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微生物生产油脂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油脂的菌种、影响油脂形成的因素及微生物油脂的制取.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油脂;制备工艺;功能油脂
随着人口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油脂需求量与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不得不积极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新能源,生物柴油就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目前,无论是食品油脂还是生物柴油原料油脂的主要来源都是植物以及动物脂肪,但是资源的匮乏远不能满足人们工业生产和生活对各种油脂的需求。所以微生物油脂的开发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油脂工业,而且也必将是工业化生产油脂的一个重要途径。
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是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微生物油脂与传统的油脂工艺相比,除了油脂含量高外,微生物细胞增殖快,生产周期短,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原料丰富,价格便宜,且用微生物方法生产油脂,比农业生产油脂所需的劳动力少,同时不受季节、气候变化的限制,能够连续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低,可以利用高科技方法使微生物产出比动物、植物油脂更符合人们需要的高营养油脂或某些特定脂肪酸油脂[1]。
1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
1.1 国外微生物油脂的研究
关于微生物产生油脂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国外对于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准备利用内孢霉属和单细胞藻类镰刀属的某些菌种生产油脂,以解决食用油匮乏问题,后因战争爆发而中止研究。随后美国、日本等也开始研究微生物油脂的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科学家筛选到了高产油脂的斯达氏油脂酵母、黏红酵母属、曲霉属以及毛霉属等微生物,并进行规模生产。后来发现利用微生物生产普通油脂成本太高,无法与动、植物来源的油脂相竞争。有关微生物油脂的探索此后一度
集中在获取功能性油脂,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1986年,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推出含微生物GLA油脂的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和高级化妆品等产品,微生物油脂实用化已迈出了第一步。进入90年代,特种油脂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stewdansk和Radevan分别筛选到产生趾认的真菌,产生的总脂中ARA的质量分数达到42%一55%。1996年stredanska等从Pacificmarkarel的肠内容物中分离到一株叫SCRC一2378的海生细菌,能产生一种多烯不饱和酸,即二十碳五烯酸,其质量分数达24%一40%,被认为是EPA的一种新资源。1996年,Singh 等在优化培养基上对Thraustochy triumATCC28210进行培养,5天后DHA产量达1061mg/L。研究者还发现某些海藻和硅藻也能生产出较高产量的EPA和DHA[2]。1.2 国内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状况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生产油脂的报道,但研究较多的是在90年代,其研究重点也集中在开发功能性油脂方面。1995年,罗玉萍等[3]分离到一株高产棕榈油酸的酵母,总脂中棕榈油酸质量分数高达50.14%。1998年菌物系统报道,以拉曼被孢霉SM54l为原始菌株,经过紫外线复合氯化锂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SM54l一9,其生物量由12.6 g/L提高到28.8g/L,油脂质量浓度由5.8g/L提高到15.7 g/L,花生四烯酸质量浓度由32lgL增加到623 mg/L[4]。2003年,施安辉、周波通过对黏红酵母GRL531生产油脂发酵条件的探讨发现,油脂产量可达菌体干质量的67.2%。清华大学缪晓玲[5]通过异养转化细胞工程技术获得了脂类含量高达细胞干质量55%的异养藻细胞。曲威等[6]以斯达氏油脂酵母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了一株高产油脂的优良酵母菌株,生物量可达24.2 g /L,油脂质量浓度14.6 g/L。李永红等[7]采用均匀设计和单因子试验法,通过摇瓶培养所得菌体油脂质量浓度高达76.1%,脂肪得率系数可达22.7。孔祥莉等[8]研究了斯达氏油脂酵母利用葡萄糖—木糖混合糖为碳源生长和油脂积累
特性,发酵120 h后混合糖利用率、生物量和菌体油脂质量分数分别达99.5%、19.0g/L和52.6%。
2 产生油脂的微生物菌种
2.1 产油微生物必备的条件
(1)具备或改良后具备合成油脂能力,油脂积累量大.含油量稳定在50%以上,
且油脂转化率不低于15%。
(2)能进行工业化深层培养,培养装置简单。
(3)食用安全,具有良好的风味和易消化吸收性。
(4)油脂易提取。
2.2 常见产油微生物种类
2.2.1 细菌
嗜酸乳杆菌CRL640、混浊红球菌PD630、弧菌CCUG35308等。混浊红球菌PD630在葡萄糖或橄榄油中生长时,甘油酯中的脂肪酸含量占细胞干重的76%一87%。弧菌CCUG35308脂肪酸主要为偶碳链脂肪酸。
2.2.2 霉菌
深黄被孢霉、高山被孢、卷枝毛霉、米曲霉、土曲霉、雅致枝霉、三孢布拉氏霉等。被孢霉属,主要用于研究生产GLA和AA;三孢布
拉氏霉则主要用于发酵生产β一胡萝卜素。
2.2.3 酵母
弯假丝酵母、浅白色隐球酵母、胶黏红酵母、斯达氏油脂酵母、产油油脂酵母等。一般油酸是酵母中最丰富的脂肪酸,其次是亚油酸。红酵母和假丝酵母可用于开发生产可可脂及其代用品。
2.2.4 微藻
盐生杜氏藻、粉核小球藻、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等。微藻主要用于生产EPA、DHA。由于细菌产量低,且不适合工业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真菌和藻类。
3 微生物产生油脂机理
微生物产生油脂过程,本质上与动植物产生油脂过程相似,都是从利用乙酰COA羧化酶的羧化催化反应开始,经过多次链的延长,或再经去饱和酶的一系列去饱和作用等,完成整个生化过程。其中去饱和酶是微生物通过氧化去饱和途径、生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该过程称之为脂肪酸氧化循环。
禹慧明等对产生GLA机理进行探讨,认为微粒体膜的苹果酸酶活性与菌体油脂GLA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是因为苹果酸酶原位产生的NADPH是微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