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战

湖南抗战
湖南抗战

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抗战的前哨阵地,是战斗最多、最惨烈的主战场之一,湖南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把华中、华南联成一片并进占西南的必争之地。中日两国军队在此进行的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争夺战,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也奠定了湖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抗战全面爆发前后,湖南是重要的抗战后方战略基地之一,湖南人民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的艰苦卓绝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中,湖南人民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湖南人民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是正面战场取胜的重要原因。湖南人民先后有百余万人参加了侦察队、救护队、交通队、宣传队和慰问队,疏散人口、粮食、牲畜,抢运军用物资,救护伤员,侦察敌情,担任向导,构筑工事等,有力地保障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其次,湖南人民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拖住和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物力和财力。湖南人民组织了数百支游击队和近6万人的自卫队,在湘中、湘北、湘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与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抗日活动相配合,有力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再次,湖南人民承担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牺牲,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战争期间,全省共伤亡262万多人,其中死亡92万余人,重伤170余万人,毁房94万多栋,毁粮4000多万担,损失耕牛64万多头。此外,湖南还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居全国第2),15个湘人就有一人参军(居全国第一)、军粮700 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军棉70000担。8年中实征实募壮丁210多万人(转引自萧栋梁、余应彬《湖南抗日战争史》)。此外,湖南人民还提供了大量的钨、铅、锌、锑等战略物资。湖南人民以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与全国人民一道换来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湖南由战略后方变为正面战场的前哨阵地。长沙、衡阳、常德是通往西南的门户和枢纽,被日军视为进入西南、直捣陪都重庆的必经之地;湖南又是湘鄂两省几十万部队军粮及湖南周边几个省区几千万人民口粮的重要来源地。同时,湖南还是日军发动的旨在打通平汉、粤汉及湘桂铁路线和保护此一交通线的“一号作战”的重要战场。因此,中日双方均制定了以争夺湖南为中心的战略作战计划。日军在武汉、广东地区集结了10个师团、4个独立旅团的兵力,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35%,使湖南处于南北夹击之中。国民政府在以湖南为主要辖区的第九战区部署了53个步兵师,占国民党总兵力的四分之一。中日双方在湖南先后展开了四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等大规模的绞杀战,是相持阶段战斗最多的主战场之一。在湖南进行的6次会战占全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的1/4强,日军先后投入兵力60余万人次,伤亡20多万人。中国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包括一批军、师、团长在内的10余万官兵为国英勇捐躯,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迫使日军自“七七”事变以来第一次放弃攻占地区,退守战前原有阵地,从而粉碎了日军迅速结束中国战争的梦想。长沙会战的胜利也是在英法于欧洲战场节节败退、德意法西斯蹂躏欧洲大陆的形势下取得的,西方各国认识到中国战场的极端重要性,开始增加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盟国在中国设立了中国战区。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确保了华中战局数年之稳定,为湖南和西南各省赢得了发展生产、支撑全国抗战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战略上配合了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有利于敌后根据地军民渡过难关,转入反攻。常德会战,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以常德为基地威胁陪都重庆、迫使重庆政府求和的企图,支持了湖南其他战场,也配合了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的全面爆发,中国军队的作战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和华东一带,湖南是靠近战区的后方基地;由于中日两国两军力量对比悬殊,中国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消耗战略,需要建设湘、黔、滇、川、陕等能支持长久抗战并最终夺取抗战胜利的战略后方基地。因此,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就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资源丰富的湖南作为抗战后方战略基地之一来建设。在诸多建设中,又以发展交通与开发资源最为突出。

1.大力加强交通建设。在国民政府和湖南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先是在全省修建了连接全省城乡的公路网络,加速修通了湘桂、湘黔、川湘等公路,使湘省公路与赣、鄂、粤、川、黔相连接。在铁路建设方面,经过三年努力,使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后,又修建了湘黔铁路、湘桂铁路,并使湘省铁路与浙赣铁路接轨,完成了三大铁路在湖南交轨。此外,湖南省还架设了湘鄂赣长途电话线,疏通了汉口至常德、长沙至衡阳、长沙至常德的水道。湘省公路与川、黔、桂、赣的联网以及三大铁路在湖南的接轨,使湖南成为进出大西南后方基地和连接抗战前线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对支持长期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2.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湖南有丰富的铅、锌、锑、钨、煤、铁等矿产资源,这些都是军事工业和中国出口换汇急需的战略物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在长沙设立锑业管理局,加强对特种矿业的管制。先后兴建了湖南模范炼锑厂、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湘潭钢铁厂、湘潭电工器材厂、茶陵煤矿等厂矿,把湖南建设为抗战的战略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时,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湖南先后设立了衡郴、宝永两个师管区和沅辰、长岳两个预备师管区,并确定了在全省征兵的办法,确保为持久抗战提供稳定的兵源。

抗战初期,长沙是著名的抗战“文化城”之一,湖南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北平、天津、上海等城市相继失陷后,中国文化重心迅速发生了南迁和西移的变化。作为抗战战略后方基地的湖南也就成了抗战文化运动的重心,长沙成为除武汉之外的又一著名“文化城”。

1.文化名人荟萃。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批著名的外省籍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沈钧儒、邹韬奋、闻一多、朱自清、曹禺等纷纷随文化教育机关内迁或因其他原因来到长沙。他们通过演讲、写文章等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湘籍文化名人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张天翼、廖沫沙等人也先后从外地回到了长沙;一批原来在大学里初露头角的湘籍大学生黎澍、李锐等也回到了长沙。他们因人熟地熟,或办报刊,或在抗日团体和学校任职,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所起作用更大。这些文化人士与原来在长沙的文教界人士李仲融、杨荣国等人相汇合,形成了以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为骨干,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文化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初期,先后来长沙的学生和文化界人士达1500多人,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士约700多人。此外,长沙的抗战文化运动还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关切和支持,史沫特莱、鹿地亘、世界学联代表团等先后访问长沙。大批文化人荟萃长沙,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抗日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抗日文化团体阵营强大。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长沙分会等文化团体纷纷建立,它们成为团结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统一战线组织。特别是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是由中共党员、进步人士、爱国人士发起的联系文化界最广泛、最具影响的群众团体。它开展了捐钱捐物、慰问伤员、救济难民等项工作;举办了读书、讲演、歌咏、演戏等项活动;创办了会刊《抗战文化》;开办了各类战时培训班,先后培训了800多名学员,分别回到本县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这种既立足省会又辐射全省的文化团体,在当时大后方的省市中是少见的。另外,一些原有的文化和宗教团体如长沙市基督教青年会等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慰问伤员、举办讲演会和音乐会等方面也作了很多实事。

3.宣传抗日主题鲜明。在进步文人和文化团体的推动下,文化界向群众进行以抗日救亡为核心的大宣传、大发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由共产党人、进步爱国人士创办的《前进》、《民族呼声》、《火线下》、《大众报》、《抗战日报》、《抗战文化》、《中苏》半月刊等,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原有的《大公报》、《国民日报》等也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戏剧、歌咏活动也盛况空前。70多个戏剧团体纷纷上演新编的救亡剧和整理改编的传统剧,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各种以抗日为主题的游行歌咏、街头歌咏、电台播唱、团体合唱等声势浩大,深入人心。抗日的街头诗、街头宣传画、漫画、街头壁画、街头展览等,更是遍及城乡。除长沙外,湖南衡阳、湘潭、邵阳、岳阳、湘西等地都程度不同地开展了抗战文化运动,并与长沙的抗敌文化运动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共同为宣传、动员、组织湖南人民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国文化重心向大西南的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胜利阶段,湖南是中国正面战场反攻的起点和国民政府的洽降地,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日本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制定了所谓“本土决战”计划。为配合这一计划,日军从1945年4月初,调集了8万部队,发动了对湖南最后一次、也是对中国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以夺取中美空军重要基地芷江机场为目的的湘西战役。中国军队以雪峰山为依托,节节抵抗,诱敌深入,给日军以歼灭性打击,取得了湘西会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侵占芷江的企图。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确定受降地点为芷江,后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芷江由受降地变成了洽降地。从8月18日开始,中日两国军队举行了为期3天的芷江洽降,对受降范围、接收品、日俘与日侨的遣返、南京伪政权的处理等重大问题签署了备忘录。

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抗战是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军民的抗战,不仅保卫了家乡,而且对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将军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持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撤。”同时在南苑召开全军将校会议中激励将士:“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中,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火线指挥战斗,遭日寇四面包围,突围时被敌人机枪射中腿部,又遇敌机轰炸,头部再受重创而壮烈殉国,时年45岁,将军以死报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国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称之为“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民政部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赵登禹(1898~1937) 赵登禹,字舜诚、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率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战斗中毙伤日军5000余人。特别是赵登禹扬长避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给敌重创,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也砍出一曲英雄战歌《大刀进行曲》。赵登禹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7月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战斗中,赵登禹右臂中弹,后率部队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混战中胸部受伤,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昌锋镝以建奇勋”──饶国华(1894-1937)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是奔赴抗战前线的300万川军将士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时任21军145师师长,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后转赴安徽坚守广德,30日与来犯日军激战时被围,寡不敌众,誓死不当俘虏而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饶国华的遗体由“民俭”轮运回四川途中,各地均举行公祭仪式。1937年12月12日,饶国华遗体运抵重庆,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两副: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一、第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后期全美械。蒋介石黄埔嫡系,从王耀武、张灵甫到俞济时。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4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该军抗战开始时组建,首任军长为俞济时,当时辖51师、58师。1938年初,将原来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的阮肇昌皖军57师吞并,以后一直下辖这3个师。74军战斗力很强,编制较大,是4个攻击军之一,该军直辖有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2个补充团等,有员额约3.5万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施中诚任军长。该军为中部战场的救火队,先后曾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万家

岭战役,1939年的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第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获得了一号、二号武功状,但随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全军击溃。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余程万死守常德,是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没有出彩,但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打败了孤注一掷的鬼子,为其抗战历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将领有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二、第5军:编制3个整旅(师),5万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化装甲军,其第200师更是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19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

抗日战争中的经典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中的经典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了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中*队将70多万兵力调往淞沪战场。随着日军持续增援,中*队逐渐处于劣势。11月12日,上海沦陷。中*队共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开始,中国中央军精锐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三十六师等部,在京沪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主动进攻,企图一举扫荡驻上海之日本海军陆战队,但因指挥不当,竟未能奏功。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等,在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在长江口南岸川沙口、狮子林直至吴淞口、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成功。日本援军在日海、空军的强大支持下,向宝山城、月浦、罗店、浏河镇一线发动猛烈进攻,企图包抄中国上海守军的后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故技。 历史战争故事: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3日,企图攻占太原的日军先头部队进抵平型关附近,八路军115师决定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设伏。25日8时30分,日军坂垣师团21旅团的两个联队进入伏击圈,八路军设伏部队居高临下,向敌猛烈射击,将其分成几段,各个歼灭。战至下午1时,日军主力基本被消灭。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 1937年9月25日,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个重要胜利——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西省灵丘县西南的平

抗日战争的故事

一个都不许死 1944年7与,远征军强渡怒江.收复了滇西的大片土地.开始著名的松山大反攻.日军困兽犹斗.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坚固的明岗暗堡.发誓拼个鱼死网破.十多天过去,双方杀的天昏地暗,只见一队队的伤员抬下来,又见一支支的部队拉上去,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 7月27日清晨.坚守待命的116师36团2营1连接到紧急命令,要求这个连尽快抓紧时间吃饭,饭后许素奔赴火线,投入最后的生死决战,随着命令送过来,还有一批慰劳食品,猪肉,粉条,蘑菇,竹笋,高粱面......这个连队是随大部队从东北一路后撤,一直退到大西南来的,官兵清一色都是东北人,这些具有东北风味的食品,无疑让人一下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下炊事班可忙开了,当第一甑高粱窝窝头刚刚出笼,一个小个子兵冒着被蒸气烫伤的危险,抢先抓起一个窝窝头,放在鼻尖闻个不停,深情的祢吸来自黑土地的气息.....突然,"啪——————"一记响亮的耳光迎面甩开.打得小个子兵摔倒在地,窝窝头却仍稳稳的护在胸前.完好无损.这重重的一记耳光.只有连长才打得那么脆,这么狠,这么无情!顿时,一大群围在甑子边上的士兵不敢动了.一双双眼睛望着连长.目光中三分畏惧,七分愤怒. 连长姓刘,嘴巴特别大,一顿能吃一个烧鸡,十几个矛头,弟兄们都叫他刘大嘴.眼看刘大嘴还想动手.火夫头老崔.赶紧站出来说丘脑感:";连长.他还是个孩子......"这个小个子兵是部队从东北溃

退时收留的,当时他还是个满脸稚气的学生,饿的奄奄一息.是老崔救活了他. 刘大嘴还是狠狠的踢了小个子兵一脚.鹰一样的眼神咄咄逼人.骂道:"吃吃吃.就知道吃.他吗的,还有没有王法?"一个大个子兵忍无可忍.挺身而出.像是挑衅.又抓起一个窝窝头:"弟兄们,马上就要送命了,还怕个球!这生死决战,肯定有去无回,死定了!好几年没闻到高粱面的香味了.先吃饱了再说,死了也不能当个饿死鬼!"这大哥子兵的话说的在理,士兵们一听,纷纷动手,争抢窝窝头. "放回去!"刘大嘴一声怒喉.拨出了手枪.众人吓的连连后退.却见他朝天放了一枪.大喝一声:"全体集合!" 集合完毕,大伙儿都为小个子兵捏了一把汗.明摆着.刘大嘴要处置他.不料刘大嘴没有动手.确提出了一个让人以为的:"弟兄们,我想问问,你们谁想死?"下面一片黑压压的人头,大伙儿面面相窥.都不知道连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人回答,刘大嘴只好自问:"我知道,你们谁都不想死!老子也不想死!我老刘家,一家十几口人,全让小日本给杀了,就是剩下老头子一个,老子要是死了,我老刘家就断子绝孙了吗?!" 临战之前怎么说这些话?这不是动摇军心吗?大伙儿正在摸不着头脑.确又见刘大嘴掏出一张预先开好的菜单,大嘴一张,扯亮嗓门,朗朗的念了起来.菜单上除了高粱面窝窝头外,全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凉拌拉皮,蘑菇抄肉,小葱半豆腐,猪肉炖粉条.京酱肉段......

中国抗日战争简介_2000字

中国抗日战争简介_2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中国抗日战争,是1937 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战争阶段第一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

抗战小故事

小兵张嘎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抗战小英雄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这个故事叫“小兵张嘎”。 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叔叔,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而钟亮叔叔也被敌人抓走了,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叔叔执行任务,表现得非常勇敢、机智。但是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手枪,还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不幸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想办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把敌人全部消灭了,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他非常开心,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手枪。 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

2、少年王二小 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3、“我是中国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最新.docx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刘胡兰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

抗日名将张自忠

抗日名将张自忠(历史名人) ■林治波 5月16日,是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殉国60周年纪念日。 “张扒皮”和“活关公”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他是个天生的军人,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却因对军事兴趣浓厚而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张自忠以治军严厉著称西北军,绰号“张扒皮”。1933年,张自忠率部在喜峰口大败日军,这是他抗日历史的起点。 全国抗战爆发后,张自忠犹如蛟龙出水,猛虎出柙,历经淮河、临沂、徐州、潢川、随枣及冬季攻势诸战役,攻锐守坚,所向披靡,建立赫赫威名,官至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兼第33集团军总司令。同时,张自忠也作为一个厉害的敌手而备受日军钦敬,被他们尊之为“活关公”、“现代关公”。曾被误解为“亲日派” 张自忠的内心很沉重。因为,卢沟桥事变之前,张自忠身为天津市长曾受命办理对日交涉并率团访问过日本,受到国人误解;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二十九军撤出北平,张自忠又奉命留平缓冲,更被舆论误解为逼宫夺权,附敌为逆。在国人的眼中,张自忠简直成了汉奸亲日派。国民政府还一度发布命令,将张自忠撤职查办。 抗日战场上的赫赫战功,逐渐消去了人们对张自忠的误解;但往昔的罪名仍纠缠在他的心头,使他难以释怀。 1939年夏,张自忠在重庆接受《大刚报》记者采访时曾神色凝重地说:“我张自忠决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绝命赴敌 1940年5月1日,15万日军向襄河东岸第五战区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枣宜会战打响。张自忠亲笔写信,告谕五十九军各师、团主官:“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愿与诸弟共勉之。”

在以后的几天里,日军沿襄河东岸迅速向北推进,战局日趋恶化。为扭转战局,援救友军,张自忠决定东渡襄河,赴第一线督战。行前,张自忠匆匆给自己的副手写信说: “到河东后,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3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 这分明是一封绝命书,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跃然纸上。 上将战死第一人 5月7日拂晓前,张自忠率部渡过宽阔浩荡的襄河,奔赴河东战场。 张自忠挥师北向,一路疾进。在张自忠的指挥下,河东官兵拼死搏杀,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攻势,并截断了日军的后方补给线。日军被迫抽调两个师团5万余人,集中力量攻击张自忠部。张自忠立即调整部属,迎击日军,在琚家湾、梅家高庙、方家集等地重创日军。 不幸的是,33集团军总部的发报密码被日军破译,张自忠和身边部队遂陷入日军重兵包围。双方鏖战至5月16日,张自忠力战不退,身中7弹,壮烈殉国,时年49岁。 抗战以来,以上将衔集团军总司令职亲临前线,战死沙场,张自忠为第一人。 英名长留神州大地 噩耗传出,举国震悼。当时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以张自忠与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共享国葬殊荣。延安各界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张自忠将军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1943年张自忠殉国3周年之际,周恩来著文将其誉为“抗战军人之魂”。 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张自忠为革命烈士。随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均恢复设立张自忠路。张自忠由此得到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崇高荣誉。大地长留英名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5月17日第十版)

中国抗战史概述

中国抗战史概述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被遗忘的江西都昌抗日名将--刘士毅

被遗忘的江西都昌抗日名将--刘士毅 今天是全民抗战爆发8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我们回顾一下咱们都昌的抗日将领刘士毅的抗战事迹。 刘士毅1886.3-1982) 字任夫。都昌县下排门刘家村人,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将领。曾任南京中央军校筹备主任,国民政府总统府参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勋章获得者(抗战胜利勋章共授予98人,勋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三位,分别是朱德,彭德怀,叶剑英) 清朝末年,清政府成立保定速成军官学校,在全国务省选拔学生。刘土毅应试录取,被保送到保定速成军校,编入炮兵科受训。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27年蒋介石下野,白崇禧接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刘士毅担任了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刘士毅到任后,其时,正值广西紧缩财政,裁减军队,他即向白崇禧提出了“三寓政策”,即:“寓兵于农、寓募于征、寓将于学”。这一政策被桂系视为奇珍而推行全省。军政学校则根据“寓将于学”的原则,将培养的军政干部,一律派往各县主持农民训练,实行“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支”。因此,抗战一开始,广西扩军复编甚为迅速。 避实就虚摆空城津浦防御阻日军“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南宁的军事政治学校改由南京中央军校统一管理。刘士毅被调任第三十一军军长,奉命率部北上,驻守苏北海州,

以防敌人登陆。这年冬,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组织指挥津浦路防御战。刘士毅奉命率领第三十一军,从海州进驻津浦路南段徐州、明光一带,作纵深配备,据险防守。这时,日军指挥官田俊六统率八个师团,先后从津浦路南段的镇江,南京,芜湖渡江北进,其中三个师团沿铁路正面直趋蚌埠,进逼第三十一军防区的明光。刘士毅指挥部队奋勇堵击,血战逾月,双方打成平手,大出日军指挥官意料之外。后来敌军增援,他深知难与敌军火拼,便采取了避实就虚,以退为进的战术,在明光设了一个“空城计”,将部队连夜西撤,迂回于淮河两岸。待日军扑入明光空城后,他即率部突然在敌军的左侧背出现,向东出击,将敌军截成数段,进而围歼孤立之敌。就这样,第三十一军与日军在津浦路进行拉锯战,始终给敌军以威胁。李宗仁在总结这次作战经验时说:“这一战役的关键,是三十一军执行命令的彻底,始终盯住津浦线,使敌军不能北进。” 率部驻防台儿庄抗击日本关东军1937年任国军31军军长,率部参加“淞沪抗战”。1938年春,刘士毅率第三十一军驻防山东台儿庄,抗击日本关东军的板垣师团。板垣自恃“皇军无敌”,长驱直入。刘士毅指挥部队据险埋伏,沉着应战。紧接着,日军矶谷师团南下增援,集中炮兵、坦克火力,猛烈攻击三十一军阵地。刘的指挥部也被敌炮击中。他带领部队顽强地与日军激战了四天四夜,为五战区赢得了时间。随

十大起义将军最后归宿

十大起义将军最后归宿 1955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共和国第一批将帅名单,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人们注意到不仅有在烽烟战火中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中共将帅,而且还有原国民党起义将领陈明仁、曾泽生、廖运周等人。 他们当中有的曾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有的曾是国民党管辖一方的警备总司令,有的曾任国民党中将军长,还有的曾直接和解放军部队正面交锋过…… 一、高树勋 高树勋:字建侯,河北省盐山县人,原系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抗战胜利后,高树勋任国民党军新八军军长。1945年10月,孙连仲率高树勋、马法五、鲁崇志等三个军沿平汉路北上。大军走到邯郸、磁县一带,被我军围阻,我军发起了平汉战役。 我军区参谋长李达冒险穿过火线亲自到高树勋军营面谈,这使高树勋很感动,终于下定了决心起义。高树勋率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火线起义,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高部改称为民主建国军。 1945年11月10日,民主建国军成立大会在武安县伯延镇隆重举行,任命高树勋为民主建国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高树勋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二、潘朔端 潘朔端:云南威信县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战胜利后,潘朔端调任60军184师师长,从越南海防海运八昼夜到辽宁葫芦岛登陆,驻防海城、鞍山、营口等铁路沿线。 1946年5月27日,民主联军逼近海城一线,潘朔端抓住机会,在海城宣布起义,184师光荣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1军”,潘任军长。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调任嫩江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8月调任四野十二兵团副参谋长,为策动长春城内60军的起义作了大量工作。 1949年底,潘朔端调随宋任穷、周保中南下云南,接管昆明,转入地方。1950年3月2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潘朔端被任命为市长,后又被选任市长直至1968年。

【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资料】历史上十大民族英雄

资料来自网络 自动播放 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 E-mail 文化传播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126777.html,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原名云孙,字履善, 号文山。1256年,20 岁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亲定为状元。入 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 被罢官。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 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 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 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 逃。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出梅州,攻 江西,收复了许多州县。1278年冬,文 天祥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 自杀未遂,被押送大都。这时降蒙的南 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元世祖 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 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 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 刑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 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行刑, 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 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 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岳飞,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 举。19岁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 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 的信条。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 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 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 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 飞”四字,制旗赐之。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 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 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 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 义军纷起响应。“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 向披靡。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 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 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 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 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他壮志难酬,只好 挥泪班师。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 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 岁。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在这其中就有许多著名的战役。 在抗日第一阶段,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其中的淞沪会战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3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但是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而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当时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抗日战争的第二阶段是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同时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百团大战是这里面最为成功的战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四名国军抗日名将(2011年版)

【中华史林】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四名国军抗日名将(2011年版) ?发表于:2011-01-14 17:54:19 ?作者:burrjiang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的英雄们,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同样怀着对抗日英雄们的崇敬,burrjiang曾整理了一个国民革命军的抗日名将名单,深受网友欢迎,今补充王耀武、萧毅肃、张治中、宋希濂等抗日将领。 根据以下三个名单的综合: 一、抗战期间军衔最低为国军少将(对不起副团长谢晋元和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高志航了,两人都是牺牲后才被追晋为少将) 二、CCTV抗日英雄谱(或CCTV抗战纪念馆)和人民网(或新华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为名将的国军将领,人民网2010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收录的国军将领孙立人和王耀武,新华网军事专栏收录为“抗战名将”的宋希濂。附人民网、新华网或cctv在登载新闻时冠与“抗日名将”的国军将领 三、生还且获得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或美国总统二战抗战勋章的国军将领和牺牲于战场后被国军追晋军衔的国军将领 入围名单: 第一节:薛岳、李宗仁、张自忠、卫立煌 第二节:戴安澜、傅作义、杜聿明 第三节:佟麟阁、赵登禹、蔡廷锴

第四节:冯玉祥、宋哲元、马占山、李家钰、蒋光鼐、郑洞国、饶国华、王铭章 第五节:孙立人、郝梦龄、王耀武、萧毅肃、张治中 第六节:宋希濂 附:黄琪翔、孙元良、张发奎、于学忠 第一节:薛岳、李宗仁、张自忠、卫立煌 薛岳、李宗仁和卫立煌三名战区司令长官不但是国共双方公认的抗战名将,也是民间公认的抗战名将,都曾获得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以及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勋章;也都被大陆CCTV抗日英雄谱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为抗日名将。 张自忠被大陆民间列入国军十大抗日名将之首,战死疆场得到国军的追晋,被大陆CCTV抗日英雄谱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为抗日名将。 1、抗日战神--薛岳 1896-1998,广东,抗战时为二级上将 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抗战曾任国民党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薛岳为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指挥其部先后歼敌十四万(国军资料)。1938年秋时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的薛岳参加抗战最大的战役--武汉会战指挥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二名国军抗日名将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二名国军抗日名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的英雄们,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同样怀着对抗日英雄们的崇敬,burrjiang整理了一个国民革命军的抗日名将名单,根据以下三个名单的综和 一、抗战期间军衔最低为国军少将(对不起副团长谢晋元了,谢晋元牺牲后才被追晋为陆军步兵少将) 二、CCTV抗日英雄谱(或CCTV抗战纪念馆)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的国军将领,人民网在登载新闻时冠与“抗日名将”的国军将领孙立人、张发奎、孙元良 三、生还且获得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或美国总统二战抗战勋章的国军将领和牺牲于战场后被国军追晋军衔的国军将领 入围名单:薛岳、李宗仁、张自忠、卫立煌、孙立人、傅作义、戴安澜、冯玉祥、张发奎、宋哲元、马占山、李家钰、蒋光鼐、杜聿明、蔡廷锴、郑洞国、孙元良、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王铭章、郝梦龄 第一节:薛岳、李宗仁、卫立煌 薛岳、李宗仁和卫立煌三名战区司令长官不但是国共双方公认的抗战名将,也是民间公认的抗战名将,都曾获得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勋章;也都被大陆CCTV抗日英雄谱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为抗日名将。

1、抗日战神---薛岳 1896-1998,广东,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薛岳公认为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指挥其部先后歼敌十四万.1938年秋时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的薛岳指挥抗战最大的战役--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1941年冬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五万六,被称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并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被网民称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张治中将军曾称其为百战名将。 2、台儿庄大捷的指挥官----李宗仁 1891-1969,广西,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一级上将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军委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战区) 抗战初期,1938年3月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以及国军参谋次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指挥的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3、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卫立煌 1897-1960,安徽,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抗日战争中各大战场的各个著名战役

整个八年抗战,国军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 淞沪会战 李宗仁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这样记述“八·一三”淞沪会战:“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 冯玉祥说,“在上海战场上,一百里以外看著,半边天都是红的……我们的队伍每天一师一师地、两师两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去之后三个钟头就死了一半;有的坚持了五个钟头就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是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 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中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将近百万。 在两个多月内,中国方面除中央军外,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相继派出部队,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和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 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另有空军的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几乎调动了当时全国1/3兵力。 虽然中国部队的兵力是日军的近3倍,但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和战斗指挥的巨大失误,造成了中国军队只能在淞沪正面、纵深均不足20公里的地区,与日军反复拼搏,筑起血肉长城。 以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第98师为例,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占全师兵力的62%;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约200人。陶峙岳为师长的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以19世纪20年代的汉阳造步枪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 第8师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余人减员至700人。在蕰藻浜战场,第78师467团迎击渡河日军,1个连在10分钟内就全部阵亡! 战后,何应钦在回忆录中记载,淞沪会战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 蒋中正有意挑起淞沪会战,诱使日本改变进攻路线 淞沪会战是蒋介石的抗日大战略。 当时,日军已占领北平,极有可能沿平汉路南下,夺取汉口。汉口是中国水陆交通中枢,战略家称为“作战中心”。汉口若被日军早期夺取,则长江下游的一切政治与经济的命脉则落入敌手,便无法西撤建立大后方之基地,就不能支援长期抗战,于是中国军队将被迫决战。 蒋介石为使日军不能速决,根据既定方针,决定开辟上海战场。 八月九日,当上海虹桥机场发生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驾车欲闯时,中国军方立即将其击毙。八月十三日,两军展开小规模的步哨战,也即大战前的序幕战。 八月十四日,中国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军队主动对上海日军发动攻势,先后投入七十个师,终将日军主力从华北方面诱至上海方面。这一战略诱迫日军改变作战方向,即由原先的由北至南(企图仿效历史上北方部落自华北南下侵略长江、汉水流域;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铁路直扑汉口,并出洛阳堵塞潼关,将中国纵断为二),改为由东向西仰攻(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又有长江天险,我可居高临下)。 十一月十一日上海沦陷,但延缓了日军侵略进程,打破了其统帅机关“速战速决”战略的美梦。在此期间,中国将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物资和人才等迁移西南大后方,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 蒋介石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牢固之民心。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情势之下,不能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 忻口会战 1937年秋,日军在平型关受挫后,取道忻口进攻太原,中日军队在忻口角逐23天之久,消耗日军兵力2万余人。这是忻口前线的我军炮兵阵地。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 一、董存瑞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二、刘胡兰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三、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

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四、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将军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持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撤。”同时在南苑召开全军将校会议中激励将士:“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中,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火线指挥战斗,遭日寇四面包围,突围时被敌人机枪射中腿部,又遇敌机轰炸,头部再受重创而壮烈殉国,时年45岁,将军以死报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国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称之为“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民政部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赵登禹(1898~1937) 赵登禹,字舜诚、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率第二 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战斗中毙伤日军5000余人。特别是赵登禹扬长避短,组织大 刀队夜袭日军,给敌重创,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也砍出一曲英雄战歌《大刀进行曲》。赵登禹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7月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战斗中,赵登禹右臂中弹,后率部队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混战中胸部受伤,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 士证书。 “昌锋镝以建奇勋”──饶国华(1894-1937)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是奔赴抗战前线的300万川军将士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时任21军145师师长,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后转赴安徽坚守广德,30日与来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