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 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 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肝 胆 木 肾 膀胱 水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总结: 《内经》对《周易》和老子的“阴阳”学说是采用 了 重新诠释与继续 发展 ,使前 体 中的原有理 论得 到 了进一 步 的升华,不仅形成了更全面的“新阴阳思想” 大成体系,也是一部截止到秦汉中期 融古代 中国关于 生命 、医学、天文 、气象 、心理 、历算 、地理 、 逻辑等众多学科认知结晶的伟大科学著作 ,被后人公 认为完全能与《周易》、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 等古代经典著作 同光辉的大成性思想体系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 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 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 焦六腑皆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 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黄帝内经要义
求是精神
(岐伯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 能泄。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 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 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 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 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 苦伤气,咸胜苦。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黄帝内经要义
二OO九年十月
内容提示:
《黄帝内经》基本要义
要求: 了解《黄帝内经》主要思想 理解《黄帝内经》对医学和哲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要义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性,号轩辕
氏、有熊氏,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传说有宫室、养
蚕、医学、舟车、文字、音律、历法、算数等发明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要义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 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 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仅存《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要义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者,原人 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 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 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 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医经: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 理论著作 “经”—强调很重要 “内”—相对于“外”而言
黄帝内经要义
《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 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司马光:“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 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 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 朱熹:“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 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
黄帝内经要义
整体思维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 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黄帝内经要义
“中和”思想
“中和”观是古代基本的哲学思想之一,也是儒 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 《礼记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 观,正是《内经》的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 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 气伤于味。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 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 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 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 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 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别论篇第七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 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 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 之辟阴,死不治。
黄帝内经要义
“中和”思想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 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 决,精气乃绝。
黄帝内经要义
“中和”思想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黄帝内经要义
“中和”思想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 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 柔不和,经气乃绝。
黄帝内经要义
“中和”思想
至真要大论篇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 治,反者反治
黄帝内经要义
治未病思想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 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 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 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 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 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 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 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1 白全贵 ,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州大学出版社,2003:164—190
黄帝内经要义
整体思维
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自身的统一
黄帝内经要义
整体思维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雩(yú)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 为相成也。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俯也。治 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要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哲学思想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 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 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 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 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 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 伤于湿,冬生咳嗽。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 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 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 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 甘伤肉,酸胜甘。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 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 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 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 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 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 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 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 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 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 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 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 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 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 辛胜酸。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 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 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 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 咸伤血,甘胜咸。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
“中和”思想
“中和”观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 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阴平阳秘”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 “阴阳失和”是致病根源;
“七情太过”是阴阳失和的表现;
“协调阴阳”是治疗原则; “调合阴阳”是养生之道。 阴阳“中和”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 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要义
求是精神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 形坏而无子也。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整体思维
“中和”思想
治未病思想
求是精神
黄帝内经要义
哲学思想
《内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四十五篇论及阴 阳,其中 : 《素问 ·生气通天论》、《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素问 ·调经论》、《灵枢 ·本 藏》、《素问 ·宝命全形论》、《素问 ·金 匮真言论》等篇 《灵枢 ·阴阳清浊》、《灵枢 · 阴阳系日月》、 《灵枢 · 阴阳第二十五人》等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