽培及其机理研究”科研团队、“热带动物遗传育种”科研团队、“香蕉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研究”科研团队、“海南热带兰花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科研团队等。
本学科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分布特色。
由于热带地区在气候、自然条件和遗传资源的特殊性,也由于热带地域、热带资源和热带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本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和重要地位。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包括8省(区),48万平方公里,人口1.7亿,面积虽小,但资源十分丰富,在5%国土上生物多样性占全国的30%,是一个宝贵的生物基因库。
加之目前我国对热带作物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以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为代表的热带水果产业,以木薯、甘蔗为代表的与社会长远发展相关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等已成为热区农业的支柱产业,热区也因此成了我国热带作物的
重要生产基地和不可多得的宝地。
作为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她不仅具有引领海南高校学科建设和孵化新的学科领域的作用,而且与热带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热带作物产业与热带农业科技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事业和热带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直以来,世界许多国家也十分重视热带作物的研究与开发,并设立了专门的科研教育机构。
除了地处热带地区国家外,一些非热带地区的发达国家,如法国、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投巨资设立研究热带资源的专门研究机构,对橡胶、咖啡、可可、油料和热带水果等热带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给我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热带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本学科不仅支撑着我国热带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而且承担着与热带、亚热带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竟争的艰巨任务。
(以上数据截止为: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