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大学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部分一级学科简介
一、我校软件工程学科历史、现状及学科特色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具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理论等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2011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专业调整增列为“软件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开始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
目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软件研究所、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四个单位在“软件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基于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经过三十年多的不懈努力,我校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科研实力强、培养质量高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
软件工程学科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实践性。
本学科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结合重大项目,深入开展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推动研究所与企业界的合作,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型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中,促进软件工程创新团队的形成以及高质量软件产品的产生。
二、本学科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软件工程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等为基础,研究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系统性、规范化的方法和技术,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软件工程的研究对象是软件系统,其学科涵盖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
其中,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发现软件构造、度量和演化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而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构建可靠好用的产品。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知识域。
软件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中的程序理论和计算理论,以及求解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既关注构造软件的理论、模型与算法及其在软件开发与维护中的应用,也关注求解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在软件建模、分析、设计和验证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学科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系统工程、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重点关注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化性问题,涉及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的原则和方法。
由于软件的特殊性,软件工程与传统的工程学有所不同。
软件工程更关注抽象、建模、信息组织和标识、变更管理等,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实现和质量控制,而且持续演化是软件产品的重要
特征。
同时,过程管理、质量保证、成本进度计划与控制也是软件工程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软件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综合运用软件工程方法、技术与工具分析和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具备较全面的软件研发能力。
3、硕士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一般为英语),能够熟练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软件工程的学科专业包括:
1.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
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大型复杂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形式化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形式化方法、软件自动生成与演化、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智能化理论与方法等内容。
2.软件工程技术
研究软件开发、运行与维护的原则、方法、技术及相应的支撑工具、平台与环境,主要包括软件需求工程、软件设计方法、软件体系结构、模型驱动开发、软件分析与测试、软件维护与演化、软件工程管理以及软件工程支撑工具、平台与环境等内容。
3. 软件服务工程
研究软件服务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构建支持软件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和平台,主要包括软件服务系统体系结构、软件服务业务过程、软件服务工程方法、软件服务运行支撑等内容。
4. 领域软件工程
研究软件工程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领域分析、领域设计、领域实现、应用工程等内容。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两段式”的培养模式。
第一年,学生集中在国科大本部进行课程学习,完成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学习;第二年,学生进入研究所,依托导师所在部门的科
研项目与科研条件,进行论文研究和科研实践,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制。
导师可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采取团队培养、个别指导、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弹性学制。
硕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四、课程体系及其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
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学分应少于30学分,其他必修环节不少于5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如下:
1、课程设置
硕士生修读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含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含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位课不低于1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2学分;非学位课中公共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
1)公共学位课(共6学分)
公共学位课共三门。
包括:自然辩证法与科研伦理(1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学分)、人文系列讲座(1学分)、硕士学位英语(3学分)。
2)专业学位课(≥12学分)
专业学位课由导师指导学生从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选定。
3)公共选修课(≥2学分)
为了拓宽知识面,研究生可选修一些公共选修课(含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类课程等)一至三门。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选修。
4)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除学位课和公共选修课之外的其它课程)三至六门。
专业选修课应考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学科进展和学科综合等内容,由导师指导学生选课。
五、必修环节及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总学分不低于5学分。
1.开题报告(2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研究方向广泛调查研究、阅读中外文献、弄清主攻方向的前沿成果和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
开题报告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方可申请开题。
硕士生开题报告及其审核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完成。
开题报告审核由各单位负责,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
通过审核者,方可正式开题。
未通过审核者,三个月以后半年之内重新参加开题报告审核。
硕士研究生开题距离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两个
学期。
硕士生开题报考审核办法由各单位自定,具体办法报国科大备案后执行。
2.中期考核(1学分)
研究生开题之后,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各单位应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
通过中期考核,充分了解学生在开题之后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对学生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进行,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
未通过考核者,三个月以后半年之内应重新参加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距离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个学期。
中期考核办法由各单位自定,具体考核办法报国科大备案后执行。
3.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2学分)
为使研究生能主动的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听取6次以上的学术报告。
同时,要求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志愿者服务及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均应记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登记表》中,申请答辩前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六、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见本学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备坚实宽广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一般为英语)。
对于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重要理论、方法与技术有透彻了解,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善于发现学科的前沿性问题。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研发项目的能力,能在软件工程技术或理论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软件工程学科专业主要包括:
1、软件工程理论
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复杂软件系统开发、维护和质量保障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建模与设计、程序设计语言及其语义、形式验证和分析、可信软件过程、软件自动生成与演化等。
2、软件与系统工程
主要以数据驱动的视角,围绕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管理方法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面向可信软件的需求分析、协商、演化和管理方法;多层次的软件与系统估算、度量和过程控制方法;软件的系统性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基于大规模数据和知识的软件过程建模、仿真以及决策支持方法;基于群体智慧的软件质量管理和改进方法;软件工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多维信息分析与实时可视化方法等。
3、分布式软件工程
针对包括面向对象的软件范型、基于构件的组合软件范型、面向服务的软件范型等分布式软件范型,围绕分布式软件系统的软件模型、体系结构、协议算法、开发和运行维护支撑技术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分布式软件系统理论与构造方法、分布式软件系统的互操作理论与技术、分布式软件系统运行管理机制与支撑技术、分布式软件系统质量保障与评估方法等。
4、领域软件工程
主要围绕应用领域开展的将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在具体领域应用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领域知识、领域分析、领域设计、领域实现、应用工程等内容。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并结合科研工作使博士生完成一定学分的博士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博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倡导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及指导小组应全面关心和指导研究生的学业和成长。
鼓励跨学科专业聘请有关专家参加指导小组,以利于博士生拓宽知识面、开阔研究思路。
直博生第一年应完成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博士英语、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并取得规定的学分,第二学年回所,进入博士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阶段。
2、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弹性学制。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考的博士研究生,包括硕士学习阶段在内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通过直接攻博方式招考的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四、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普通招考博士生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应在完成同专业硕士生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的基础上,按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完成博士阶段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25学分,即:公共学位课9学分,包括政治理论课程、人文系列讲座课程和外国语类课程;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6学分。
2、课程设置及学分具体要求
1)公共必修课(≥3学分)
公共必修课共2门,包括:博士英语(2学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1学分)。
公共必修课授课与考核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组织。
博士生一般应在第一学期完成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的学习与考核。
2)基础理论课、专业课(≥4学分)
博士生应至少学习一门博士生基础理论课和一门专业课。
博士生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开设。
本单位博士课程不能满足需求的,经导师同意,博士生可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其他培养单位、周边高校选修博士生课程,但需按规定办理审批备案手续。
博士生一般应在入学后一年半内完成基础理论课及专业课的学习与考核。
3、学习方式
各单位、导师可根据研究生论文研究方向的需要,因题、因时、因人而异,指定教材和最新文献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基础理论课学习可以采取指定教材,以自学、讲授、讨论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课堂讲授为主。
专业课可采取阅读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的文献,组织研讨,参加学术活动等形式进行。
4、考试方式
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写读书报告等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由授课老师负责考试;其它课程的考试,由课程责任老师及会同两位同行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考核成绩及格者,可得相应的学分。
考核完毕,试卷、考核报告等材料需交研究生管理部门存档。
对于第二外国语的要求由各培养单位自定。
博士生一般应在入学后一年半内完成基础理论课及专业课的学习与考核。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由各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自主审定,作为本培养方案的一部分以附件形式体现(略)。
其中,专业学术期刊目录建议参考相关权威学术
期刊列表(如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目录)。
六、博士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综合考核。
博士资格考试重点考察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了坚实和宽广的学科基础和专门知识;是否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鼓励培养单位实施博士资格考试。
具体实施办法,包含时间、方式、内容、标准及考试形式等报中国科学院大学备案后实行。
七、必修环节及要求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总学分不低于5学分。
1.开题报告(2学分)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研究方向广泛调查研究、查阅中外文献、充分地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
开题报告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方可申请开题报告审核。
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审核一般应在第三学期进行;直博生及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五学期(硕博连读生从硕士入学时间算起)进行。
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
未通过开题报告审核者,三个月以后半年之内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审核。
博士生从通过开题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三个学期。
开题报告审核工作由各单位负责。
鼓励各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开题报告质量。
具体方案报中国科学院大学备案后实施。
2.中期考核(1学分)
博士研究生开题后,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各单位应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
通过中期考核,充分了解学生在开题之后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对学生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普通招考博士生的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初进行;直博生及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七或第九学期初进行。
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
中期考核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未通过考核者,半年以后一年之内应重新参加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距离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个学期。
中期考核由各单位负责,具体方案报中国科学院大学备案后实施。
3.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2学分)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启发创造
力,要求每位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十次学术报告,并公开做一次学术报告。
同时,要求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助研工作;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志愿者服务及单位组织的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均应记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登记表》中,申请答辩前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八、相对标准考核
为落实中国科学院大学相对标准考核制度,各单位可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几个关键环节中,自主选择至少一个关键环节,组织统一考核。
对于未通过考核的研究生,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进行分流。
相对标准考核的具体方式、考核通过率以及允许每个研究生参加考核的最多次数等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
九、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见本学科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附件、软件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学分构成及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