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属于多酚化合物

合集下载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一、黄酮类化合物概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大家族的多酚类化合物,其结构包含一个苯并环和一个三元环,其中的羟基对芳环和三元环的连接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这种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特别是在果实、根茎、花卉和叶子中含量较为丰富。

目前已经鉴定出的黄酮类化合物达12000余种,研究表明它们具有很多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包括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血糖、抗过敏、抗衰老、降血脂等多种作用。

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1.苯丙氨酸途径苯丙氨酸途径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最主要途径,这条途径涉及到苯丙氨酸羧化酶、肟合酶、二羟基类黄酮合成酶以及黄酮类其他化合物的合成过程。

在这个途径中,苯丙氨酸先由苯丙氨酸羧化酶催化转化为香豆酸,然后经肟合酶的作用产生呋喃酮酸,再经二羟基类黄酮合成酶和其他酶的作用合成为黄酮类化合物。

2.乙酸途径此外,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还涉及到乙酸途径。

在这个途径中,糖代谢阶段通过飞鸟烷单元(IPP)和二烯磷酸异构酶(EPSP)的作用下与香豆酸结合,产生乙酰芳香族酸。

然后经由膜蛋白的转运进入胞质,再经过NADPH氧化酶的作用后合成为黄酮类化合物。

3.异戊烷桥酶途径此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并不属于以上两种途径。

比如,注目的异戊烷桥酶途径。

在这个途径中,异戊烷桥酶的作用产生另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

三、应用前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因此其应用前景广阔。

国内外已有很多企业和机构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产及其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1.医药产业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已经将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新型药物的研究方向。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制备肝脏保护药物、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癌药物、抗糖尿病药物等。

比如,槲皮素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功效;而异鼠李糖苷可以调节体内的免疫系统,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炎、过敏性鼻炎等。

2.食品产业另外,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用于医药领域,还可以用于食品、保健品等。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_王晓梅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_王晓梅

第22卷第1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2,No .1 2007年2月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Feb .20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晓梅1, 曹稳根2(1宿州市立医院药剂科,安徽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安徽宿州234000)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多种植物中广泛分布的多酚化合物。

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抗衰老等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7)01-0105-03收稿日期:2006-08-26作者简介:王晓梅(1963-),女,安徽宿州人,药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药性。

黄酮类化合物亦称类黄酮或生物类黄酮,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目前黄酮类化合物已达8000多种[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均有一个三环的核心,其基本结构式由两个苯环(A 和B)通过中间杂环的吡喃或吡喃酮(C)相连接[2]。

根据C 环的氧化状况和B 环所连接的位置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如芦丁、槲皮素;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如陈皮苷;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如葛根素;黄烷醇类,如儿茶素;花色素类,如飞燕草素;双黄酮类,如银杏素;查耳酮类,如红花苷;其他黄酮类,如异芒果素[3]。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除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解热和保肝作用外,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又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自由基(Free radical)是一类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4,5]。

生物体内常见的自由基有超氧自由基(O 2·-)、羟自由基(·O H )、烷氧自由基(R O ·)。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其中,抗氧化作用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防止氧化应激、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文章将首先回顾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明确其抗氧化作用的理论基础。

然后,从多个层面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清除自由基、调节氧化还原信号通路、诱导抗氧化酶的表达等。

文章还将关注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动物模型以及人体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可能的应用领域。

文章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其抗氧化作用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分子中的酚羟基,这些基团能够稳定自由基,从而中断自由基链式反应,防止脂质过氧化等氧化损伤的发生。

清除自由基: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提供氢原子与自由基反应,将其转化为稳定的产物,从而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

螯合金属离子:黄酮类化合物中的酚羟基可以与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从而阻止金属离子参与氧化反应,如铜离子和铁离子等。

抑制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一些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活性,如黄嘌呤氧化酶、脂氧合酶和磷脂酶A2等,从而减少氧化产物的生成。

调节抗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上调一些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影响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等多种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陈璐食安082 2083608204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多酚化合物的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许多药用植物的根、叶、皮和果实以及水果和蔬菜中,多以苷类形式存在,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泛指2个苯环(A与B)通过3个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由来已久,大量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等作用。

关键字: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用;前景Advances in flavonoid researchChen Lu Food Safety 082 2083608204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ic compounds of the kind widely found in nature, the root of many medicinal plants, leaves, bark and fruit, and fruit and vegetables, mostly glycosides form, part of the free form. Currently, flavonoids refers to two benzene rings (A and B) by three carbon atoms linked together from a series of compounds.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flavonoids of a long, large study found that flavonoids have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nt, anti-tumor, anti-virus,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mmune regulation and so on.Keywords: flavonoids; biological activity; research progress; role; prospects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化妆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化妆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化妆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引言在当今的化妆品领域,消费者对于高效、安全且具有多重功效的成分的需求日益增长。

多酚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天然成分,逐渐成为化妆品研发的焦点。

多酚类化合物来源广泛,包括植物、水果、蔬菜等,其在抗氧化、抗炎、美白、抗衰老等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为化妆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特性(一)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多酚类化合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如槲皮素、芦丁等。

它们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皮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二)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如没食子酸、咖啡酸等,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

(三)单宁类单宁类化合物如儿茶素、表儿茶素等,在收敛皮肤、减少油脂分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的共同特性包括强抗氧化能力、能够与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结合等。

这些特性使得它们在化妆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三、多酚类化合物在化妆品中的作用机制(一)抗氧化作用皮肤在受到紫外线、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多酚类化合物通过自身的电子转移,中和自由基,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害,延缓皮肤衰老的进程。

(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

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从而达到美白肌肤的效果。

(三)抗炎作用炎症反应会导致皮肤红肿、瘙痒等问题。

多酚类化合物可以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舒缓肌肤。

(四)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胶原蛋白是维持皮肤弹性和紧致度的重要成分。

部分多酚类化合物能够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减少皱纹的产生。

四、多酚类化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现状(一)护肤品在各类护肤品中,如面霜、乳液、精华液等,多酚类化合物被广泛添加。

例如,含有葡萄籽提取物(富含原花青素)的护肤品,具有出色的抗氧化和抗衰老效果;添加茶多酚的护肤品则在控油和抗痘方面表现优异。

黄酮薄层

黄酮薄层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因其在医药、食品及化工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得到了广泛关注。

各种用于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技术也在迅速发展,薄层色谱技术仍以其快速、简便、准确度高等优点而成为鉴别黄酮类化合物的首选方法。

文章综述了薄层层析技术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分离分析技术Application of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in Flavonoids of PlantsTANG Li juan,LIU Wei wei,SHI Da hua,ZHAO Yue qiang,TAO Chuan zhouDep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Abstract∶Flavonoids which are a kind of secondary plant metabolite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of medicine,food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eparation analysis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flavonoids are developing rapidl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is firstly selected in identification of flavonoids for the rapid,simple and highly accurate advantages. Application of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in flavonoids of plant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Flavonoids;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Separation analysis technologies黄酮类化合物属植物多酚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该类化合物在医药、食品及化工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已报道其有抗氧化性、抗炎抗菌、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等作用,在癌症及心脏病等疾患上也显示出治疗潜力,因其在花色素中的存在而可能用来代替毒性合成颜料[1]。

天然产物 中药 多酚类

天然产物 中药 多酚类

天然产物中药多酚类
多酚是一类在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中含有多个苯环,并带有多个羟基官能团。

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常被用作天然抗氧化剂。

许多中药中也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

中药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例如:
1.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常见的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大黄素和山茱萸酸等。

2. 鞣质类:鞣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收敛、抗菌等药用活性。

常见的中药鞣质类化合物包括丹皮酚、鞣酸和没食子酸等。

3. 黑色素类:黑色素是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存在。

常见的中药黑色素类化合物包括山药蛋白、山楂黄酮和枸杞花素等。

4. 黄酮醇类:黄酮醇是一类含有酚羟基和双键的多酚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常见的中药黄酮醇类化合物包括黄芩素、黄芩醇和栀子醇等。

多酚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酮是一类结构相关的多酚类化合物-UniversityofMacau

黄酮是一类结构相关的多酚类化合物-UniversityofMacau

外排转运体和代谢酶与黄酮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肠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王亚之,欧喜笑,郑颖*(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 中国澳门)第一作者简介:王亚之,女,药剂学硕士通讯地址: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澳门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cau,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SAR联系电话:853-********电子邮件:ma76915@umac.mo*通讯作者及联系地址:姓名:郑颖,女,助理教授,药剂学博士通讯地址: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澳门大学, 澳门特别行政区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cau,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SAR联系电话:853-********传真:853-********电子邮件:yzheng@umac.mo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08/2007/A1)资助本综述内容真实、无一稿两投、署名无争议、无泄密内容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植物界中,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预防及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

口服给药后,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现象。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吸收代谢机制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肠上皮细胞的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如P-gp、MRP2和BCRP)和细胞内的II 相代谢酶(UGT等)是影响黄酮肠吸收的主要因素。

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肠吸收的研究情况,包括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与代谢酶的协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二者功能的调节作用等,以期为提高黄酮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酮;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s);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UGT)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Flavonoids with Efflux Systems (P-gp/MRPs/BCRP) and Metabolic Enzymes (CYP450/UGT) on Their Intestinal AbsorptionWANG Ya Zhi, AO Hei Sio, ZHENG Ying(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SAR, Macau)Key Words: Flavonoids, ABC transporter, P-glycoprotein (P-gp); Multidrug resistance related proteins (MRPs),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 Cytochrome P450,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GT)黄酮是一类结构相关的多酚类化合物,泛指由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芳香环(A 和B)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1]。

聚酰胺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

聚酰胺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

聚酰胺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一、聚酰胺分离黄酮的原理1、由于黄酮和聚酰胺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因此它们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溶剂的亲疏性和溶解度也有所差异,这就是聚酰胺分离黄酮的原理,不同的黄酮与聚酰胺构成不同的溶质-溶剂系统,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和离子活性。

2、由于聚酰胺的极性特性,它们的溶解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溶剂性质和离子强度的影响,若溶剂为水溶剂,黄酮类化合物极性在甲醇-水溶剂体系中通常表现为非溶,而聚酰胺一般在有机溶剂中表现为溶。

3、黄酮属于一种多酚类物质,若遇到有机溶剂,可以由其酚宿主分子中形成氢键而形成供体伴体化合物,而聚酰胺由于其非极性,可以轻松分离与黄酮的供体伴体关系,通过室温溶剂萃取达到分离的目的。

4、由于黄酮具有极性的特性,聚酰胺能够和它形成良好的氢键而互相作用,比较稳定,且黄酮分子自身间没有氢键相连,因此聚酰胺能够与它发生容易分离的氢键交互作用,从而获得比较好的分离效果。

二、聚酰胺分离黄酮的方法1、凝胶层析法:将黄酮与聚酰胺安装在一定规格的凝胶框架内,通过水洗,将黄酮洗出来,从而实现分离黄酮的目的。

2、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交换特性,将黄酮和聚酰胺固定在膜晶体上,再利用盐水或其他溶剂逐层冲洗膜晶体,从而达到分离黄酮的目的。

3、振荡溶解法:该方法是利用特定溶剂对黄酮和聚酰胺的不同溶解度,通过将溶质与振荡溶剂多次混合和抽取的方法,有效的分离出黄酮。

4、萃取法:利用黄酮与多层薄膜固定溶质的不同,概括性地说,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可以将黄酮和聚酰胺完全分离。

5、超声波方法:利用黄酮和聚酰胺受到超声波影响后产生的共振,使黄酮分离出来,而聚酰胺留在原位。

超声波方法有效,且能够分离出质量相对较高的黄酮。

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

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

实验九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目的意义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

其分析方法有多种,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相互分离以及单一成分的定量分析,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而对于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则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

通过本方法的学习,可以掌握食物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1. 原理植物类样品用石油醚脱脂后,经甲醇加热回流提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在紫外检测器360nm条件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2.仪器和试剂(1)高效液相色谱仪(2)紫外检测器(3)层析柱(4)超声波清洗仪(5)索氏提取器(6)微孔过滤器(滤膜0.45um)(7)甲醇(色谱纯)(8)芦丁标准品(9)石油醚,盐酸,磷酸(分析纯)。

(10)去离子水(11)芦丁标准溶液:精确称取经105℃干燥恒重的芦丁标谁品15.0mg,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0ml,配成150ug/ml的芦丁标准溶液。

3. 操作步骤(1)样品处理1)固体样品:称取2.0g干燥的固体样品,研细,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提取脂肪等脂溶性成分,弃去石油醚提取液,剩余物挥去石油醚,加人甲醇50ml和25%HC1 5ml,80℃水浴回流水解1h,取出后快速冷却至室温,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甲醇定容,经0.45um滤膜过滤,供分析用。

2)液体样品:准确吸取样品2.0ml,直接以石油醚萃取脱脂,挥去石油醚后,以甲醇溶解并定容,经微孔滤膜(0.45um)滤过后供测定用。

(2)色谱分离条件色谱柱:CLC-ODS,6mm×150mm,5um;流动相:0.3%磷酸水溶液:甲醇(V:V)=40:80,临用前用超声波脱气;流速:l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360nm;灵敏度:0.02AUFS;进样量:20ul。

浅谈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及种类

浅谈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及种类

浅谈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及种类来源:北京协和药厂作者:刘东旺发布时间:2009-06-08 阅读次数:2391 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黄酮类化合物类型多样,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多酚类的内信号分子及中间体或代谢物,包括黄酮(flavone)、异黄酮(isoflavone)黄酮醇(flavonol)异黄酮醇(isoflavonon)、黄烷酮(flavanoe)、异黄烷酮(isoflavanone)、查耳酮(chalcone)等,最集中分布于被子植物中。

如黄酮类以唇形科、爵麻科、苦苣苔科、玄参科、菊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黄酮醇类较广泛分布于双子叶植物;二氢黄酮类特别在蔷薇科、芸香科、豆科、杜鹃花科、菊科、姜科中分布较多;二氢黄酮醇类较普遍地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异黄酮类以豆科蝶形花亚科和鸢尾科植物中存在较多。

在裸子植物中也有存在,如双黄酮类多存在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能够改变机体对变能反应原、病毒及致癌物反应的能力,并保护机体组织不受氧化性侵袭的伤害,因此具有"天然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美称。

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的可食性果肉中。

当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后,其味道有些发苦,如桔子、柠檬、葡萄和柚等这些柑桔类植物是黄酮类化合物特别丰富的来源。

许多植物如樱桃、葡萄、蔷薇果、青椒、花茎甘蓝、洋葱和番茄等,以及许多草药如越桔、银杏、乳蓟等都含有高质量的黄酮类化合物。

此外,多种植物的叶、干和根部也发现了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山茶花报春黄甙(干燥后用来生产绿茶和黑茶)的叶子,松树皮和成熟和葡萄籽是各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最好来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学物质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抗肿瘤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

特别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已经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许多以黄酮类成分为主的制剂已用于保健品、食品、和药品等领域。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目前已经发现了四千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由于其化学结核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天然多酚化合物

天然多酚化合物

天然多酚化合物
天然多酚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天然多酚化合物包括黄酮类、类黄酮、花青素、儿茶素、酚酸等多种化合物。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最常见的一类,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茶叶等植物中。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类黄酮是一类黄酮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茶叶等植物中。

类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花青素是一类具有紫色、红色、蓝色等颜色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花卉等植物中。

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儿茶素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酚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茶叶等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天然多酚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我们应该多吃水果、蔬菜、茶叶等富含天然多酚化合物的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

综述类黄酮类化合物临床应用研究

综述类黄酮类化合物临床应用研究

综述类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甙,一部分是游离形式,经长期自然选择过程而形成。

黄酮家族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用功效,另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临床价值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本文就其近年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芳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1]。

现已发现数百种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调节免疫、防治血管硬化、降血糖等功能。

还有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有抗hiv病毒活性[2]。

现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1.1 对心脑循环系统的作用刘崇铭等试验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mg?k gica,发现家兔心肌收缩力显著抑制,心室张力上升速率尤其明显抑制,显示ica能降低心肌氧耗。

另外还明显缩短心室射血前期,在心室内压下降的条件下,左心室射血期不变而等长收缩期缩短,反映降低总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有助于合并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

上述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ica或tfe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实验依据[3]。

静注黄酮类化合物于麻醉犬后,全部动物的脑血流量增加且血管阻力相应降低,还能使乙酸胆碱引起的脑内动脉扩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减弱,使处于异常状态下的血管功能恢复正常水平。

还可改善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微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管径增加,流速加快。

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对脑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

1.2 对血管的作用1.2.1对外周血管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一方面通过抑制ldl-c氧化,清除自由基,降低血糖,增强还原性物质的表达等作用对心血管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则经过直接扩张血管等非抗氧化作用直接影响心血管功能[4]。

5-黄酮类化合物

5-黄酮类化合物



在20世纪80年代末,法国一家保健食品厂商率先 推出保健新品“碧萝芷”(Pycnogenol)。

它是从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生长的一种主要树种 “滨海松”树皮中提取的一种黄酮混合物。
碧萝芷能预防和治疗西方国家极为常见的冠心病 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抗哮喘、防止长期抽 烟引起的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以及降血压等。

这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分布很广,在含鞣质的木本 植物和蕨类植物中更为多见,如:无色矢车菊素。
OH HO O OH OH OH OH H
无色矢车菊素
(十二)双苯吡酮类

又称为苯骈色原酮,母核由苯环和色原酮的2,3位 骈合而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
O
O
苯骈色原酮(Xanthones)

常分布在龙胆科、藤黄科、百合科植物当中,如:存在于 石苇、芒果叶和知母叶中具有止咳去痰作用的异芒果素。



黄酮的含义:

1.经典含义是指以2-苯基色原酮衍生的一类化 合物的总称。由于该类化合物大多呈淡黄色或黄 色,且分子中多具酮基,因此称为黄酮。
8 1
7 6 5
O
8 2 7 3 6 5
1
2' 2 1'
3' 4'
O
3 4
4
6'
5'
O 色原酮
1 2'
O 2-苯基色原酮
8 3'
1 8 黄酮的含义: 7
HO
OH OH
glc
O
O
梨根苷
(九)橙酮类(噢哢类)

结构特点为C环为含氧五元环。可看作是黄酮的C 环分出一个碳原子变成五元环,其余部位不变, 但C原子定位也有所不同。 是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苯骈呋喃的衍生物, 又名噢哢。

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I’综述・I琢】尘。

2010年4月第7卷第10期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周晨.谢宛玉(南华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多酚化合物的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许多药用植物的根、叶、皮和果实以及水果和蔬菜中,多以苷类形式存在,~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泛指2个苯环(A与B)通过3个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由来已久,大量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等作用。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干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蛋白激酶等。

本文就近几年该类化合物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细胞凋亡;研究【中图分类号】R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018—0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望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新靶点。

细胞凋亡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现象。

不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更与许多重要疾病相关联。

它具备一系列典型的生化和形态学特征,是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调控下的细胞自杀活动.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编码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基因水平研究细胞凋亡的原因。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细胞凋亡主要受bcl-2,p53、c—myc、船基因以及胱冬(蛋白)酶、蛋白激酶C、转谷氨酰氨酶等酶的调控。

1黄酮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途径1.1Bd-2途径细胞凋亡的调控涉及许多基因,包括一些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6c卜2为凋亡抑制基因,根据功能和结构可将bcl一2基因家族分为两类.一类是抗凋亡基因.如bcl-2、bcl-xl、6cZ咧、mcl一1;另一类是促进凋亡基因,如bax、bak、bad、bid、bimbcl一2的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有密切关系,bcl一2能使细胞生存期延长和抵抗凋亡,而抑制其表达,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胞凋亡水平。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_吕娜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_吕娜
4 C2 和 C3 间的双键
大多数研究表明,C2 与 C3 间的双键结 构增强了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原因是因为 C2, 3 双键延长了 3',4' 邻二羟基所形成的共轭体 系,有利于 B 环失电子后自旋形成更稳定的 自由基。当双键被氢化后,缩短了共轭体系, 降低了羟基的作用,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 性也相应降低。
临床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
吕 娜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8
【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界广泛分布的多酚类化合物。众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突变、抗肿瘤、治疗心血 管疾病等生物学活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减少自由基生成和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与其 化学结构的关系,为今后更好的开发、利用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依据。
6 酚羟基成苷
羟基成苷后,不同的糖基取代基与取代 位置会带来不同的空间效应,影响自由基中 间体的稳定性,从而显著影响黄酮类化合物 的抗氧活性。一般认为 C7 位氧苷和 C6、C8
位碳苷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不利,而 3 位氧糖苷对活性影响不大。
7 展望
目前证实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外都具 有强抗氧化功效,但它们在体内的吸收过程, 包括进入体循环后的结合物、代谢物的性质 和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清楚。一些研究表明, 过量摄入黄酮可能会作为诱导剂、过氧化剂 产生自由基。这是一个在黄酮类化合物抗氧 化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为了更安全有效 地应用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体内研究已成为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酚羟基取代基的位置和数目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羟基基团能够参 与如下反应:F-OH + R· → F-O· + RH(F:黄 酮类化合物 )。生成的较稳定的半醌式自由基 可以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各 环上羟基的活性也相差较大。B 环上的酚羟 基活性最高;当 C 环上的羟基与不饱和双键 相连时,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A 环 C5 和 C7 位的羟基在清除自由基过程中也可发挥 一定作用 [1]。其中,B 环酚羟基构型是清除 自由基的决定因素。黄酮类化合物清除·OH 的活性与 B 环酚羟基数目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尤其是 C3' 位上的羟基最为关键 [2]。当酚羟基 的数目下降,清除·OH 的能力迅速下降。但 当 B 环酚羟基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抗氧化 活性不再随酚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强 [3]。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作者:陈秋荣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21期【摘要】目的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方法总结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类的药理作用,以达到应用与临床的目的。

结果其药理作用可影响心血管系统、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免疫系统调节、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

结论黄酮是一类多酚化合物,种类繁多可从多种植物中提取,结构各异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可有助与临床应用。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构成为C-G-C 方式,广泛存在于包括众多植物中,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来源广、生物活性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如下。

1 心血管系统作用1.1 抗心律失常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轻发作频率,能对抗乌头碱、哇巴因和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1],其可能的机制为总黄酮可降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值(APA),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

1.2 抗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LDL氧化作用,抗平滑肌增殖,清除自由基,从而有效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1.3 扩血管作用总黄酮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素(ET)的生成,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对心血管系统起到改善作用,从而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2]。

1.4 抗凝血作用总黄酮体外给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和胶原纤维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3]。

动物试验表明,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和冰水浸泡法,造出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即血流变性呈黏稠状态的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山楂叶总黄酮(HLF),可显著降低红细胞(RBC)聚集指数、血浆比黏度,从而改善血瘀状态[4]。

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

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

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

其分析方法有多种,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相互分离以及单一成分的定量分析,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erformane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而对于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则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

通过本方法的学习,可以掌握食物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1.原理植物类样品用石油醚脱脂后,经甲醇加热回流提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在紫外检测器360nm条件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2 •仪器和试剂(1)高效液相色谱仪(2)紫外检测器(3)层析柱(4)超声波清洗仪(5)索氏提取器(6)微孔过滤器(滤膜0.45um)(7)甲醇(色谱纯)(8)芦丁标准品(9)石油醚,盐酸,磷酸(分析纯)。

(10)去离子水(11)芦丁标准溶液:精确称取经105C干燥恒重的芦丁标谁品15.0mg,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0ml,配成150ug/ml的芦丁标准溶液。

3. 操作步骤(1)样品处理1)固体样品:称取2.0g干燥的固体样品,研细,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C)提取脂肪等脂溶性成分,弃去石油醚提取液,剩余物挥去石油醚,加人甲醇50ml和25% HC1 5ml,80C水浴回流水解1h,取出后快速冷却至室温,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甲醇定容,经0.45um滤膜过滤,供分析用。

2)液体样品:准确吸取样品2.0ml,直接以石油醚萃取脱脂,挥去石油醚后,以甲醇溶解并定容,经微孔滤膜(0.45um )滤过后供测定用(2)色谱分离条件 色谱柱: CLC — ODS , 6mm x 150mm ,5um;流动相:0.3%磷酸水溶液:甲醇(V:V )= 40:80,临用前用超声波脱气; 流速: lml / min ;柱温: 40C ;检测波长:360nm ;灵敏度:0.02AUFS ;进样量:20ul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

有一定 的抗抑郁作用。 ③延缓衰老 的作用 。 其作用机制为降低脑 构 的氧化程度 以及 B环 的连接位置 , 可将黄酮类 化合 物分为多 组织 N O含量, 抑制其毒副作用 , 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种类型 , 如表 1 。 2 . 3 抗 菌抗 病毒作用 : 甘草黄酮提取物对 白色念珠菌 、 灰葡萄孢 表 1黄酮类化合物类型及代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合物 等真菌的抑制作用早 已得到证 明, 近年来研究发现 , 其对大肠杆
中图 分 类 号 : R 2 8 5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5) 0 8 — 0 1 5 0 — 0 2
从而预 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损 伤。 ③抗凝血作用。 黄 黄酮类化合物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 从来源上看 , 可从豆 清除 自由基 , 科、 菊科 、 芸香科 、 银杏科等植 物中提取 , 从 结构特征来看 , 其化 酮类化合物能够对胶原纤维 以及花生 四烯酸引起的血小板凝 聚 学结构 的基本母核 为苯并 吡喃酮 ( c 一 C , 一 C ) , 以芸香糖苷 、 葡萄 起到很好 的抑 制作 用 ,通过调整血液 流变延长凝血酶原 时间。 糖 苷等糖苷 形式存在 , 具 有潜在生 物活性 l l J 。大量临床 研究证 ④抗血脂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 ,大豆黄酮具有降血脂和胆固醇 ⑤扩血管作用。 总黄酮能够将 血管 紧张素转化为 A C E I , 实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可广泛影响心血管系统 、神 经系 的作用 。 统、 消化系统 、 生殖系统等 , 结合其生物 活性 和药动学对其药理 有效 抑制 E T形成 ,通过 改善 心肌血氧供应 和心血管系统起 到 作用及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 有助于其临床应用。 扩张血管 的作用 。 1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动学 2 . 2 对神经系统 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与分析
温度和水分对银杏叶中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在W1、W2 和W3土壤水分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 各处理阶段叶中槲皮素的含量均表现出下 降的趋势, 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条件下,低温有利于 叶中槲皮素 的积累。
在T1、T2和T3 温度条件下,大多数处理均以W3土壤水 分条件下叶中槲皮素含量较高,表明同一温度条件下, 土壤水分含量越少,越有利于叶中槲皮素含量的积累。
材料与方法
实验设计
采用全面试验设计,试验设土壤水分和温度2个因 素,每个因素设3 个水平,总计3*3=9 个处理, 每个处理3 次重复。
土壤水分设3 个水分梯度,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 间持水量的55% ~60%、40% ~45% 和30% ~35%,分别由W1、W2、W3表示。温度设3 个 梯度,分别为15/5 ℃(白天/ 夜晚)、25/15 ℃ 、 35/25 ℃,由T1、T2、T3 表示。
SigmaPlot:使用SigmaPlot画出精密的图型是件极容易的事,目 前巳有超过十万的使用者,特别设计给科学家使用。本软件允许 您自行建立任何所需的图型,您可插入多条水平或垂直轴,指定 Error bar的方向,让您的图更光彩耀眼,只要用SigmaPlot将图制 作完成即可动态连结给其它软件展示使用,并可输出成EPS、 TIFF、JPEG等图形格式,或置放于您的网站上以供浏览。非常适 合网站动态显示图形使用之场所如长时间纪录之气象,温度等等 场合。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是现代 医药、食品等工业的重要原料。黄酮类化合物属于多酚化合 物,由 4000 多种芳香类化合物组成,其类型可分为花青素 类、原花青素类、黄酮醇类和儿茶酚类。
黄酮类化合物能起到抗紫外线灼伤、抵抗病菌入侵、吸引昆 虫授粉以及启动微生物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等作用。现代药 理学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保肝、抗炎、抗菌、抗病 毒、保护心血管等多种药理活性,是当前植物领域和医药领 域中的研究热点。
实验设计:
苗木于2011 年2 月栽植入盆,置于室外进行正常管 理; 2011 年6 月中旬移至人工气候室,适应生长2 周;7月1日开始进行土壤水分和温度处理。
采用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每隔1 d 的18:00 补浇 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损失的水分。待土壤水分与温 室温度达到设定标准后开始采样(7 月14 日),以后 每隔10 d 采样1 次,每个处理共取混合样5 次。叶样 取自苗木当年生新梢中上部3 ~ 8 片完全展开叶片 ,置60 ℃干燥箱烘至恒量,研磨过40 目筛,备用 。
本研究以银杏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中采用土培试验方法, 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温度交互效应对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积累 及其组成的影响,结果对于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与环境 因子的关系,以及银杏叶用园管理措施的制定均具有理论和 实践意义。
关键词:
银杏 黄酮类化合物 温度 土壤水分
摘要:
以2 年生银杏实生苗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内采用土培盆栽试验 方法,研究了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试验设置土壤含水量(W)和温度(T) 各3 个梯度,W1、W2、W3分 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5% ~60%、40% ~45%、30% ~35%;T1、 T2、T3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分别为15/5℃、25/15 ℃、35/25 ℃。 结果表明: T1温度条件下,各土壤水分处理的银杏叶中的槲皮素、 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总黄酮含量普遍高于T2 和T3,而土壤水分对 银杏叶中各种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不显著;银杏叶中黄酮类 化合物以山奈酚含量最高,其次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T3温度下 银杏单株总黄酮产量普遍高于T2 和T1。 在收获前适当采取土壤覆 盖和灌水等措施降低种植园的温度,有利于提高银杏叶中黄酮的 含量,增加单位面积黄酮的产量。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以 2 年 生 银 杏 实 生 苗 为 试 材,品 种 为 大 马 铃 ( Ginkgo biloba cv.Damaling)。所选的幼苗规格基本一致, 平均苗高33 cm,地径 6.75 mm。苗木于 2011年 2 月中旬栽 植。
盆规格为 12 cm~15 cm,每盆装基质 2 .5 kg( 干质量),栽植 3 株幼苗。盆栽基质由沙壤土、黄沙、草炭土按 2:1:1 比 例均匀混合而成。基础养分为有机质( 重铬酸钾容量法) 5% , 水 解 氮 ( 碱 解 扩 散 法 ) 为 121mg·kg-1 , 有 效 磷 ( P2O5) ( 0.5mol·L-1NaHCO3 法 ) 为 27mg·kg-1 , 速 效 钾 ( K2O)( NH4Ac 浸提法) 为 11 .7 mg ·kg-1,田间持水量为 21% ,pH 为 6 .7 。
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银杏叶黄酮 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汪贵斌 郭旭琴 常丽 曹福亮 (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210037)
应用生态学报 2013年11月 第24卷第11 期
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银杏叶黄酮类 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背景 摘要 材料&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结论
研究背景:
黄酮测定方法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 测定
总黄酮含量= (槲皮素含量+山萘酚含量+异鼠李素含量)*2. 51 单株黄酮产量=单株叶片质量*总黄酮含量
数据处理
采用Sigmaplot V11.0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方差分析方法估算处理的差异显著性 (α=0.05), 并采用Duncan 新复极差测验 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试验结果均为平 均值依标准差。
在同一处理的不同处理时间,叶中槲皮素含量的差异达 到极显著水平(表2);不同处理的叶中槲皮素含量最高 值出现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说明大多数处理的叶中 槲皮素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处理的中分对银杏叶中山奈酚含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在同一处理不同处理时间,银杏 叶中的山奈酚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 处理时间的延长,银杏叶中山奈酚含量的变化规 律不一致,总体趋势为处理后20 ~ 40 d 的山奈 酚含量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