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故宫建筑特色和艺术特征[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
(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姓名:***
学号:A********
2012年11月01日
故宫的殿堂楼阁
一、北京故宫简介: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1949年以后,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并在西华门内成立第一档案馆,专门从事整理政府和宫廷档案。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故宫建筑群体布局特点: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 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重点——太和殿。故宫的建筑群由南向北延伸,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总的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故宫建筑在形体、空间、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1)大与小的对比: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置了两间火柴盒子似的小屋,这小屋除了它特有用处外,在艺术上起到对天安门的烘云托月作用。
(2)高与低的对比:为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围采用了低矮连续的回廊。
(3)宽与窄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所形成的狭长空间与太和殿前广阔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4)明与暗的对比:故宫在色彩上给人的强烈印象是金碧辉煌。金黄色的琉璃瓦与青绿色为基调的檐饰相对比,在蓝天、白云辉映下显得非常辉煌。
(5)繁与简的对比:雕梁画栋,镂金错彩,这就是繁。这与殿外单色调红墙和黄色琉璃瓦屋顶形成一种繁简对比。
(6)方与圆、曲与直对比:如天安门、端门门洞是圆形,午门的门洞是方形。又如笔直的中轴线与弧形的金水桥形成曲与直的对比。
(7)动与静的对比: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由于空间与形体的变化却呈现出流动的节奏感,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正阳门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山是尾声。
三、建筑在和谐中富于变化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
故宫的建筑也是这样,整个建筑群由上百个大小不等的庭院、九千多个房间组成,规模庞大却能在布局上井然有序、杂而不乱,这主要得益于在建筑手法上突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重要建筑都严格对称地布置在这条中轴线上,它们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最高权威。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分布着其他次要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豪华,与两侧相对低矮、简陋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出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不仅如此,故宫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又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全长近8公里。这样长的城市中轴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把北京的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贯通了起来,使紫禁城位于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从而有力地凸显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威严。另外,城内其他的主要建筑也是通过这条中轴线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大多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两侧,所以,这条轴线对古代北京城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点上说,有人把它称为国家的“精神轴线”,似乎不过分。
如果仅有统一就会变得单调,可贵的是,故宫在整体统一中又不乏疏密错落、高低起伏的变化。除了屋顶形式丰富多变外,内廷与外朝的布局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内廷与外朝相比,显然从属于外朝,因此,内廷布局相对紧凑,宫殿的规模、装饰也相对低一些。前三殿占据了故宫最重要的空间,而代表皇帝权威的太和殿又是三大殿中规模最大、最雄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
总之,这种整体和谐统一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正是故宫建筑精华的集中体现。
四、建筑色彩华丽鲜明
走进故宫,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下一大片金黄色的琉璃瓦顶闪闪发光;屋檐下青绿色调的各种装饰彩画绚丽多姿;一排排红色的立柱和雕刻细致的红色镶金镂空门窗组成了宫殿的屋身部分;重要殿宇坐落在白色的汉白玉台基上,台下则是深灰色的砖铺地面。事实证明,紫禁城的建筑师具有高超的色彩组合艺术。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红与绿、黄与蓝、白与灰(黑)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紫禁城宫殿显得金碧辉煌而又雍容华贵,色彩浓重而又端庄和谐。由于当时的北京民居建筑只能使用普通的灰瓦,登上景山,遥望南、北两个方向,就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向南遥望,重重叠叠的屋顶汇一大片金黄色的琉璃瓦的海洋;向北遥望,则是广大的北京民居建筑的灰色瓦顶。不知是有意安排还是无意巧合,在蓝天白云和广大北京城灰色调背景的衬托下,这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愈发显得耀眼夺目。
五、装饰艺术丰富多彩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