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与现世表现——以“重义轻利”、“中庸重和”以及“行善向善”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与现世表现——以“重义轻利”、“中庸重和”以及“行善向善”为例
作者:王秀丽,王晓东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2期
作者简介:王秀丽(1960—),女,吉林镇赉人。
镇赉县蒙古族中学校,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历史学。
王晓东(1979—),女,吉林镇赉人。
镇赉县第二实验小学,小教二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王秀丽1,王晓东2
(1.镇赉县蒙古族中学校,吉林白城 137300;2.镇赉县第二实验小学,吉林白城137300)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诸多优良的传统性格,“重义轻利”、“中庸重和”以及“行善向善”等都是这些传统性格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国人所处环境的改变,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在现实表现中有的发生了改变,甚至背道而驰,这就需要国家的引导以及个人的自觉;有的则还继续保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重义轻利”;“中庸重和”;“行善向善”;现世表现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130—02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人传统性格的直接促成因素,可以说,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诸多优良的传统性格。
在这些传统性格与现世社会碰撞的过程中,其现世表现改变了这些性格的初衷,有的则顺应时代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重义轻利”的传统性格与现世表现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有关义利观的陈述,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推广与推崇,使得此种义利观
对国人的影响较为深远,在长期的熏陶与感染下,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性格。
改革开放
以来,由于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变化,“重义轻利”的传统性格似乎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正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在现世表现中展示出“重利而轻义”的倾向。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后,一直都是多数封建王朝所推崇的基本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
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并在继续发挥着作用。
“义”、“利”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为人处世
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儒家文化中就有多个处理两者关系的“建议”。
孔子说:“义者,宜也。
”要求人在适宜的境况下为人处世;孟子则归结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可以“谓之大丈夫”。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君子、大丈
夫必须“重义轻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否则就是小人。
在这些儒家传统文化的
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重义轻利”的国民性格。
“重义轻利”的国民性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
间义气、情意的重要性,把它们放在为人处世的首要位置,个人利益则在同等条件下被置于次
要位置。
改革开放30余年,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之而来的是“安居乐业”式的小农意识逐渐淡薄,代之而起的是对更高物质以及精神娱乐的
追求。
而当今中国的实际,医疗、住房以及教育成为多数国人无法承受之重,甚至被称为“新
三座大山”,生存压力骤增,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面对这样的境况,“重义轻利”的传统国民
性格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人情淡薄成为国人经常感受到的字眼。
这些表现都是当今世人无法适
应社会转型而造成的。
因此,我们在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今天,也应该回头看看我们的优秀
传统,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价值观。
二、“中庸重和”的传统性格与现世表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在它们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国人“中庸
重和”的传统性格。
虽然当今时代与传统时代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历史的教训使得
国人一直保持着“中庸重和”的传统性格,当然,这与个人的认同与国家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
儒家的“人生于自然”、“天地万物一体”等思想,促成了“中庸重和”传统性格的形成。
道家老子讲“无为”,讲求“不为天下先”,使得国人易于形成偏于保守内向的传统性格。
佛
家更是讲“轮回”,要求事事忍耐,方能成佛。
可以看出,儒家、道家,抑或是佛家,它们带
给中国人的只能是“中庸重和”的思想,传统国民性格也自然会是这样。
“中庸重和”的传统
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待人接物以和为贵;其次是爱面子、讲体面;最后是平
均主义。
“中庸重和”的传统性格在现世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虽然当今社会与传统社会有较大的
不同,但在为人处世上,今人还是讲究“和”的,对个人来说,只有在和谐的境况下才能真正
求得生存与发展,所谓“和气生财”就是这个道理。
讲面子、做面子在当今时代可谓更加盛行,不用多说,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即可归为此类。
随着当今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国人怨声载道,要求社会公平,缩小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建立较好的福利体系,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以满足国人缩小贫富差距的愿望,从这一点看,平均主义在当今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三、“性善向善”的传统性格与现世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人行善恶的方面,“性善论”一直是保持着主导地位的,这可谓国人
形成“性善向善”传统性格的理论基础;现实方面人对神的依赖,也决定了人只能靠行善、向
善来表明自己的虔诚,这可谓此传统性格形成的现实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境况的改变,现
世的国人似乎走入了“不可信”的死胡同,人与人之间相互设防,与“性善向善”的传统性格
背道而驰,时代呼唤此传统性格的回归。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中的经典话语,后人称之为“性善论”,这是孟子对人性
的终极概述。
中国文化主性善,故行人治,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皇帝总揽大权的
人治而反对者甚少。
他们认为,人性是善的,没有必要拿一些死的条条框框来约束人,用人的
善性完全可以把社会引向更光明的天堂,所以,人治是最合理的,皇权专制实为善性,这样的
观念统治了中国很多年,也促成了国人“性善向善”的传统性格。
同时,中国自古小农经济比
较盛行,基本是靠天吃饭,说白了就是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时人会获得丰收,能够吃饱穿暖;
如若灾荒频繁,人们就会立刻变为饥民。
在当时迷信思想横行的年代,人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能求得神仙的保佑。
为了显示自己的虔诚,他们处处约束自己,以求神降福祉于人间,
在这一过程中,只有行善、向善才能向神表明自己的强烈愿望和实现愿望的诚意,长此以往,
当然会形成“性善向善”的传统民族性格。
当今之人,回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想到的大都是“性善论”掩盖下的权力的高度集中,
而这与当今“民主自由”的主流思潮是格格不入的,致使今人对专制深恶痛绝,也使“性善向善”的传统民族性格蒙受了“不白之冤”,以致形成了“孟子讲性善,今人多不以为然”的景象。
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今人对西方文明的“膜拜”,更予“性善向善”的传统民族性格以重创,而“性恶论”渐有独领风骚之势。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事事不可信的时代,每个人似乎皆揣了恶意对别人,也防人揣了恶意对自己,社会沦于恶性循环而不止,这是时代
的悲哀,更是国民的悲哀,也是国家的不幸。
不可信时代的到来,急需人人道性善,为社会培养一种“善”的风气。
古人云:“以善感
则善应之,以恶感则恶应之。
”天地万物唯“感”与“应”二字而已。
人是社会的,人人都置
身于社会之中,社会实质是一种氛围,人于社会之中必应社会之感。
善感氛围,则人应善而善也;恶感氛围,则人应恶感而恶也。
因此,在这个不可信的时代里,尤须有人“千言万语”道
性善,尽量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性中“行善”、“向善”这一面成长的文化环境,以使“性善
向善”的传统民族性格得以回归,并成为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这似乎是对亚圣孟子的一种慰藉,更是时代的召唤。
四、结论
当今时代,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时常跟不上变化的脚步,因此会产生心理躁动等不
良情绪,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为人处世的淡漠、不合理的恶性竞争等。
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
积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力量,是良好人性的体现,在这些性格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呼唤它们的回归,这是对人的约束,更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参考文献]
[1]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吴康等.孟子思想研究论集[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4]马秋丽,张德苏.儒家思想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5]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