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路志正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志正治疗老年冠心病学术经验总结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积极发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防治老年冠心病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老年冠心病有其自身的病变特点、病机变化和治疗原则,兹系统总结如下。
1.老年冠心病具有四个特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
”说明老年人以元气衰、脏腑功能减退为主要的生理特点。
老年冠心病则是在脏腑功能减退的基础上,发生了冠状动脉的病变而造成心脏供血和供氧的不足,相当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等范畴。
归纳老年冠心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1 年人肾精已亏,元气不足,发生冠心病则程度重,预后差:现代资料说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多支病变、弥漫钙化病变明显高于中青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普遍病情重,预后差(1)。
1.2 由于老年人元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多表现为症状的多样化和不典型性,部分老年人除一般的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外,常以头晕、乏力为首发症状,有些则以肩背痛、上腹痛、牙痛为主诉(2)。
1.3 老年人气血虚弱,易引起全身病变,并发症及合并症多,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心衰等,多数老年人又往往合并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使疾病相互作用、影响,死亡率较高,治疗也颇为棘手。
1.4 老年冠心病虽病发在心,其本为脾肾不足,发病后很容易引起五脏的功能衰竭,病变涉及部位广泛,病情复杂,传变较快。
以上特点,决定了老年冠心病的病机及病势趋向,治疗上也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
2.老年冠心病的病机变化
《金匮要略》胸痹篇指出胸痹的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中阳气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而致。
因此,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但对中青年而言,实者多,虚者少,对老年人而言,则以虚证为主,实者次之。
虚者以脾肾虚为主要表现,实证多是以寒凝、痰瘀互结交相为患。
其主要病机变化为脾、肾、气血三个方面:
2.1 脾气不足,健运失司: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土生万物,脾胃通过运化,不仅能使水谷转化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还能把这些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内养五脏六腑,外润四肢百骸。
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脾胃运化、受纳水谷精微之功能亦随之减弱,一则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心失所养,致心气不足、脉道迟滞不畅,故心悸不宁;迁延日久,损及心阳,阳虚则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导致心脉淤阻,胸闷隐痛;再是脾胃功能减退,纳化迟滞,湿聚热蕴,痰瘀互结,胸膺痹阻,心痛乃发。
2.2 肾气不足,元阳虚衰:肾为后天之本,元气之根。
心肾二脏同属少阴,对于血脉的运行,起到协同作用。
若年迈肾衰,肾阳不足,则心失温煦,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行迟缓,或胸阳不足,阴寒乘之,寒凝气滞,闭塞胸阳,可发为胸痹。
脾土的运化亦全赖肾气的蒸腾气化,若元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痹阻,易可导致胸痹。
2.3 气血不足,血脉不荣:老年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气不足主要是指宗气不足,《内经》云:“宗气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宗气的盛衰决定心气的强弱,血液的流动全赖于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动力则源于宗气,可以说宗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
由于老年人年事已高,脏气已衰,使宗气生成不足,当升不升,甚者下陷,不能贯心脉而维持正常的循环,血液在脉中运行无力而瘀滞,血脉不通而发胸痹心痛。
还有部分老年人,伤于情志,导致气滞血瘀而发胸痹心痛。
血不足者,一是心血不足,二是肝血不足,心肝血虚,心脉失养,可形成“不荣则痛”而发生胸痹心痛;部分老年人,天癸已竭,肝肾阴虚,心血化生无源,心脉失于濡润,亦发生胸痹心痛的主要原因。
总之,气血不足导致心痛,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荣,也有气滞不通而发心痛者,临床当辨析。
3、老年冠心病的辨治要点
老年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应把握以下要点:
3.1 冠心病心痛的机理有两个方面,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老年人以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临床以不荣则痛为主要表现,治疗应补气血,使其得到温煦、滋养则其痛自止;气虚不运者,健脾胃、补中气,中气盛则宗气自旺;肾阳不足者,温阳散寒则阳气自运。
3.2 老年冠心病患者虚证较多,实证较少,临证当以“补虚辅以祛实”为大法,有痰湿者应以健脾化痰,寒凝者应温中、温肾散寒,瘀血内停者应以补气活血为法,湿热内蕴者应以健脾和胃、清利湿热为主,正本以清源,祛邪不忘扶正。
3.3 老年冠心病虽病发在心,往往与肺、脾、肾等功能失调有关,故治疗心痛不惟在心,应从五脏论治,如由于脾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心痛,我们称之为脾心痛,治疗侧重治脾,则心痛自愈。
因肾的阴阳虚损,致心失于濡养和温煦,心脉痹阻所引起得心痛,称之为“肾心痛”。
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治疗也应以补肾为主。
自二十世纪70年代,我提出五脏心痛的概念,可供大家临床参考。
3.4 老年冠心病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因是年老体弱久虚所致,治疗上不应急于见效而妄用重剂,冰冻三尺非一日能溶,欲速则不达,应抓住病机,利用“四两拨千斤”之力,用药“在巧不在多”,“轻可去实”,以轻灵活泼为特点,祛实以驱除湿浊痰饮为先,活血药不可太过。
3.5 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造成气血不足,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故治疗应时时注意顾护脾胃,虚证为主者,要注重补中气,以实证为主者,如湿、痰、瘀的治疗,都要从调理脾胃入手。
现代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常伴多种严重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导致冠心病的直接原因,改善代谢的异常,可望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中医对于代谢性病变的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脾胃。
因此调理脾胃法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核心方法。
4、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4.1 益气健脾,补血宁心法
脾胃具有化生血液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精髓、营气,营血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功能协调。
营血亏虚者,当调脾胃,助运化,脾运健则营血丰。
营血亏虚,则脉道不充,血行滞涩,常见胸部隐隐刺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涩滞,或结代。
治以调理心脾,方选归脾汤加减。
药用黄芪、当归、白芍、龙眼肉、枣仁、党参、茯苓、枳壳、生姜、大枣。
舌有瘀点,脉沉涩,瘀血较明显者,可佐入桃仁、红花、川芎、丹参以养血活血;日久阴血俱虚,口干、盗汗、夜间烦热者,前方去黄芪,加
麦冬、地骨皮。
【病案举例】:张某,女,70岁,汉族,已婚,北京市人,既往有胃病史多年,近两年来渐感左胸前不适,经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冠心病。
一周前因劳累,情志不畅而突发左胸刺痛难忍,伴头晕气短,恶心欲吐,乏力欲倒,经医院急救后,虽已脱险,但胸痛日发3-4次,经用西药控制不理想,而求诊于中医。
就诊时症状,心痛日作,胸闷气短,口干纳呆,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尖红,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数。
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T改变,本例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虚血少,心脉失养,久之发生心痹,因劳累、情志不畅而发作。
证属心脾两虚,气阴不足,夹有虚热。
治以补脾益心,通络止痛。
方用太子参12g,黄芪15g,桂枝1.5g,丹参15g,黄精12g,天冬12g,麦冬12g,小麦15g,炒柏子仁15g,菖蒲10g,郁金12g,枳实12g,生牡蛎30g(先煎)。
药后胸疼发作明显减轻,继服药14剂,心痛消失,心电图各导联均明显改善。
本案心痛发作系心脾两虚,心脉失养,虚火内扰所致。
患者素有胃病史,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血化生不足,久则气血虚少,心脉失养,血行涩滞而发生心痛。
故治以补益心脾,养血活络为法,以太子参,黄芪健脾益气;黄精,天冬,麦冬,柏子仁,小麦,生牡蛎养阴生津,安神宁心;用菖蒲,郁金开郁宣痹;谷、麦芽,枳实消导、润降通便,并助运化;久病入络,以丹参与少量桂枝合用,取通阳和络之意。
诸药补脾益气以开血液化生之源,滋阴补血以壮盈血之力,脾虚则运化无力,故以健脾消导之品以助运化,脾虚则生痰湿,故以化痰之品以祛邪,脾虚则心血不足,是以养血宁心之品,安神定志,以养心脉。
又有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药,标本同治。
故药后心痛即止。
4.2 健脾和胃,调补宗气法
中气不运者,当健脾胃,补中气,中气盛则宗气自旺。
宗气不足之人,多表现为胸膺部隐隐作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动则喘憋,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易汗出,面色恍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两寸尤甚,或见结代,治以异功散加味,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枳壳、桂枝。
兼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炒枣仁;腹胀脘闷者,加砂仁、广木香;兼瘀血阻络,舌暗有瘀点者,少佐红花、川芎、丹参。
【病案举例】黄某,女,65岁,汉族,已婚,职工,北京市人。
2005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一年,加重三个月。
患者一年来每因劳累而发作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心悸,气短,常服消心痛等扩冠药,病情尚稳定,近三个月来,心前区疼痛发作频繁,上楼、干活均可引发,每天2~4次,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患者就诊时症见:素有腹胀,嗳气,恶心欲吐,乏力,肢倦,大便粘滞不爽,心悸,气短,睡眠入睡难,多梦易醒,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细滑。
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症属脾虚失运,胃失和降,宗气不足,湿浊内生,痹阻心脉所致心痛。
治以健脾和胃,调补宗气,降逆化浊之法:药用炙黄芪20g,太子参12g,炒白术12g,茯苓20g,半夏10g,陈皮6g,砂仁10g(后下),炒枳实15g,旋复花12g(包),娑罗子12g,藿梗12g(后),荷梗12g(后),厚朴花12g,远志10g,夜交藤20g,炙甘草8g,7剂,药后心痛次数减少,睡眠改善,腹胀、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即见效机,上方小有进退,上方去夜交藤,砂仁,加郁金12g,醋元胡15g,生谷、麦芽各30g,14剂,水煎服。
药后心前区疼痛一周发作1次,纳食好转,乏力也有改善,继如法调理一个月,诸症消失,心电图也基本恢复正常。
本案患者冠心病因劳累发作心绞痛,且心悸、气短、乏力等症明显,伴见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均为胸中阳气不足之症,胸中阳气,又名宗气,依赖于脾、肺二脏功能健旺,其中尤以脾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脾气虚衰,必然影响宗气,从而引起胸痹。
患者素有腹胀,纳呆,恶心,乏力,大便不爽,知其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浊阴不化,痰湿内生,痹阻心脉引起,此证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为主,标实痰湿内阻,二者均与脾胃相关,故调理脾胃为治本之法,该法以健脾和胃,调补宗气,降逆化浊为主,其中药物炙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炒白术健脾益气;厚朴花、半夏、旋复花、砂仁降逆和胃;藿梗、荷梗芳化湿浊;茯苓、炒枳实、娑罗子祛湿理气通腑;远志、夜交藤安神宁心。
该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二陈汤和胃理气除胀,又寓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祛浊之法,枳术丸通腑泄浊之力,全方重在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升清降浊顺畅,则湿浊祛,气血生,心神亦得以安定。
故药后疼痛即减轻,二诊又加化痰止痛,消食化浊之剂,经治脾胃症状完全恢复,心前区疼痛也随之消失。
4.3温肾壮阳,益气健脾法
肾阳是推动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原动力,正如《难经》所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若肾阳亏虚,不能温煦心阳,致心阳不振,形成心肾阳虚。
阳虚则生内寒,胸阳失于温煦,寒凝心脉,瘀阻不通,不通则痛。
如阳虚复感寒邪,阴寒凝结胸中,胸阳不得伸展,心脉痹阻。
《素问·调经论》指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如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聚,致水气凌心。
或水湿凝结为痰浊,阻闭心脉,气血失于正常流通;或命门元阳衰微,心阳失去鼓动之力,血流缓滞,则心痛猝然发作。
肾阳虚多见于老年体衰病人,临床表现为心痛彻背,呈阵发性绞痛,心悸气短,畏寒肢冷,神倦阳萎,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或结代。
或面浮足肿,阴下湿冷,或见五更泻,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遗尿之脱证。
治宜温肾壮阳,益气活血。
方用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合《景岳全书》保元汤(人参、甘草、肉桂、黄芪、糯米)加减。
兼水肿者酌加温阳化气行水之品。
兼见五更泻者,酌加《证治准绳》四神丸(补骨脂、肉豆寇、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以温阳厚肠。
若见肾心痛的脱证,先益气回阳固脱,及中西医结合救治;兼见心力衰竭、脉数疾、气短、口唇紫绀等症,属中医心肾阳衰,水气凌心者,选用真武汤、人参汤、五苓散等方加减应用。
兼见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者,酌用生脉散、人参养荣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如频发早搏属湿邪阻滞者,在温阳的同时,佐祛湿化浊法,选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灵活加减运用。
案例:任某某,女,83岁。
1992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胸闷,阵发性胸痛,浮肿3年余,加重5个月。
患者于1988年春节间,因突受寒冷刺激,出现胸部憋闷,伴左侧胸痛,并放射至左臂内侧,剧痛难忍,伴窒息感,数分钟后疼痛自行缓解,但周身瘫软,大汗出,因上述现象连续发作而去医院诊治,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
给予“消心痛”、“心痛定”,静滴丹参注射液,治疗1月余,症状缓解。
此后胸痛连及后背等证间断性发作,伴有面部及下肢浮肿,便溏,恶寒肢冷等证。
今年春节再度胸痛大发作而住院治疗,经中西医诊治疼痛缓解,病人要求出院来本院门诊求治。
症见神疲乏力,精神萎糜,面部虚浮,语言低微,心悸短气,阵发胸部憋闷,疼痛连及胸痛及左臂腰膝酸软,下肢凹陷性浮肿,四末欠温、大便溏,小便频,尿少,舌淡红,质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小数。
心电图示:下壁心肌梗塞,伴心房纤颤,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房纤颤,心绞痛。
中医诊断:肾阳虚心痛。
治以温肾壮阳,益气健脾。
真武汤合四君子汤
加减:制附子6g(先煎),干姜15g,白芍10g,白术10g,太子参129g,丹参15g,川芎9g,巴乾天15g,桑寄生15g,上油桂粉(冲服)4g,檀香(后下)6g。
7剂,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后,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怯冷减轻,浮肿消退大半、法契病机,守法不更,继服上方。
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进退,用西洋参、黄芪、当归、泽兰、杜仲、狗脊等药。
共服70余剂,诸证明显减轻,心绞痛未再发作,心电图示:陈旧性心肌梗塞。
嘱慎防风寒,勿劳累,常服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以善其后。
本案患者本肾阳不足,因冬季感受寒邪而病,肾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尿少,水液上犯而面部浮肿,阳虚水阻则下肢浮肿,肾阳虚则心阳失于鼓动,脾阳失于温煦,故腰酸,心悸气短,便溏,本病其本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血脉阻滞,故发心痛,治疗如能解决浮肿问题,则血脉得以顺畅,水肿的病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故以温肾壮阳,益气健脾法治疗。
方用真武汤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药用附子温补肾阳,以巴戟天、肉桂以壮附子温肾之力。
干姜温脾阳,又用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以生阳。
由于脾虚,气不足以生血,以白芍、丹参、川芎养血活血,以补血并助血液运行,欲行血必以调气之药,故以檀香调气以行血。
诸药重在温肾补脾而未用利水之药,盖肾气化,脾气健运则水湿之邪自祛,实不失为治病求本之法。
4.4滋补肝肾,交通心肾法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肾同源,老年肾虚者,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虚,脉络失养可发心痛,症见胸中疼痛,时感灼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以滋补肝肾法,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用:生地,沙参,栀子,麦冬,山茱萸,丹皮,当归,白蒺藜,丹参,白僵蚕,龟板等。
肾精不足,则不能生髓,髓不能生血,精虚衰,心脉失营,而发心痛者,临床表现为心胸隐痛,或阵发隐隐作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健忘怔忡,眼花耳鸣,面色冀黑,毛枯发脱,阳痿,过早衰老,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无力,或细数,或结代。
治宜填补肾精,养血活血。
方用还少丹(熟地、山药、牛膝、杞果、山萸肉、茯苓、杜仲、远志、五味子、楮实子、小茴香、巴乾天、肉苁蓉、石菖蒲)合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加减,可酌加紫河车、龟鹿胶、阿胶等血肉有情之物。
如肾阴虚不能上济心阴,致心火独亢于上,反而下汲肾水,久则肾阴肾精不足,先天告愦,心阴心血更亏,而形成恶性循环,手足少阴二经经脉功能失调,心脉失养,心神不安,心痛频作。
临床表现为心胸憋闷灼痛、心烦懊憹、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烘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交通心肾,养血通络。
方用《伤寒论》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韩氏医通》交泰丸(黄连、肉桂),或《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生地黄、五味子、当归、天门冬、麦门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朱砂),根据临床不同病情,灵活加减应用。
【病案举例】曹某,男,70岁,主因“心慌,心前区憋闷,头晕腰酸痛两年”于2008年11月8日初诊。
患者30年前患高血压,一直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3年前患糖尿病,经降糖药控制在6.2左右。
2年前因心前区憋闷,诊断为:冠心病。
同时诊断为多发性脑梗塞。
刻下:有时心慌,心前区憋闷,气短头晕,腰酸痛,双下肢活动无力。
膝关节疼痛,走路发飘。
两次走路摔倒后踝骨骨折。
饮食因糖尿病控制,夜尿4-5次,睡眠欠佳,双下肢轻度浮肿,大便日2次。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细。
中医辩证,患者年已古稀,肾元已亏,真阴不足,肝肾阴虚,心脉失养,肝阳上亢,拟益气阴,养心益肾,佐以潜镇。
处方:五爪龙20g,西洋参10g(先煎),炒麦冬12g,黄精12g,炒枣仁18g,川芎9g,知母10g,生山药15g,炒白术15g,石斛12g,桑寄生15g,炒杜仲12g,旱莲草12g,女贞子15g,黄连8g,鸡内金12g,佛手9g,生龙
牡各30g(先煎)。
服药后上午9点多时易出现心慌,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前缩短,耳堵、头晕现象好转,仍口干口苦,头已不胀,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
上法加减进退21剂,诸证明显缓解。
本案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已古稀之年,肾元亏虚,肝阴亦不足,阴虚火旺,心阴耗伤,营阴涩滞,脉络不通,故出现胸前区憋闷、疼痛,气短头晕,腰酸痛,双下肢无力等症等症。
治以滋补肝肾、交通心肾,养血通络之法。
方以五爪龙、西洋参、炒白术、麦冬益气养阴生津;黄精、山药、旱莲草、女贞子、石斛滋补肝肾之阴;知母、黄连清心肾之热,配以炒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神;寄生、杜仲补肾养血通络;生牡蛎潜藏相火,收敛心气;佛手疏肝调气以助运化之机。
方中以益气健脾之品加二至丸滋补肝肾,酸枣仁汤养血宁神,妙在健脾益气生血以养肝肾之阴,辅以清退虚热,活血通络之剂,药后心脉得以滋养,脉络通畅,胸前区憋闷疼痛明显减轻。
后现脘腹胀满,打呃等症,故加入藿苏梗、炒枳壳等理气和胃之品,以复脾胃健运之机,故药后症状全面缓解,收到理想的效果。
4.5和胃化浊降逆,健脾助运消食法
心属火主升,推动血液运行,胃主降,助脾化生气血。
二者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在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中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主宰一身之气血,如胃失和降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心血瘀阻也可影响胃之和降。
心主神明,脾(胃)主舍意,忧思过度则伤脾胃,《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气结于中,胃失和降,则心神扰乱,睡卧不安,终则气血运行受阻,引发心痛。
若心痛因胃部受寒和过食生冷而诱发,当治以温胃散寒,活血止痛。
药用:姜半夏,元胡,川楝子,干姜,肉豆蔻,吴茱萸等;若食滞胃脘所致胸痹,当用炒枳实,炒莱菔子,厚朴,瓜蒌,薤白,槟榔,丹参,山楂,半夏,陈皮,焦三仙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若胃阴不足所致胸痹,当治以养阴益胃,清降虚热。
药用:太子参,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女贞子,生地,怀牛膝,丹参,知母,黄连,桃仁,生石膏,川楝子等。
若湿热中阻致胸痹,当用瓜蒌,石见穿,姜夏,胆南星,炒枳实,菖蒲、郁金等祛湿化浊清热通心之品。
【病案举例】王某,男,65岁,退休职工,患者素有胃病史,半年前突发心前区疼痛,遂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经治疗后缓解,但每饮食过饱即出现胸闷疼痛,伴心悸头晕,脘腹胀满,纳呆嗳气,口干、口苦不欲饮,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缓。
此为胃失和降,运化失司,浊气上逆,阻滞心脉所致。
治以和胃化浊降逆,健脾助运消食。
药用:藿、荷梗各9g,清半夏10g,茯苓15g,竹茹12g,炒枳实12g,香橼9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炒谷、麦芽各15g,炒神曲15g,炙甘草6g莲子心6g。
药后胸闷疼,脘腹胀诸症消失,饮食恢复,食后未再出现胸痛。
继以上方加减,三个月后复查,心电图S—T段也恢复正常。
本案患者素有胃病史,心前区疼痛因饮食过饱而诱发,发作时伴心悸头晕,脘腹胀满,嗳气,并于食后加重。
证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脾失健运,影响心窍所致。
故以藿、荷梗芳化湿浊;半夏,茯苓,竹茹,白术,和胃健脾祛湿;炒枳实,炒谷麦芽,炒神曲,香橼皮理气消导,引浊气下行,莲子心清心安神,太子参和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以培本。
本方选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二陈汤理气和胃除胀,又以藿梗、荷梗芳化湿浊,莲子养心,香橼理气活血,故药后脾气升清,浊气下降,饮食消导,气机条畅,则心神安宁,心痛之证亦随之消失。
参考文献:
1.申文祥,郭慧芳,牛锁成.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9,4(27):90-91
2.钟东.中青年和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比较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11 作者简介:冯玲(1971-),女,副主任医师,现为路志正教授的继承制博士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北京市宣武区北线阁5号,邮编:10053)工作,从事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及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防治研究, TEL:,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