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地质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庆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综述

第一节地理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沉积盆地之一,面积25万平方公里。东以吕

梁山,南以金华山、嵯峨山、五峰山、岐山,西以桌子山、牛首山、罗山,北以黄河断裂为界,轮廓呈矩形。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是一个古生代地台及台缘坳陷与中新生代台内坳陷叠合的克拉通盆地,已知沉积岩累计厚度5~18公里。

盆地周边断续被山系包围,山脉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盆地内部相对较低,一般海拔800~l400米。大致以长城为界,北部为干旱沙漠草原区。库布齐沙漠等。南部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黄上广布,地形复杂。盆地外围临近三大冲积平原,即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狼山一大青山以南的黄河河套平原,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为本区油气勘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盆地的西北、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盆地内的水系均属黄河水系.泾河.环江.葫芦河、洛河、延河、清涧河、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等自北西流向东南,汇人黄河.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白东南流向西北,汇人黄河。沙漠平原区多为间歇河,大都注人沙漠湖泊或盐沼地。地面河流常流量不大,旱季常干涸无水,且水质不佳,但地下水资源丰富。第四系、白垩系均有含水砂层,可获高产淡水,除满足油田工业及生活用水外,部分还支援了农业。

第二节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内沉积盖层有中上元古界、下元古界的海相碳酸盐岩层、上古生界——中生界的滨海相、海陆过渡相及陆相碎屑岩层。新生界尽在局部地区分布。

(一) 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

一、中元古界长城系及蓟县系

1.长城系

长城系为陆相、滨海相沉积。西部贺兰山一带称黄旗口组,底部为灰白、浅紫、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夹杂色板岩(贺兰石),与太古界桑干群呈不整合接触,厚150米;上部为灰、灰黑色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灰色燧石条带云质灰岩夹石英砂岩,厚13~200米。

2.蓟县系

蓟县系为盆地内第一次海侵所沉积的地层。在贺兰山至青龙山一带称王全口组,主要为灰、棕红色白云岩、颗粒白云岩、藻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含燧石团夹少许砂岩及页岩。

二、上元古界震旦系罗圈组

罗圈组仅分布于盆地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在贺兰山一带叫正目观组。下部为紫红、黄绿、紫灰、黄灰色泥砾岩与浅灰色,灰色块状砾岩。

三、下古生界

早古生代中国古陆解体,沿祁连、秦岭、贺兰裂开,形成秦、祁、贺兰叉裂谷系。海水沿裂谷侵入,形成祁连、秦岭、贺兰海槽与鄂尔多斯地台,接受了以地槽型及地台型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这是鄂尔多斯盆地遭受的第二次海侵,自早寒武世开始,中寒武世达到高潮。海水主要从西、南两个方向入侵,地层向北东方向超覆。

1.寒武系

(1)下寒武统自上而下分为侯家山组、馒头组

侯家山组主要分布在地台边缘的贺兰山、老爷山、陇县、岐山、中条山一带,为灰白色钙质长石粉砂岩、含磷砂岩、白云岩、底为磷块岩。

馒头组主要分布在本区的西部和南部。

(2)中寒武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色庄组、徐庄组及张夏组。在盆地西南部陇县一带。

(3)下寒武统岩性为灰色中至厚层状粉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

2.奥陶系

(1)下奥陶统下部冶里组与亮甲山组,冶里组仅分布于盆地的东南缘。

亮甲山组分布范围与冶里组相同。

(2)下奥陶统上部马家沟组马家沟组分为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

(3)中奥陶统平凉组仅分布于盆地的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带。

(4)上奥陶统背锅山组仅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的泾阳、陇县、固原及大青山、乌拉特前旗一带。

(二)、上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

一、上古生界

志留纪、泥盆纪及早石炭世本区没有沉积。

1. 中上石炭统

1)中石炭统盆地西部为靖远组、羊虎沟组,东部为本溪组。

2)上石炭统太原组沉积时盆地东西已连成一片。除乌兰格尔凸起和渭北隆起的较高部位缺失外,全区均有沉积

2.二叠系石炭系与二叠系为连续沉积,

二、中生界

1.三叠系

下三叠系自上而下分为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中三叠系主要出搂在盆地边缘,盆地内部在探井中多钻遇。除北部柳沟缺失外全盆地均有分布上三叠统延长组以北沉积物粗,厚度小,以南沉积物细,厚度大。

2.侏罗系

下侏罗系自上而下分为富县组及延安组。中侏罗系自上而下分为直罗组,安定组。上侏罗系芬芳河组是一套洪积坡积砾岩。

(三)、白垩系——新生界

侏罗系末期的燕山运动,是鄂尔多斯地台的周缘上升,在其西半部充填沉积了白垩系志丹组,为粗碎屑边缘堆积。在盆地东部山西境内未见下白垩统,推断为沉积缺失。由此可以认为独立的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

第四章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构造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华北隆台及扬子地台。华北隆台在中生代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东部的山西地区隆起,遂使鄂尔多斯地台与华北隆台分离,形成了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及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新生界沉积盖层。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由太古界及早元古界结晶岩组成,地台的地壳厚度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增大。

盆地结晶基底的顶面形态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呈不对称状。自北

而南依次为:伊盟隆起、中部隆起、渭北隆起、西部坳陷、东部隆坳相间区(自北而南为榆林凸起、子长凹陷、延安凸起、宦君凹陷)。结晶基底的构造形态控制着沉积盖层及区域构造形态。

盆地基底以上最早的沉积盖层是中元古再长城系及蓟县系,长城系为陆相滨海相碎屑岩。蓟县系为浅海相藻白云岩。

晚元古代盆地曾因晋宁运动上升为陆,缺失青白口系,后期在局部地区沉积了震旦系罗圈组冰碛泥砾岩。

早古生代又沿地台西南缘拉开了新的秦、祁、贺海槽。秦岭、祁连两支拉开较大,贺兰被遗弃成为坳拉槽。海槽内早古生代地层沉积较厚,秦岭、祁连海槽中为活动型的优地槽或冒地槽,沉积厚度大于5000米。贺兰坳拉槽及地台边缘为稳定型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厚度2000~4000米,盆地北部为古陆,其余部分沉积较薄,一般在800米左右,以稳定陆表海碳酸盐岩为主。

华力西旋回中期,鄂尔多斯地台又发生沉降,进人海陆过渡发育阶段。中石炭世,由原加里东旋回形成的贺兰坳拉槽,在祁连褶皱带推挤作用下重新活动,在坳拉槽及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前缘沉积了活动型一克拉通过渡煤系。地台东部则沉积了克拉通内稳定型含煤地层。中部杭锦旗一吴旗—麟游一带为南北向古陆,将祁连、华北海分开。西部沉降幄度大,中石炭统靖远组与羊虎沟组厚400~800米,在中卫及乌达沉积厚达1100余米。东部沉降幅度小,中石炭统本溪组一般厚度20米左右。燕山旋回中期,盆地西部受到推挤使盆地坳陷部位逐渐向东迁移。

第五节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