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流域民间文化——以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为例
德昌傈僳族“噶且”的音乐形态分析研究
德昌傈僳族“噶且”的音乐形态分析研究作者:扈滨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摘要】德昌县是四川省傈僳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县,德昌傈僳族舞蹈“噶且”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原生态的舞蹈音乐近年有部分失传,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从学术上、专业上对其进行保护。
【关键词】噶且;德昌;傈僳族;音乐形态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66-03一、历史渊源在四川省西南的凉山州境内,德昌、会理、会东、木里等县都有傈僳族居住,其中以德昌县最为密集。
德昌县傈僳人口有7000多人,占全省傈僳族人口的三分之一。
傈僳族历史悠久,他们居住在德昌二半山上和中高山地带。
他们能歌善舞,习俗古朴、独特和神秘。
他们居所偏僻,交通不便,故与外界交流不多,相对封闭,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原始和完整。
长久以来,德昌傈僳族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族中大小事均靠口头讲述和传授。
除了民族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外,德昌傈僳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记录和见证着本民族的发展。
其音乐文化包括民歌、舞蹈、器乐等形式,这其中尤以傈僳族舞蹈最为引人注目。
二、“噶且”概况德昌傈僳族的舞蹈“噶且”,在丰收、节庆、婚嫁丧葬之时都会跳起来,反映了他们从驻扎在德昌二半山以来的生产、生活情况,也将他们民族习俗的风采展示在众人眼前。
由于服饰精美,舞蹈动作粗狂,步伐整齐而又富有变化,使得噶且成为德昌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并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重点项目。
“噶且”,又称“噶切”、“刮且”,傈僳语,专指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境内傈僳族的舞蹈,是每年农活忙完,过了农历七月十五至次年的二月底,德昌傈僳族们的一项娱乐活动。
每年这段时间,傈僳人就会吹响葫芦笙,人们会成群结对地在一起跳舞。
该舞蹈是集体舞形式,由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舞蹈队伍,他们或拉起一个圆圈或分成两排相对着舞蹈。
队形排列有规定,“如:兄弟姐妹不能排在一起;辈分不相同的不能紧挨一起。
傈僳族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变迁研究
42傈僳族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变迁研究*夏晨阳 雷小明 冯艳琼(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Lisu Minority Sports Dance CultureXIA Chenyang, etal.(Yuxi Normal University, Y uxi 653100,Y unnan ,China)摘要:傈僳族体育舞蹈具有灵活轻快、生态古朴等特点,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充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劳动生产特征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传播推广傈僳族体育舞蹈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掌握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元素,也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傈僳族体育舞蹈的社会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它通过以形体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对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要在学习实践中去体现傈僳族体育舞蹈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进而使其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体育文化现象。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傈僳族体育舞蹈;功能与价值*基金项目: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8XTY012);2.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0J0657)。
作者科介:夏晨阳(1991—),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雷小明(198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傈僳族体育舞蹈的起源 傈僳族是我国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也是现今历代世居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
其文化历史悠久,在距今所发现的汉文历史文献中唐朝第一次出现“傈僳”的称谓,唐朝蛮说中称“栗粟两姓蛮”、“栗蛮”、“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现在的四川、金沙江两岸、滇雅碧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
15世纪中叶大批傈僳族人在括木必帕的带领下,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滇西北地区,1500至1600年傈僳族人由于在战争时起义失败向缅甸、老挝、泰国等地迁徙,直到清代时期迁徙还在继续。
会东的民族风俗
会东的民族风俗
会东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彝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多民族杂居县。
县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各异,彝族有语言有文字,傈僳族、布依族有语言无文字。
彝族服饰朴素大方,男子上装为前开襟衣,下装为中裤脚,老年男子头缠胡绉帕子。
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装为右衽上衣。
戴耳环、领泡、手镯,大多数男女均披披毡。
彝族的主要节日是火把节和彝族年,火把节最为隆重。
彝族过去有抢婚习俗。
彝族丧葬均行火葬,信仰多神,毕摩、苏尼最为突出。
彝族传统文化有神话传说、故事、山歌、音乐舞蹈、格言、谚语、尔比尔吉最具特色。
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附件1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37项)一、民间文学(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1 Ⅰ—1 望娘滩传说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2 Ⅰ—2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3 Ⅰ—3 甘嫫阿妞的传说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4 Ⅰ—4 王幺贡爷系列故事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5 Ⅰ—5 羌戈大战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羌族古典叙事长诗)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6 Ⅰ—6 大禹的传说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7 Ⅰ—7 阿古登巴的故事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8 Ⅰ—8 勒俄特依凉山州喜德县文化馆9 Ⅰ—9 玛牧特依凉山州喜德县文化馆二、传统音乐(1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10 Ⅱ—1 江河号子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人民政府涪江号子、涪江船工号子、遂宁市文化馆铜河船工号子、岷江号子】乐山市沙湾区文化馆乐山市犍为县文化馆11 Ⅱ—2 耍锣(福集耍锣)泸州市泸县福集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2 Ⅱ—3 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人民政府13 Ⅱ—4 遂宁叫卖调遂宁市文化馆14 Ⅱ—5 遂宁坐歌堂遂宁市文化馆15 Ⅱ—6 石工号子遂宁市安居区分水镇人民政府16 Ⅱ—7 觉囊梵音(藏哇梵音)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乡藏哇寺17 Ⅱ—8 骨笛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18 Ⅱ—9 彝族挽歌凉山州宁南县文化馆19 Ⅱ—10 藏族赶马调凉山州冕宁县文化馆20 Ⅱ—11 彝族克西举尔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凉山州雷波县文化馆21 Ⅱ—12 彝族马布音乐凉山州越西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局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22 Ⅱ—13 彝族月琴音乐凉山州普格县文化艺术馆23 Ⅱ—14 毕摩音乐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体育局24 Ⅱ—15 大号唢呐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25 Ⅱ—16 川北山歌巴中市文化馆(巴山茅山歌、阆州情歌、南充市阆中市文化馆嘉绒藏区农耕劳动歌、阿坝州嘉绒文化研究会德格劳动歌曲)甘孜德格县文化馆26 Ⅱ—17 蜀派古琴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文化馆27 Ⅱ—18 四川洞经音乐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体育局(迤沙拉谈经古乐)三、传统舞蹈(1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28 Ⅲ—1 熊猫舞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29 Ⅲ—2 天全牛儿灯雅安市天全县文体局30 Ⅲ—3 越溪牛灯舞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人民政府31 Ⅲ—4 耍蚕龙绵阳市盐亭县文化旅游局32 Ⅲ—5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33 Ⅲ—6 玄滩狮舞泸州市泸县玄滩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34 Ⅲ—7 阿署达彝族打跳舞攀枝花市东区文化馆35 Ⅲ—8 蓝田花船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办事处36 Ⅲ—9 羌族沙朗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37 Ⅲ—10 建中高跷狮灯绵阳市三台县建中乡人民政府38 Ⅲ—11 花灯泸州市泸县得胜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得胜花灯、大新花灯)绵阳市梓潼县文化馆39 Ⅲ—12 蚌鹤舞达州市万源市文化馆40 Ⅲ—13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凉山州会东县文化馆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41 Ⅲ—14 彝族苏尼舞凉山州布拖县文化馆42 Ⅲ—15 蹢脚舞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43 Ⅲ—16 藏族杜基嘎尔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44 Ⅳ—1 马鸣阳戏绵阳市梓潼县文化馆45 Ⅳ—2 被单戏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46 Ⅳ—3 白龙纸偶广元市剑阁县文化馆47 Ⅳ—4 南部傩戏南充市南部县文化馆48 Ⅳ—5 南木达藏戏阿坝州壤塘县文化馆五、曲艺(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49 Ⅴ—1 四川车灯成都市金牛区文化馆50 Ⅴ—2 钱棍达州市万源市文化馆六、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51 Ⅵ—1青城武术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52 Ⅵ—2 峨眉盘破门武术内江市资中县武术协会53 Ⅵ—3 三雄夺魁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馆54 Ⅵ—4 土家余门拳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55 Ⅵ—5 绿林派武术雅安市雨城区文化馆56 Ⅵ—6 羌族推杆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57 Ⅵ—7 彝族磨尔秋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七、传统美术(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58 Ⅶ—1 草编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柏合草编、草靶龙、自贡市贡井区文化馆峨眉席草龙)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馆59 Ⅶ—2 汉源彩塑雅安市汉源县文化体育局60 Ⅶ—3 馍馍印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馆61 Ⅶ—4 郎卡杰唐卡传统绘画艺术甘孜州炉霍县文化馆62 Ⅶ—5 毕摩绘画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体育局63 Ⅶ—6 彝文书法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64 Ⅶ—7 四川手工剪纸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平武剪纸、涪城剪纸、绵阳市涪城区文化馆仪陇剪纸、武胜剪纸、南充市仪陇县文化馆自贡手工剪纸)广安市武胜县文化馆自贡市自流井区文化馆65 Ⅶ—8 青神捻条画艺术眉山市青神县文化馆66 Ⅶ—9 石雕巴中通江县文化馆(通江石雕、泸县石雕、泸州市泸县文物管理所蓬溪石雕、苴却砚雕刻、黎渊遂宁市蓬溪县文体旅游局石雕、拉日马玛尼石雕)攀枝花市鑫艺工艺美术制品厂广元市青川县文化馆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67 Ⅶ—10 藤编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怀远藤编)68 Ⅶ—11 棕编成都市新都区文化馆(新繁棕编)69 Ⅶ—12 竹编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人民政府(遂宁竹编、安岳竹编)资阳市安岳县文化体育局70 Ⅶ—13 小凉山彝族刺绣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71 Ⅶ—14 苗族刺绣宜宾市筠连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八、传统手工技艺(3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72 Ⅷ—1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成都市彭州市群众艺术馆(彭县肥酒酿造技艺、四川江口醇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江口醇酒传统酿造技艺)73 Ⅷ—2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74 Ⅷ—3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彝族民间泡水酒)75 Ⅷ—4 怀远三绝制作技艺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76 Ⅷ—5 麻饼制作技艺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汤长发麻饼制作技艺)77 Ⅷ—6 川派盆景制作技艺成都市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78 Ⅷ—7 金鸡风筝扎制技艺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79 Ⅷ—8 构树皮造纸工艺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80 Ⅷ—9 羌族水磨漆艺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81 Ⅷ—10 蜜饯制作技艺内江市市中区文化体育局(内江蜜饯制作技艺)82 Ⅷ—11 宋笔制作技艺乐山市毛笔厂83 Ⅷ—12 米花糖制作技艺乐山市市中区文化馆(苏稽香油米花糖制作技艺)84 Ⅷ—13 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乐山市峨眉山市白蜡研究所85 Ⅷ—14 豆腐菜肴制作技艺乐山市龚氏西霸饮食有限公司(龚氏西霸豆腐制作技艺、乐山五通桥天一香酒楼(五通桥五通桥西坝豆腐制作技艺)西坝镇方德饭店)86 Ⅷ—15 腐乳酿造技艺乐山市五通桥区德昌源酱园厂(德昌源“桥”牌豆腐乳制作工艺、眉山市彭山县文化馆“长春号”南味豆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87 Ⅷ—15 豆笋制作技艺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开江豆笋)88 Ⅷ—17 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南充阆中市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89 Ⅷ—18 四川苗族蜡染宜宾市珙县文化馆90 Ⅷ—19 芝麻糕制作技艺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馆(裕泰乾马氏芝麻糕制作技艺)91 Ⅷ—20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踏板房建筑、羌家石雕房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吊脚楼、新龙民居建造技艺、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木雅石砌)甘孜州雅江县文化馆92 Ⅷ—21 申臂桥建造技艺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93 Ⅷ—22 德格麦宿塑像制作技艺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94 Ⅷ—23 德格麦宿传统土陶技艺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95 Ⅷ—24 木雕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德格麦宿木雕技艺)96 Ⅷ—25 德沙旋木技艺甘孜州稻城县旅游文化局97 Ⅷ—26 新龙药泥藏式面具制作技艺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98Ⅷ—27 牧区皮革加工技艺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99 Ⅷ—28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南坪土琵琶制作技艺)100 Ⅷ—29 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101 Ⅷ—30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102 Ⅷ—31 传统茶具制作技艺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竹制茶具制作、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木制茶具制作、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烧制茶具制作技艺)103 Ⅷ—32 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阿坝州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协会104 Ⅷ—33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阿坝州理县文化馆阿坝州茂县文化馆阿坝州松潘县文化馆阿坝州黑水县文化馆绵阳市北川县文化馆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105 Ⅷ—34 富顺手工微刻技艺自贡市富顺县文化馆106 Ⅷ—35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遂宁市闻喜阁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107 Ⅷ—36 婴儿米粉制作技艺泸州市四川省正味正点食品厂(泸州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九、传统医药(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108 Ⅸ—1 德仁堂中医中药文化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109 Ⅸ—2 合江地道中草药热灸技艺泸州市合江县合江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10 Ⅸ—3 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111 Ⅸ—4 中医正骨疗法(郑氏骨科)四川省骨科医院十、民俗(2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112 Ⅹ—1 巴塘歌卦甘孜州巴塘县文化馆113 Ⅹ—2 客家婚俗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114 Ⅹ—3 端午龙舟会成都市新津县文化体育局115 Ⅹ—4 观灯习俗(成都灯会)成都市灯会办公室116 Ⅹ—5 焦滩乡大端阳节泸州市合江县焦滩乡人民政府117 Ⅹ—6 分水岭乡火龙节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人民政府118 Ⅹ—7 大禹祭祀习俗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119 Ⅹ—8 雎水春社踩桥会绵阳市安县文化馆120 Ⅹ—9 蚕姑庙会绵阳市盐亭县文化馆121 Ⅹ—10 达州元九登高节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122 Ⅹ—11 石桥烧火龙节达州市达县文化馆123 Ⅹ—12 正月十六登高节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124 Ⅹ—13 五月台会(城隍庙会) 眉山市洪雅县文化馆125 Ⅹ—14 嘉绒藏族春耕仪式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馆126 Ⅹ—15 彝族婚俗凉山州越西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局(彝族婚礼歌、彝族婚俗)凉山州美姑县文化体育局127 Ⅹ—16 傈僳族服饰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28 Ⅹ—17 彝族服饰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局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凉山州会东县文化馆129 Ⅹ—18 傈僳族阔时节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30 Ⅹ—19 傈僳族婚俗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31 Ⅹ—20 摩梭人成丁礼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132 Ⅹ—21 彝族“阿依蒙格”儿童节凉山州雷波县语委133 Ⅹ—22 藏族尔苏射箭节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134 Ⅹ—23 彝族换童裙成人仪式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135 Ⅹ—24 摩梭人转湖节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凉山州木里县文化馆136 Ⅹ—25 华莹山宝鼎庙会广安市华蓥市文化馆137 Ⅹ—26 说春巴中市南江县文化馆附件2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7项)传统音乐(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40 Ⅱ—28 口弦(羌族口弦)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阿坝州理县文化体育局传统舞蹈(2项)47 Ⅲ—1 龙舞(四川客家龙舞、安仁谭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氏子孙龙、永宁火龙、达州市达县文化旅游局盐亭水龙、双凤龙灯)广元市苍溪县永宁镇文化站绵阳市盐亭县文化馆内江市隆昌县双凤镇政府57 Ⅲ—11 锅庄(宝兴硗碛锅庄、雅安市宝兴县文化馆灯笼卓钦、木里藏族甘孜州白玉县文化馆“嘎卓”舞)凉山洲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传统戏剧(2项)68 Ⅳ—1 川剧(嘉阳河川剧艺术)乐山市市川剧团71 Ⅳ—4 灯戏【川北灯戏南充市阆中市文化馆(阆中老观灯戏)】曲艺(1项)76 Ⅴ—1 四川扬琴(黄家扬琴)泸州市古蔺县文化馆传统美术(1项)101 Ⅶ—11 蜀绣(观音绣)遂宁市妙善文化艺术坊(注:扩展项目名录的序号、编号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序号和编号)。
傈僳族的舞蹈形式
傈僳族的舞蹈形式
傈僳族的舞蹈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趣味幽默诙谐。
二是生产生活舞,傈僳族人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
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
傈僳族舞蹈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似)、横笛、琵琶、二弦、西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
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
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
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
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
在圆圈舞蹈中,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
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
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
凉山傈僳族民间舞蹈
凉山傈僳族民间舞蹈傈僳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传统习俗的古老民族,凉山州的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德昌、会理、会东、盐源、木里等县,尤其以德昌县的南山、金沙、宽裕,会东县的嘎吉、龙树、火石沟、新村、华乐等地的人口较为密集,为其主要的聚居地,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至2500米的二半山和高山上,尤其是德昌的傈僳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并不多,所以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直保留着本民族舞蹈的原始风貌和独特的风格特点,每逢节日、婚丧嫁娶、喜庆丰收之时都有歌舞活动,尽兴歌舞。
1 舞蹈音乐1.1 舞蹈音乐的风格特征凉山傈僳族舞蹈的伴奏乐曲大多简单明快、节奏性强,几乎为五声调式,多为宫调式、羽调式,曲调开朗柔和、短小明快、自然朴实、毫无矫饰。
曲调绝大多数为四二拍,少有四三拍八三拍的,也有二拍子三拍子混合拍的。
通常由三至四小节组成一种固定的结构,旋律以借助反复,加强气势的基本原理,集中的体现一种音乐印象,在换到下一种结构之前,始终都保持着原来的节奏型。
舞曲按照舞蹈的需求,可以吹奏两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为主旋律;另一个声部为和音,和音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衬托主旋律,加强舞蹈的节奏,二者互相配合,使舞曲节奏感更加强烈,使主题内容能够较为生动,流畅细腻的表现出来,使舞步更加扎实、欢快。
有的舞曲经过演奏者的精心吹奏,真的像说话一样,很快使人领悟出乐曲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有一些舞曲很具音乐形象也很有表现力,如《撵麂子》《敲核桃》等,就是形象和音响的模仿,其曲子的生存和发展与舞蹈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其丰富程度和舞蹈的丰富程度是一致的,即每个动作套路都对应有一个曲子。
舞蹈都是一曲一舞,每一种舞蹈配的舞曲都不一样,目前收集到的比较有特色的典型民间舞曲有近四十首。
1.2 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傈僳族舞蹈少有徒歌而舞的,一般是无乐器伴奏,无舞曲配合,就不能舞蹈。
常常是吹奏乐器的乐手在舞队的中间,以一首节奏稍慢的起势曲牌开始,引领舞蹈起跳,起着领舞的作用。
凉山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
附:凉山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6项)一、民间音乐(共计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Ⅱ—1 彝族克西举尔音乐雷波县文化局、昭觉县文化局2 Ⅱ—2 傈僳族高腔德昌县文化局3 Ⅱ—3 藏族赶马调冕宁县文化局4 Ⅱ—4 彝族挽歌宁南县文化局5 Ⅱ—5 彝族月琴音乐普格县文化局二、民间舞蹈(共计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 Ⅲ—1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会东县文化局、德昌县文化局7 Ⅲ—2 藏族杜基嘎尔木里县文化局8 Ⅲ—3 藏族嘎卓舞木里县文化局9 Ⅲ—4 彝族苏尼舞布拖县文化局三、传统戏剧(共计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 Ⅳ—1 马马灯越西县文化局四、杂技与竞技(共计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 Ⅵ—1 彝族磨尔秋甘洛县文化局五、民间美术(共计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 Ⅶ—1 彝文书法盐源县文化局六、传统手工技艺(共计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3 Ⅷ—1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会理县文化局14 Ⅷ—2 绿釉陶瓷制作技艺会理县文化局15 Ⅷ—3 砂锅制作技艺越西县文化局16 Ⅷ—4 建昌板鸭制作技艺德昌县文化局、西昌市文化局17 Ⅷ—5 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甘洛县文化局18 Ⅷ—6 藏式烧制茶具制作技艺木里县文化局19 Ⅷ—7 藏式木制茶具制作技艺木里县文化局20 Ⅷ—8 藏式竹制茶具制作技艺木里县文化局21 Ⅷ—9 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德昌县文化局七、民俗(共计1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 Ⅹ—1 摩梭人成丁礼盐源县文化局- 2 -23 Ⅹ—2 彝族阿依蒙格礼仪雷波县文化局24 Ⅹ—3 傈僳族阔时节德昌县文化局25 Ⅹ—4 傈僳族婚俗德昌县文化局26 Ⅹ—5 藏族尔苏射箭节甘洛县文化局27 Ⅹ—6 摩梭人达巴信仰木里县文化局28 Ⅹ—7 彝族服饰昭觉县文化局29 Ⅹ—8 彝族奥索布迪头饰会东县文化局30 Ⅹ—9 傈僳族服饰德昌县文化局31 Ⅹ—10 彝族德古调解习俗昭觉县文化局32 Ⅹ—11 彝族义诺服饰美姑县文化局33 Ⅹ—12 彝族十月太阳历凉山州彝学会八、扩展项目(3项)34 Ⅰ—1 勒俄特依(民间文学)喜德县文化局35 Ⅰ—2 玛木特依(民间文学)喜德县文化局36 Ⅱ—3 彝族马布音乐昭觉县文化局、越西县文化局- 3 -。
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
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
李自强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 舞蹈在傈僳族的生活中,与唱歌一样必不可少,其变幻无穷的步伐、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对生活的热爱.一、傈僳族民间舞蹈种类及流传区域傈傈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通俗综合类、乐器名舞类、地域分称舞蹈类、反映劳动生产类、模仿动物舞蹈类等.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李自强
【作者单位】维西县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福贡傈僳族民间舞蹈概述
2.凉山傈僳族民间舞蹈初探
3.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傈僳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为例
4.傈僳族民间舞蹈且吾且
5.丽江傈僳族生态文化权利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黎明傈僳族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
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民族艺术研究.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口彭小希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的社会功能也发生着变化, 但舞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具有保存,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特殊功能.生活在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特征的民间传统舞蹈”哇其”和”迂哦”探.析这两个传统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历史演变,有利于在当代更好地把握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元素,并在全球化进程中,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傈傈族舞蹈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文化内涵;演变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40X(2010)02—0070—05作者简介: 彭小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07 级在读研究生.昆明650101在原始社会,人类用舞蹈传情达意,交流沟通;用舞蹈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用舞蹈祭神娱神,舞蹈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多重功能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认为,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与古代文明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比舞蹈更具重要性的事物.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里,没有任何场合离得开舞蹈.生育,割包皮,少女献身祭神,婚丧,播种, 收割,庆祝酋长就职,狩猎,战争,宴会, 月亮盈与蚀,病患——在这些场合,都需要舞蹈.可见,原始社会舞蹈需求的广泛和普及,这一方面促进了舞蹈的快速发展;另方面,这时期创造的舞蹈成为今天不同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根源.长期以来,世界上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原始社会人类舞蹈文化状况的研究.我国着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只有在原始舞蹈里才看得出舞蹈的真面目,因为它是真正全体生命机能的收稿日期:2010—03 一O1总动员,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难寻觅到仍具有浓厚原始社会风格与原始社会文化因素的民族传统舞蹈.而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南于民族历史的发展以及居住环境的特殊,新中国建立时,许多民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还没有形成民族统的文字,在民族传统舞蹈中仍然保持着大量原始社会的舞蹈特征.这些舞蹈无疑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形态下舞蹈文化内涵极为珍贵的资料,是难得的原始舞蹈遗存.今天, 在世界进入全球化时期,全球化对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已成为当代重要的关注点. 现生活于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因其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上世纪中期还处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解体期,生产方式为刀耕舞蹈.火种,没有形成民族统一的文字,民间传统舞蹈”哇其”,迁”哦”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舞蹈特征,民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依然在舞蹈中表现出来“哇其”,迁”哦”是傈僳族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生活状态下的真实形象反映.两个舞蹈形成历史悠久,独具本民族艺术特征,蕴含着怒江傈僳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特殊生态环境孕育傈僳族舞蹈文化特征怒江峡谷山高谷深,被誉为”世界第大峡谷”雄.伟的高黎贡山与险峻的碧罗雪山, 如天然屏障使峡谷内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生态环境.怒江峡谷居住着20多万傈僳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1%以上.傈僳族历史悠久,在氏族社会时期属于古氐羌系族群,秦汉时史书上统称为“西南夷”唐,代时属”乌蛮”部落,在樊绰所着《蛮书》中首次出现”栗栗”族称,明代杨慎编纂《南诏野史》中, ”傈僳”一词成为正式族称,意为在山谷中狩猎和种植的民族.公元8世纪唐代时,傈僳族聚居于云南境内金沙江两岸,今丽江地区东部,先后属南诏国,大理国统辖,元明时期为纳西族土司统治.公元16 世纪明代中期时,为躲避战争和外族欺压,傈僳族大规模向西迁徙,最终形成云南傈僳族以怒江为聚居中心的地理分布状况. 怒江傈僳族民间流传的代表性舞蹈”哇其”,迁”哦”是,傈僳族民间传统节日和村寨里婚嫁,盖房等喜庆活动中民族群众必跳的自娱性集体舞蹈.“哇其”傈,僳语意”欢快地跳舞”“该. 舞广泛流传于怒江傈僳族群众中,是节日或喜庆活动中男女老少参与的集体舞.舞蹈形式为众人围圈顺时针方向环舞,人数不限. 舞者在有力地踏步,跺脚中踢腿或快速转身并配合手部动作和间断的呼喊声.舞蹈动态幅度大,气氛激烈欢快.舞蹈结构为分段式, 不同段落表现不同内容,舞蹈内容表现狩猎拟兽,生产,战争等. ”哇其”分为”期奔哇其”与”无伴奏哇其”.期”奔”为傈僳族民间自制传统乐器,因形似琵琶又称”傈僳族琵琶”.期”奔哇其”舞者随音乐节奏而舞, ”无伴奏哇其”舞者以踏地跺脚为节而舞.两种形式只跳不唱,舞蹈中伴有间歇喊叫声. ”哇其”以怒江州泸水县的”无伴奏哇其”最显古朴,粗犷,激越.福贡县的”期奔哇其”在,”期奔”短,笛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舞蹈更为热烈欢快,别具民族特色. 图 1 傈僳族民间舞蹈”迁哦” “迁哦”傈,傈族语意为”用脚掌轻轻擦地”…图1)此舞仅在怒江傈僳族部分村寨流传,是深受傈僳族青年男女喜爱的集体舞蹈.舞蹈形式为男女舞者分站两排,男弹”期奔”或吹横笛,女吹”笛哩吐”或口弦,男女相对相视而跳,男进女退,女进男退,边弹边吹边舞.舞蹈内容有自娱自乐的步舞”至”五步舞”有;模仿生产劳动的“舂米舞” ,簸”米舞”还;有充满生活情趣的做客舞”追妹舞”舞蹈结构为分段式,不同内容为不同舞段,排头的男领舞选择所跳舞段,众人随之.舞蹈形态以脚部和身体动作为主,舞步轻盈快捷,跺脚提腿移胯, 脚尖左右擦地,身体两侧扭转,动作具有很强的对称性和重复性. ”迁哦”的基本舞步有“进退步” ,蹉”踢步” ,擦”地吸腿”,划”圈吸腿”,对”脚”等.舞蹈以伴奏音乐为节奏,主要节奏为2/4—3/4拍,一舞一曲. “迁哦”舞多在室内进行,动作幅度不大,舞姿轻快流畅.福贡县流传的”迁哦”以,舞步变化丰富,舞曲配套, ”期奔”演技高而闻名. 怒江傈僳族代表性舞蹈”哇其”,迁”哦” 形成年代久远,舞蹈形式古老,为原始社会? 71? 民族艺术研究. 的集体环舞,行列舞,对舞;舞蹈动作古朴, 属于原始社会的”走步式舞蹈”踏;步, 跺脚是舞蹈动态特征与基本舞步;舞蹈只跳不唱,伴随间歇性的呼喊声;舞蹈形态多为模仿再现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多种动物形态;舞蹈内容为展现过去的劳动生活状况及表达民族群体原始宗教信仰.两个舞蹈反映出傈僳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怒江傈僳族长期山林狩猎与山地农耕的生产方式,对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山地劳动使他们在舞蹈形态上重视脚步动作,舞步丰富多样;舞蹈中身体灵活, 常出现左右快速侧翻或快速旋转的动态特征; 在模仿山地劳动的舞姿中同手同脚的顺边动律特征明显,具有独特的一顺边协调美;舞蹈动作具有重复性与对称性.两个舞蹈均为怒江傈僳族群众世世代代口传身授传承下来, 其民间传承主要有祖传,族传,师传三种方式.长期以来,怒江峡谷的封闭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傈僳族古老的民族传统舞蹈在本地域内,本民族中得到自然传承,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二, ”哇其”,迁”哦”的形成历史与文化功能民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相生相伴.傈僳族源自古氐羌系族群,唐代中期聚居金沙江两岸八百多年,明代中期大规模西迁至怒江峡谷及周边地区,距今四百多年.金沙江的聚居时期为傈僳族先民们共同创造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傈僳族早期舞蹈文化的形成发展期.傈僳族早期舞蹈为氐羌族群舞蹈元素与傈僳族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并成为傈僳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根源.怒江峡谷的聚居时期,则是傈僳族迁徙至新的生态环境后,民族文化在不同自然环境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后的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时期, 形成了今天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种类多样,形式各异的现状.怒江傈僳族传统民间舞蹈”哇其”,迁”哦”既,是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也与怒江峡谷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一)”哇其”,迁”哦”的形成历史萨克斯提出, ”环舞是群舞最古老的形?72?式,……与之相应的成对,成行或成线跳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较晚的阶段”同,时他还认为“最初击打节拍的工具是跺地的脚”…”怒. 江傈僳族”无伴奏哇其”为群体环舞,无乐器和歌声伴奏,以跺脚踏地为节,手舞足蹈伴间歇呼喊,其形式与3000 多年前云南沧源岩画的五人环舞相符;基本舞步与氐羌族系彝族流传1000 多年的”打歌”舞步如出一辙,与其他地区傈僳族传统舞蹈的基本舞步同源,许多内容和动作有共同之处.由此可见, ”无伴奏哇其”的形式及其基本舞步源于古氐羌族群的舞蹈元素,舞蹈中与其他地区傈僳族传统舞蹈相同相近的内容与动作,则是傈僳族先民共同聚居时期创造的舞蹈文化因此”无伴奏哇其”形成于傈僳族共居金沙江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怒江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中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其形成早于”期奔哇其”和”迁哦”. “期奔哇其”是在”无伴奏哇其”基础上,运用”期奔”伴奏而产生的,其形成于“期奔”出现后.据怒江傈僳族民间传说, “期奔”是早期先民外出学习回来的,此后“期奔”的制作与演奏就传承了下来.(图2)“期奔”形似琵琶,原为古代西域的民族乐器.南北朝传人中国,隋唐时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隋唐以前云南未发现有关琵琶的记载,唐代《新唐书?南蛮传》中始有出现. 公元749 年,唐玄宗赐赠南诏王阁罗凤西域乐队一支,乐器中有琵琶H,琵琶在云南得以流传.现存一千多年前的纳西族东巴舞谱中,也描绘有东巴手持曲颈琵琶边弹边舞的形象.今天丽江纳西族仍流行琵琶演奏. 傈僳族在唐代时属南诏国管辖, ”期奔”的原型极可能源自丽江地区流行的琵琶, ”期奔” 在怒江傈僳族中出现时期当为明代傈傈族迁徙怒江流域之后.为此, ”期奔哇其”只流行于怒江流域,其形成晚于”无伴奏哇其”. “迁哦”形式具有典型的竖列排舞,男女对舞特征.据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排舞, 对舞的出现晚于环形网圈舞.萨克斯的观点已在前文引述,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也认为, ”随着原始人类意念的丰富,环舞的形式设计开始出现了松动”并,且”随着人类由群婚制向配偶制的观念转化, '配对'已然成为舞蹈.种形式存在”‘怒.江傈僳族的”迁哦” 从形式上看,出现晚于”哇其”环舞,其形成与傈僳族的婚姻习俗观紧密相关.傈僳族经历战乱与长途迁徙进入怒江峡谷,封闭的自然环境带来相对平静的生活,但战争伤亡与迁徙流失造成傈僳族人口大量减少,傈僳族将氏族繁衍作为重点,对舞蹈的功能和形式有了新的需求. ”迁哦”应运而生,成为促进青年男女相识相恋,订婚,结婚仪式中的重要活动.为此”迁哦”又有”婚礼舞”之称.从”迁哦”的舞蹈形式及流传地域(仅流传于怒江峡谷傈僳族村寨),主要是在室内进行等情况分析, ”迁哦”的形成时间应在傈僳族迁徙聚居怒江峡谷建造了”千脚房”之后,此外,还应在”期奔”出现后.从”迁哦”的基本舞步与部分内容看明显是在”畦其”基础上的发展变化,这也进一步佐证了“迁哦”形成晚于”哇其”的观点. 图 2 笔者采访”期奔的制作” “哇其”,迁”哦”形成于傈僳族历史的不同时期, ”无伴奏哇其”粗犷,厚重,展现傈僳族刚毅,坚强的性格; ”迁哦”轻盈, 灵活,表现了傈僳族细腻,含蓄的情感.两个舞蹈形式,风格上的迥然不同,充分展示了怒江傈僳族人民的创新能力与艺术才华(二)”哇其”,迁”哦”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怒江傈僳族文字形成较晚,民族传统舞蹈长期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多重社会功能.两个舞蹈从古至今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与民族精神情感活动中都十.-F)-重要.笔者在当地看到傈僳族人民几乎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正如他们所说,傈僳人生下来,能吃奶时就会唱歌,能走路时就会跳舞.歌舞是傈僳族生命的一部分. ”哇其”的生产舞,狩猎舞曾具有传授和训练生产,狩猎的功能;怒江傈僳族多为原始宗教信仰,相信歌舞祭祀神灵能避免灾祸,在节庆或生活的重要事件中,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歌舞活动.此外,怒江傈僳族人民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舞蹈的自娱功能满足了他们释放内心情感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在封闭的环境中怒江傈僳族渴望与外界交流,他们定期举行各类民俗活动,舞蹈往往是活动的高潮, 男女老少都会积极参与.人们在交流中缩小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与矛盾,在舞蹈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了团结意识. ”哇其”, “迁哦”是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还具有记载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与功能.两个舞蹈记载了傈僳族先民古老的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方式,以及刀耕火种的原始山地农耕生产过程.舞蹈中内含的民俗风情,道德意识,以及原始宗教观念等民族文化精髓也随舞蹈而传承下来.至今”哇其”, “迁哦”仍是研究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珍贵活态资料.三, ”哇其”,迁”哦”的发展与演变舞蹈文化从来就是活态的文化,是人类各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与精神构成的同期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傈僳族跨越社会形态进人社会主义社会,怒江傈僳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让怒江傈傈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使怒江傈傈族民间传统舞蹈在传承中逐渐融入新的时代气息,两个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呈现出时代的演变. (一)”哇其”,迁”哦”延续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哇其”,迁”哦”经久不衰, 百跳不厌,关键是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舞蹈中表现不同内容,不同动作形态的舞段,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创作的结果.舞蹈基本为踏跺舞步,来自古代先民的原始舞步;模仿动物的”猴子舞”,乌”鸦喝水舞”是,先民狩猎的写照; ”盔甲舞”,打”弩弓舞”反?73? 民族艺术研究. 映了部族征战状况;而”砍火山地舞”,撒” 荞舞”是对原始山地农耕生产的再现;男子群舞”破板子舞”展现了傈僳男人砍树建房的全过程; ”逃婚舞”,逗”妹舞”这些具有情感诉求和情趣表达的情节舞蹈,则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创新.每一代傈僳人在继承前辈舞蹈的同时,也将本时期的生活创作为舞蹈流传下来,这不仅满足了各时期人们对舞蹈表现新内容,具有新功能的需求,又不断为传统舞蹈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动作语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也是传统舞蹈”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的根本原因. ”哇其” 产生在前, ”迁哦”出现在后,两个舞蹈完全不同的形式与风格,形成了怒江傈僳族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二)”哇其”,迁”哦”的当代演变进入21 世纪,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傈僳族群众的内心情感,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两个舞蹈在传统形式和内容的主体构架上,舞蹈功能,舞蹈动态以及其他因素也发生了当代演变. ”哇其”原传授劳动生活技能的社会功能,因当代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不再重要,再现劳动的舞姿逐渐向抽象转变; 模仿动物不仅追求形似还力求神形兼备;原始宗教信仰的弱化使传统舞蹈原有的祭祀功能逐渐弱化, ”迁哦”原有的驱邪避害功能已不再被提及;过去,许多参与舞蹈的群众并不重视传统舞蹈形态的艺术性,只关注其中的祭祀意义与仪式作用,随着当代民族青年文化知识的提高,以及受旅游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逐步增强舞蹈动作向艺术与审美演变;古老的舞蹈伴奏乐器”期奔”早,巳由羊筋弦改为金属弦; 短笛, ”笛哩吐”的簧片由竹片改为铜片,传统乐器的音色更清脆响亮.这些演变使”畦其”,迁”哦”在自娱的同时,观赏性和艺术性也逐渐提高.当代的傈僳族人民,在传承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同时,也接受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带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后的理解,认知和感悟.今天传统的”哇其”,迁”哦”表,达的是他们对现代生活的内心感受,抒发的是他们的当代情感,而当代人文情感的注入带给民间传统舞蹈更鲜活的生命力.?74?从怒江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 哦”的演变中,还可以看到一代代民间舞蹈艺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他们出于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努力提高自身的舞蹈技能,并将其运用于舞蹈中笔者接触的多位傈僳族民间艺人,从他们的舞蹈中感受到他们对本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努力把自己感悟到的美融进自己的舞姿中,如今往往只有他们还能完整跳出本民族的舞蹈套路(舞段),完成传统舞蹈中那些具有一定技巧难度的舞蹈动作.正是一代代民间舞蹈艺人的不懈努力,民间传统舞蹈才有今天如此众多的舞蹈套路和舞曲.虽然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蹈表演者,但他们对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舞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对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审美取向,反映和代表了当地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演变趋势图 3 傈僳族万人齐跳”畦其” 四,结语怒江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在特殊生态环境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千百年历史岁月中发展演变,积淀下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底蕴. ”迁哦”,哇”其”传递出傈僳族人与自然相适而生,相谐而欢的平和心态.2008年年底,笔者在怒江州傈僳族“阔时节”见,到了万人共舞的盛大场面. (图3)古老的峡谷,古老的舞蹈形式,古朴的民族曲调,仿佛具有魔力,让人们沉浸其中,不知疲倦.这魔力来自两个传统舞蹈千(下转第112 页)民族艺术研究. 直接是某种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 可以说,在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 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参考文献: [1]孙九霞.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初论[J].贵州民族学院,2000,(4).[2]郑剑.试析民族服饰色彩与宗教文化[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5,(1).[3]王纪,王纯信•萨满绘画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4]王宏刚,富育光•满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5]李浴等.东北艺术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⑹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上接第74页) 百年来蕴藏的深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来自人们内心深处那共同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 男女老少齐参与的万人集体舞蹈充分表达出傈僳族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本民族历史的认知,以及对本民族未来的自信心.在高山峡谷的怀抱里,傈僳族人与舞蹈融合在一起,与自然融汇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舞蹈相协相融,和谐统的大美.这正是民间传统舞蹈独特的魅力所在,民间传统舞蹈一旦离开了生存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在都市喧嚣的环境中,还是在华丽的舞台上,都会缺失一份大自然生命的参考文献:[1]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2]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3]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云南卷?112?解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规律.(责任编辑苏青)庆出版社. 1992.[7]孟慧英.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8]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M].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9]孟慧英•萨满服[J].中国民族报,2004,(2).[10]康健春.萨满服饰造型艺术研究[J].装饰,2008,(3).[11]孙晔•服饰与宗教文化[J].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5) 活力.只有当民间传统舞蹈在孕育它的土地上,在创造它的劳动生活中,才更能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产生出强大的感染力.因此,当代发展,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首先要做的重要之事,就是重视保护其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唯有这样,才能使各民族先民创造的,群众世代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舞蹈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责任编辑唐白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4]王玲.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刘建.宗教与舞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舞蹈文化折射的傈僳族社会文化背景
舞蹈文化折射的傈僳族社会文化背景作者:庞迪蓉来源:《企业文化》2018年第15期摘要:傈僳族舞蹈文化折射出傈僳族社会文化背景。
傈僳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根,则是伴随傈僳族社会发展日益精深与不断升华的傈僳族文化。
傈僳族舞蹈是生命律动的显现,是群体跃动的形象,傈僳族舞蹈浑厚、有力、粗犷、健美的舞蹈风格体现了傈僳族憨直、淳朴、劲勇、进取、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体现了傈僳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基本精神,孕育着与时代相应的新的创造。
关键词:舞蹈文化;傈僳族;社会文化背景傈僳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全世界傈僳族共有120万左右,其中国内70多万人,国外50多万人。
国内傈僳族主要分布在滇、川两省,以云南为主要聚居区。
在云南境内,傈僳族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流域的峡谷山坡地带,自称为三江的主人,为氐羌人后裔,即藏缅语族汉藏语系彝语支的一个民族。
公元1世纪左右,傈僳族先民与彝族先民共同生活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也就是今天云南丽江市、四川省攀枝花、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
3世纪以后,傈僳族先民与其他民族先民不断向西南迁徙融合,到8世纪,在今云南西北地区出现了“栗粟”的部落。
15-19世纪,逐渐扩展到澜沧江、怒江流域和东南亚,目前国内70多万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的昆明等州市,国外50多万傈僳族分布在缅甸、丽江、怒江、大理、保山、楚雄、德宏、昆明等州市,国外50多万傈僳族分布在缅甸、泰国、印度、孟加拉等10个东南亚国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在漫长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傈僳族形成并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其中舞蹈就是傈僳族民族文化的奇葩。
一定的文化,特别是涉及观念形成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及社会关系的反映。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三大要素是人类观念形态文化形成的直接原因。
傈僳族长期处于游猎、采集的原始氏族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获取生产资料十分有限,再加上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来自异族的打压,傈僳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只有协力同心,共产劳动,共同捕猎凶猛的野兽,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傈僳族舞蹈 嘎且且撒勒舞是什么样的舞蹈
傈僳族舞蹈嘎且且撒勒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嘎且且撒勒舞:“来跳美好的舞蹈”傈傈族,一个舞蹈的民族。
傈傈族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爱好跳舞,也都会跳舞。
而嘎且且撒勒舞则是傈傈族舞蹈中最具有寓意的一个舞蹈,也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嘎且且撒勒舞有什么寓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傈傈族舞蹈的嘎且且撒勒舞。
“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语意为来跳美好的舞蹈。
相传是由72种曲调组成的72种舞蹈。
傈僳人但凡祭庆典礼、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庆贺丰收和战争、祈祷神灵,或男女青年相聚,都跳嘎且且撒勒舞,充分展示了傈僳人热爱生活,以及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男女间美好的爱情和战争胜利的狂欢等等。
嘎且且撒勒舞又是傈僳青年男女表达情爱,建立个人关系的重要媒介。
但原则上是点下包谷到收成之前是不跳欢庆舞的。
嘎且且撒勒舞包含很多种不同曲调、不同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舞步,往往是一曲接着一曲,连续不断的跳完为止。
主要有《衣采拜华》、《七古尼查》、《匡娃娃》、《拉不拉呆呆》、《马噜塘嘛更夺呆》、两脚、三脚、四脚舞等等。
德昌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的跳法是:数人或数十人拉圈或两排相对,以吹葫芦笙作跳舞曲,同时也起着指挥的作用。
起跳时,均以慢动作《鄂且》作起势,然后由慢到快转入各种曲牌的舞蹈,一般是女的先跳,然后男的在外围观察,看好同辈的女伴再插进队列中拉手共跳,若是同性别就不论辈数高低均可拉手共跳。
结伴领队有一定规矩,如兄弟姐妹不能排在一起,辈份不合者不能紧挨,凡关系不合规定者中间一定要插入两男和两女隔开。
表兄妹姐弟可以随意结队。
婚丧有专门曲调,女的先跳。
选择专人参加。
如婚礼中领舞由领亲调伴奏,仅限领亲有娃拿扒和送亲的几位女伴跳。
领亲舞节奏缓慢,舞步轻盈、充满依恋之情,再跳合拢舞,节奏明快,脚有力,以示团结、强盛。
整个领亲舞共跳三次。
婚礼时顺时针三圈,意是送走不好的东西,然后才重三圈,将不好的踩死踩扁。
请拜仪式完后,打跳开始前还须重复一次,之后才是集体舞蹈。
傈僳族文化
别具一格的手工艺曾经金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流传下来许多手工艺,有纺织、编制、刺绣、挑花、木刻、铸造等。
傈僳族的手工艺有其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蕴含了傈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素质。
纺织是花傈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将火麻加工成麻布。
这其中有种、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 20 多道加工环节。
纺织是花傈僳服饰的第一道工艺,也是服装的底料。
傈僳族的编织有麻编、草编和竹编,用麻线编织挪扒是傈僳妇女普遍爱好的一种手工艺。
挪扒为呈猪腰子形挎包,傈僳汉子和妇女随身之物,编织有固定的款式,大小不一,精美之处在于挪扒不同的织纹和刺绣,挪扒经久耐用,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是傈僳姑娘订情之物。
傈僳族的麻鞋柔软耐磨,编法和形状与汉族的草鞋区别不大。
傈僳族爱慕用竹子编织生活用具箩、筐、筛、竹席和篱笆等,形状与汉族的竹具基本相似。
草编主要是编织草帽,草鞋等。
傈僳族还实用棕树叶编织蓑衣的工艺,其形态古朴、耐用,与汉族蓑衣大不相同。
花傈僳的刺绣、挑花集中反映在服饰、挪扒上。
刺绣手法与汉族相同,图案以花草为多,形态多种。
挑花是以数沙的方式在麻布上挑出各种几何图形。
花傈僳妇女服饰以挑花为多,领边、袖口、腰带、飘带上随处可见其五彩缤纷图案。
花傈僳妇女的服饰因挑花而显得十分漂亮。
银铸饰品是花傈僳远古就有的工艺。
花傈僳妇女佩戴的耳环、项链、领泡、手镯等,造形各异,精致美观。
此外,用银或者铜铸成几何图形花纹的烟斗也是傈家汉子的心爱之物。
傈僳族的木刻主要是餐具,以木碗、木杯最多见。
尔萨臣民的家园甘娣春尔萨是傈僳史诗中创造乾坤的天神,是花傈僳人非常崇拜的神明,在他们的眼里,尔萨神不仅创造了乾坤而且创造了整个傈僳族群。
当大山的风又一度灿烂了栅栏两边的苦荞花,喜欢养蜂的花傈僳人又迎来一个甜蜜蜜的季节。
老阿爸握了一辈子火铳的手赶起了羊群,老辣的兰花烟卷起所有的往事,从遥远的青海湖迁徙到奔腾的金沙江,他们祖祖辈辈与木楞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傈僳族音乐论述作文
傈僳族音乐论述作文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传统。
其民歌各式各样,老幼都能唱。
一般人出门、上山、走路,触景生情,信口而唱。
这种无目的、信口而唱的民歌,白天在田间、地头或是山上、路上随时可以听见。
其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傈僳族用歌舞来表现内心的欢乐、喜悦或是苦闷与忧愁。
这些民歌演唱的题材十分广泛,演唱内容十分丰富,多为二段体结构,属五声音阶羽调式。
即兴演唱时句式有长短,但上下句必须对称,演唱形式为独唱、领唱、对唱、合唱等。
傈僳族民歌按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古歌、劳动歌、习俗歌、优叶(叙事小调)、摆时(赛歌)、儿歌、颂歌等类别。
傈僳族民间歌舞虽然是原始的、古朴的,但是它是民族的,也必然是世界的。
在党和国家正确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必须坚定走民族化道路的决心,加强民族音乐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文化馆的投入,强化其职能,使民族音乐的传承有所依托;建立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依靠能歌善舞的民间艺人,唱自己熟悉的民歌,演世代相传的歌舞,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word格式] 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
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话■羹圈说云南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一李自强舞蹈在傈傈族的生活中,与唱歌一样冰不可少,其变幻无穷的步伐,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对生活的热爱.一,傈僳族民间舞蹈种类及流传区域傈僳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通俗综合类,乐器名舞类,地域分称舞蹈类,反映劳动生产类,模仿动物舞蹈类等.(一)通俗综合类,即流传地域较广,接受人群较多,适用场面比较普遍,而且还含有其他小类内容的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1.”阿尺木括哇器器”,即羊声歌曲舞蹈,发源于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巴迪乡阿尺达嘎村,叶枝镇同乐村一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尼子里托哇器器”,即二十四脚歌庄舞蹈,由”菊律”,”起本”,”吉兹”,”玛弓”,”处处”,”丁突”等合奏引导,发源于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色抓底村,攀天阁乡兵丁村一带.其中,兵丁一带最盛行”那色岁”;色抓底一带则盛行完整的”尼子里托”;腊八底一带盛行”哇正,哇彦”.维西全县还流传有脚步不一的”畦器器”.3.”哇器器”,即锅庄舞蹈,由”起本”旋律引导,流行于怒江州,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及云南省其他傈僳族地区,旋律和步伐各地有所不同.4.”迁俄”,即擦脚舞蹈,有严格的对称性,发源和流行于保山市,德宏州等傈傈族地区.(二)以乐器命名的舞蹈.指的是单独在某种乐器及旋~-4t~I导下跳的舞蹈.如”起本哇器器”是琵琶旋律引导下的舞蹈;”阿菩比畦器”是葫芦笙旋律引导下的舞蹈;”笛哩突哇器”是小竹笛~~:--lt引导下的舞蹈;”菊律哇器”是在笛子旋律引导下的舞蹈;”三中起本哇器”是三弦旋律引导下的舞蹈:”处处,玛弓哇器器”是口弦旋律引导下的舞蹈,(三)以地域分称的舞蹈.指以发源或流行的地区名字或象征性来称的舞蹈种类.”怒明傈僳畦器器”,指怒江地区傈僳族舞蹈;”王巴傈僳畦器”,指维西地区傈僳族舞蹈;”尼耐傈僳哇器”,指金沙江流域傈僳族舞蹈;”以每傈僳畦器”,澜沧江流域傈僳族舞蹈等等,这些舞蹈都以一种或几种乐器作伴奏.(四)表现劳动生产及生活情景的舞蹈.指反映和模仿人们劳动生产和生活时的动作或情景的舞蹈.”咱双干尺畦器器”,欢庆秋收的舞蹈:”色地奔适谷哇器”,开垦山地的舞蹈;”存嘿干尺哇器器”,喜割小米的舞蹈;”尼麻干洒哇器器”,犁地的舞蹈: “海仕畦器”,扫地的舞蹈:”来咱畦器器”,婚庆的舞蹈,跳这些舞蹈的时候都有乐器伴奏.(五)模仿动物的舞蹈.跳舞的人们边跳边模仿动物的动作.”阿尺主哇器”,斗羊;”阿尼圭哇器”,斗牛:”阿丫畦器器”,鸡扒食;”见明嘿庆哇器器”,猴子抓虱子的舞蹈:”得本以减夺哇器”,鸽子喝水的舞蹈等等.二,傈僳族舞蹈的特点第一,傈傈族的舞蹈属于大众舞蹈.傈僳的绝大多数舞蹈,都是集体舞蹈,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第二,有民间乐器伴奏.傈僳的舞蹈一般都是在乐器的伴奏下,或围成一个大圆圈,或手拉手排咸一行,或面对面排成数行来进行.伴奏的乐器在中间或排头,边奏边舞,是舞蹈的指挥者和引导者. 众人便随乐器伴奏的旋律来跟进自己的舞步.人们形象的比喻说,”乐器的伴奏者是阿尼麻扒,(即犁地人);跳舞的众人是沽地者.犁牛者不犁地,众人无地可沾.”第三,即兴起舞.有时是朋友相聚喝高兴了,一人操起乐器,其他人不分男女老幼,就在火塘边舞蹈起来;或是白天劳作结束,晚上吃过饭,喝过解乏洒后,就在火塘边就舞蹈起来:结婚庆典,逢年过节,家里或村里组织众人活动,都会舞蹈起来.甚至闹矛盾的双方,在调解后,也会手握手共同跳舞,来增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第四,气势宏大,催人奋进.傈僳族的舞蹈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跳起来的时候节奏感特别强,脚步特别多,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参与的人越多,气势就越宏大.同时有的舞蹈,如阿尺木刮畦器,哇器尼子里托等,节奏感强烈,队形变化大而快,充满激情. 三,傈僳族舞蹈的形式傈僳族的舞蹈动作多种多样,它们中有的轻柔YUNANA鼹eHlVE8话—曩凰说云南模仿山羊的舞姿缓慢,如风摆杨柳一般,如”迁俄”,”提托哇”,”尼托哇”等;有的矫健有力,如”那色岁哇”,”哇彦达麻”,人们边舞边喝,”地吃我们肉(指死后入土),不踏做什么?使气踏呀,使气跳,踏得脚板起泡泡,跳得双腿硬邦邦.”有的活泼多变,队形犹如盘山急行中的快车马队一样,弯曲而又快进,如”阿尺木括哇器器”:有的则贯穿游戏,互牵双手,互撞屁股乐中取乐,如”哇器器”.这就是顺口溜中所说的:”云南十八怪,傈僳跳舞有两怪,一怪撞撞屁股乐中乐,二怪抓抓手心去恋爱.”据《傈僳简史》记载,傈僳族的舞蹈大致分为琵琶舞,踢踏舞,口弦舞,笛哩图舞,芦笙舞等不同类别.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居住区域的不同,接触混居民族的不同,传承历史的不同等因素,各类型下产生的舞种众多.其中,”畦器”通常在笛声的引导下,琵琶,弦子,以及口弦相合奏,人们在引子中挑选同伴,携手在领舞者的周围围成圆圈起舞,音乐随舞步而变化,由少增多,由简入繁,曲调热烈奔放,节奏鲜明强烈,舞步粗犷豪放.维西傈僳族将这种舞道称为”畦器器”,俗称“尼子里托哇”,即二十四脚舞.跳法在”菊律”,”起本”,”吉兹”,”处处”,”玛弓”的合奏徒律中,以跺, 踢,踏等动作为主,以脚步递噌来表现24个节拍舞蹈动作的变化.在跳的过程中,以脚下的动作带动全身,进行跳,踢,踏等动作.男女青年则利用舞步拍节,互相撞屁股而乐上加乐.同时利用手牵手的机遇,互相抓抓手心暗示恋情,有的通过这一心领神会的举动开始了走婚.四,傈僳族舞蹈的含义(一)”尼子里托畦器器”整个傈僳族地区的民间舞蹈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一面,是整个傈僳族民间舞蹈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就脚步的变化形式而言,”三江并流”腹心地一带流传的”尼子里托哇”的步伐变最多,且每个节拍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1.”依睹睹”,又称”提托哇”,即起舞第一步或称跳一脚,意思是:我们欢乐的开始迈步舞蹈在前进的征途上.2.”依正抓”,又称”尼托哇”,即起舞第二步或称跳两脚.意思是:我们跳起舞步后探寻前进的方向.3.”阿乃洒托”,又称”洒托哇”.意思是:我们欢快得象向老鸹一样跳起三步舞蹈来.4.”畦正”,又称”哇正另托”或”另托哇”.意思是:让我们欢乐地迈步跳起正舞吧.5.”哇正提托”,又称”哇正王托闭”.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迈步跳起了正舞第一脚.6.”畦正麻纳玛”,又称”哇正冲托闭”.意思是: 我们要欢快地起舞迈步向前进.7.”串喘哇”,又称”哇正施托闭”.意思是:我们要欢乐地连续快步跳起来.8.”哇彦”,也称”畦正海托闭”.意思是:我们要欢怏连续的跳起来.9.”畦彦麻纳玛”,也称”畦正古托闭”.意思是: 我们要欢快连续迈步舞.10.”呐丝岁提托”,也称”畦正此托闭”.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搓天糈米第一步舞.11.”呐丝岁尼托”,也称”哇正此尼托闭”.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搓天糈米两步舞. 12.”D内丝岁洒托”,也称”畦正此洒托”.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搓天糈米三步舞. 13.”哇正赤提托”,也称”畦正此另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了正舞拾脚第一步. 14.”哇正赤尼托”,也称”哇正此王托”.意思是:我们欢乐中跳起了正舞抬脚二步.15.”哇正赤洒托”,也称”哇正此冲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了正舞抬脚三步.16.”哇正赤里托”,也称”哇正此适托”.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正舞拾脚第四步.17.”哇达拉提托”,也称”哇正此海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了正舞踢踏一步向前进. YAAReHlVES18”畦达拉尼托”也称”畦正此古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正舞踢踏二步向前进.19”畦达拉洒托”,也称”畦正尼子托”.意思是:我们跳起正舞踢踏三步向前进.20.”阿丫器提托”,也称阿丫”哇器提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母鸡扒食舞,献给艰辛养育我们的阿妈.21.”阿丫器尼托”,也称”阿丫哇器尼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母鸡扒食两步舞,献给艰辛养育我们的阿爸.22.”阿丫器洒托”,也称”阿丫畦器洒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母鸡扒食三步舞,献给艰辛养育过我们的叔叔阿姨们.23.”畦堆玛”,也有的称”哇彦依达麻”.意思是:我们跳起最多脚步的舞蹈,显示我们民族的勇敢精神.24.”哇颇保”,也称”颇倮畦器”或”颇保颇保邓”.意思是:我们要翻来覆去的跳.真诚欢迎朋友们,快快未和我们一起庆祝丰收,欢庆胜利吧.“尼子里托畦”由于从少到多,从简到繁,轻快向上,变化多端而被选入大众广场标准舞蹈后,不仅深受群众的喜爱,还赢得了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二)”阿尺木刮哇器器”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维两傈僳族自治县内的”阿尺木刮”,也称”保当木刮”,是具有原始韵味的地方性独特歌舞.据当地一些老人讲,”阿尺目刮”是祖先深居大山中,放牧山羊时,经常模仿羊的叫声和动作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形成的歌舞,因该”木刮”的整个曲调以模拟山羊叫声为基调,故俗称”阿尺目刮”,即山羊之歌曲的意思.“阿尺目刮哇器器”的舞蹈跳法形式:1”左倮邓”,即圆环舞:意思是:我们要团结一,的向前进.2.”腊腊邓”,即退退进:意思是:我们要遇到困难也向前进.3”洒托闭”,即跺三步:意思是我们要克服困难再向前进.4.”阿尺邓”,即跳山羊;意思是:我们的生活要像山羊在山中一样快乐.5”蹉鸡邓”,即对脚板,意思是:心地善良的人话说云南阿尺木刮哇器器们啊,跳起欢乐的舞蹈.6.”阿来几”,即龙盘旋:意思是狂风巨浪无所谓. 7”别别鸡”,即慢旋风;意思是:我们要用缓慢的舞步,邀请朋友们来和我们一起欢乐吧. 8”切勒涡只泼”,即磨盘旋转;意思是:我们要向旋风一样转起来.9”矣然邓”,即迎宾舞;意思是.尊敬的客人啊,我iF]热烈欢迎你.1O”玛夺坦”,即求爱舞;意思是:我向情人传递爱的信息.亲爱的阿妹(阿哥)啊,我爱你f “矣然邓”和”玛夺坦”(碰屁股)要在迎宾或婚庆等特定的场合才能跳.“阿尺木刮哇器器”参舞的人数不限制.男女老幼皆宜,有时多达上千人.就观赏角度来讲,人数越多越有气势,越壮观.舞蹈队形一般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挛曲线形等.场面不拘~格,无论广场,院ON.,街头,牧场等都可以跳.动(I-多姿多彩.其动作模仿山羊姿态颇具神韵,令人叹为观止.傈僳族是一个热爱生活,互敬互爱,善于交际的民族,一般居住都比较分散,手拉手的大众舞蹈给他们创造了边舞边谈心的好机会,人们在舞蹈中加强相互了解,更是给恋爱中的青年人创造了增进感情的机会,许多美好的爱情就在舞蹈中萌动,发生.舞蹈是傈僳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傈僳族的舞蹈不仅是舞蹈,更是人们加强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和傈僳族热爱团结,追求和谐幸福生活的自然DIL露. 参考资料:《傈僳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f)1)8.1l作音单位:维西县档案局。
谈“非遗”视野下傈僳族民间舞蹈嘎且且撒勒的审美意蕴
谈“非遗”视野下傈僳族民间舞蹈嘎且且撒勒的审美意蕴傈僳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属于氐羌族群的后裔。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及维西、华坪、腾冲等地,少数部分分布在四川的米易、德昌、盐边等地,“查傈僳族,分为三大支系各有自称之名词:其一为黑傈僳族,乃自称栗庶能,有自称曰尼那扒。
其二为白傈僳,乃自称傈僳铺,又自称曰勇伯扒。
其三为花傈僳,乃自称傈僳族迦楞,又自称曰楞梅扒。
”可见傈僳族分为黑傈僳、白傈僳和花傈僳三个分支。
然而,花傈僳是傈僳族当中独具特色的一支系“妇女穿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四川省德昌县的傈僳族属花傈僳的一部分,金沙乡和南山乡是傈僳族民族的世居之地,人口总数约为6000人,嘎且且撒勒是花傈僳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原始民间舞蹈,起源于傈僳族人原始生产、狩猎、战争等,可追溯到较为古老的时代,在四川省德昌县的金沙乡和南山乡及其周围地区的花傈僳族支系中广泛流传。
嘎且且撒勒相传原有72种音调和舞步,完整流传至今的仅有50多种,主要有《衣采拜华》《七古尼查》《匡娃娃》《拉不拉呆呆》《马噜塘嘛更夺呆》等。
嘎且且撒勒以群体性的群众表演为主,歌、舞、乐紧密相伴,舞曲旋律优美,舞步多姿多彩,融观赏性、抒情性、形象性、动态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为一体,历史气息、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都非常浓厚。
嘎且且撒勒作为原始歌舞艺术的活化石,充分展现了傈僳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异彩纷呈、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形式。
它不仅具有远古舞蹈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保护和研究的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影响,已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历史渊源及发展据《德昌县志》记载: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就有傈僳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位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被迫逃迁,散居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地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两次永北起义,都曾引起傈僳族长时间的大迁徙,往返流离,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布局。
(完整版)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88名)
王雪林
男
51
151
Ⅷ-24
木雕(德格麦宿木雕技艺)
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
扎西泽仁
男
43
152
Ⅷ-26
新龙藏式药泥面具制作技艺
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
四龙降泽
男
54
153
Ⅷ-27
牧区皮革加工技艺
甘孜州色达县文化馆
日翁
男
46
154
Ⅷ-32
嘉絨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阿坝州 嘉絨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协会
何经连
男
54
41
Ⅲ-10
建中高跷狮灯
三台县建中乡人民政府
王洪华
男
48
42
Ⅲ-1
*龙舞(盐亭水龙)
绵 阳 市 盐 亭 县文 化 馆
刘世龙
男
68
43
Ⅲ-21
*㑇舞
九寨沟县文化馆
色琅秀
男
51
44
Ⅲ-14
彝族苏尼舞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文化馆
阿尔联日
男
54
45
Ⅲ-14
彝族苏尼舞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文化馆
柳比拉
男
54
42
传统音乐(27)
9
Ⅱ-1
江河号子(涪江船工号子)
四川省遂宁市文化馆
徐信雄
男
79
10
Ⅱ-1
江河号子(涪江船工号子)
四川省遂宁市文化馆
米西洪
男
84
11
Ⅱ-1
江河号子(涪江号子)
三台县潼川镇人民政府
潘泽洪
男
76
12
Ⅱ-4
遂宁叫卖调
阿尺目刮——最具傈僳族特色的民间歌舞
阿尺目刮——最具傈僳族特色的民间歌舞在云南美丽而险峻的“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保护区的腹地——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生活着8万多人的傈僳族人民。
他们生活在澜沧江两岸雄伟的深山之中,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个生活在大山中的民族不甚了解,这也给这个民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走入到这片神奇美丽的傈僳族聚居地区,并对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在维西县叶枝、康普、巴迪等澜沧江沿岸高山中的傈僳族聚居地带。
尤其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些傈僳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民间舞蹈,名叫“阿尺目刮”的歌舞。
这种群体性的舞蹈不仅舞步别树一帜,而且配有特殊的、模仿山羊声音形成的曲调。
阿尺目刮的由来“阿尺目刮”歌舞的来历到目前为止没有考证的结论。
现有的资料都是来自于民间人们自己的传说。
就此歌舞的来历我们也对当地老艺人进行了访问,据老艺人们讲述,“阿尺目刮”是傈僳语的称呼,意思是“山羊的歌舞”,又称为“倮当目刮”,“倮”是“箐沟”的意思,“当”有两层含意,一是“在”的意思,二是“装下”的意思,连起来是箐沟中在或装下的歌舞。
“阿尺目刮”是他们的祖先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的,是当地人长期游牧生活中,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而形成的一种相互间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羊是傈僳族最喜爱的家畜,他们对羊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祖辈以大山为家,以羊为伴,世代在林间草地中牧羊生活。
模仿羊的叫声和动作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如今在“渴倮爪”的调子中许多唱词是以赞美山羊的诗句来比喻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洛、新洛等地的傈僳族现在还保持着羊角挂在正房中央和大门上,以示祭羊的习俗。
这种模仿羊、以羊的声调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感情的歌舞,在其他民族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歌舞还可能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渊源有着重要的联系。
傈僳族及彝语支的众多民族都源于氐羌族群。
据方国瑜先生主编的《云南地方史讲义》上记述:“羌族最早时期,住居在黄河上游,现在甘肃、青海连接的山岳地带,《说文》:‘羌,牧羊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