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西安钟鼓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钟鼓楼特色 钟楼是古城西安的象征,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 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钟楼里现有的景云 钟是仿制的,原有的景云钟现在已迁址到西安碑林博物馆。 钟楼整体为木质结构,构造技术上即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不少改革和创新。楼 的建筑为生檐三滴水,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 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两层楼四周均有名柱回廊。登高望远,西安壮丽的市容一览无 余。钟楼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解放后,人民政府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钟楼主人。 钟楼底部四面正中各有高均为 6 米的十字交叉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 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 已封闭;在钟楼周围另辟圆形环道。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 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 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 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 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成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 钟楼除了报时,还曾以派过许多用场。辛亥革命时,义军曾与在钟楼布防的清军激战。 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潘正是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 年,从美国留学 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 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反动派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 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解放后,逢五·一和国庆钟楼都成为,游行、检阅和庆祝大会的 主席台。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登临钟楼。许多中外友人也在钟楼留下了他们传 播友谊的足迹。 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也是目前所存在全国较大的鼓楼,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10)西安钟鼓楼
西安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著称于世。而位于市中心 的钟鼓楼更是以其宏伟、雄壮,为古城增添了古朴、壮丽之色。这两个历史长河中的巨人记 录着西安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了西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和变化。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在古长安“以钟鼓司晨”由来已久。“夜漏尽鼓鸣 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晨钟暮鼓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象征。作为古时候维护社会生活 秩序的公共服务手段,一座像样点儿的城市都会建有钟鼓楼,或单独的钟楼、鼓楼。 “八百 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国皇城之首, 自然更少不了钟鼓楼这样的公共建筑,而只能规模更大,形制更庄重,历史更悠久。钟楼就 是全国各地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其鼓楼也是全国目前所存所 有鼓楼中规模最大的。闻钟鼓之齐鸣,使这对古老的城市巨人更加耀眼璀璨、容光焕发。作 为古城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钟鼓楼,无论是从外形和结构上都可称得上是明初建筑的典 范,足已成为西安人向世人夸耀的家宝,更是古城西安的骄傲。
钟鼓楼简介 在西安城内,与钟楼相媲美的姊妹建筑当是西安鼓楼,两楼遥相辉映故有“姊妹楼”和“文 武楼”之称,唐代诗人李咸用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即是对两楼的精恰写 照。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比钟楼早建 4 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 738.55 平方米。 钟楼 钟楼位于市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 1384 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 万历十年(公元 1582 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 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 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 筑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 36 米,面积 1377.64 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高 8.6 米,基座四 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 6 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 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 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钟楼。屋檐四角飞翘,如鸟展翅,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吻在琉璃瓦屋面的 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 熠闪光,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由钟楼北侧台阶而上,一层大厅天
钟楼浮雕 钟楼建筑重檐窝拱,攒顶转角的木质结构,共有 3 层。每层均施斗栱装饰。楼建于基座 中心,稳重厚实。楼基面积达 1377.64 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门洞。北悬“声闻于天”匾额,南 悬“文武胜地”匾额。基座为正方形,高 8.6 米,宽约 35.5 米,用青砖砌筑。楼高 27.4 米。 由地面至楼顶,高 36 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 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 5 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 (1465~1487 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 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 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 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 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 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第一层东 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 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 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 点睛; 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 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 陶侃运砖。第二层楼南 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依次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 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勺“仙醉酒”画面,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 国舅、铁拐 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 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第二层西 门; 自南向北依次是: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 ;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
门。鼓楼的屋顶 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
西安钟鼓楼广场 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广场西侧屹立着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钟楼,东侧屹立 目前所存在全国最大的鼓楼。钟鼓楼广场建于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当地政府下功夫治理钟 鼓楼周边环境,投巨资规划建设成为包括钟鼓楼在内的城市文化广场、中心绿地,使从前很 难相见的钟楼和鼓楼“相见尽欢颜”成为了西安市一大景观,据说是目前全国中心城市中最大 的一个绿化广场,被人们形容为西安的一件低领文化衫,时尚而开放,让古老西安重新呈现 在世人目光之中。 钟鼓楼广场是一项古迹保护与旧城更新的综合性工程。环境艺术设计沿着“晨钟暮鼓” 这一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在空间处理上吸取中国传统空间组景经验,与现代城市外部空间 的理论相结合,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个“城市客厅”。绿草如茵的草坪,用石板隔成了九经九 纬,是唐长安街坊棋盘式的结构,“千百家如围棋,十二街似种菜畦”,这种城市格局,也只 有大唐的都城长安才有。广场北侧,是一排建筑为仿古式的酒店饭馆,一家挨着一家的门楣 上,高悬着黑底鎏金大字的招牌,古朴典雅,韵味流畅,全为书法名家所题写,展示着这座 古都深厚的文化氛围。 西安钟鼓楼广场又叫尚书省广场,面积达 6 万平方米,仅次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据考 证,早在盛唐时期,这里是执行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所在地。就是这个尚书省, 统辖六部,典领百官,统览政令,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把国家带到封建社会最 辉煌的时期。
顶“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 184 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 鲜亮艳丽、栩栩如生。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 1953 年西安市人 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 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 (这三块牌匾由于钟楼 2 楼展厅装修的原因,现在已经被展柜遮挡住了)将钟楼的价值及封 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给予恰如其分的体现和评价。
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 覆绿琉璃瓦。
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登楼的 青砖阶楼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楼的第二层,凭栏便能眺望全 城景色。上下两层面阔各为 7 间,进深均为 3 间,四周环有走廊。
鼓楼 西安鼓楼是我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 筑,且在我国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 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鼓楼创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 年)。是所存中国最大的鼓楼,清康熙三十八年和 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 门大街之上。位于钟楼以西约 200 米、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楼体 为砖木结构,呈长方形,通高 34 米,东西长 52.6 米,南北宽 38 米。楼基用青砖砌成,高 8 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 6 米的拱卷门洞,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面积 1998.8 平 方米,登陆踏步已由原来的西北侧改为如今的正东侧。 鼓楼建筑结构为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向南)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 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则为九间,侧面为七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 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却尽显出雄浑和庄严。 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 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雄健宏大、古雅优美,极赋浓郁的 民族特色。 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之冠冕。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出多种如庑殿、歇山、悬山、 攒尖等形式的屋顶。在封建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他 们的尊严和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重檐庑殿为最尊,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
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是 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在鼓楼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 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
1956 年 8 月 6 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 11 月 20 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鼓 楼基座四周边(包括台阶);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 34 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北大 街,南至西大街,北至市政府门前,西侧自一般保护区外延 70 米。
“晨钟暮鼓” 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 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 5 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 11.9 公里,面积为 8.7 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 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 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从 50 年代开始,人民政府 曾多次修缮鼓楼,90 年代又贴金描彩,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 源,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恢复 “晨钟暮鼓”,1996 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重制 的大鼓高 1.8 米,鼓面直径 2.83 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 3.43 米,重 1.5 吨。上有泡钉 1996 个,寓意 1996 年制,加上 4 个铜环共 2000 年,象征公元 2000 年,催人 奋进,跨入 21 世纪。该鼓声音洪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中国最大的鼓。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