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种植体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种植体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4-24T11:24:25.4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作者:夏晓杨雷敬(通讯作者)

[导读] 从瑞典学者Branemark教授提出骨结合理论以来,口腔种植修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因在骨量不足区域的应用优势,短种植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短种植体在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短种植体;理论依据;危险因素;存留率

【中图分类号】R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008-02

从瑞典学者Branemark教授提出骨结合理论以来,口腔种植修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种植修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来修复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但当解剖条件不足,如上下牙合后牙区,由于牙槽嵴萎缩、上颌窦气化、下牙槽神经管等原因导致牙槽嵴高度不足时,种植修复仍然面临不小的困难。虽然可以各种辅助手段来增加骨量完成种植修复,如上颌窦提升术、牙槽嵴骨增量术、下牙槽神经移位术等,但这些方法延长了治疗周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在临床使用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短种植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临床。

1.短种植体的定义

标准种植体的长度一般为10mm,这一点争议不大[1]。但短种植体的长度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学者把≤7mm的种植体归类为短种植体,还有学者定义6mm

2.短种植体应用的理论依据

2.1 种植体的表面积

短种植体较标准种植体短,相同直径的短种植体的表面积确实较小,有人因此而质疑短种植体的骨结合强度及稳定性[3]。种植体一般近似圆柱体,根据圆柱体表面积公式(S=2πR2+2πRL,其中R为直径,L为长度)不难看出可以增大种植体的直径来弥补长度降低损失的表面积。实际上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短种植体相较于标准种植体一般增加了直径,或者表面经过粗化处理。

2.2 短种植的应力分布和边缘骨吸收

应力过大是导致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和种植体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种植体长度对于种植体周围骨界面的应力是否有较大影响,各学者意见不一。传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骨界面应力值与种植体长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另一种则认为两者没有明显相关性。随着对短种植体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Baggi L对五种市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种植体周围骨质应力集中在颈部和根尖部[4]。Iplikcioglu的研究表明增加种植体长度并有效的降低颈部应力[5]。

种植体修复成功的基础是其周围骨是否稳定,边缘骨水平和骨吸收量是衡量种植体成功的重要标准。Malmstrom和Felice的研究也证实了应用短种植体并不会导致边缘骨吸收增加[6-7]。冯培明对63颗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进行了3年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平均骨吸收量均小于1mm,符合种植成功的标准,与长种植体的骨吸收量无差异[8]。

2.3 冠根比

冠根比(crown-root ration,CRR)是天然牙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种植体与基台的接触点为分界线,种植体的冠根比为解剖冠跟比;以牙槽骨与种植体颈部接触点为分界线,种植体的冠根比为临床冠根比。传统理论认为种植体修应保持与天然牙接近的冠根比,短种植体的应用显无疑打破这一理论。王婷婷等对154枚短种植体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按0≤C/I≤1,1

3.短种植体的危险因素

近几年来,对过早负载、颌骨质量、直径、吸烟及感染差等危险因素对短种植体的存留率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骨质量是影响存留率最主影响因素。II类骨是种植的最佳植入条件[11]。Dasn Neves FD等对1980—2004年间关于短种植体的研究进行了评价,文章纳入16344颗种植体,长度分别为7mm、8.5mm和10mm,有4.8%的种植体种植失败,这些失败的病例有三分之二归因于骨质较差[12]。Boston MA也对短种植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研究共纳入542颗种植体,失败率为6.5%,这些失败的病例有94%的植入床为III类和IV 类骨质[13]。Sun HL在其系统评价中也提到相同的理论[14]。

4.短种植体的存留率

短种植体运用于临床已有二十余年,目前的各项研究均短种植体有着较高的留存率。任凤娟,邵海滨通过对114颗短种植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临床观察,其中Bicon 80颗、ITI 34颗,这些种植体的累计留存率率为97.4%,Bicon留存率为97.5%,ITI留存率为97.1%,提示短种植体有着较高的短期存留率[15]。Lai HC等人对231颗短种植体进行了5~10年的随访,这些短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98.7%,10年存留率为98.3%,表明短种植体与短种植体中长期存留率与标准种植体无统计学差异[16]。Gastaldi G等人选择了二十名无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植入短种植体,另一组进行上颌窦提升植入标准种植体,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存留率无明显差异(96.24%VS95.09%)[17]。

5.结语

短种植体扩大了种植修复的适应症,避免了复杂手术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术后肿胀、上颌窦穿孔,下颌神经损伤等,节省了患者时间和费用,改善来患者就诊的主观感受,提高了种植修复的接受度,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种植体的大样本5年以上的临床报道尚不多,且缺乏相应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临床医生应恰当选择短种植体的适应症,完善手术细节,尽量提高短种植体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Terrence J Griffin, DMD,Wai S, et al.The use of short wide implants in posterior areas with reduced bone height: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2004 , 92(2): 139-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